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海獅在巴比倫之囚的文章主角是耶利米,但越到後期,猶大王國的末代君主卻是越來越吸引我的眼光,他讓我思索:末代君主的處境究竟為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種末代君主很悲慘,就是身處看似還有一絲可能,但前景卻是越多絕望的時代。
著名代表是明朝的崇禎皇帝。
有人說早在崇禎上位以前,明朝就注定滅亡了。這話有些道理。
早在崇禎的爺爺─明神宗,文官集團逐漸開始分成派系互相攻擊(像是有名的東林黨就是在此時興起),他們在互相攻擊的惡性循環下,文官很多時候已經喪失行政功能而在消耗大明帝國內部的元氣。同一時刻,東北的女真族(也就是日後的滿清)正式對明朝開戰,並一路攻城掠地,讓明朝的軍事壓力大為增加。
另外在崇禎上位後,就這麼巧,地球進入了小冰河期。氣候的突變導致中國西北地區爆發嚴重糧荒,進而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數百年才出現的天災加上內憂外患一起來,無怪乎在這種背景下當皇帝的崇禎感嘆:「朕非亡國之君。」
不過若真說崇禎在明朝的滅亡上沒有責任,那又不是那一回事。
明朝最終是亡於內部的流寇,而非外族的滿清;其實以明朝的國力來看,只要能分開處理這兩股內憂外患的勢力,是可以避免日後被夾擊最終崩潰的命運。
那崇禎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呢?答案是:有。
曾經有位叫陳新甲的官員向崇禎提出:「向女真和談,全力搞定內部的農民起義軍。」雖說這是絕對正確的戰略,但在當時人來看,向外族談和是國家恥辱,大明朝寧願亡也不能做出有辱國格的事情(當然說出這種話的大小官員,通常的具體表現是:國家必須有尊嚴的滅亡,我自己可以沒節操的投降敵人。」),所以崇禎本來的意思,是陳新甲既要提出這種戰略,然後自己又要給掰的不答應,然後陳新甲要反覆的盧崇禎,崇禎最後要表現的是因為都是底下人一直盧我,我只好勉為其難答應談和的委屈樣。
陳新甲願不願意配合?答案是:願意。
誰知道兩人的計畫,竟然不小心給洩漏出去。
結果愛面子的崇禎硬是不肯承認兩人先前有過密約,後來竟然還把陳新甲給殺了,好證明自己絕不做出有辱國格的事情。
這一殺,讓所有官員都認識:「崇禎絕不願意承擔講和的負面成果,如果到時輿論要求有任要負責,說不定崇禎還會把提議的官員給剁了,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所以之後再沒人提出向女真,甚至是對兵臨城下的農民起義軍談和的提案,崇禎最後也能持續兩面作戰,直至國家滅亡。
老ㄕ其實很感慨崇禎,他是那麼的努力想避免自己成為亡國之君,但先天的惡劣背景,加上他本身有的缺陷(可哪有人沒有缺陷呢),讓他最終含恨地看著國家滅亡。
我想引用崇禎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對他說:「汝為何要生於帝王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種亡國之君,是因為儀式上的需要,因此被催生出來。
著名代表,是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九。
話說法國在拿破侖戰敗後,歐洲各國決定讓波旁王朝復辟,於是那位在大革命中被砍頭的國王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成為國王。
我想看到自己哥哥的全家被瘋狂民眾搞死,路易十八對人民是充滿畏懼的,所以路易十八的國王歲月基本上都採取溫和政策,也就是:我怕了人民,所以我退讓我委屈都沒關係,就求你們安分別搞革命就好了。
路易十八的退讓,使人民雖然不喜歡他,但也不至於有強烈的反感,於是在他的任內,國家基本上太平無事。
但等到路易十八過世,他老弟-查理十世上臺,事情又發生變化了。
查理認為:「要當國王,就要當路易十四一樣,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所以查理試圖恢復大革命前的貴族政治,並且要收回已經下放給人民的權力……
「你真以為國王就是老大嗎?你要做死,我們就成全你!」早已經習慣不爽就革命的法國民眾毫不客氣的發動革命讓查理滾蛋去也。
趕跑了查理,不代表法國人從此捨棄國王,事實上,當時君主立憲的呼聲是高於共和制度地,所以法國政壇決定讓願意配合議會政治的皇族成員-路易腓力即位。(我知道這一連串的人民及革命讓大家精神昏沈,興趣索然,沒關係,背景總算交代完,可以進主題了)
當法國政壇要扶持路易腓力上台時發現:按照即位的法規,還有人的即位順序比路易腓力靠前,那就是查理十世的侄子-路易十九。(怎麼又是一個路易?法國皇室是有路易癖嗎?沒別的名字嗎?)
