算算日子,距離我以KOL的身份給自己換了個跑道之後,已經飛快地進入第五個年頭。出了三本書,其中一本是短篇小說,嘗試了各式各樣的影片拍攝,還開了podcast節目《凱特謎之音》,專注分享女人故事與文學。近期,因為限時動態早餐部分的連載,讓許多人發現了我的隱藏技能。
.
與其說KOL這個身份讓我展現了自己,不如說這個身份間接促使了我必須面對過去一直在逃避的問題。不喜歡面對鏡頭,但要訓練到至少可以上鏡頭;不太會說話,但要練習到至少不會尷尬。這些過程是漫長且充滿挫折的,不過也不需要太提及。是的,這些不是重點。
.
我想說的重點是,哪怕我也曾經認為只要做好一件擅長的事,其他的都可以不用管,但這樣的話卻無法真正說服自己,因為你會知道想要創作更多優質的內容,穩住自己的平台,僅僅做好一件擅長的事情是遠遠不夠的。不喜歡、不擅長,但也必須去嘗試看看,才是這五年中這份工作教會我的最重要的道理。而人如果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遲早會被自己耽誤。
.
且說下廚吧。這原本就是我不太熱衷的。但當我真正去面對它的時候,發現其實也沒有這麼難。後來更因為小小地鑽研了一下,成為了每天得以利用一個多小時,把日子過得更有生活感的瞬間。以前真沒覺得這些柴米油鹽值得費心思,現在卻在備料與步驟間,打磨了人生中那些粗糙顆粒引起的不適與焦慮。心中某個部分變圓潤了,偶爾還能折射出光來。
.
許多人害怕改變,也討厭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動,倒不是這些變化多麼棘手,而是這些情況曝光了我們自身的無能。所有的恐懼,其實是來自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過去五年,因為害怕做不到,我無數次對自己氣餒,也興起過無數次放棄的念頭。但我最終會說服自己,換個方式,重新來過(也是對自己的無能做了垂死抵抗)。
.
很多哲學思考會指向「人生的本質是一場和虛無的對抗」這件事。比如這幾週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會發現無所事事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真要比起來,我們寧願回到那個時不時就要加班,家庭、工作兩頭奔波的日常。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反而懷念那樣忙碌而無法歇一口氣的日子,因為忙碌讓充斥在生活裡的虛無感並不那麼明顯,但現在,困處一室,虛無光著身子,赤裸裸地站在你面前,讓你不忍直視。
.
《人類簡史》說:人類社會是靠虛構故事和聯合想像構建的,它們支撐起了文明的發展。
.
我想這段話的意思可能是:虛構故事和聯合想像,拯救了虛無感,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意義,從而使文明得以發展。因此,你每學習一件事就是在虛構自己的故事,也在創造自己的想像,建立自己的文明。
.
有人說,不妨將這場疫情看做是暫時的休息,接受它,與它共存。話說得沒毛病,但總覺得並非所有人都願意接受這樣的說法。無法享受怎麼辦?那就去反抗,但反抗不是只有推翻,推翻了既有現況,更積極的作法是:嘗試創造。
.
所以你能看見,有些人利用了這段充滿虛無感的時間,給自己創造了未來的可能,而有些人只是反覆在虛無裡度過,任由恐懼侵蝕自己,既無法享受片刻的空閒,也無法做出積極的抵抗。
.
夏天到了(畫風瞬間改變是怎樣?),我開始把過去偶爾嘗試做的飲料放上限時動態。 #凱特王的甜水舖子 打算分享一些跟著季節水果變化,從我自身食感出發的飲品、甜湯。外帶一杯搖搖當然比這個簡單快速,可是論享受,論創造,論想像,論建立自己的文明,就不是外帶一杯搖搖可比擬的了。
.
還是拉扯了這麼多話,抱歉。
.
#katesmurmur #凱特王的甜水舖子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幾天看到奧斯卡頒獎,其中「猶大與黑色彌賽亞」獲得了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原創歌曲,有獎項的肯定,讓我更篤定地去觀賞這部歷史電影。
先說本片的大致背景,是描述美國1960~1970年代的黑人民權組織─黑豹黨(注意,是黑豹黨,不是超級英雄─黑豹,更不是說整個黨裡面都是黑豹比出瓦甘達手勢,而且諷刺的是,當初黑豹漫畫為了與黑豹黨劃清界線,還特別把黑豹給改名了),本片的故事,是FBI安插了一個臥底進入黑豹黨中,除了報告黑豹黨的計畫,更在密切注意其中的領袖─伊利諾伊州分部黨主席:佛萊德·漢普頓。
如果觀看以上故事,我想大家會認為:「又是一部講黑人民權的電影。」而實際上......它也的確是。
但是我看這部片,最讓我受到啟發的,卻是對「毛澤東主義」的新看法。
在我印象裡,影片中的主角曾說:「比起黑人主義者,我更是一個社會主義者!」
另外在某一場演說中,主角還說過:「想想毛主席是如何在游擊戰中抗爭......」
這時要介紹一下黑豹黨的抗爭性質,與著名的馬丁路德金恩的和平理念不同,黑豹黨非常敵視警察以及當時的美國政府(不過他們也的確有敵視的理由,大家想想,直到現在的美國,無論基於哪種原因,警察對黑人還是不太友善),敵視到......直接蒐集武器武裝自己,並且一天到晚叫囂:「殺爆那群蠢豬!」
擁有槍桿子、敵視政府、大部分黨員年紀很輕......喂!這不是跟老毛的中國共產黨極其類似嗎?
