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7(農曆5.13)台北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聖誕遶境(台北迎城隍)Part 2
前一段直播因爲在烈陽下拍攝導致手機溫度太高,結果手機被強制停止運作⋯⋯
遶境路關表:
中午12點民族西路與重慶北路3段路口報到,下午1點出發→直行重慶北路3段→右轉酒泉街→左轉大龍街→左轉哈密街【大龍峒保安宮】→直行哈密街【案桌】【準提瑤后宮】【和安宮 大龍峒金獅團】→左轉迪化街2段【萬和宮 保安社】【聖德宮】→右轉迪化街2段296巷→左轉延平北路3段【天師宮】【四崁仔廣信府(紅壇)】→右轉延平北路3段18巷【北玄殿】【福德廟】【大稻埕麒麟會(紅壇)】→左轉迪化街2段→左轉民權西路【大橋頭清心樂社 飛舞獅】【廣澤堂】→右轉延平北路2段【大稻埕慈聖宮】→左轉保安街→右轉甘州街【舊市場普願宮 金萬獅】→左轉歸綏街→右轉重慶北路2段→直行重慶北路1段→右轉長安西路【台北北門口保正殿(紅壇)】→右轉塔城街→直行迪化街1段【社子玄靈宮(紅壇)】→直行【台北霞海城隍廟】→直行民生西路解散 (全程約5公里)
會選擇大龍峒保安宮為出發點、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早期大龍峒、大稻埕族群皆是福建泉州同安人,「保安」意即保佑同安。二、1853年頂下郊拚時,大龍峒也有派人來幫忙而且還犧牲了。
【認識台北霞海城隍廟】
1859年3月18日完工的霞海城隍廟,佔地僅46坪,坐落在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其最早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在1879年舉行,或許是當時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帶動地方繁榮,才讓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曾禁止台灣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1898年因為發生瘟疫,為了祈求神明保佑,方予以開禁,廟方才繼續中斷多年的迎神鎮煞等廟會活動。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城隍聖誕祭典與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40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加上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令「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盛況再現。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會利用霞海城隍廟這幾天廟會所帶來的人潮進行商品的促銷,同時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把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般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亦使得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台灣有許多地方奉祀城隍爺,但迎城隍遶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光緒5年(1879年)以來便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上記載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遶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由此可知,至少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年)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便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活動,皆會吸引許多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堪稱是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與「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為「五月十三迎城隍」,肇始於清光緒5年(1879年),城隍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具有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利多,更加吸引全台各地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遶境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個北管軒社與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為城隍駕前的謝、范兩位將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改成右手持扇子、左手拿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至於遶境遊行的路線,以2001年為例,中午12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1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由於每年路線不盡相同,遶境遊行路線皆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的廟地雖然並不寬敞,但其城隍祭典卻一直受到各方注目,每每吸引成千上萬群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戰後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年來亦產生不少的變化;儘管如此,霞海城隍廟與信眾們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生的心意從沒有改變,而這正是城隍信仰歷經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認識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當年創廟者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泉州同安人,因此取名保安,意謂「保佑同安」。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滔),醫名頗盛,逝世後被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
大龍峒舊名為大浪泵,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語譯音。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取三人之姓氏),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今萬華、大龍峒、大稻埕、松山一帶)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 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醫神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3000坪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1830年完工。1835年後,與台灣的許多廟宇相同,成為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1985年,內政部認定大龍峒保安宮為國家二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的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發的「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目前,大龍峒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台北三大廟門」。
永和保福宮參拜順序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6.7(農曆5.13)台北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聖誕遶境(台北迎城隍)Part 1
這段直播因爲在烈陽下拍攝導致手機溫度太高,結果手機被強制停止運作⋯⋯
遶境路關表:
中午12點民族西路與重慶北路3段路口報到,下午1點出發→直行重慶北路3段→右轉酒泉街→左轉大龍街→左轉哈密街【大龍峒保安宮】→直行哈密街【案桌】【準提瑤后宮】【和安宮 大龍峒金獅團】→左轉迪化街2段【萬和宮 保安社】【聖德宮】→右轉迪化街2段296巷→左轉延平北路3段【天師宮】【四崁仔廣信府(紅壇)】→右轉延平北路3段18巷【北玄殿】【福德廟】【大稻埕麒麟會(紅壇)】→左轉迪化街2段→左轉民權西路【大橋頭清心樂社 飛舞獅】【廣澤堂】→右轉延平北路2段【大稻埕慈聖宮】→左轉保安街→右轉甘州街【舊市場普願宮 金萬獅】→左轉歸綏街→右轉重慶北路2段→直行重慶北路1段→右轉長安西路【台北北門口保正殿(紅壇)】→右轉塔城街→直行迪化街1段【社子玄靈宮(紅壇)】→直行【台北霞海城隍廟】→直行民生西路解散 (全程約5公里)
會選擇大龍峒保安宮為出發點、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早期大龍峒、大稻埕族群皆是福建泉州同安人,「保安」意即保佑同安。二、1853年頂下郊拚時,大龍峒也有派人來幫忙而且還犧牲了。
【認識台北霞海城隍廟】
1859年3月18日完工的霞海城隍廟,佔地僅46坪,坐落在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其最早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在1879年舉行,或許是當時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帶動地方繁榮,才讓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曾禁止台灣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1898年因為發生瘟疫,為了祈求神明保佑,方予以開禁,廟方才繼續中斷多年的迎神鎮煞等廟會活動。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城隍聖誕祭典與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40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加上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令「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盛況再現。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會利用霞海城隍廟這幾天廟會所帶來的人潮進行商品的促銷,同時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把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般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亦使得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台灣有許多地方奉祀城隍爺,但迎城隍遶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光緒5年(1879年)以來便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上記載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遶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由此可知,至少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年)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便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活動,皆會吸引許多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堪稱是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與「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為「五月十三迎城隍」,肇始於清光緒5年(1879年),城隍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具有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利多,更加吸引全台各地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遶境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個北管軒社與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為城隍駕前的謝、范兩位將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改成右手持扇子、左手拿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至於遶境遊行的路線,以2001年為例,中午12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1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由於每年路線不盡相同,遶境遊行路線皆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的廟地雖然並不寬敞,但其城隍祭典卻一直受到各方注目,每每吸引成千上萬群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戰後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年來亦產生不少的變化;儘管如此,霞海城隍廟與信眾們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生的心意從沒有改變,而這正是城隍信仰歷經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認識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當年創廟者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泉州同安人,因此取名保安,意謂「保佑同安」。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滔),醫名頗盛,逝世後被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
大龍峒舊名為大浪泵,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語譯音。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取三人之姓氏),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今萬華、大龍峒、大稻埕、松山一帶)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 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醫神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3000坪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1830年完工。1835年後,與台灣的許多廟宇相同,成為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1985年,內政部認定大龍峒保安宮為國家二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的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發的「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目前,大龍峒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台北三大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