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AI現場2:如何靠微米級控制力年省成本千萬?】熱浸鍍鋅AI應用大解密
微米級鍍鋅厚薄如何控制的恰到好處?既要賦予足夠耐蝕性,又要不超量用鋅降成本,秘訣是用AI達成精準生產控制,再用影像辨識找瑕疵,維持鋅層表面品質
文/翁芊儒 | 2021-03-04發表
攝影/洪政偉
生活中隨處可見鍍鋅類產品,凡是有耐腐蝕需求的鋼鐵加工製品,包括作為建材使用的浪板、擔當汽車門面的汽車鈑金、每天都要打開的電冰箱,還有高階電腦伺服器外殼、傢俱、彩色底板、滑軌、風管等等,都可能是運用中鋼的熱浸鍍鋅鋼捲,加工製作而成。
熱浸鍍鋅鋼捲,是中鋼的塗鍍產品中的其中一項,年產量約有87.5萬噸。中鋼軋鋼三廠第二熱浸鍍鋅課課長羅萬福就指出,每一批出產的鋼捲,都需根據中下游客戶需求,客製化調整鍍鋅膜厚,或是進行化成處理,在鋼捲表面進行鉻酸鹽、耐指紋處理等動作,來因應不同加工製品所需的特性。
比如說,部分高階電腦、伺服器的外殼,不會再進行烤漆,而是直接裸用鍍鋅後的鋼片,對這些廠商來說,就會要求鍍較薄的鋅層,才能維持產品表面品質美觀。相對來說,生產建材浪板的廠商,對鋼捲表面品質的要求就較低,而且考量到浪板恐架設在環境不佳的地方,反而要用越厚的鋅層,來製造高耐蝕性的產品。
由於不同客戶要求的鍍鋅模厚都不同(內行說法會用鍍鋅模重,以「公克/每平方公尺」來計),如何精準控制鋅層厚薄,就成為中鋼熱浸鍍鋅廠的一大挑戰。
中鋼技術部門代理副總經理鄭際昭指出,不同產品有不同規格的鍍鋅膜厚,若鍍的太多、高於客戶需求的厚度,由於鋅是高成本的原料之一,就會造成成本的浪費;若鍍鋅層不符合產品規格,又將導致客戶無法使用或加工後續問題,造成品質客訴。「如何控制的剛剛好,讓客戶審核過關,又能省成本,這是我們的目標。」
開發控制鍍鋅膜厚的自動調參AI,年省成本1,600萬元
為了更精準控制鍍鋅膜厚,來減少生產浪費,中鋼用AI開發了控制鍍鋅膜厚的製程調參AI,試圖解決製程中的大量複雜參數,如何影響鍍鋅膜厚的問題。這類製程調參AI,也正是製造業最典型的AI應用之一。
鄭際昭解釋,要將鍍鋅厚度控制的恰如其分,並不容易,因為鍍鋅層厚薄的生產參數,包括氣刀開口大小、與鋼帶的距離、氣刀的氣壓、鋼帶厚度、鋼帶溫度、產線速度等多重變因,都會影響鍍鋅膜厚。
過去,這些複雜參數的調整,都靠老師傅的經驗來人工調參,羅萬福表示,由於不同老師傅之間又有不同的經驗法則,雖然留存了一本本抄滿生產參數的筆記,但後人看不懂也難以吸收,造成經驗傳承的斷層,「這對於面臨員工退休潮的中鋼來說,是很大的問題。」
而且,過去調整完參數後,需要等鋼帶經過100~200公尺的冷卻,才有辦法進行線上鋅層厚度量測,若量測當下發現鋅層過厚或過薄,回頭調整生產參數時,中間就已經多生產了上百公尺的鋼捲,換句話說,從參數調整到成品量測之間,存在冷卻的時間差,「中間多鍍的鋼帶,就會造成浪費。」鄭際昭說。
為了克服這兩大問題,中鋼約從2年前開始投入製程調參AI的研發,先自動化蒐集生產參數,累積上萬筆大數據資料後,建立了一個AI模型,來歸納在不同參數組合下,所造成的鍍鋅膜厚變化。
去年初上線這項應用後,將參數帶入AI模型中,就能即時預測出鍍鋅膜厚,雖然比不上直接量測的數據精準,但是,以此來即時修正生產參數,能避免冷卻期間造成的鋅層浪費,對於鍍鋅膜厚的控制,也比人為設定更準確。
羅萬福指出,傳統人工調參仍然有約20%會失準,但投入AI後,約只有3%結果失準,準確率達到97%左右,更能減少約4.5%的鋅層的浪費。換算下來,一年就能省下1,600萬元的成本,帶來上千萬元的效益。
建立檢驗區瑕疵辨識AI,降低人工目檢負擔
除了鍍鋅膜厚的生產控制面臨挑戰,熱浸鍍鋅廠的另一大難題,則位於檢驗室中,以人工檢測鍍鋅鋼捲的表面缺陷時,具有一定程度的漏檢率。
實際走訪檢驗室,可以了解到員工過去要查驗鋼捲,需要在快速傳輸的鋼帶上,識別出鋼捲表面的缺陷,而且,不只要識別鋼捲單面的缺面,更要透過鏡面反射,同步識別雙面的缺陷,格外考驗員工眼力,「所以我們都找年輕人來看,眼力比較好。」羅萬福笑著說。
