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前RT(對,我轉職了)(RT=呼吸治療師)
我必須說,賈永婕的善心是在讓人感佩,光是想他一通一通電話募捐的情景,我都要忍不住紅眼眶…
(對,我就是聽到救護車聲也會不小心哭出來的人)
#但與此同時不免擔憂
我不擔心人力,因為就算忙不過來還是有很多住院醫師和護理師會對我們伸出援手。
我不擔心他們會累,因為我知道他們就算累也會堅守崗位直到交班完成。
有人說這東西裝上去了又不用調整,我也不擔心他們會因此懈怠,因為RT對心肺的了解已經到了刁鑽至極的程度了,他們使用了一個東西就會極盡所能的發揮它完整的療效。
那我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擔心他們暴露在更高的感染風險】
可能有人要說,這東西有研究,感染風險比氧氣鼻導管(cannula)還要低,怕個屁?
https://i.imgur.com/XOU2H0N.jpg
廠商做出來的研究如此完美,這根本是窮擔心!
首先~#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人力去衛教病患嗎?
使用這個東西要戴口罩;
咳嗽的時候也不可以把口罩拿下來;
口罩濕掉了就要更換口罩;
不可以拉扯脆弱的管路不然就會破損漏氣;
不可以把嘴巴打開,要用鼻子呼吸;
不可以因為加濕加熱的氣體太悶熱就把它拿掉暫停使用…(真的很悶,我被屁孩病人拒絕吵鬧過無數次)(小孩子不懂事我不怪他,我自己戴過也不喜歡)
諸如此類的衛教,#我們有時間告訴病患,#並且有時間監督,#並且病患在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還學習力100分嗎?
我感到懷疑…非常懷疑。
#如果病患沒辦法好好遵守衛教內容,#那麼所謂高流量的氣流就會以每分鐘40-60公升的流速,#沖刷病人的呼吸道,#帶著飽和濕度混合水蒸氣,#瀰漫整個病室。
註:一般氧氣鼻導管的流速是2~6L/min
一般氧氣面罩的流速是5-8L/min
non-rebreathing面罩最高也才開到15L/min
並且以上兩種面罩皆不會直接沖刷呼吸道,而是要靠病人自主呼吸含較高濃度氧氣的空氣。
請問這個情況下,我還期待結果會如同研究般樂觀完美嗎?
#我真心的擔心他們…
真心的希望基礎建設(負壓等等)和醫院人力管理可以趕快完善,才不會有了米卻沒鍋子煮飯。
===========================
再來(跳一下),我還覺得疑惑。
也許脫離臨床跟不上時代,我不知道為何會想要買airvo這台機器?
在醫院,加護病房每個病床的床頭牆上都會有至少兩組的空氣和氧氣氣源(O2 & air piping)
https://i.imgur.com/cuyVJx3.jpg
為什麼會選擇使用AIRVO這種含有空壓機和潮濕加熱器的組合機器,然後再另外接牆上的氧氣,然後機器沒有蓄電,電源被踢掉了就會直接沒風,沒有蓄電功能的這種居家型的呼吸器呢?
https://i.imgur.com/fvOHR9F.png
也許有的比較舊的醫院,一般病房只有氧氣氣源,並沒有空氣氣源,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合理解釋了…但確診病患,如此血氧不穩定的狀態,真的會放在只有一個氧氣氣源的普通一般病房嗎?
還是說他們要依賴機器的警報來監測管路有沒有凹折,氣流有沒有穩定?除非病人意識已經昏迷,沒辦法訴說,但血氧機與EKG monitor的警報不是在病人有生命徵象改變的第一時間就會告訴你了嗎?airvo的警報沒辦法連結到ICU護理站的中央監測系統,但生命徵象的可以呀!
另外,在機器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如果有病人不需要這台機器了,當然希望可以馬上轉給下一個需要的人使用,但airvo這台機器不行,氣體在機器內部會經過一些無法更換的部件,所以這台機器卸機之後必須經過一連串的自潔步驟、烘乾,確保沒有傳染疑慮了才可以轉手給下一個人使用,這不是超級麻煩的嗎?
https://i.imgur.com/vVCQ4cn.jpg
機器烘乾中~
說到這裡,你一定覺得我到底在為反對而反對什麼,儘管有如此多的缺點,但HFNC就是棒棒就是要用阿!
