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新生活】本週專文更新
「氣候變遷將改變人類飲食史?吃苦耐旱的「四碳植物」將成糧食方舟」👇️👇️👇️
🗣️本系列由環境資訊中心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共同企劃
#氣候變遷 #植物 #耐旱 #耐鹽 #抗澇 #糧食 #飲食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局,宣布將23種野生動植物列入絕種,其中包含鳥類、蝙蝠及魚類等。大多數動物都來自太平洋島上,有些則在美國。另外在巴西,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新的恐龍品種,兩足、短臂,還是肉食性的掠食者。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
氣候變遷植物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水稻教母」余淑美院士,不僅是全世界利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的第一人,還建置了台灣水稻突變種原庫,更獲得了歐美日等二十多項國際專利,將臺灣的水稻研究推向國際舞台。
在光芒的背後,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余院士踏過的研究路吧!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延伸閱讀:
打造超完美稻米,餵飽全世界!余淑美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9846
改良水稻,力抗氣候變遷,植物控制體內糖分的機制是關鍵!
https://pansci.asia/archives/flash/174136
————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https://donate.pansci.asia/
國中課本學不夠?更多有趣的科普文章、超認真線上測驗都在《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https://student.panmedia.asia/#/index
氣候變遷植物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大規模造林實驗顯示,混合林可吸收較多二氧化碳。研究顯示混合林吸收碳的能力是純林的兩倍以上 !! (10/21/2018 明日科學)
由多國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中國江西省新崗山鎮進行一項研究,這是第一個實際種植大規模人造林,來驗證樹種多樣性與溫室氣體吸收量的實驗。結果發現,多樹種組合的混合林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兩倍以上,此項發現將有助於應對氣候變遷。
植物的葉子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將其轉化為有機碳化合物。當森林儲存更多的碳,便有助於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研究人員想了解樹木對於二氧化碳的吸收情況,便於 2009 年在江西省佔地 53 公頃的山坡上種植了超過 15 萬棵樹,其中包含 16 種樹種。來自中國、瑞士和德國的 60 多位科學家參與了該研究,並根據實地觀察結果驗證假設。研究結果顯示,八年多來在這個樹種多樣的實驗林中,平均每公頃吸收 32 噸碳。相較之下,單一樹種森林平均每公頃僅吸收 12 噸碳。
研究團隊砍伐約 100 棵樹,並分析其體積與含碳量的關係來評估森林的碳吸收能力,他們發現大約 47% 的樹幹和樹枝都儲存了碳。測量樹木的高度和直徑,他們便可以計算出樹木捕獲的碳量──也就是樹木從大氣中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
該研究指出,將全球現有森林中的樹種數量增加 10%,相當於一年花費 200 億美元(約 6170 億台幣或 1567 億港幣)進行減碳。
研究人員見解
研究人員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家馬克平博士表示:「若僅觀察天然林,不可能得到這樣的結論。更高的生物多樣性是提高碳吸收量的原因。自行種植 15 萬棵樹,讓我們可以控制條件,並證明擁有大量樹種的森林會比單一樹種有更高的碳吸收量。」
馬博士也表示,這項結果強調了增加人造林多樣性的必要性。因為為了對抗氣候變遷,全球有許多計劃和實行中的大型造林計劃,僅是在中國, 2010 至 2015 年期間每年就種植了 150 萬公頃的新森林,不過中國主要是種植能快速生長的單一樹種。
研究人員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的生物學教授伯恩哈德·施密德博士(Bernhard Schmid)表示:「這些發現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意義。這項研究表明,森林對抗氣候變遷的能力並不完全相同,單樹種純林的能力甚至達不到理想生態系統的一半。全球暖化的全面緩解只能透過混合林來實現。此外,物種豐富的森林也有助於保護受威脅的生物多樣性。這些森林也不易受到疾病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而這些事件正由於氣候變化變得越來越頻繁。」
參考資料:
Shen, A. (2018, October 04). Forest study in China finds mix of trees can absorb twice as much carbon. Retrieved October 10, 2018.