想當初毛澤東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利用政戰高度結合的游擊戰逐步逆轉戰局,最終建立新政權。這個歷程,對於不滿政府並且有心訴諸武力的人來說,絕對是相當迷人且值得學習的模板。(我也先說,我非常討厭毛澤東,原因等一下說,但我也不得不肯定老毛在內戰中的謀略以及決定方針,的確比起他的對手高出太多了。)
看電影之前,我知道國外有人專門研究毛澤東主義並且有些人頗為肯定,而我一直都覺得那群人要不吃撐了導致腦神經錯亂,要不就是腦袋浸水了導致腦殘,但看電影,並且看到黑豹黨的處境以及方針,我有如觸電一樣的意識到:「原來毛澤東吸引的是這樣一群人。」
試想,你看到社會已經被人固化定型,有不少比例的人在沒出社會以前,就知道按照現有社會規則走,自己只會在生存線掙扎,並且將被壓榨的社會地位繼續遺傳給下一代,而自己的掙扎,卻只是給操弄固化的人持續的從中得利。
那為何一定要按別人的規則走?即便這可能是政府制定或營造出來的主流意識?
這也就是為何要革命,毛澤東的共產黨當初是這麼宣傳,而電影的主角在演說中也一直不斷的說:「我們是革命者!我們是革命者!我們是革命者!我們是革命者!我們是革命者!我們是革命者!」
話說到此處,會不會有人說:「淦!你這姓金的為阿共站台護航!」
錯!
錯!
錯!
前面我說過:我非常討厭毛澤東。當我們前面看到,當初鼓吹革命是為了要打破不公,那毛澤東日後掌權的行徑為何呢?
答案是「文化大革命」(還他喵的繼續用革命名義),表面上是說要打破一切舊有思維,但實際上,卻是利用群眾運動進行政治鬥爭,將毛澤東一切的對手(而這些所謂的「對手」,都是中共建國歷程中賣命拼命的革命同志)。
直到死前都在喊著革命的老毛,他沒有消除不公,而是成為製造更多不公及特權的核心,而且這個不公的程度還遠超以往。
如果要用極簡單的一句話總結:「毛澤東背叛了他過往強調的革命!他的行為結果證明他在過往欺騙了所有人!」
電影的主角,最終生命結束在21歲,黑豹黨也在隨後的日子裡解散(這個團體其實活躍的時間只有十多年,算挺短命的)。我們無法得知主角以及黑豹黨人在年紀漸長後,是否會發生改變?或是有另一個假設,那就是這些懷抱理想主義的人在實際執政後,他們是否會發生改變?或是問:他們是否有能力執政?
(就拿他們的偶像─老毛,作為舉例,他後來提出的大躍進還有人民公社,直接讓中國民生經濟重挫,其災難的程度,甚至是日後的共產黨都無法幫他潤飾,而只能低調承認那的確是一場災難。
所以一個人真的不能看他某方面很棒,就覺得他其他方面也會不錯。老毛是個優秀的軍事家、宣傳者,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國家領導,特別是在經濟層面上,但他在穩定執政上卻又是個做出成效的專家,因為論一肚子壞水,還真沒人玩得過他......除了那個始終不願意違反他並甘願為老毛處理麻煩的周恩來例外吧。)
當然我不是說他們不行,事實上,電影有呈現黑豹黨人為貧困的兒童提供免費早餐、為貧困百姓提供免費診所醫療......這難道不好嗎?我這也是現實世紀的複雜之處,除了文學創作,大概沒有任何一個團體是完全的惡或是危禍全人類吧?
(拿惡名昭彰的納粹黨來說,他們制定不少動物友善的政策,阿希以及另一個阿希─希姆萊,可都是愛狗人士,而納粹黨要是沒為某些人贏得好處,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死忠支持者?)