於是為了合法,法國人找來路易十九,對他說:「首先恭喜你成為國王,然後你第一件也是最後一件的政治決策,就是你:自願合法且喜聞樂見不勝欣喜並乾脆的決定讓位。」
路易整個憂鬱了,莫名奇妙的讓我當國王,然後又要我自願合法且喜聞樂見不勝欣喜的決定讓位?要侮辱人也要有個限度吧?」
但想到那位編號十六的路易前輩因為讓人民不開心,搞到身首異處且全家死光光……路易十九說:「我馬上自願合法且喜聞樂見不勝欣喜的決定讓位。」
於是簽署讓位的簽字儀式,就成為路易十九統治法國的時光,總計時間是:20分鐘(恭喜路易創有紀錄的在位君主最短統治時間紀錄)。而在簽字後,曾盛極一時的法國波旁王朝也走入歷史。
這當中,路易曾表示:「好歹讓我統治一小時吧?」法國人表示:「不可能!」
儀式性到了這種程度,老ㄕ真想對路易十九說:「你是最衰小且委屈的法國國王,沒有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種末代君主最活該,因為亡國基本上是他們自己一手造成。
代表人物有花刺子模的國王-阿拉丁.摩訶末。
摩訶末這個人外交立場極度無常,他曾和西遼人聯合,卻在戰勝敵人後,兩次宣佈和西遼人斷交且開戰。他是伊斯蘭教徒,卻進攻伊斯蘭文化中心的黑衣大食帝國,導致他基本得罪所有周遭國家,而且進攻黑衣大食一事,導致他老母不爽,於是擁兵自重,讓國內實質上進入分裂狀態。
然後當蒙古人派出使團商量貿易時,他老兄殺了蒙古的正使,還放火燒了副使的鬍子,並表示:「林北不爽和你談。」
副使委屈的回去和他的領導-成吉思汗報告,於是成吉思汗硬了,不只是拳頭,全身都氣的發硬了!
「踏馬地滅了你!」這是成吉思汗的決定。
之後花刺子模迅速的滅亡,摩訶末最終困在一座小島上自覺淒涼的死去。但看到他前面一系列只顧眼前利益卻不看長遠後果的表現,我想對摩訶末說:「淒涼個鬼,一切是你自找的,你活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底家呢?
某方面來說,西底家會成為亡國君主,說不定是因為他是個稍有志氣的人。
若是西底家是個徹底的聳包,他其實可以一面倒的支持新巴比倫,只要他們不讓自己滅亡,就讓他們予取予求。可是西底家卻是不斷衡量如何在身處埃及跟新巴比倫兩大政權下,取得較好的利益,這才有背叛新巴比倫的舉動,這不就代表,西底家還算是個進取的人嗎?
當然這只是我本人的一點假設,但有一點我是肯定的......沒有任何一個君主想當末代君主。那怕是前面提過,只是被儀式性過場的路易十九,都還想多延續一下王國或是自己國王任期的壽命,那些看著自己國家滅亡的末代君主,他們的心中感受,只怕是外人難以體會的複雜及深刻呀。
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武則天:「六不治」以外的「七不治」〉
話說,晚年的唐高宗,罹患了一種稱為「風眩」的病症,病發的時候,便會頭昏眼花,視力開始模糊,看不清東西。於是,唐高宗便傳召當時一個稱為秦鳴鶴的御醫,上前給唐高宗診治。
秦鳴鶴為唐高宗診斷後,便說:「陛下!這個病,源自風氣上逆,只要在頭上,用針刺幾下,刺一刺幾個穴位,放一點血出來,便會不藥而癒了。」
這時候,武則天正在垂簾聽政,聽後勃然大怒,說:「好啊!你這個小小的御醫,真的膽敢想在天子頭上動土!天子頭上,豈會是出血的穴位?來人,拖他出來,斬!」秦鳴鶴聞後大驚,立刻叩頭謝罪。
高宗便說:「秦醫生只不過是說一說情況,給一給意見而已,喜歡做便做,不喜歡做便不做,按道理,不應該治罪。而且,問題是,朕的頭,現在真的很疼痛,實在難以繼續忍受這種痛楚,在頭上放一點血,未必是一件壞事。朕主意已決,照著辦吧!」高宗便命秦鳴鶴,給自己刺針放血。
秦鳴鶴便針刺唐高宗的百會穴、腦戶穴這兩個穴位放血。唐高宗便說:「我的雙眼,終於可以重見光明了。」這番話,還未說完,武則天的態度便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立刻多謝秦醫生,說:「這是上天賜予我的老師啊!」然後,親自饋贈絲帛、珠寶給秦鳴鶴,作為診金,作為謝禮,重酬這個御醫了。