其實你有更好的選擇(乾我好適合當廠商)
https://i.imgur.com/xI0Sh9K.jpg
這是只能在醫療機構使用HFNC的方式(Optiflow)
*連接中央氣源,不用怕空壓機故障掛點需要維修
*用完,整套管路直接丟棄,外觀消毒即可馬上使用
*潮濕加熱器是每一台呼吸器的標配,氾濫到不行,如果壞掉隨時有備品可以用(型號MR850)
*有機械式的氧氣混合裝置(O2 blender)可以調整精確的氧氣濃度,不用像airvo一邊調氧氣流量一邊看他監測的氧氣濃度數字有沒有變動,節省人力(而且blender這東西真的超級超級難壞掉的)
*便宜,很便宜,就是比airvo便宜
那為什麼品牌一樣是費雪派克,廠商不讓賈永婕買這種或是兩種混搭呢?
我只能想到一個善良合理的解釋,
是不是這套拋棄式管路型號停產了?
我離開醫學中心3年了也許物是人非。
也許有人會嫌我老派,守舊不用新型機器
不過一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一樣好用的機器,我這人就是貪小便宜喜歡效益最大化(嬸味都出來了)
.
好,以上就是我心中盤旋了兩天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謝謝大家有耐心看到這邊。
啊啊對了,
我看到有個人fb的貼文解釋為何他們稱HFNC是救命神器
https://i.imgur.com/sKgpHUq.jpg
其實還有一個超棒的救命神器
可以讓你就算到了必須插管使用侵襲性呼吸器的情況,也可以吃飯、喝水、說話,還可以接著呼吸器讓你不會喘甚至不用自己呼吸哦!
氣切管就是如此巨神兵一樣的存在~
人家美國人急性呼吸衰竭插管超過兩個禮拜後用氣切養病半年後拿掉氣切還是一尾活龍
大家有機會的話也要試試看唷揪咪
(不好笑不要嗆我嗚嗚)
我最後的臨床職業是居家呼吸治療師,很多可愛的病患用氣切還可以啃雞腿,可以暫時脫離呼吸器去國小走操場(疫情前),還可以跟老伴互相鬥嘴皮(其實是中氣十足的冊…),請大家不要因為不捨,而犧牲了插管的親人最後能有點生活品質的機會。
嘴巴插著一根吸管(氣管內管)半年跟脖子開個洞,我會選後者,也就是氣切,至少我的嘴巴可以有尊嚴的閉起來,不會翻個身口水就流了整個枕頭頭髮都是…
我真的太多話了,對不起
真的講完了,下台一鞠躬』
[問卦] Re: [新聞] 救命神器要來了!賈永婕2天募到6804萬 火速送HFNC到各大醫院 https://disp.cc/b/163-dHFp |新聞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PttGossiping/posts/2343305625807088
#強化三級警戒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COVID19 #COVID201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少人以為只要讓病人插管或氣切,病人可能就會躺在床上一輩子。但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及時插管和氣切往往是搶救病人生命必須處置。不了解氣切與插管為何,可能就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以下胸腔重症科蘇一峰醫師要教你,重症必學的3堂課! 插管是什麼? 插管,全名為氣管內插管,是維持患者呼吸的一種急救醫療措施。...
