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宅宅週末]
🥟鮮蝦小白菜水餃
小孩們非常想念阿公阿嬤們,鳳梨幾乎每天都打電話關心老人家們,鳳梨一直說他好想吃超想吃外婆水餃,外婆就把做好的餡跟做水餃皮的機器送來給我們,東西放了就匆匆離去。鳳梨哭的稀裡嘩啦,說為什麼外公外婆馬上就離開了。其實我們也很心疼,希望一切快恢復正常啊!
今天早上打好水餃麵糰(不用發酵好簡單呀!),三兄弟忙著玩水餃皮,包的滿頭大汗,三兩下就吃完。連吃了兩餐!全家人邊吃邊稱讚外婆水餃真的超~好吃的。外面水餃真的無法比。😋
🍞 生食パン
生吐司口感鬆軟濕潤,所以配方含水量極高。之前做的生吐司都無法脫離缸盆成團、拉不出薄膜。很沮喪。
自從去abc cooking上過課後,跟麵糰比較熟了,這次跟烘培店訂了比較好的麵粉跟料。輕鬆成團、拉出完美的薄膜,剛出爐的生吐司真的超香超好吃的!!本來想當明天早餐,現在只剩下一片!這……
今天兩兄弟也沒閒著。雖然視訊樂器課的效果比不上現場上課,畢竟老師無法隔空修改手型跟姿勢。但沒事做還是得找事做,還好已經跟老師培養好默契,最近上課還算順利。
兩兄弟玩大富翁玩了好久,我總覺得玩大富翁很耗時間,懶得陪玩,還好兩兄弟是彼此的玩伴。
運動、看書,一天一下就過啦~
宅女已經不知多久沒打扮沒化妝,還好有美肌app可以騙人🤣
#整天在家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防疫日記
水餃餡可以放多久 在 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用飲食談文化,我認為是一件最不沈重的事,但有時候我常會懷疑,飲食其實也有很多主觀意識存在,而無法克服?
在這條飲食路上走著,坦言有不少無奈感,例如高麗菜過剩時,我曾疾呼如何曬高麗菜乾,以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我看著很多人鼓吹做泡菜、做水餃,讓我嘆息自己人微言輕,單做泡菜、水餃能解決的數量有限,同時消化速度也很慢。
最好的方式是鼓勵家庭一起動手做,首先找個大空間曬高麗菜乾,一天下來,高麗菜縮小不少,就可以在家裡陽台用個三層衣架曬著,約莫三、五天就能大功告成。一個家庭消耗30顆高麗菜不是問題,如此數量曬過以後,體積濃縮起來才不過一個A4尺寸的立方體。
曬好的高麗菜乾很好應用,可以做成口味很好的高麗菜包,或是存放至颱風季節,這時候菜價高了,拿出這些菜乾煮湯或炒,都非常適合。然而我鼓吹了七年,終於感覺到疲累,市場不接受這樣的做法也無法強求。
其實胎灣的飲食主觀還有一個例子。古時候台灣也有自己的「水餃」,因為食材取得的問題,所以外觀還真跟北方水餃完全不同。早年的台灣缺乏小麥類食材,因此麵粉短缺,但擁有大量的地瓜,祖先不忘本,還是想著水餃這個食物,遂用地瓜粉取代麵粉,捏出外型相同的「台灣水餃」。而在這塊土地上,豆薯也是很常見的食材,含有豐富水份,同時四面環海,當時蝦米多得很,似乎用之不竭,於是祖先們開始爆油蔥、炒蝦米、豆薯與少許的肉末,做成完美且獨特的水餃內餡。
這水餃不再下鍋煮,而改用蒸的,個頭也變大了,在台灣的炎熱氣候下,很適合夏天食用,盛暑下吃了幾顆很是消暑。這是典型的「食物反應當地生活背景」的現象。
