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1/10 14:35更新完畢)
一,羅胖今年講了什麼:35個故事
我聽羅胖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也進入第六年了,終於想起來要解構他的模式。雖然演講與最後的故事長達三個半小時,好像東講一點西講一點。
但仔細觀察他是以每半個小時為單位,連同尾聲共七個單位。 每個單位講一個主題,由5-6個故事、幾個段子、幾個金句還有引用得到app的王牌老師新書或年度觀點組成;單元結束跟開始各有一個長廣告,內容中間又穿插兩個故事性廣告。
連廣告在內,全場講了37個故事,推廣了5個得到的王牌老師(何帆、香帥、梁寧、張泉靈、萬維綱)
七個主題用「長大以後,我們...」串連,講的分別是
#變成一張開放的網
#把卡脖子清單轉化為機會清單
#和系統協同進化
#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從身邊獲得力量
#從未來看現在
對我比較有啟發的是第三第四個主題,協同進化跟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和系統協同進化
從系統帶給人類的不自由開始講起,生產力管理系統讓老闆連偷懶都不行,因為文件什麼時候送到老闆電腦桌上都有紀錄,要是偷懶沒達成KPI好像反而會被員工盯著似的。
數據化怎麼沒有帶來自由,反而帶來更多自我管理與限制呢?
話鋒一轉,他講了整場最好的故事「書破破爛爛的圖書館員 vs. 書潔白如新的圖書館員」,哪個才是好的圖書館員呢?
若是你為書服務,書最好是潔白乾淨,沒有一點摺痕與使用痕跡。若是你為人服務,最好天天把書送到人面前,思考怎樣最多人看提高人跟書的互動。
乍看是沒什麼好壞區別,選擇而已。但是這種為書服務需要的技能含量低,只要一星期就可以學會。未來不被機器取代,誰被機器取代呢?
機器取代人不是未來,是現在。北京某醫院用電腦解讀大腦斷層照片的成功率達到90%,效率與能力都已經勝過大部分人類。但是同樣是醫院,有護士在被隔離的病患的每日體溫量測紀錄後面寫句「你今天好嗎,笑臉」,給人溫暖的能力是機器難以複製的。
雖然機器比人厲害只是時間的問題,但人不會因為車跑得比人快就感到跑不過汽車,反而會創造賽車比賽。
機器的勝利,從來就是人類的勝利。
用香帥的話說,在數據與系統與機器的洪流中,不是人人都被取代,是把人跟人分化了,那些有能力背靠著系統、讓系統彰顯能力的人,反而會有更好的機會。
一開始提到的員工生產力管理系統,會記錄員工與其他員工的互動,可以清晰分析出誰才是組織中的節點、誰是組織對外的招牌。讓主管與人資不需要只靠自己主觀判斷就能更多面向的了解員工價值。員工也可以利用這種系統特質,讓自己的優勢被看見。
#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羅胖提到現在各式平台越來越多,每個平台都是新機會、都有新紅利,外人會恭喜他做線上起家,豈不是到處是機會?
是也不是,他自嘲自己已經是一老漢,實在追不上這些新平台『難道我死的時候,手上還一堆小號?』
他轉頭提到2020年起每週三在北京商場外做收票分享會,門票一張850元人民幣。
門票數量有限,線下收費、線上免費,就賺錢角度一定不划算,為什麼他要做至這件事?
有次有一對父子一起到來,以為他們必然是得到APP得忠實用戶,一問之下,一個才剛下APP沒多久,一個甚至沒聽過。
那為什麼要花高價門票去聽一中年人說話呢?
父『我想讓他看看,靠讀書也可以這樣掙錢』
子『我想跟爸爸多相處』
因我而來,與我無關。
因為羅胖背後代表的知識變現可能性而來,但與羅胖本人無關。
.
大衛鮑伊二十年前曾提過的『所有線上音樂的收益都會變成免費的,音樂人最終要靠線下決勝負』至今音樂界的收益果然是靠線下的現場演唱會,而不只是音樂的線上播放。
知識界也相同,線下交流有更不可取代的意義。
.
