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東南亞 🇲🇾: 鄭和下西洋之馬來西亞篇]
2005 年馬來西亞發行紀念郵票,慶祝馬來西亞與中國交往六百年。圖為原要發行的郵票版本,其中小型張和一枚郵票印行後改動再印。原版現已成為珍品。但是郵票值得注意地方,不只這個。
近年中國把鄭和下西洋形容為「中國和平崛起之旅」,而馬來西亞為了「一帶一路」,也就樂於唱和,結果有這樣郵票,主題重點在貿易多於外交。據馬來西亞郵政資料,六百年起點是 1405 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麻六甲。
如果把交往定義為貿易接觸,那末早在唐、宋時期,馬來諸邦與中國已經有商貿來往,例子有盤盤國、丹丹國、羅越國,不用等到明朝才發生。如果把交往定義為官方層面互動,丹丹國曾多次向梁朝、陳朝、唐朝遣使。換句話說,無論言商或是言外交,馬、華交往不只六百年,鄭和也不是開啟者。
就算在明朝,鄭和也不是第一位到麻六甲的使者,尹慶才是。《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記載,永樂元年十月(1403 年)太監尹慶下西洋,到達麻六甲(當時譯「滿剌加」),「... 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慶至,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里米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師。帝嘉之,封為滿剌加國王」。
就在拜里米蘇剌獲明成祖封王 (1405 年) 的前三個月,鄭和才獲詔要下西洋。一年後 (1406 年) 鄭和抵達爪哇,再到舊港,擊潰陳祖義,然後輾轉到麻六甲,比尹慶到訪至少遲三年。馬來西亞官方宣傳的馬、華交往起點 1405 年,是利用鄭和啟程年份,混水摸魚當作鄭和到訪麻六甲年份,以配合中國「和平崛起之旅」外宣,更休談鄭和根本不是開啟交往的人。
馬來西亞不提起尹慶,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據《明史》和《瀛涯勝覽》記載,當時麻六甲服屬暹羅,每年要向暹羅繳交四十兩金,否則遭征伐。拜里米蘇剌知道尹慶來意後「大喜」,似乎因為發覺救星來了,只要依附強大的明朝,便可以牽制暹羅。事實上日後他的確這樣做,向明朝告暹羅的狀。
要是馬來西亞說,明朝馬、華交往的基礎是為了依附強權,這是多麼丟臉,損害國格。宣傳鄭和比較切合利益,國格更是重要。交往郵票其中一枚顯示明成祖賜的寶印。明朝與麻六甲之間是冊封關係,地位不平等,但是馬來西亞郵政在集郵資料裏,卻形容明成祖向拜里米蘇剌賜印是 "... in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ingdoms"。瞬間兩個 "kingdoms" 平起平坐,迎合政治正確,國格再一次保住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故宮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佈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
永樂元年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朝不和親 #不賠款真的很猛嗎
明粉和清粉天天在吵架,而明粉最常說的是
「明朝三百年,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是對明朝的一種稱讚,氣勢磅礡也十分厲害
#那為什麼明朝不和親也不賠款割地呢
#道德包袱
答案是道德包袱太沉重了,明朝是滅了元朝而立國的,本身就是漢民族的一種象徵,所以即使到了清末,不管是太平天國還是孫中山,一開始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孫中山在起義成功之後,還跑去拜謁了明太祖朱元璋。
#老朱家的招牌
明朝上一個漢民族是宋朝趙家,趙家給人的印象就是軟趴趴,稱臣納貢又割地,最後還是被異族給滅了,而朱元璋打的招牌就是「驅除韃虜」,自然後代子孫不能把祖先的招牌給砸了。
也就是這種基本國策,不管現實如何殘酷,道德永遠是高於現實的
#明朝的外患
明朝外患也很多,從一開始的北元、韃靼、瓦剌到明末的後金,這些民族戰鬥力都非常強,不下於漢唐時期的外患,但明朝除了永樂皇帝比較猛,打的蒙古人哇哇叫外,其他時間都屬於消極防禦,皇帝興趣太廣,有煉丹、玩女人、當宅男、當木工的,對打戰都沒興趣,所以很多地方都無力防守,主動放棄了,像是明英宗年間丟掉了河套,明武宗年間丟掉了哈密衛