我記得小時候,夏天熱得吃不下時,小孩子總愛以一顆「台灣水餃」果腹,大人則多吃幾顆,畢竟地瓜粉是絕佳的消暑良品。而這款「台灣水餃」長期在生活中併容著,絲毫不覺得唐突、奇怪,甚至直接稱它為「水餃」,或者暱稱為「土角餃」。
然而不知到何處吹起了號角聲,「台灣水餃」易名為「水晶餃」,但若仔細想想,水晶餃好像在粵菜點心裡早佔有地位,跟台灣水餃外型、成分還真是不一樣,這樣的改名讓我感覺非常奇妙。但吹起號角的人影響力真夠,不知道該歌頌還是該怪罪?雖然水餃改名,但卻也意外揚名,只是這代價卻是與祖先脫鉤。
台灣的水餃有著可愛之處,這是因應在地食材而產生的樣貌,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性,失去獨特性、也跟祖先失去了關聯,那現在手中拿的水晶餃是什麼呢?吃得又是什麼?現在,我很喜歡時不時走到台南「祿記」門口,看著店家老舊的看板上寫著「水餃」兩個字,感謝呀!這少這裡還留下這老食物的老名字,哪怕只是一點點影子也好,還有一小群人記得,但能持續多久?不知道。
20年前到底發生什麼事?好像那時是社會的繁華時期,但卻似乎也是台灣美食災難的起源。從那時「菜尾湯」從辦桌大菜被說成「剩菜」,我每次講菜尾湯,每一個人就腦補說這就是剩菜大雜燴,但從字面上想,很清楚是菜席的最後一道菜而不是菜席的剩菜,做法也不如大雜燴如此膚淺簡單。
水餃變成水晶餃,菜尾變成剩菜,有時候我想,獨自一人搖旗吶喊,到底還有多少力量撥亂為正?
水餃餡可以放多久 在 Juling's Blo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韭菜蝦仁鍋貼&鍋貼烘蛋
下個月初又要回台灣,這個月也都在忙碌中渡過,每天都待在廚房裡忙整天,除了要做些料理、點心凍存,也要滿足家人的口腹之慾,問兒子我回台灣前,有想要媽咪做些什麼給你吃嗎?兒子說想吃鍋貼,雖然可以買水餃皮來簡單包,但美國賣的水餃皮都是冷凍的,也不知在冷凍櫃裡放了多久,買過幾次來包水餃,餃子皮硬硬的不好包,皮厚也沒很好吃,而且鍋貼皮應該要用燙麵才對,用餃子皮來包只是取其方便省事,從家裡開車去亞洲超市買餃子皮,來回車程加上買東西,最快也要1小時,這時間足夠自己做鍋貼皮,想想還是自己動手揉麵擀麵,做好吃的鍋貼給兒子吃,我用全燙麵來做鍋貼皮,因為是全燙麵,麵皮就更快熟,捏合處口感也不會乾乾韌韌的,只用了300g的麵粉,就包了50個鍋貼,所以擀的皮也薄,皮薄餡多當然美味,兒子說比冷凍鍋貼好吃百倍,感覺也比台灣吃到的還要好吃,内餡也加了蝦仁,兒子也愛吃蝦,都是他喜歡的食材,加上是我親手做,兒子當然喜歡。
韭菜蝦仁鍋貼(50個)
鍋貼皮材料(全燙麵): 中筋麵粉 300g 滾水 200g 鹽 1/2tsp
内餡材料: 絞肉 450g 韭菜 450g 蝦仁 200g 薑末 2tsp
絞肉調味料: 醬油 1Tbsp 醬油膏1Tbsp 鹽 1/2tsp 糖 1Tbsp 胡椒粉 1/4tsp 香油 2tsp
韭菜調味料: 鹽 1/2tsp 糖 1/2tsp 香油 2tsp
麵粉水: 水 300g 麵粉 1tsp
https://rulichsu.pixnet.net/blog/post/468264905-%e9%9f%ad%e8%8f%9c%e8%9d%a6%e4%bb%81%e9%8d%8b%e8%b2%bc%26%e9%8d%8b%e8%b2%bc%e7%83%98%e8%9b%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