氧氣鼻管更換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進入四季節氣中的「芒種」以後,代表著夏天真的來了!這段時間因為高溫潮濕,特別容易汗流浹背,而感到鬱悶、易怒。此時建議採清淡飲食,並補足水分及充分運動與休息,以緩解及幫助心緒能維持穩定狀態
夏天肯定是四季中流汗最多的時節,人之所以會流汗,主要目的就是藉由流汗蒸發水分順勢帶走熱能,幫助人體在活動過程中,不會因為體溫過高而影響身體機能運作,同時也是排出體內老廢物質的代謝管道之一
雖適度流汗可維持健康,但又濕又黏確實很不好受,進而讓人容易想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避暑,並大量食用凍飲、冰品等寒涼食物,以使體溫驟降,體內的自然調節功能便受到干擾,蓄積濕氣,而出現中暑情況,流汗變少且黏稠,汗水也容易發出明顯異味
鮮少流汗的人,常會因代謝力不佳,而頭昏眼花、疲倦無力;女性則在經期等婦科困擾上,產生明顯的不適症狀,且肥胖及慢性疲勞情況也會接踵而來。若有上述症狀,應積極喚醒汗腺的作用正常化,例如一天運動30分鐘,每周至少運動三天,以回復排汗之能力
但是過猶不及都不好,有的人是出汗過量,實際出汗量多於當下環境溫度、運動及壓力程度的預期出汗量,又稱為「多汗症」。過度流汗可能會出現頭暈、胸痛、噁心,甚至出現虛脫症狀。而多汗症可能是受到遺傳、疾病、肥胖等因素影響,此情況若已嚴重影響身理機能時,建議應赴醫院之胸腔科,進行相關檢驗或治療
既然知道天氣熱而流汗是理所當然,且適度發汗才能有益健康。那麼,以下「必需流汗的五個理由」我們繼續一起來認識吧!
❶促進消化助好眠
流汗可加快身體代謝能力,並有助腸胃蠕動促進消化,進而減少便秘困擾。若流汗不足,神經系統會受到不良影響,連帶導致睡眠品質不良
❷血壓平穩不飆升
高血壓是一種由於血管內徑變窄、變硬,單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現的一種現象,透過運動而出汗,可有助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以增加血管壁彈性,而達到降低血壓的好處
❸膚況穩定增防禦
外分泌腺分泌的汗液中所含的蛋白質,具有去除老舊角質細胞和抗菌的防禦能力,且能維持毛孔免於蓄積過多藏污納垢,有利疏通堵塞毛孔的老廢物質,以減少粉刺與痘痘生成。通常不出汗的人,皮膚代謝力較為緩慢,反而易提高毛孔阻塞及降低角質代謝力
❹提升專注記憶佳
美國芝加哥的內帕維市203學區,曾針對2萬名區內中學生進行一項長期教育實驗,以證明學生在養成運動並流汗的生活習慣後,可有助產生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原因在人體在出汗當下,身體的細胞處於旺盛狀態,特別是記憶力與專注力的表現,皆能獲得良好的提升
❺免疫活化保健康
想要避免感冒,靠著流汗提高身體免疫力會是很好的方法。因為人體能夠藉由流汗時的汗液來抵抗病毒、細菌和真菌,以及排出血液內部多餘的廢物。若是能長期保持運動習慣,協助讓身體適度流汗,即能增強免疫力,染上感冒的可能性自然就會降低。而每天運動30~45分鐘,便可達到身體出汗的狀態,長期下來自體免疫力也就能隨之持續增強
#出汗點警示
據台北市聯醫仁愛醫院兼任中醫師周宗翰曾指出,不同部位出汗可能代表著體內發出的警訊
🔸頭部:常見與胃腸之消化系統相關,像是出現在暴飲暴食後消化不良或發炎的反應。屬於新陳代謝、消化系統與免疫力下降的表現
🔸額頭:常與失眠或高血壓的現象相關,可留意是否有甲狀腺分泌異常的狀況,情況顯著時,建議就醫檢驗
🔸鼻子:與肺氣不足或免疫力較低相關,建議進行呼吸訓練與運動習慣養成,以提升自體免疫能力
🔸頸部:可能與內分泌失調現象相關,若有顯著不適,建議至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胸口:常與用腦過度有關,會出現精神倦怠、食慾不振、多夢淺眠等狀況,或是因氧氣運輸不順,使血液循環不良所導致
🔸背部:可能是身體極度疲勞的警訊,日常應維持規律作息
🔸手心、腳心:與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有關,會在手心腳心冒汗
#流汗停看聽
⚠️當腦部溫度過高,會導致調節出汗的中樞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使得身體停止排汗,進而造成體溫持續上升而產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即為常見的中暑現象
