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於一月中在香港錄得確診個案,轉眼間已經過了兩個星期,港股在農曆年後亦跌得非常恐怖;對於疫症對股市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投資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研究疫症下股市可能出現的結果。
對於一個疫症的進展,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引發期」、「爆增期」及「減退期」;而疫情對股市的影響,亦同樣可根據這三個階段作出分析。
在第一階段的「引發期」,投資市場通常比真實情況作出「輕視及相對樂觀的態度」,例如當年SARS在開始的時候,香港人普遍掉以輕心,今次武漢在十二月已經出現新型病毒,但港府當時對疫情不太關心,股市也沒有太大反應,恒指在十二月初約26,000點的低位,一直到2020年1月17日升穿29,000點,在一個多月爆升三千點,形成一段頗可觀的升幅。
到了第二階段的「爆增期」,市場出現180度的逆轉,從「輕視樂觀」變成「極度驚恐」,各方面不知真假的消息,都會在市場中不斷流傳,讓投資者作出集體誤判的決定。他們通常會分為兩批,大部分人對疫情感到極度擔憂,不理性地在市場拋出股票,帶出第一波的驚人跌幅,而小部分人看見股票抵買,就嘗試在這個時候摸底。
由於驚恐的人數,遠較樂觀的人為多,沽貨壓力沒有停止,導致出現第二波的下跌,甚至跌低於股票本身應有的價值,讓摸底的人全部損手,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結果早期摸底的人也轉向悲觀,作出平倉及止蝕行動,導致第三波的跌浪。
通常在第一波的跌浪,受到疫症負面影響的板塊例如旅遊、博彩、航空等都會跌得較多,醫藥板塊受到追捧,無關板塊例如高科技、通訊等就變動不大。但到了第二波及第三波的跌浪,在一些投資者的持倉內,部分股票錄得嚴重虧損,整個股票倉被證券公司引發Margin Call;由於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他們會先將獲利或虧損較少的股票沽出,於是在第二三波的跌浪,就會連受惠及無關的板塊也一起下跌。
假設在第二階段的時候,你有一個水晶球,知道疫症只維持半年,到夏天就有機會完全消失。那麼你應該在這個階段,摸底博反彈嗎?
老實說,這是一個「High Risk, High Return」的接力行動,因為就算知道疫症總有一天完結,但你不知道其他投資者幾時驚完,也不知道真正的底部在哪兒,可能摸底後一兩天就嚴重虧損,將你的自信心徹底毀滅,也可能摸底後立刻大幅反彈,贏得漂亮一仗!所以只有勇者及身手最敏捷的高手,才應該在這個時候摸底,但也建議不要建立過大倉位,不要跟市場賭身家。
至於第三階段的「減退期」,市場情緒開始回復平靜,早前受影響的的板塊,出現了恢復性的回升,很多人就也後悔地想「早知摸底就發達啦」!不過歷史永遠是重複的,投資者的心理行為也是重複的,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事實:在股市輸錢的人數,永遠比賺錢的人為多。//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3865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