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2 1 . 0 5
鏡頭下的現實寫映 / 國中二年級作品
「北極熊危機」、「水資源稀缺」、「森林大火地區數月未降雨」,近年,氣候異常的相關報導比比皆是,不斷創新高的氣溫,不停升高的海平面,類似的新聞報章已是隨處可見。媒體的闡述是如此怵目驚心,一旁的照片則宣示著環境之惡劣是這樣的現實。透過媒體我們能以照片、影像等方式去瞭解所謂「氣候異常」,期待有一天,環境保育不再只是紙上談兵,地球公民將團結一心,去維護身邊多元、美好的生態資源。
此作品獲得氣候變遷繪畫比賽-全國賽優勝/台北市第三名,恭喜孩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
氣候變遷繪畫作品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術是人類社會行為,是某群體創造、溝通、賦予經驗意義的產物。藝術品的生產、消費與詮釋,不僅關乎文化技術的發展,也反映出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下,價值與情感連結表現的多重意涵。 報導者 The Reporter劉亞蘭 X 龜卡索的這篇文章,帶我們反思「物」成為藝術品的過程中,「藝術氛圍」與視野如何讓我們辨識並創造藝術品的價值與意義。
---
為什麼美術館裡的「床」可以成為藝術品?究竟是什麼要素使這些原本平凡不堪的東西,躍升至藝術殿堂?丹托提出兩點:一是作為某種氛圍的「藝術界」;二是作為授予藝術地位的「藝術理論」。由於這兩點,可以使一個平常物透過某種藝術術語的「認定」,把藝術的名義授予給某物,而變成一個藝術品。也就是說,我們不再是用肉眼可觀察到的繪畫技巧,來確認一個東西是不是藝術品,而是基於某種肉眼不能察覺到的條件:我們由某種「藝術史的知識」以及「藝術理論的氛圍」,形成一種可稱為「典範的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讓我們有了辨識藝術品的標準。
...
在丹托的解釋之下,當一個藝術作品與另一個日常物品在外觀上沒有任何差別時,當我們再也無法用明確的、感覺得到的經驗與性質,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時,決定它們是不是藝術的關鍵,是包覆在作品周遭的藝術氛圍。由相關的藝術理論、藝術史等諸多脈絡,構築出藝術語言世界的疆域。這些,形成丹托所謂的「藝術界」(artworld)。經由特定藝術理論的加持,你在美術館中看到的這只洗衣粉紙盒,進入了「藝術界」,它和你家後陽台擺放的洗衣粉紙盒再也不能同日而語,日常事物成為藝術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觀看當代藝術時,常常覺得「看不懂」的原因。因為作品看起來如何,是次要的問題;重要的是作品背後的理論、語言策略與姿態。「藝術界」的相關知識,成為理解藝術作品的門檻。這就是一種以藝術語言賦權的作法。
...
在這個藝術體制裡,決定誰可進入或拒絕誰進入的等級以及給予權力的特權,仍然繼續被體制化。然而,除了對藝術體制進行批判與檢視之外,豬卡索的例子,也刺激我們更進一步思考另一種面對體制化運作的策略:由藝術包裝的,可以是利用豬仔進行的商業交易,可以複製、強化體制中佔據威權與獨斷的成分,但也可以是對小豬原居地非營利組織農莊的關切,可以是對畜牧業與氣候變遷的關切。如何讓那些原本在那封閉的美術館「白盒子」裡不會注意到的事,被凸顯出來,成為突破體制威權與獨斷的破口,是耐人尋思的。
(引用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philosophy-wormhole-pigcasso-artworld?fbclid=IwAR2RSqkZdwbtKdSgh7CLtrqzmXhJLaBBvuS7zxENuR5TXaP6iBXPpMnLPkQ)
氣候變遷繪畫作品 在 基隆煮婦的日常走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走看展覽😎假期好物👉🏻愛臺灣博物館卡
這次暑假期間,入手朋友推薦的 #愛臺灣博物館季卡,想來試試它有多好用!今年19歲以下赴5大博物館看展免費,而這張季卡則可不限次數參觀海科館、科教館、故宮、臺博館等常設展,豪好用啊!