#明朝對異族都是來硬的
有因為明朝這種熱血的國策,明朝對少數民族都是只打不合,打不過就撤,相較於北宋的澶淵之盟,明朝的邊境長時間處於戰爭狀態。
而國力強的時候這樣熱血還可以,到了明末終於扛不住了,國內有農民軍起義,關外有後金八旗,體質不好又兩線作戰的結果就是越打越衰退
#明末形勢
到了明朝滅亡前兩年,崇禎15年,這時松錦之戰結束,明朝精銳盡喪,總督洪承疇被俘投降,國內流匪縱橫馳騁,地方不斷告急,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兵敗被殺,形勢已經壞到不能再壞。
#崇禎想賣了老朱家招牌
真的不得已,崇禎想要放棄老祖宗的基本國策,偷偷要兵部尚書陳新甲去跟滿清議和,口氣還很大,「遼瀋有休兵息民之意」「國家開誠懷遠似不難聽從」
但最後這個議和提案不小心洩露,群臣嘩然,明朝那些覺青東林黨大臣大罵「明奸」、「滿清同路人」,崇禎面子掛不住,立刻來個次元切割刀把陳新甲斬首了事
明朝也錯失了最後一次和談機會,兩年後就滅亡了,而當年大罵陳新甲是賣國賊的覺青東林黨大臣們,後來多半投降了李自成,八旗軍來後,又再度投降滿清。
#為什麼明粉這麼多
但也因為明朝曾經這麼熱血,它紮紮實實的收割了一波粉絲,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最後驅除韃虜,在版圖上重建了漢人的一統大帝國,給了漢民族打了一劑強心針,明朝的典章制度也非常完善,創意也多,奠定了明朝兩百年的統治基礎,清朝之後也大多承襲明代制度,要不是清末遭逢千古之巨變,清代還可以存活更久,可見明代的政治制度還算不錯。
而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的明劇《大明風華》,講述的是明永樂元年,由於御史大夫景清遭成祖Judy滿門抄斬,其長女有幸被救,並化名為孫若微(湯唯飾)被孫忠收養。
隨著時間的流逝,孫若微漸漸的長大,本來要嫁給漢王朱高煦,就是日後叛亂的那位皇叔,卻在因緣巧合中孫若微嫁給了殺父仇人-皇太孫朱瞻基,並且成為了他的妃嬪,住到皇宮後,她一心想報父仇家恨,多次蓄謀刺殺Judy,但和朱瞻基相處後才發現,朱瞻基跟他阿公不同,心地非常仁厚、體恤民情,慢慢地越來越了解心地善良的朱瞻基,最後決定放棄報仇計畫,一心輔佐朱瞻基繼承皇位後的國家治理..
此劇場面宏大,卡司堅強,雖然都有點虛構成分,但基本上都有照歷史發展來寫,劇中的人物也都是歷史上真有其人,現在就共同來感受一段跌宕起伏的大明往事吧
GTV 八大電視 大明風華》
八大第1台
11/18 全台首播
週一至週五 21:00
孫若微篇 搶先看:https://bit.ly/2TZK03D
永樂元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鄭和以滿剌加為「外府」|知史百家
安煥然
滿剌加對明朝中國之尊奉和朝貢,表現出罕見的誠敬,足以贏得明朝的信賴。在對舊港、爪哇和暹羅都多少存有顧忌的情勢下,鄭和下西洋要選擇一個值得信賴、可靠而便利的港市國家作為親善同盟,以確保通往印度洋航道流暢之必要需求,就正好與滿剌加希望借助大明天威以自重的急迫需求相輔相成,一拍即合。
鄭和船隊通往印度洋,欲建立中途候風轉航基地。鄭和選擇了滿剌加作為其精誠合作的伙伴,在滿剌加設置「官廠」,並「以此為外府」。鄭和部下的著作,馬歡《瀛涯勝覽》、鞏珍《西洋番國志》,以及《鄭和航海圖》等都明確記載了滿剌加鄭和官廠存在的事實。鄭和部隊在滿剌加建築自己的城柵和貨倉,並派有軍隊駐節把守。「乃為城柵鼓角,立府藏倉稟,停貯百物」,「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裝載船內」,「停候五月中風信已順,結隊回還」。滿剌加無疑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一個優良、安全的中途候風基地。
這是何等微妙的互惠關係。明朝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贊曰:「(鄭)和之貯百物於此(滿剌加)也,曷有他慮!智哉!」
鄭和下西洋期間,馬中關係極為密切。鄭和之七下西洋,幾乎每一次都必經滿剌加。根據《明太宗實錄》的確切記錄,計有:永樂六年九月癸酉條、永樂十年十一月丙申條、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條、永樂十九年正月癸巳條,以及《明宣宗實錄》宣德五年六月戊寅條,合共五次,亦即鄭和的第三至第七次下西洋,都有文獻明確記載鄭和到過滿剌加。另,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之回程,滿剌加使臣與之同至中國朝貢,推測是次鄭和亦應當途經滿剌加。
