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是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吳密察院長列席報告業務並備質詢👨🏫
虹安首先要肯定故宮博物院近年致力於發展數位內容的努力,透過深化與Google文化學院之合作以展示故宮博物院線上平台之展示內容,也運用新媒體平台進行數位推廣。除此之外,更是完成了線上博物館的3D文物賞析及YouTube影音、Podcast網路影音等線上資源建置,將實體博物館發展出遠距觀展的可能性,也推廣多元化的教育推廣活動和智慧博物館的建構。
這些措施使國人及學子更加容易接觸到國寶文物,參觀博物館不再一成不變,而是求新求變。我們也向吳院長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業務數據應量化呈現,才能有效檢視
目前的故宮博物院業務報告成果呈現,缺乏實際的數據佐證,就難以檢視具體成效,以利進一步的改善及檢討。
💰文物收購的預算應符合實際狀況
我們在第二會期時就曾關心過文物藝術發展基金裡面 #文物收購預算編列 的情形,當時吳院長也提到:「這些年文物徵集一直有實際執行上的問題,有時候是有好的文物值得收購,但故宮編列的預算卻不夠購買,有時候是編列了預算,卻沒有文物可以買。」
而故宮的文物收購預算是以年度預算的方式編列,在今天的質詢中,吳院長也提到近二十年來文物收購的預算編列和執行的落差甚大,這部分有沒有改善、增加彈性的空間呢?111年的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附屬單位預算為1170萬元,較110年度的4000萬減少了2830萬元,這樣的預算減少相較於108年的1億2000萬元減少了九成之多,我們對於這樣的預算是否足以支應實務上的採購作為,感到憂慮。
🏛故宮數位巡展推廣示範計畫仍有許多縣市未及參與,是否考慮再度辦理?
#故宮數位巡展推廣示範計畫 主要是希望透過數位巡展的方式,提供偏遠及外地民眾近似博物館環境之展場佈置及互動裝置,搭配現場導覽,使參觀巡展民眾得以使用博物館資源。再搭配課程訓練、工作坊、教學設計、專題演講等方式,配合地方文化及教育團體,提升地方文化交流意識,整合人文及科技資源,延伸展覽影響力,以平衡城鄉差異及推廣藝文教育。
在106至109年度,故宮辦理了故宮數位巡展推廣示範計畫,於台中市、澎湖縣、新竹市、嘉義縣、台東縣、高雄市、宜蘭縣、基隆市、新北市、彰化縣等十個縣市辦理28場數位巡展活動,但仍有幾個縣市尚未辦理過任何數位巡展活動。而離島地區也只有澎湖縣曾於106年度辦理巡展活動,金門縣及連江縣都還沒辦理過。
該計劃已於109年執行完畢,我們就預算內容詢問吳院長111年度是否有再編列相關預算執行該計畫,吳院長也給予肯定的回答。
💳愛臺灣博物館卡,你買了嗎?虹安自己也有一張喔!
另外,在 #愛臺灣博物館卡 的部分,因為吳密察院長曾訂定在民國111年6月底要販售5萬套的愛臺灣博物館卡的目標,而且在今年預算中有編列相關的推廣項目,所以我們也詢問了吳院長愛臺灣博物館卡的執行成效。吳院長回答目前已經販賣4萬套了,有相當的信心能達標。
對此,虹安也希望愛台灣博物館卡可以持續的推廣,達標了之後,也要持續推廣相關的文教行銷活動。
——
當參觀博物館變成一種有趣新奇又好玩、大人小孩都喜歡的活動,人文藝術活動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變得親民且普及。對於我們社會的正向影響除了提昇人文素養,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情感唷。平假日有空時,不妨也到附近的博物館來場小旅行吧😊
「江城子賞析」的推薦目錄:
江城子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雨季中的一封明信片 ◎韓祺疇
收到了,你從別處寄來的明信片
單憑紙質的風景
記認城市
國與國都是相連的
你說。
是以大陸或島嶼
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
或許尚有句子未及顯現
便逐一在投遞的過程中失落
它們有沒有翻越山嶺、與江河逆流?
又有沒有一些雜音的海潮因言入罪?
我轉述這裡連日的大雨
Be Water——他們說
有些來自東江,一再往復循環
進入城市鏽漬斑駁的水渠
或明或暗
疏通我們整個夏季的疑滯
我仔細閱讀明信片起皺的邊角:
「城市維持明媚,偶爾有煙霧
從密匝的林間升起
直至在過境巴士途中,大雨降臨
一個哨站被雷鳴照亮
我才懷疑有秘密警察藏匿其中。」
你或者尚未知道
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
水滴就這樣纍纍墮下
後來成為更宏大的漣漪
但我們是不是就這樣消化哀傷
把他變成一行意象、一個數字
一些繼續前行的理由?