⚠️汗斑,並非流汗時造成的,而是流汗之後身體潮濕悶熱,此時提供黴菌很好的生長環境。若無妥善清潔,易讓黴菌在皮膚上生根茁壯,皮膚可能產生白色、紅色或黑色的汗斑。而汗斑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外用或口服的抗黴菌藥物的治療方式為主
⚠️流汗後的清潔很重要,最好能立即以溫水沖澡洗淨全身,並適時使用保養品及補充足量水分。如無法即時沖澡,可使用濕紙巾或毛巾將全身擦拭乾淨,並更換衣物,才能阻絕汗水的鹽分、胺基酸及老廢物質與肌膚的不良作用,以預防汗斑、汗疹等風險
⚠️人體的汗腺可分為2種:小汗腺(外分泌腺)和大汗腺(頂分泌腺)。小汗腺幾乎分布於全身,主要作用為調節體溫,所分泌的汗水有超過99%都是水分,較少有氣味;大汗腺則僅分布於腋下、私密處、乳頭等部位,含有較多脂肪、蛋白質等成分,接觸空氣後便容易因分解而散發異味
⚠️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或大量流汗後,可適量飲用運動飲料,以幫助身體補充熱量、水分與流失的電解質,以紓緩運動後之疲勞感。若只是外出散步、快走等較為緩和型的運動,既不喘、也沒大量流汗,建議單純喝水即可,若是喝運動飲料反而會增加熱量攝取及器官負擔,更不能將運動飲料當成日常飲料飲用
⚠️汗疹是因汗腺阻塞的發炎反應,在大量流汗的部位,如臉部、頸部、胸口、胯下、屁股、背部等,觸摸會有顆粒狀粗糙感的小疹子。主要成因是夏季溫、濕度高,排汗量增加,當皮膚的汗管出口因衣物或是其他原因阻塞,身體無法正常排汗,汗水累積在皮膚組織造成汗管破裂,汗液外洩到周圍組織而引起發炎反應
⚠️濕疹是眾多皮膚炎的統稱,主要因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導致皮膚發炎,包括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缺脂性乾癢、富貴手都算是濕疹。濕疹原則上分為內因性濕疹與外因性濕疹。外因性的濕疹可能與接觸過的物質、吃過的食物有關聯,內因性濕疹可能與體質或長期飲食習慣有關
當大量汗水在皮膚與衣物之間產生頻繁摩擦時,該部位就容易出現大片紅腫的濕疹,更因搔抓導致破皮而衍生感染的情況
#凱鈞話重點
#必需流汗的五個理由
氧氣鼻管更換 在 鄭錦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封關護港:醫護不是CONDOM(三)——呈報機制的隔離程序問題,以伊利沙白醫院為例】
本人收到一位在伊利沙白醫院工作的前線醫護投訴,指現時在急症室分流一些懷疑感染武漢肺炎的程序可能增加醫護和病人交差感染的風險。
一、現時一些有到過中國大陸、發燒,或有呼吸系統症狀的病人會一併安排到負壓房等候見醫生,而負壓房一般都會有10-15人在等候。他們在等候時互相之間的距離一米也沒有。
記得2003 年的沙士報告嗎?當時香港醫院被批評迫床距不符世衛指引,導致增加傳播風險。雖然等侯房不是病房,但在負壓房等候的病人正正是被懷疑染上武漢肺炎,病人與病人之間的距離應要盡量隔開,而不是排排坐。這個問題之所以出現,絕對是沒有汲取SARS教訓所致。
二、現時即使是急症室醫護,在提取外科手術口罩和N95都會遇上重重難關。第一,醫生會因各種原因更換口罩,但現時一般需要到距離較遠的護士員工室才能取得。曾經有醫護是因為要換口罩,而在沒有口罩的情況下穿梭候診區才能到達護士員工室;第二,存放N95的位置是在一位當值護士的枱下,醫護每一次取N95亦要向這位護士請示才能獲取,有一次投訴人被問:「你再咁拎N95,遲早被你拎曬!」
事實上國際間建議當接觸過受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病人,醫護是應該更換自己的口罩,才接觸其他病人防止口罩上的病毒或細菌二次感染其他病人。我們不能完全責怪這位負責派發物資的護士,但此事是正正反映現時前前線人員保護衣物的不足。
三,現時衛生防護中心的武漢肺炎呈報機制(Notifiable Diseases and Outbreaks Reporting System, 簡稱NDORS)明顯出現漏洞。現時的納入標準如下:
首先病人要有呼吸系統症狀或肺炎加以下其中一項:
A. 曾到過湖北省武漢市(不論有無接觸過濕貨或海鮮市場);或
B. 曾到訪中國的醫院;或
C. 曾接觸過有表面徵狀的武漢肺炎的確診個案
(資料來源:https://cdis.chp.gov.hk/CDIS_CENO_ONLINE/disease.html)
然而,以下是一個真實個案,反映呈報機制的問題:
一位從武漢剛剛回港的年輕男士,他來到急症室時有發燒,但沒有呼吸系統症狀;而他在武漢時曾經與一位親友共處,那位親友曾經發高燒、咳嗽,到當地醫院求診時,竟然被拒!當地醫院叫這位親友回家自我隔離,更甚的是在離開醫院前,醫院沒有為這他抽取任何檢查。現時根本無從知道在武漢的親友是否一位確診過案!
