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檨仔林埤(Suāinn-á-nâ,芒果林的意思)成為高雄第一個有 #水質淨化功能的溼地,2011年還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最高榮譽獎,不過高雄人卻很少知道這個濕地,
所以,我服務處團隊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前,跟在地的 #鼎強里長、 #綠十字社區發展協會 合作,辦了一場親子的水域生態導覽解說以及解謎遊戲,讓附近居民參與植樹活動,一起用社區共同參與的精神,來維護檨仔林埤濕地。
檨仔林埤是曹公圳支流,上游是仁武八卦寮(曹公新圳、獅龍溪匯流後進入檨仔林埤),早期是一個被大量棄置廢棄物的窪地,在地人常反映上游流下不明液體造成惡臭,後來市府決定在此做整治,透過礫石的孔隙排列過濾、沉水式污水槽以及連續緩坡及簡易跌水設計,達成水流曝氣的淨水功能,全程都是物理淨化;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濕地雖然強調水質淨化功能,並沒有進行連續監測,也不曉得實際淨化情況如何?
🌱🌿☘🍀🍂🍁🌾
我跟大學機電系的同學提到這件事,剛好他是高雄軟體社群的社區協力計畫推手,就發想是否可以透過民間社群力量,來協助水質淨化的監測?不過,因為水質淨化的感測器成本不低,於是就試想:
是否可能透過濕地水表懸浮物的監測,來先初步建立影像辨識的異物判讀,如果有突然出現的 #不明懸浮物,就可以第一時間 #連結到社區的line群,然後提醒社區志工或是水利局要盡快來處理。
我跟同學的概念是:先讓社區有自主監測的基本概念,後續的工作就比較容易進行,所以樹木成長或是周圍植栽的生態監測,也是考慮的項目之一。
上週,實地會同水利局、養工處到現場會勘,如果要架設監測攝影機的電源、以及網路傳輸可行性,希望在未來,檨仔林埤的環境維護工作,除了政府部門外,也可以有更多的民間社區參與!
除了濕地淨化功能,檨仔林埤也是很好的環境教育場域,希望未來可以結合社區、環保局及水利局,一起來推動成為高雄水質淨化及環境教育的示範社區!
污水 曝氣 機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農曆年假期,要來跟大家分享屏東最近開幕的一個新景點,便是位於殺蛇溪畔、由屏東台糖工廠化身而成的 #屏東縣民公園。
.
如果2019年有來過 台灣設計展 Taiwan Design Expo 在屏東「#超級南」的人,可能會對這裡有一點既視感,其實設計展會場就是在這塊縣民公園預定地舉辦,當時第一期共融公園完成,附近的台糖倉庫空地也成為台灣設計展的展區空間,現在第二期跟著完成,縣民公園將近20公頃全貌終於呈現在大家眼前。
.
屏東縣府城鄉發展處長李怡德跟我分享,這塊荒廢已久的台糖土地,如果不是屏東縣長潘孟安騎著腳踏車到處閒晃的話,其實也沒有機會像現在這樣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眼前。至於為什麼會荒廢已久,必須要追溯到16世紀荷蘭統治台灣的時代,當時已有在台灣發展糖業的紀錄,進入日治時代,日本仿效歐美將糖業工業化,在台灣建立了50多個糖廠,屏東也是一個重點發展之地。
.
糖業除了做為民生經濟物資,在二戰時期也可作為醫療用途,製糖過程的副產品酒精還可作為燃料,因此糖業在過去是十分興盛的業種。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日本營運的糖廠之後,糖業成為台灣賺取外匯的主力,1957年佔台灣總外匯收入七成,製糖所產生的蔗渣更可作為造紙原料,因此台糖籌備紙漿廠興建,1977年正式營運,15年來成為支撐台灣經濟起飛的一股動能。但造紙也會產生污染,當時環保相關的技術尚未如現在優良,加上市鎮發展越來越靠近紙漿廠,於1994年屏東縣長蘇貞昌任內關廠,周邊廠區就此荒廢數十年。
.
這塊幅員廣大的場域在當地人眼裡宛如鬼城,隨風飄來的陣陣異味,散亂一地的殘骸垃圾,洋溢著一股生人勿近的氣息。潘孟安數年前走馬上任屏東縣長後,發現這塊紙漿廠舊址,鄰近市鎮的關係加上有大片綠植披覆,心中想著如果可以打造成一個公園對附近居民也是好事,到處籌措資金與資源,並同時與土地擁有者台糖展開協商,後來申請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城鎮之心」計畫,順利拿到整地資金,找來景觀設計師李如儀設計團隊設計,所有工程歷經艱辛總算於日前完工開幕,屏東縣民公園成為屏東最新結合設計的亮點!