此外,《明實錄》記載,永樂元年(1403)內官尹慶,以及永樂十年(1412)中官甘泉,亦曾奉命出使滿剌加。
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期間,依《明實錄》所記,滿剌加朝貢中國共有19次之多。除前三任國君:拜里米蘇剌、母干撒於的兒沙和西里麻哈剌者(以《明實錄》之譯名為依據),曾親自率團前往中國朝貢之外,《明實錄》中記有名姓的滿剌加使臣,包括阿卡剌賈信、侄西里撒麻剌札牙、侄賽的剌者、兄撒麻剌札牙、段姑麻剌什、那剌迭扒那、一思馬、弟剌殿把剌,以及頭目文旦等等。
根據《明實錄》的記錄,滿剌加的朝貢使團一般上是介於一、兩百人。永樂九年(1411)拜里米蘇剌親自率團前來中國朝貢,携同妻子、王妃及陪臣,人數竟多達五百餘人。如此人數眾多的使團,是如何遠航到來中國的呢?推測,他們當時應是附搭鄭和下西洋回航之寶船到中國朝貢的。
鄭和下西洋,其龐大艦隊的駐停滿剌加,在滿剌加建築官廠,視滿剌加為中國之外府,無疑是提升了滿剌加的地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朝對於15世紀初期東西航道的順暢及安全所引起之實際作用。因此,「馬中」彼此之互動,誠如王賡武在〈中國與東南亞:1402—1424〉所指出的,「這種關係在永樂年間,對雙方來說,都是有利和必要的。」
再者,滿剌加國君之皈依伊斯蘭,而鄭和本身是穆斯林,其隨從要員也多有穆斯林。這樣的一種巧合,也是一個契機。鄭和船隊僅選擇在滿剌加和蘇門答剌這兩個新興港市國家建有所謂的官廠,除了兩地的地理位置優越,以及滿剌加對明朝中國表示誠信之外,雙方的伊斯蘭色彩相信也是促使彼此更能真誠合作的關鍵因素。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永樂元年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故宮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佈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故宮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
1933年華北形勢突變,於是國民政府命令:故宮南遷文物。當時共計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也留有相當多的珍品。後來又因八年抗戰,日本入侵南京,故宮文物再向西遷,分為北、中、南三路經火車和水運。經三年多至四川。後抗戰勝利,故宮文物又再度運回南京。1948年到1949年,國民政府將文物運往台灣島保存,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其中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於運輸艦艙位餘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大陸;但運至臺灣的文物皆為精挑細選的文物,所以意義仍十分重大。1萬多箱南遷文物中總共運臺2972箱,佔南遷箱件數的22%。期間南京中央政府曾下令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經火車運至南京,馬院長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後來一箱也未運走。四散中國各地的古物已在1970年代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但仍有台北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重慶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保存清代故宮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原狀陳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養心殿、太極殿、長春宮、翊坤宮、儲秀宮、皇極殿、寧壽宮(部分)、文淵閣、壽康宮。熱門參觀點有鐘錶館(奉先殿)及珍寶館:寧壽宮區(皇極殿西廡房、部分東廡房、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