——我不原諒。
這是唯一的悼念
而你引用我的詩句
作為結尾:「你曾在明信片中
提到國家間的邊界
我回望大堂閘門虛掩
置信兩者無異」
--
◎作者簡介
韓祺疇,香港酒齡後詩人,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創作組,曾任人物採訪記者,寫詩和小說。作品散見《字花》、《聲韻詩刊》、《城市文藝》等,曾獲大學文學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因言入罪」、「Be Water」、「秘密警察」、「悼念」,對香港情勢稍有了解的人,看到這些詞彙,都知道這首詩跟政治脫不了關係。
但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聊聊,這首詩中一個特別的意象——水。在這首詩中,水的樣態千變萬化,所隱喻的政治事件,也隨著詩的進行,各有不同
詩的第一段,詩中的我(也就是「敘事者」)收到友人寄來的明信片。此時,我們雖然不知道友人是誰、從哪裡寄信來,但他提到「國與國都是相連的/是以大陸或島嶼/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我們因此可以確定,友人隱約指出兩個國,一個以大陸為主,另一個島嶼為主,而這兩個國中,至少有一個非常特別,自由平等博愛等美好的理想,都很難在那裡實現。
第二段,作者開始運用大量水的意象,指涉不同的政治狀況。敘事者想像,友人想說的,其實超越這張明信片上所寫的,就好像在翻山越嶺的運送途中,明信片上的字,從紙上自行剝落。而掉落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話違逆主流言論,甚至可能使人「因言入罪」。
這段文字剝落的敘述,乍看像是哈利波特才會出現的奇幻場景,但如果將這裡的明信片,想像成網路上的訊息,或許就不難理解。在高壓專制的國家,網路上許多言論被禁止、因為政治考量被消失,這樣的情況確實在發生,奇幻正是某些人的日常。
第二段最後一行,詩人直接使用「Be Water」這個口號。2019 年香港反送中抗爭時,抗爭者之間彼此提醒,要像水一樣「無處不在」,又「化為無形」,以游擊的形式,讓抗爭行動在所有地點、載體遍地開花,正如水四處溢流、卻無法被擊垮。此時,作者也用「連日的大雨」來形容香港煙硝四起的政治情勢。
第三段,作者說有些雨「來自東江」。「東江」在香港語境中有著特殊意涵。東江是中國珠江的主要幹流之一,流經廣東和深圳,經過供水工程的接引,成為香港供水的主要來源。因此這裡,作者將抗爭者隱喻為流經城市管線的水,在當權者的鎮壓後,遁入地底,持續隱微的行動
接著,敘事者從詩到發皺的明信片中,理解所處的地方:多數時候,陽光明媚,安穩太平,偶有煙霧,提醒人暴力依然存在。但更令人恐懼的是,那是個有秘密警察的國度,這些警察隱身在人群中,只有閃電那麼偶然、轉瞬的機會,才可能稍微察覺他們的存在。
讀到這邊,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敘事者在第二段,會說友人書寫時避開了某些句子、又說「海潮因言入罪」,加上第一段大陸與島嶼的線索。我們可以推測,敘事者的友人可能身處中國——一個有現代文字獄的極權體制。
然而,敘事者所在的香港,現在也不那麼自由了。第六段,敘事者說「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接著描述雨水墜下。對照香港反送中抗爭的新聞,此處墜下的雨水,可能形容抗爭期間,莫名墜樓、疑似「被自殺」的年輕人,而他們的死,更激發香港人的情緒,就像不斷擴大的漣漪。
看著抗爭的青年墜樓、墜海,屍首不明,敘事者知道自己無力阻止。作為書寫者,只能將個人的情緒,轉化成文字意象;作為新聞的閱聽眾,這些死亡的人,也可能只會被化約為「幾人喪命」這樣冰冷的數字。
在第六段,敘事者直白道出自己的選擇,像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優柔寡斷,用簡潔有力的兩行短句說出:我不原諒。
最後,他提起自己曾寫過的詩句。大堂閘門,指的是香港住宅大樓一樓的玻璃門,作者用這樣最為家常、隨時可被打破、甚至常常沒關緊的一種界線,形容國界,或許代表,中國的勢力已經無孔不入的進入香港,呼應第一段「國與國都是相連的」,仍以有點悲觀的角度,看待政治與抗爭。
綜觀整首詩,作者以雨季形容政治情勢;用江河海潮比擬抗爭的言論;地下管線的水是隱微的抗爭行動;墜地的水滴形容死者;漣漪則是大眾的情緒,水的意象幾乎貫穿整首詩、卻又流動、多元,不失為一首好作品。
--
美術設計:宣頤
部落格網址: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html