.
屏東有三條河流貫串全境,殺蛇溪為其中之一,紙漿場過去沿著溪畔建置,隨著歲月累積已成為一片荒地,在整地過程意外挖到紙漿廠遺構,為求慎重找來紙漿廠退休人員協助,確認紙漿廠遺構空間,證實該地為堆放蔗渣的「#地坑」,遺構出土後發現比殺蛇溪的溪底還低,#團隊討論後決定原址保留成歷史考古現場,在當中描述這段將近百年的台灣糖業與紙漿廠發展歷史,並建置成一個獨具魅力的展示空間。
.
隨著書裡文史脈絡,在紙漿廠旁更挖到五個水池,是過去紙漿廠處理污水的曝氣池,設計團隊將水池原址打造成數個不同場域,「#雙園遊憩」打造出一個圓錐地景,中央白沙池可供小孩玩耍,凌地而起的斜面可爬上俯瞰園區,是一個網美拍照打卡聖地。鏡面屋頂圈出一個「#秘境花園」,晚上發光的樣貌非常吸引人,而黃昏時刻推薦走到一旁的「#在水一方」,看著倒影在水面上的夕陽與秘境花園的白色建築,是公園裡的一大吸睛景點。靠近「#地標塔」平台則有一個保留曝氣池形狀的「地景劇場」,提供藝文團隊表演空間。
.
沿著殺蛇溪畔,一邊聽李怡德處長導覽,一邊走在這個歷史遺跡現場,讓我想到杉本博司窮盡一生之力打造的「#江之浦測侯所」。杉本博司以孩提時代記憶為軸線尋找「自我醒覺」的起源,想起小時搭著湘南電車看見相模灣的海平線,那條銳利的線成為啟動他探索自身意識的關鍵,花了10年以上時間才實現此作品,杉本博司認為,人們透過觀測天候,了解到自身與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與平衡,從當中尋找出相對位置,才能藉以定下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座標。而天候也有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生生不息,人們便是在這永續循環的自然裡,不斷地繁衍出最精粹的文化。
.
對杉本博司而言,測候所不僅要還原他自身意識的起點,也希望呈現出日本人美意識的起點,對於屏東這個建築在紙漿廠遺跡上的縣民公園,我思考著這樣的公眾領域可以帶給在地屏東人什麼未來的啟示。我很喜歡這個公園以一種低伏的姿態沿著殺蛇溪畔,蜿蜒地展延出人類與水文之間的關係。據說殺蛇溪遇到漲潮期間水位會上漲,設計師特別將溪畔的棧板步道設計成與滿水位差不多高度,搭配另一側如等高線曲線分布的水池,潮汐進退之間能看見屏東人沿溪水而居的人文風情,似乎也能成為屏東人在地美意識的起點。
.
此外我最讚賞的是,整個園區沒有那種紅龍圍欄或是醜死人的「禁止觸摸」等標語張貼,雖然不知道日後維護是否也能如剛開幕的時候,但起碼我要在此讚賞屏東縣府團隊與設計師們的用心。
.
潘孟安 縣長跟我說,「屏東是一個讓設計師們築夢的地方。」期待這種真正尊重地方文史與設計的政府案例往後可以越來越多。
#殺蛇溪 #地坑
#聽河流說屏東的故事
#設計共融 #設計文化觀光小旅
#屏東好好
污水 曝氣 機 在 竹科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環保設施參訪活動出發~~GO!GO!😁 😁
為瞭解經濟部工業局下水道系統促參案(R.O.T)執行運作方式,科管局本次前往榮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得主-平鎮及觀音工業區污水處理廠進行參訪。
平鎮工業區污水廠自主研發創新化學需氧量(COD)自動連線監測,可即時監控進流水質,溯源查察異常納管廠商。
觀音工業區污水廠MBR設施增設的LEAP曝氣系統,提高薄膜清洗效率,減少鼓風機的用電量。
藉以民間企業經營管理之彈性、效率、資金與專業人力等優點,提升污水廠營運績效~~可作為新竹科學園區污水廠操作營運的學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