例如小紅書app 讓人不只在手機上刷景點,也有了要衝去現場親臨實境、照張相、打個卡。一個產業鍊就形成了,民宿把住宿從過個夜賦予意義,提升到景點的層次。
而對地點賦予意義這件事情,會跨越時代,造就更大的意義容器。不只是GDP,也不只屬於創造與賦予的那個人或曾參與的那群人。所有不在那時那地參與的人,之後都可以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地點,參與這個意義的容器,為之增色。
就像武漢的黃鶴樓,本來只是個一般景點,但加上了崔顥的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之後,變成了傳唱千年的意義容器,參與中華文化的人的情感都可以放在這容器裡面。
一旦大型的意義容器被創造了,日後就算是李白,也只能摸摸鼻子設法在上面增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線下的交流可以讓人與其他人互動,讓未來的人與此刻的人互動。藉由互動讓意義一層層疊上去,這就是種存錢罐的概念。每個人每一次的互動,就是往存錢罐裡面丟錢,最後變成一個巨大的錢筒,人人可以從裡面提領新意義。
透過像小紅書app 這樣的應用,每個人可以創造自己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讓知識交流不只是在線上,人跟人的互動可以創造更深層的意義,讓知識變現在中國遍地開花。
#Onemorething
說是七個主題,前面只有六個啊。
在倒數聲結束,有人開始關上螢幕後,羅胖其實還講了快半小時。這段我覺得才是今年最交心。
他先講了柳州螺獅粉的故事
(我不知道你吃過螺獅粉嗎?萬華那邊有一家,酸酸辣辣,酸得很有趣味,不是酸辣湯那種酸,也不是酸菜白肉鍋的酸,比較像酸湯魚的河鮮發酵後的香氣,搭配一點油碟的辣味之後,湯裡面是類似木薯粉做的粉條。冬天夏天都是碗到汗滴,非常解氣的一大碗食物)
中國今年大流行柳州螺獅粉,很多人試圖解釋,可能是因為地方小吃沒吃過圖個新鮮,可能是因為美味,可能是... 但是羅胖有個朋友提到,在外送平台的補貼大戰結束後,外送均價回歸一單二十元人民幣的價格,螺獅粉正好在這個價位帶上,比自己煮碗泡面香,價格又負擔得起,造就大紅。
.
再來是得到的某主管結婚故事
羅胖提到這主管(嗚嗚,我不記得名字),跟他提起自己有交往對象考慮結婚,兩個男的講了半天嘰嘰咕咕講不到重點。最後羅胖想著,對方也許需要建議吧?就給了個掏心掏肺的建議
『你想想,這姑娘最大缺點是什麼。若你要跟這缺點過一生,你可願意?』
羅胖自覺是好得不得了的前輩肺腑之言了,自然也希望對對方有振聾發聵的效果。
結果這主管思考了半天,羅胖想著,太棒了我給了好建議。於是問對方,那他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啊?
『他最大的缺點,是對我太好』
$#!^%@^
(這還需要建議嗎?這種人就是沒有懷疑的打算往婚姻的高牆裡去了啊)
.
從螺獅粉到沒用的婚姻建議,羅胖在新的一年開始到底分享了什麼?他最後提到,過去這一年讓我們感覺到彷彿見證了歷史,熱熱鬧鬧地去湊別人的熱鬧,但忘了寫自己的試卷。
這些外來的事既像同事結婚一樣,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可能瞎操了心。
也像柳州螺獅粉一樣,我永遠可以找出自己的新解釋,新的切入點,不同看法就會帶來新作法。
羅胖提到自己要面對兩個小孩要上小學了,該怎麼做好準備。新來的同事們需要進步,又要怎麼幫助他們。
只有面對自己的題目,自己的命題,不要被外在題目佔據自己全部心思,才能夠在未來回顧的時候,有一個自己的結論與交代。
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二,講這些是為什麼
〈和系統協同進化〉
其實是我對今年羅胖最失望的一段,反而不是網路上大家嗤之以鼻的強國與印度之爭,強國技術好棒棒等等。
怎麼說呢?一來人家在屋簷下,有人家的處境,不能讓人家冒生命風險滿我們的意。二來生意做越大。受眾越多樣,羅胖如今不是那個拉著一兩千萬的小眾往前跑的說書人,而是想要擴大市場到上億人口的生意人,配合市場是可以想像的。
但是,要講人腦與機器,大數據、AI、機器學習等,可不可以追得上時代一些。中國可是AI運算大國耶,抖音與今日頭條的推薦演算法估計是世界一流等級,怎麼羅胖講起人工智慧還好像在五年八年前。
這也不是硬要找件事diss 曾帶給過我自己非常多學習的學習界大前輩羅胖。我記得他曾在某年提過
『其他的媒介是慈母,餵給你你喜歡的資訊。但我們得到要做嚴父,提供給你你需要的重要資訊』
要做嚴父而且有效的前提是?是總是找得到眼界更高、知道過去更知道未來的人來篩選或製造資訊。但放棄了慈母的運算能力,是種讓嚴父自斷手腳的缺憾。
說到人機合作,我覺得Shyam Sankar 2012的18分鐘演講講得比羅胖更精彩,他提到『兩個平凡人搭配普通機器,卻勝過最高級的機器或者棋聖。為什麼?』