Morin, X., Fahse, L., Scherer-Lorenzen, M., & Bugmann, H. (2011). Tree species richness promotes productivity in temperate forests through strong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species. Ecology Letters,14(12), 1211-1219. doi:10.1111/j.1461-0248.2011.01691.x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omorrowsci.com/environme…/中國-人造林-研究-混合林-吸收-較多-溫室氣體/
♡
氣候變遷植物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局,宣布將23種野生動植物列入絕種,其中包含鳥類、蝙蝠及魚類等。大多數動物都來自太平洋島上,有些則在美國。另外在巴西,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新的恐龍品種,兩足、短臂,還是肉食性的掠食者。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7198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4EUaETWcCw/hqdefault.jpg)
氣候變遷植物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加上氣候變遷,地球上八百萬種動植物裡,已經有一百萬種面臨瀕危的可能。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物銀行網路,蒐集各種動物的肌肉組織和DNA樣本,協助科學家長期研究保育之道。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156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ijEo2xRCps/hqdefault.jpg)
氣候變遷植物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湄公河全長超過4千公里,是世界排名第12長的河流,流域包含了六個國家的土地。從源頭的中國青藏高原出發,經過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最後進入南海。整個主幹跟支流覆蓋面積廣大,所以也被稱為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整個下游大概有六千萬人都靠湄公河的自然資源維生。
不過中國這幾年在湄公河的上游,也就是瀾滄江的河段,蓋了十幾個水壩要發電,結果去年年中,下游湄公河的水量測到是50年來最低,搞得後面幾個國家都沒水可以用,影響超過六千萬人。
雖然下游國家在二戰之後,就一起成立了一個「湄公河委員會」要一起解決水資源問題,不過上游的中國卻沒有加入,反而另外成立一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倡議」,叫大家來支持他的。
湄公河委員會開宗明義就說,我們這個組織是要處理湄公河沿岸國家的水資源問題,灌溉啊、漁業啊,反正就是各種跟水相關的他們都負責協調。但那個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倡議呢,野心超大,包山包海,不只水資源相關的問題,還包括了國家警察、司法合作、跨境經濟合作區啊、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還有五年合作減貧計劃。
但是「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倡議」餅畫的這麼大,但這些協議卻都沒有細節。官網上最清楚的東西只有他們主辦的趣味問答比賽「精彩瀾湄知多少」的得獎名單。
當然瀾滄江跟湄公河雖然支流多流經很多地方,但是在水量跟深度落差太大不適合發展航運。上游真的是除了發電也不能幹嘛。但是中國就是也沒先跟人家說好就直接把水源堵起來,下游的人就通通都只能渴死啊。而且大家也說中國西南方用電量需求根本也沒這麼大,根本就是在亂搞下游國家。
雖然中國極力否認,把罪名都推給氣候變遷,還說瀾滄江經過的雲南也是乾旱。但就被一個關注全球自然環境的組織 Eyes on Earth 抓包,它們在今年四月的時候發表了一個報告。用特殊的微波成像技術,調查1992年到2019年的衛星數據,模擬出在降雨跟融雪量跟湄公河水位高低關係的模型。這個組織就在報告中說,中國的水壩工程有直接的影響到瀾滄江往下游的水量。
我覺得我們台灣人可能對這種河流、水資源的問題真的很無感,因為我們就是個島國,不會有什麼國境內的一條河也有流過別人的家裡這種狀況。但是這其實在國際上還滿常出現的。
像墨西哥也因為科羅拉多河的事情跟美國有很多爭議。他們雙方在1944年的時候就簽了一個協議,讓美國可以在河上蓋水壩,條件是要確保墨西哥有農業用水。結果美國水壩蓋好之後,給人家的真的就只剩灌溉用的水量。從1899年代開始,科羅拉多河流進海裡的水幾乎是零。本來的河流出海口都只剩下乾地,三角洲的森林跟濕地有八成都消失了。
水水資源珍貴,不只人要喝,種地要灌溉,工業也需要用水。歷史上幾乎所有大城市都是蓋在河邊,真的有不少戰爭,說到底都只是在搶可以得到更多水的土地。現在人口爆炸又氣候變遷,水資源真的越來越珍貴。湄公河的問題還是要各國一起認真好好解決。我們在台灣能做的,就是不要浪費水。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257MLcTke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