雖然那位回港的年輕男士有發燒,但他沒有呼吸系統症狀,加上現時沒有證據證明留在武漢的親友是確診個案。基於現時呈報機制,醫護不能以「隔離法」把這位年輕男生隔離,只能無奈地建議他入院接受隔離,可是那位男士即時拒絕隔離並且離開醫院(至今是否潛在患者尚未明朗!)
事實上,現在全球(特別是中國)的確診個案,每日都在大幅增加,大陸醫療系統也到了崩潰的局面,導致可能感染的個案未能入院隔離或接受檢查,因而在社區不斷擴散。
結論是,因應2003年SARS社區爆發, 特區政府在瑪嘉烈醫院興建了隔離大樓,而各大醫院也有不同程度的隔離病房改善和擴充;但香港在不封關的情況下,香港的感染人數只會有增無減!即使病人維生指數好轉和肺X光陰影退減,我們也沒法肯定這批人可否離開隔離病房而不傳染他人。好轉的病人又走不到,懷疑個案又不停上升,香港的隔離病房好快便會爆煲!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實況!
【深入補充(見圖):情況好轉後的確診病人要接受多久的隔離觀察?】
在1月31日著名醫學文獻New England Journal 出了一份文獻講述一宗在美國確診的武漢肺炎病例 (連結: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191?fbclid=IwAR23Q8FjR8is2N-lfV22RBxS2LMy5-CJwYil0DnjqJUcFaR47nuCEvXbhwM)。
文獻講述一位35歲男人在華盛頓州的確診個案,他是一位有高血脂但無其他病的非吸煙人士。在1月15日他從武漢回到華盛頓州,19日到醫院求醫,當時他表示自己咳嗽四天和自我覺得有發燒。醫院為他抽取鼻腔黏液(nasopharyngeal swab)和口腔黏液(oropharyngeal swab)的RNA ,翌日醫院為他他被確診為武漢肺炎。
入院後病人接受隔離,在第二至五天病人出現乾咳和肚瀉,醫院為他為他再次提取鼻咽液(nasopharyngeal swab及oropharyngeal swab)。另外還提取血液和大便樣本作RNA分析,但前者結果仍然呈陽性,而血液和大便則陰性。
入院後第5天 (即病徵出現後的第9天),肺部X光左邊肺部底出現陰影,病人一度氣喘,需要低流量氧氣維持。
入院後第8天(即病徵出現後的第12天)病人的呼吸系統症狀完全消除,在沒有氧氣下他的維生指素仍能維持在正常水平,肺部的陰影部分也完全消除。可是第12天的樣本oropharyngeal swab仍然呈陽性,而nasopharyngeal swab則轉為陰性。
現時這份文獻和國際間沒有什麼建議怎樣處理這些情況好轉的病人,他們到底要留在隔離病房多久。儘管患者情況好轉,但可能他們的部份或全部樣本仍有陽性結果,在公眾利益為依歸的情況下,這些病人都可能被假定為仍然有高度傳染性,他們可能持續被隔離至所有結果呈陰性為止。
然而,這是國際間的經驗之談,香港完全不能相比。
//封關護港:醫護不是CONDOM(一)
https://www.facebook.com/396949433812753/posts/1418045695036450/?d=n
封關護港:醫護不是CONDOM(二)
https://www.facebook.com/396949433812753/posts/1420933251414361/?d=n
氧氣鼻管更換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少人以為只要讓病人插管或氣切,病人可能就會躺在床上一輩子。但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及時插管和氣切往往是搶救病人生命必須處置。不了解氣切與插管為何,可能就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以下胸腔重症科蘇一峰醫師要教你,重症必學的3堂課!