〈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我個人認為這是羅胖今年用力最深的一段,說明得到app目前面臨的成長挑戰以及他對這些挑戰的回答:
放棄追求客戶數量與營收成長,除了得到大學這種大課外,舉辦更多輕薄的線下活動,追求成為文化現象甚至文化產業。
簡單說,他要把自己誠品化就是了
我們都說誠品的商業價值不在那個書店,而是把書店做到極致後,周邊商場以及創造出來的文化產業相關產值,甚至是房地產都變得有文化氣息而可以賣貴一些。
羅胖講的商場故事與小紅書app不就是在告訴中國各地的商場經營者:來投資我吧,我會帶動更多有文化素養有花錢能力的中產階級去你那裡,去了就不能不消費,去久了你的市場區隔就出來了,久而久之賣出貴人一等的定位也是板上丁丁的事。
投資我,把你的商場變成有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環球影城
〈One More thing〉
幾年前中國流行的段子,把網路時代各種愛八卦愛圍觀各種炎上熱門話題的人比喻成吃瓜群眾,像村子巷口有人打架時候邊吃西瓜邊叫著『哎呀打得好,那裡多來一拳,他要偷襲你了快閃』的群眾,而這些追著八卦跟事件不放的心情簡直是『操碎了別人的心』
羅胖講的2020給人的熱鬧熱烈感,的確就是把所有人變成了吃瓜群眾,一邊吃瓜一邊擔心世界是不是會有大變動。但是擔心是擔心,擔心過後世界可能變了,但我們還是我們,除非有從中做好自己的作業。
『長大之後,讓我們更專心一志,做好自己的作業』
三,有什麼值得注意的
1.中國持續在做各種離開以美國為代表的資訊發展的心理準備。
演講中提到這一代最聰明的大學生,終於不用再思考是否要去外企了。反正也沒得去了,就好好在國企力地生根發展。
2.資金潮消退中
前幾年提到外賣幾乎不用錢,騎自行車還送錢等等的撒錢大潮已過。補貼朝過去後,大家叫外賣只買得起一晚二十元的柳州螺螄粉。資金潮退去後,得到APP的走回線下也不是走開更多大課辦更貴的學院路線,而是輕薄短小的每週短講。
3.自絕於潮流會退步
聽了六年羅胖跨年演講,今年真的是最慘年,不但我自己邊聽邊打瞌睡分很多次聽完,Youtube上的影片點閱人數也很緩慢才爬到四千多,比起前幾年動輒三萬五萬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跟羅胖今年完全不能舉矽谷案例大有關係,希望今年底他們真的能找出只用中國案例就精彩絕倫的方法,不然就真的七年一輩子,下輩子相忘江湖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江湖 醫 館 西瓜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逆行武漢 前央視主持人李澤華消失記
前中國央視主持人、25歲的公民記者李澤華,在前往新冠疫情的中心城市武漢近一個月後,於2月26日失聯。他是在爆發新冠疫情後,第三位在武漢被關注並失蹤的公民記者。李澤華是怎麼進入武漢?又是怎麼消失的?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李澤華,我,在武漢。”
鏡頭前,坐在武漢一家簡陋旅館的床邊,穿著黑色衛衣、帶著黑色鴨舌帽的獨立記者,是25歲的李澤華。這是他在海外視頻分享平台Youtube上的自創“不服TV”頻道發的第一個視頻《逆行武漢,為了自由》。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前央視頻道美食節目主持人的李澤華,在今年1月底,辭去了央視的工作後,獨自進入已封城的武漢。這位90後大男孩用細致的剪輯及配音,談到自己因為吹哨人李文亮醫生的過世、公民記者陳秋實的消失及中國官方對疫情的隱瞞,走向 “逆行武漢”的道路:
“我們不明白的太多,我們想(搞)明白的更多,我們必須明白發生了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在這裡的原因,我要用我的眼睛和耳朵去獲取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斷。”
三個視頻介紹真實的武漢
接下來的兩個禮拜,李澤華發布了另外3個視頻作品。他以記實報導方式講述在武漢的所見所聞,選材都貼近最受外界關注的新聞熱點。這在中國官方媒體充滿正能量報道的時候,給人們提供了罕有的了解真實武漢的窗口。
一個是探訪百步庭小區,探究居民的真實處境。百步亭社區因為在疫情已經開始,但是政府仍秘而不宣的1月18號舉辦萬家宴而聞名。萬家宴受到公眾的強烈質疑和批評。社區有多少人感染?排查及消毒工作如何進行?官方媒體沒有報道,讓不少居民出現焦慮情緒。
百步亭居民:“我們都不知道,我們自己在群裡問看哪一棟樓有發熱情況,他也不做公示…”
李澤華:“也就是沒有一個公共的渠道告訴你們這些訊息對不對?”