卡片含悠遊卡功能,所以入場須感應進場,嗶一聲三個月內,即正式開始使用,讓我們可以帶著孩子輕鬆逛館,發現兩個月內,博物館也可有各種不同樣貌。
海科廊間的海美館藝術,在午前午後光影不同;海科館從海洋文化到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深海展示,每次看都有不同學習,5樓和7樓是我們每次待最久的地方。
5歲小孩從原本喜歡去兒童廳,到今年進去10分鐘就決定出來、回科學廳看水流潮汐星球的成長,姊弟在廊間仔細觀賞氣候變遷國中小繪畫作品,欣賞不同技法和詮釋。
如果,我們不把海科館當作一個須有多樣性生物的場域,這裡頭的海洋知識,是我們雖身為台灣孩子,卻很容易自然產生排斥的領域。只可惜多數人沒有仔細欣賞,就嫌棄了它。
當然,煮婦更希望海科館更新常設展壞掉的互動儀器能再頻繁一些、兒童廳可以少一些擺設、多一點有意義的互動,整個場館投錢幣的機器可以再少一點,沒有那些音樂火車,沒有曝曬繞圈不讓人下車的遊園車。如此,它容在愛臺灣博物館卡的9大場館中,才更具意義。
*粉絲專頁:愛臺灣博物館卡
氣候變遷繪畫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鴉,小學時,孟珊與母親靠著繪畫入門的書籍自學繪畫,而到孟珊國中後,開始上畫室學習鉛筆素描的基礎課程,因此升學時,也如她所願地進入復興商工繪畫組。這段期間,一直都是學習油畫與版畫的西方媒材為主,直到進入華梵大學後,孟珊進而接觸了水墨書法課程,從大學一路持續臨帖練字的習慣,至今未變。
大學畢業後的孟珊,轉而從事全然不同於水墨的設計工作–布料開發,她經常忙碌地出差和參展。2014年時,吳孟珊於某次因緣巧合下,突然有種想繼續念書的想法,因為對她來說,“設計”就是一種畫畫,從珠寶設計到包款設計、以及布料開發設計,都是為不同屬性的產品,進行一場美的視覺改造,她一直認為:設計,其實就是用電腦繪出自己想像中的草圖,在繪出前的過程需要資料收集:包含流行趨勢、色彩計畫、線條筆觸、材質搭配、價格考量、地區文化的接受度,這些就像是她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本質,所富含的一切。於是,吳孟珊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也於台師大碩士水墨創作組開始進修,在重返校園的生活中,她在學習過程裡受到很大的影響、漸而建構起自我的反思,也由此衍生出山水系列創作的脈絡。
▲山的記憶
山為這次的主軸創作,吳孟珊幼時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與家人出遊時的景像,她最喜歡坐著車裡,享受著從窗內看著近景、望著遠方綿延不絕的山峰,當時假日遊玩最常經過的地方也都是山區,甚至後來考取上的華梵大學,也位於石碇區的大崙山上,幾乎都是以山為主的視覺記憶,對孟珊來說,也是一種安定以及沉穩的符號,反觀這幾年的氣候變遷,大環境的改變,讓她對於山這樣安定、沉穩的符號,有了一種不確定性的反詰。
▲生態轉變引起創作動機
面對近年來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這是從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如環境污染,冰山融化,熱帶雨林的減少,火山爆發..等等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吳孟珊深受環境變遷的影響,也對這樣現況有著許多感觸,她嘗試著以山的不同面貌,建構個人對於山的圖像語彙,表達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試著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係中,取得其中的平衡點。
▲大自然的循環為創作脈絡
此次展出的冷調冰山水系列,探討的是冰山與冰河的狀態演變,這是了解長期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孟珊試著呈現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她透過作品,希望喚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物種的體認,與自然共生的價值、以線條筆畫方式進行創作,冰山與水的色彩意象,帶入北極熊物種與環境的關聯,企圖營造出不同的視覺觀感,並且表達自然生態的循環是相依的。
而較濃重感的火山水系列,也是此次展出中吳孟珊最滿意的創作。由於火山噴發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火山作用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力,不僅造成人類與財產的損失,更會危及人類與大自然動植物的生命,反觀火山的益處從火山地質,火山地形以及後火山作用的地熱和溫泉,以及肥沃火山土壤都讓地表從新賦予新的開始,從反方向來表現,火山爆發下所展現的力量與生命契機。以重彩方式呈現火山爆發所帶來新造陸地的多彩多姿,並藉由繽紛多色的煙霧,而期待著未來的迷幻和生命力的不可限量。
長期從事設計產品流行趨勢工作的吳孟珊表示:其實在這個產業中,不難發現很多來自於不同國家文化的風俗,紡織貿易產業的趨勢、以及每一年的顏色、材質、新技術,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靈感的發想和來源,從紡織段來說,布料由經緯交織而成,產品根據顏色、季節、功能,不同種材質的搭配,就像藝術創作那樣的不可預期,是一種偶發性,但也可以是一種可預測性的結果。
▲環境變遷的反思
吳孟珊認為:創作代表一種精神上的生產活動,藉由藝術創作本質深入理解並且認識自我與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實踐的活動表現。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靈感–山,在個人水墨書寫性上,她試著譜出屬於自我調性的創作,也是一種對環境變遷的反思,期許大家在面對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生態環境上出現倫理的失衡,進而影響觀者,一同以行動來保護以及重視這個地球的生態。
▲吳孟珊–呈現變了奏的山水全貌,試著喚醒大眾的生態反思。
吳孟珊(MOSEN WU)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水墨創作組 在職碩士班 ( 2014/9~在學中)
華梵大學 美術系 水墨組 學士畢業 (2004/9 – 2008/6)
復興商工 美工科 繪畫組 畢業 (2000/9- 2003/6)
經歷:
協虹實業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09/8-2010/8)
瑞遠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0/8-2013/4)
潤泰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3/6-2014/9)
IROO 依洛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5/6-2016/7)
汎果創作國際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6/10~
經歷:
中華民國(第30屆)全國青年盃水彩寫生高中組比賽第2名
台北市光華獅子會(2002)水彩寫生優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