永樂元年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六榕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六榕路,為一座佛教寺廟,至今已有1460多年歷史,內有六榕花塔,廣州四大叢林(六榕、光孝、華林、海幢)之一,六榕寺為廣州佛教聖地,亦為廣州旅遊景點及名勝古蹟之一。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為民國初年順德文人岑學侶撰寫,聯中「博士」指的是王勃,「東坡」指的是蘇軾,以紀念他們對六榕寺的貢獻。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派他的母舅沙門曇裕大智法師到真臘(今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帶回廣州後,便命令廣州刺史蕭譽建造了這座寺和塔,當時分別稱寶莊嚴寺和舍利塔。相傳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來到廣州,應寶莊嚴寺主持之邀,揮毫寫下了《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記》。到唐朝高宗時重修。五代南漢時改為長壽寺,每逢上元節、中秋節,人們都蜂擁到寺裡,點燈祈求豐年。到宋太宗時再重修,改名淨慧寺。後毀於火災,塔亦被毀。宋哲宗年間,廣州人林修,在原塔基下重建千佛塔,並將佛舍利埋於塔下。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蘇軾被貶嶺南時,從海南北歸,路經廣州,時淨慧寺僧人慕東坡之名,力邀其為寺題字。蘇東坡見寺內有六棵枝葉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筆寫下「六榕」二字,字為楷體,遒麗奇雅,厚重雍容。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改名為六榕寺。蘇軾所題匾額,今天仍高懸於寺門上。,廣州人俗稱千佛塔為花塔,塔基是用花崗岩石砌築的九井環基,塔頂有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年)鑄造的千佛大銅柱,連上面的九霄盤、寶珠及下垂的鐵練總重達5000公斤。六榕塔是仿樓閣式的穿壁繞平座結構的磚木塔,塔高57.6米,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從北宋重修到現在已有900年的歷史,中間又經過多次重修,直到明朝嘉靖二十八年由住持德隱進行了一次大修,花塔的面貌,基本上與今天一樣。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寺塔修葺,主體仍照宋代舊貌。巡撫張兆棟見到蘇東坡墨寶,甚覺可貴,就拓“六榕”之字制匾懸於寺前,正式改淨慧寺為六榕寺並沿襲至今。修葺六榕寺時,各層琉璃瓦簷改為清代樣式,塔內朱欄碧瓦,丹柱粉牆,遙望猶如沖霄花柱。元宵、中秋之夜,民眾懸花燈塔上,絢麗異常,故六榕塔又稱“花塔”。史載,至1913年時,六榕寺內的六株榕樹尚存2株。為紀念蘇東坡,時任六榕寺主持鐵禪和尚辟院內六祖堂前補植榕樹4株,並築建了一座亭子名為“補榕亭”。六榕寺位於廣州老城區中心一方淨土,古老的榕樹帶有特有的意境,實屬美景。在榕樹下,有一尊白色玉石所鑄的蘇東坡塑像。蘇東坡站在刻有“六榕”二字的褐紅石基上,目光炯炯,手持木杖,腳踏木屐,背掛竹笠,衣袂飄然。這就是那個歷經艱辛而依然保有詩意人生態度的蘇東坡。近千年過去,六榕寺歷經風雨,曾幾度被毀,而今猶在,蘇東坡的題字還在,流芳千古。六榕寺還留有“初唐四傑”王勃所寫的《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
永樂元年 在 東森財經- 【現代啟示錄】永樂盛世之謎 的推薦與評價
【現代啟示錄】 永樂 盛世之謎許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是一個皇帝無能、政治黑暗、官員腐敗的朝代,但有有史學家指出「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 ... ... <看更多>
永樂元年 在 明成祖朱棣淩遲3000宮女?永樂大帝的黑暗面| 明朝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朱棣# 永樂 帝# 永樂 大帝#明朝#明朝歷史#明朝皇帝夏朝存在嗎?四千年前從大禹治水到暴君夏桀https://youtu.be/iqN4LsSOXhQ商朝滅亡的原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