插管是什麼?
插管,全名為氣管內插管,是維持患者呼吸的一種急救醫療措施。蘇一峰醫師說明,做法主要是將呼吸管透過鼻孔或口腔放入我們的氣管。氣管導管約有30至35公分,放置過程會壓住口咽,「其實是很不舒服的。」
蘇一峰醫師舉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時,會需要機器代替呼吸,就會採取插管的方式。此外,還包括一些緊急狀況,例如:車禍受傷、需要開刀等,得維持呼吸道穩定時也會用到。
插管適應症
全身麻醉手術患者
搶救危重與呼吸心跳驟停患者
非手術患者須氣管插管治療者
氣切是什麼?
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蘇一峰醫師指出,假如我們認為這個患者插管時間會需要2至3週,甚至更久以上,這時候就會建議執行氣切。
氣切是在脖子開一個大約1公分的小洞,導管由此接至氣管,所以不會像插管的管子那麼長,氣切導管大概是7、8公分的C型管。
許多人會說千萬別做氣切,因為「氣切一做,人就死定了!」對此,蘇一峰醫師則說,這其實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迷思。
「病人做氣切,其實反而比較舒服。」蘇一峰醫師說明,氣切因為導管更換容易、管路短,所以比較不容易細菌感染、造成呼吸器肺炎;此外,同樣因為管路較短,未來患者脫離呼吸器時,克服的呼吸阻力也較輕,所以脫離呼吸器的成功率會上升。
氣切手術優點
病患較舒適
易清潔、不易細菌感染
患者易脫離呼吸器
蘇一峰醫師表示,氣切是重要的醫療處置選項,比起插管也能讓患者更舒適,因此是一個有待大眾好好討論及澄清的項目。
醫療小百科: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蘇一峰醫師解釋,心肺復甦術是環環相扣的急救措施,包括以下的執行步驟:
壓胸:維持心臟輸出
電擊:將心律不整整流回正常心律
插管:維持呼吸道順暢、提供氧氣
急救主要是為了恢復心律功能,所以上述步驟缺一不可,因此蘇一峰醫師透露,在急救過程中,三個步驟常常是不斷變換的。「時常這時候插管,等一下變壓胸,突然心律不整又要電擊。」然而他說,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家屬「點菜式選擇」,同意實施CPR,但三個步驟卻只願意執行一、兩個。
蘇一峰醫師分享,曾碰過一個心肌梗塞的患者,家屬雖願意做CPR、也願意插管,卻不要電擊。「偏偏這個患者是心律不整型的狀況,過程中需要電擊卻不能做。」因此造成心律一直不正常,只能不斷靠壓胸維持心臟輸出,「甚至壓了一個小時心跳還是沒有恢復正常。」
蘇一峰醫師強調,醫師非常不推薦這樣點菜式的選擇,因為容易延長患者急救的痛苦。若是患者因病情需求,例如已到末期,可以考慮拒絕全部的急救措施;或者就授權醫療人員施予全部的急救措施,「限制一樣、兩樣,都不是一個好選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10
【更多早安健康影片】
重症醫師的生命課程。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陳秀丹醫師
https://youtu.be/cG-F2baV7Bs
不抽菸卻得末期肺癌!醫師警告:空汙正嚴重威脅你我生命!|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Ej3_8PNlee4
必學!照護2堂課。鼻胃管、胃造口︱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xnb2oZUVs3U
【相關文章】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當家人倒下,你能做對醫療、照護的選擇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431
氣切表示病人快死了?醫師忠告:錯!其實氣切有5大好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85
陳秀丹醫師: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44
#蘇一峰 #插管 #氣切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