#誤認晨曦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韓祺疇 #雨季中的一張明信片
江城子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93 霪雨──致永不消逝的「最後讀者」 ◎羅智成
這一次的春雨
開啟了在兩萬年後達於全盛期的冰河期
但沒人注意到。
只有我和兩天後
在潮濕的露店讀到這首詩的讀者甲例外。
我們擔心這個城市還來不及
攀上它文明的巔峰
就已經陷進深睡不醒的雪季
而整個亞熱帶的風景與垃圾
將成為下一個文明的石油與煤礦
而在下一個文明之前很早很早的
這天下午
我和還沒有讀到這首詩的讀者甲
為躲雨而走進這家已蕭索的人文精神著稱的酒店
腋下夾著來不及撐開的傘和一份
永遠擔心經濟不景氣的報紙
神情一如
淋得濕透的旗幟。
旗幟們通常渴望風暴,即使被吹折也在所不惜
溼透的旗幟則整個糾黏在一起
像窩藏了一個標誌
或思想
或惡意
混跡在這個介於二十世紀末期和十九世紀末期
或上個冰河期與下個冰河期之間的
險惡環境裏。
我們,我和讀者甲,我們彼此之間的疏離
在於
我們並不曉得我們始終並肩列席
並在枯澀的眼底蘊藏著對彼此的期待
兩天後讀者甲在潮溼的露店
讀到這首詩,並短暫
被其中的訊息吸引
但他一直不知道作者甲曾和他相遇
在文明的每個險惡的時辰裡……
-
◎詩人簡介
羅智成(1955年1月21日-),出生於臺北市,詩人、作家、媒體工作者、文化觀察者。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曾經長時期參與多種媒體的經營管理,如:報紙、雜誌、電台、電視製作、出版及通訊社等;也曾擔任過相關公職。現為文化創意事業負責人。
著有詩集《傾斜之書》、《光之書》、《泥炭紀》、《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地球之島》、《透明鳥》、《諸子之書》......等。散文或評論《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
-
◎小編 #三進 賞析:
〈93 霪雨〉一詩,收錄在2015年出版的《夢中書房》中,並且緊貼在序言之後、各卷詩作之前。1993年的雨,為何仍氤氳於2015的詩頁?
〈93 霪雨〉的內容,探討的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那個曾經告誡過你、向你諭示未來、無所不知的下筆者,可能也曾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雨,與你在同一處躲雨。曾經(或者即將)透過紙墨,在思慮上經歷共鳴的兩人,極可能一度非常的接近,然而雙方並不知情。
羅智成將此詩置為《夢中書房》的序詩,為讀者營造了一種擦身而過的近身錯覺,一口氣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並透過末日諭示的緊張感,讓讀者不自覺屏氣細讀,為整本詩集佈置了極佳的閱讀情境。
不過,那又跟生態詩何關?躲雨也不行?
詩中的「我」,預言了此刻的春雨,開啟了一個兩萬年後達到全盛期的冰河期。一個遙遠的人類末日。有趣的是,雖然詩作中93年的春天,看似潮濕、雨量充沛,然而從2021年的今天回顧,那年的夏天過後,卻是近30年以來降雨量最低的一年。
今年剛好也是水情特別告急的一年,各大水庫頻頻探底,然而1993年比此更甚,不難想像當年的恐慌。
不確定是刻意還是巧合,〈93 霪雨〉以完全相反的情境,揭示了相等嚴重的天候危機。是越來越劇烈的天候變化,令詩人從該年暴戾的春雨,就已感受到天候的異樣?還是身處環保意識方興、末日惴慄的世紀末,詩人不自覺佈置了一個只為襯底,卻意外切合現實的場景?
無論何者,從剛經歷過水情危機的此刻,重讀這首詩作,臨場感竟意外的深刻。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生態詩 #羅智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04.html
江城子賞析 在 宋詞賞析- 【九月詞選之三】 蘇軾江城子宋神宗熙寧八年西元 ... 的推薦與評價
【九月詞選之三】 蘇軾江城子宋神宗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詩題(詞序):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詞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