(唐高宗苦風眩,頭目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秦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愈矣。」天後自簾中怒曰:「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出血處耶?」鳴鶴叩頭請命。上曰:「醫人議病,理不加罪。且吾頭重悶,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決矣。」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上曰:「吾眼明矣。」言未畢,后自簾中頂禮以謝之曰:「此天賜我師也。」躬負繒寶以遺之。《譚賓錄》)
在這個故事裡,如果當年的御醫是華佗的話,藥罐子想,他一定會將武則天列入「六不治」裡的「驕恣不論於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其中一種很難醫治的求醫者。(請參閱〈六種很難醫治的求醫者〉這一章)
面對這種求醫者,就算是神醫,除了搖頭,只有嘆息……
因為,面對這種「驕恣不論於理」的求醫者,醫生往往不能跟這種求醫者,進行理性的討論、客觀的分析,從而不能提供適切的建議,作出適當的治療。
試想,武則天提出的理據是什麼?
「天子頭上,豈是出血處耶?」
這句話,固然有兩種意思:
一,「天子」的頭上,不是出血處。
二,人的「頭」上,不是出血處。
第一個情況,對,在稱謂上,天子是龍,但是,在生物上,天子仍然是一個人。請問,在結構上,天子跟一般平民百姓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其他人的頭是出血處,偏偏天子的頭不是呢?這是什麼道理?顯然,武則天沒有上生物課,不知道「龍」的真正身分,其實是「人」。
第二個情況,對,武則天沒有讀過醫科,可能不知道頭顱不是出血處,實在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知道只是不知道,並不是不可能!沒有發生的事情,不代表它不能發生。只要一天沒有發生,你便一天不能證明這是沒有可能發生的。實際上,最後,秦鳴鶴還是證明,「刺頭出少血」,真的能夠治癒高宗的「風眩」,達到「眼明」的功效。請問,這到底可能不可能嗎?
所以,在求醫上,一知半解的態度,往往是其中一個大忌。其實,一知半解,問題還不大,因為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專業,在其他領域上,任何人都是一知半解,真正的問題,在態度!這種態度,往往讓求醫者帶著幾分主觀、驕傲的心態,不能客觀、虛心接受醫生的建議,更有甚者,反過來,像武則天一樣,質疑醫生的醫術,導致雙方還沒有建立互信,在治療上,無疑增添了幾分難度。
其實,藥罐子覺得,武則天,是「驕恣不論於理」的進化版,因為這種求醫者,在一般的情況下,頂多只是拒絕接受醫生的方案,拒絕接受醫生的治療而已,可見從來沒有想過要殺醫生!請問,秦醫生該當何罪?
專業失當?唔……你問我答,有話直說,算什麼專業失當?
拒絕施救?唔……方案,說是說了,建議,提是提了。至於,做不做,決定權還是落在自己的身上,所以,真的要說的話,求醫者接不接受治療,跟醫生有什麼關係呢?算什麼拒絕施救?
謀殺誤殺?唔……人還健在,同時沒有動機,算什麼謀殺誤殺?
醫療失誤?唔……你們說呢?
最後,還是真正的病人開明,「醫人議病,理不加罪」醫生只不過是你問我答,你不問我不答,有問有答,不問不答,何況,如果自己認為風險太大的話,大可選擇拒絕就醫,試問,何罪之有?
所以,在治療上,面對李治,可以危言危行;面對武則天,便要危行言孫(《論語.憲問》)。
最後,不得不說一句:「生病當如李雉奴!」
看來,「六不治」上,還要添加一項:「王侯將相,操生殺大權,不可理奪,難以情求,七不治也。」
始終,伴君如伴虎,就算你能夠遇得上李治,也很難保證你能夠躲得過武則天!
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hk/2016/03/blog-post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