最後,電影很棒的一點,是呈現各勢力中,內部其實會有分歧的看法。黑豹黨中有激進黨員,還有......更激進的黨員,FBI裡有耍手段的探員,還有......不擇手段的探員。
(繼續拿共產黨舉例,在共產黨面臨國民黨圍剿時,就有分成轉進西南以及轉進西北的兩種分歧。後一種代表人物是毛澤東,前一種則是較不知名的張國燾,而老毛曾說,在某些時候,張國燾反而是他最感到威脅的對手。而共產黨昔日的死敵─國民黨......從以前到現在就一直是黨內互吵,當真是百年傳統從未更動。)
這些極其現實的呈現,都深化了本部電影,讓它不是淪為簡單二分法的公式化電影,而是看到製作團隊想要透過呈現歷史,希望衝擊觀眾,並進而讓人深思。
好的,我說了超瑣碎的內容。最後總結這部片:
本片有一定的觀影門檻,也不一定是大眾主流喜歡的敘事內容,但它於我而言,敘述的相當現實,而這種現實仍然在我們周遭持續上演,所以更讓我深思良多......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今天就是明天的話,那明天就放假了(可惜不是)
⠀
⠀
想像一個人住在城市邊陲的頂樓加蓋,週五的下班夜,沒局去沒事幹的他打開 IG 限時動態,互動遊戲、變臉遊戲,生活好像忽然有那麼一回事。
⠀
⠀
The Atlantic 曾採訪 XReality Center 的 Maya Georgieva 對 AR 的觀察,她認為現在的美國用戶,只要十二歲以上都可以、有能力、也會嘗試做濾鏡,這象徵了線上體驗時代的來臨,讓投入創作這個行為的門檻變低。
⠀
⠀
Georgieva 談到疫情期間,AR 濾鏡的互動性給人類另一種社交可能:「你想想,現在沒人去跟朋友閒逛,沒有社交空間,平台提供的工具用來表示他們的恐懼、孤獨,說明他們『渴望某些東西』的感覺。」濾鏡經過扭曲的成像、容易複製套用的機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共享一種體驗」的方法。在家打手遊三天三夜沒有跟任何人說半句話的日子,人類非常渴望與他人分享「我的經驗」。
⠀
⠀
比如挑戰遊戲的生成,除了眨眼、立蛋遊戲、KTV 關鍵詞接歌挑戰,個人覺得最過份的就是「手勢遊戲」,是誰手指可以這麼靈活?這種挑戰闖關戰,比起比賽性質,更多是營造一種「我正在參與群體」的感受。跳舞機挑戰賽等遊戲機制,不僅打開傳播條件的限制,一個引發幾千人使用的濾鏡創作者可能只有兩百追蹤,也讓非 KOL 的使用者成為強力的散播者,透過一傳十的方法,引發從眾效應。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ubu8v2
⠀
⠀
Instagram 遊戲類濾鏡也很常跟隨「我是怎樣的人」發展公式,每個年代,都會有屬於每個年代的心理測驗。比如「我是哪個神奇寶貝」以後,延伸出你的愛情有多盲目(這還用你說嗎),我是哪種台灣小吃(太誇),我是哪個美少女戰士(夠了),我是哪種迪士尼公主(有完沒完)⋯⋯。代理商的行銷策略跟隨社群趨勢,比如麥當勞限時動態的堆雞塊遊戲,跟隨持修發表〈吃雞塊不沾糖醋醬不要跟我講話〉後強勢發行,我喜歡糖醋醬+番茄醬混醬(不重要)。
⠀
⠀
濾鏡文化的改變,從製作濾鏡的限制打開後漸漸變得更多元,原先 Instagram 濾鏡只給品牌使用,時尚品牌應用此放上穿搭、妝容,使用者套用後也能享有跟某名人一樣的妝,以虛榮感、代入感為主的趨勢至今轉變為更分眾的認同,有需要漂亮濾鏡給自己好氣色的族群,就有不修圖濾鏡放上厭世語句的族群。
⠀⠀
⠀
濾鏡成了他們打破傳統審美、建構自我的工具。政治正確與單向度的正面價值觀跟隨 UGC 化的狀態鬆動,同時也讓使用者有了新的觀看方式——比如藝術家 Jess Herrington 活用濾鏡效果表達自己作品,重疊的臉孔與軟Q滑動的超長果凍,創作靈感來自當今被隔離的集體社會⋯⋯
⠀
⠀
⠀
▍世界很煩,我也要很討厭——IG 濾鏡創作者與他們的時代 ▹▹ https://bit.ly/3ubu8v2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在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at Facebook. ... <看更多>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在 37 【聊書12】其實「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的推薦與評價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認識自我#接納自己 訂閱會員專屬電子報 https://bit.ly/3xSdFAp每周寄出一封會員專屬電子報,包含時間管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