百步亭居民:“我們給居委會打電話,他們說都做了,都做了……但也沒有看到人來。”
李澤華的第二個視頻揭露了武漢市殯儀館“天價招聘屍體搬運工”內幕。當時網絡上有很多傳言說,武漢的幾個火葬場24小時運轉不停地焚燒死者,工作人員嚴重短缺。為了弄清真相,李澤華采訪了一位搬屍工招聘員:
招聘員:“拖屍體從500塊錢開始算,拖第二具再加兩百,再加兩百……”
最後,李澤華用武漢焚化爐運轉數據算了一筆帳,暗示中國政府可能隱瞞了真實死亡數據。
在第三個視頻中,李澤華來到武昌火車站,采訪了滯留的外地農民工的故事,還幫助這個農民工找到住處。
直播“被帶走”
在武漢待了快一個多月後,李澤華遇到了麻煩。
“各位網友……我現在被一個像是國家安全局的人在追我,我現在開得很快,他們一定是想隔離我!向各位求助!”
2月26日,李澤華發在YouTube上的視頻中,自述因為探訪武漢P4病毒所,正在遭國安追捕。這個實驗室一直被懷疑是造成這次疫情的病毒的源頭。
當天晚上,李澤華躲在自己的居住地用Youtube直播了近四個小時。這個過程中,我也一直透過短信與他對話,他先是關著燈,說自己非常害怕,外頭有疑似國安人員不斷點煙的聲音。
直播最後,李澤華講了很長一段話,然後打開房門。幾個戴口罩的人進入房間。直播訊號先是卡頓,而後黑屏。在他在Youtube上直播的同時,李澤華也在與YouTube上的中文自媒體頻道“石頭記”在連線。石頭記後來放在網上的畫面則顯示有兩位疑似國安人員,質問李為什麼遲遲不開門後,視頻中斷。
李澤華從此失聯。他也成為繼陳秋實和方斌後,第三位在武漢被關注並失蹤的公民記者。
我多次撥打李澤華的手機,號碼已不通;我還聯系了至少7位跟李澤華保持密切聯系的朋友,至今都沒有他的消息。我也多次致電武漢市公安局,電話無人接聽。
百度百科上,一段介紹李澤華在央視工作內容的條目已遭刪除。李澤華的個人微博帳號上,宣傳央視節目、帶有主持人照片的微博也遭刪。
李澤華曾告訴我,他沒有告訴家人辭去央視工作以及到武漢的計劃。我嘗試聯系李澤華家人,尚無回應。
通訊軟件上,李澤華最後的上線時間停在2月26日晚上10點59分。
“這是我跟李澤華最後的聊天紀錄,時間也定格在那裡,最後一條消息也沒有被閱讀。當時我還在想如果被讀了,說明被國保拿到手上……那時候我大概也有危險。”
這是一位與李澤華聯系緊密的朋友,因為擔心自己的安全,他匿名受訪。他當時全程看著李澤華的直播,最後送出的訊息是:“兄弟,沒事吧?”
截至目前,李澤華Youtube“不服TV”頻道的視頻,已累積了超過200萬次觀看數。
微博網友Zmeng寫道,“關於李澤華,有人為他發聲,有人說他活該,但就算他錯了,也要依照法律,明明白白的。這種悄無聲息的處理,我不接受。”
李澤華是誰? 朋友: 多才、自信、聰明、“驕傲的中國人”
李澤華代表著一種中國九零後的典型。他們在富裕起來的中國成長,對世界充滿好奇,又靈活地運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表達。
(RAP 音樂) “呦!大家好,我的名字是李澤華,叫我Kcriss就好,仁一哥哥是我行走江湖的小號,未來中國第一vlogger,才是最重要的稱號。(1:10)”
這是李澤華在2018年底開始做的第一部VLOG自我介紹視頻。他坐在房間裡,他模仿自己的Youtube偶像凱西·尼斯塔特(Casey Neistat)戴著墨鏡出鏡,背後牆上貼著美國歌手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的海報。
他驕傲地提到自己的母校中國傳媒大學,並在鏡頭前展現各種才藝,饒舌、街舞、後空翻,以及騎著重機車環游世界各地的影像。
他對影像制作及配音展現無比的熱情。除了開設自己的配音工作室,還在央視《食尚大轉盤》節目擔任主持人。他出外景到中國各地去品嘗食物,有時候蹲在沙漠裡吃烤肉,有時候上船捕魚:
“這麼大的魚,我第一次抱這麼大的魚。” “這就是西瓜烤雞肉,我先來喝一下這個湯,哇!香得很!”
一位在大學時就和李澤華是好朋友的加拿大人馬娜回顧這麼一段往事: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在(傳媒大學)的食堂吃飯,用英文交談,他很自信地走過來說‘Hey guys, can I join you?’(你們好!我能加入你們嗎?)他想要練習英文,後來我們成為朋友,他熱情地介紹北京、帶我們吃烤鴨。”
“ 我可以告訴你,他不是一個平凡的中國人。他非常靈敏、自信、好奇。他還是一個很好的大使,一個驕傲的中國人。
李澤華的另一位朋友英國人羅西,從李澤華1月離職到消失前,每天和他保持聯系。李澤華曾向她吐露心聲,覺得自己在央視裡“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他還跟朋友提過對中國體制的失望,感覺自己被“困在中國”,而“精神世界已在西方。”
“他想展示真正的中國是怎麼樣的,他說中國政府隱瞞了很多事。他是一個記者,他說小人物要挺身而出,展示真正的中國。他告訴我,有一天可能會被帶走,但他說這值得冒險。”
羅西念著幾段她與李澤華的對話:
“我問他你孤獨嗎?他說還好。要待到什麼時候呢?他說封城結束吧。我問他,你覺得他們(中國政府)隱瞞了很多事嗎? …… 他說是的,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吧。”
最後的講話:要學柴靜
這是李澤華失聯前,在Youtube上直播時站在門邊的最後演講。
“我也想像柴靜一樣,能夠去到一線,弄夠在04年那樣的輿論環境下做出北京抗擊非典那樣的片子,或者說在2016年放出《穹頂之下》被全網封殺,我認為那是有價值的!”
那時,他已經直播了將近四小時,決定要打開門讓外面等候的、疑似朋友及國安進入。他穿著橘色的外套,戴著口罩、黑色鴨舌帽,看起來非常疲憊地喊著:
“我為什麼要從中央電視台辭職?我為的是中國能有更多的年輕人站出來不是為了要做什麼,不是為了要起義。不是說我們說兩句話就反黨了。我知道理想主義在那一年的春夏之交已經破滅(指1989年的民主運動),靜坐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
3月9日,在中國的自由作家陳小梨寫道,自己因為分享了李澤華失聯的視頻、呼吁年輕人關注,而首次遭到警方上門盤查、監視。她的讀者中不少人發消息說因為轉發李澤華而被永久封號,大多數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
陳小梨寫道,“李澤華比李文亮、陳秋實、方斌更年輕、純淨,更可能讓人們反思,從而發現它們的惡毒。老不死們害怕年輕人,他們要無所不用其極地扼殺年輕人,不遺余力地洗腦,一批批小粉紅就是在這套謊言機器中生產的。它們對年輕的、靈性的生命的扼殺,‘要從娃娃抓起’,只是因為——它們恐懼年輕,它們恐懼未來。”
白宮請願有用嗎?
李澤華是中國爆發新冠疫情後,在武漢被消失的第三位公民記者。北京律師陳秋實和武漢異見人士方濱也因為在網絡上獨立報道武漢的真實情況而與外界失去聯系。外界都認為他們是被武漢公安帶走。在李澤華被消失之前發起的在美國白宮請願網站上一個呼吁釋放中國公民記者陳秋實、方濱等人的請願書,在3月9號已經達到10萬人聯署,這意味著白宮將在60天內做出官方回應。
美國政府的回應對被消失的中國人能起到什麼作用嗎?美國非政府人權組織自由之家高級研究員莎拉.庫克(Sarah Cook)的答案是肯定的:
由世界各國的政府、組織來呼吁,引起公眾關注,對於這些消失的中國公民記者是有幫助的。
她說,只有世界各地更多的人自由地討論、發聲,才不會讓一個人、一個歷史事件,就這樣消失不見。
記者:唐家婕 責編:申鏵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