但是,人力識別缺陷的方法,仍有其侷限,除了不是所有缺陷都能肉眼識別,人也一定會眨眼,無法不間斷盯著鋼捲檢驗,加上鋼帶一直在動態傳輸,都提升了識別缺陷的難度。羅萬福舉例:「以前比較誇張的狀況,檢驗員還會因為沒有檢查完全,把鋼捲送到處理線慢慢看,但這樣會增加出貨的時間,造成產線的負擔。」
為此,中鋼導入了另一個同為製造業的典型AI應用,訓練出瑕疵檢測模型,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在即時的鋼帶影像畫面中自動標記缺陷的位置、形狀、大小、嚴重程度,抓出缺陷後,再經由人工複查是否確實。換句話說,過去要由人工全檢所有鋼捲的查驗流程,現在能以AI自動辨識來取代,人工只需複查經AI標示出缺陷的鋼帶區域即可,不僅大幅省下查驗人力,更提升了缺陷識別的的準確率。
羅萬福指出:「過去用人工檢驗,會有一定的漏檢率,可能5%~10%,真的很難每一個缺陷都看到。」但在加入AI後,幾乎不再發生漏檢,瑕疵辨識準確率提升到95%以上,進一步提升了鋼捲品質。
人工查驗除了有漏檢的風險,更大的問題,則是在於沒有一套記錄的機制,將鋼帶表面的查驗記錄保存下來。
「以前遇到客戶說,在100公尺的地方有一個缺陷,你們怎麼沒看到?我們就只能認了,因為沒有記錄。」羅萬福指出,沒有記錄機制,就無法得知缺陷到底是發生在自家工廠,還是客戶的工廠中。
但現在,透過AI檢查鋼捲表面,自動標示出缺陷位置與種類後,將這些紀錄留存下來,未來遇到客戶反應類似情形,就能提供當初查驗留存的缺陷地圖(Defect Map),來證明工廠出貨時的品質無虞。
「所以我們不只是導入AI,還把整套記錄建立起來。」羅萬福說。
目前,檢驗區的瑕疵辨識AI已經在去年正式上線,但這項技術,還不足以完全取代人工查驗,除了缺陷處需人工複查,部分非表面瑕疵的缺陷,比如鋼片側面成波狀等形狀缺陷,還是需要靠人眼來識別。
進料區也設瑕疵辨識AI,找出上游廠缺陷鋼捲
除了在後段的檢驗區導入瑕疵辨識AI,中鋼也正在將該技術導入前段進料區。這是因為,部分在後段檢驗到的鋼捲表面瑕疵,可能不是在熱浸鍍鋅廠造成,而是在前一廠區製成鋼捲時,就已經生成。
羅萬福指出,一般來說,鋼品表面的缺陷可能是在傳送鋼帶的過程中,因下方滾輪沾附不明物體,而在鋼帶表面殘留印跡,「不外乎是壓痕、刮痕、或是一些污染,」當發現這些缺陷,就得去找出造成缺陷的來源,並確實清除乾淨,確保下一捲鋼捲的生產過程不會留下缺陷。
然而,在後段檢驗區查驗出缺陷,回頭在製程中查找缺陷來源時,若缺陷並不是在熱浸鍍鋅廠區生成,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判定缺陷來源。不只如此,熱浸鍍鋅產線從頭到尾大約要經歷2,000公尺的加工運送,若是在前一廠就已經產生嚴重缺陷,原本就不合格的鋼捲,又多進行了近2,000公尺的製程,對鍍鋅原料來說也是種浪費。
「如果可以在進料區就先檢測出來,就能馬上可以判斷,這一捲鋼捲還要不要繼續生產。」羅萬福說。
而且,越早發現缺陷,也能越快通知上游工廠找出生產流程的問題,不只能避免產出更多有瑕疵的鋼捲,快速撤查出同一批生產的瑕疵品,也能減少其他下游廠誤用瑕疵品的可能性。
因此,中鋼正在開發前段進料的瑕疵辨識AI系統,但不是只用於找出缺陷而已,而是要與後段檢驗區瑕疵辨識系統所拍到的畫面,進行整合比對,來檢視前端所發現的缺陷,是否就是造成後段缺陷的原因,藉此建立缺陷演化分析的AI模型。
這個AI模型,能用來判斷進料時不同類型的瑕疵,經鍍鋅製程後是否還會留存下來,當模型越準確,就能判斷前段缺陷的危害程度,來節省更多的浪費。
「這就是我們的產業專業知識,去定義出這個缺陷類型是不是刮痕、這道刮痕鍍鋅後還能不能看得見、這捲鋼捲能不能繼續生產?」羅萬福說。
羅萬福表示,若在後段檢驗區發現鋼捲瑕疵,一噸鋼捲就要損失200美元以上,一捲鋼捲約20噸重,換算成臺幣,就會損失12萬元以上,「能即時找出缺陷,預先判斷要不要繼續生產,就是成本控管的關鍵。」
若用一句話來解釋熱浸鍍鋅方法,就是將鋼捲放入鋅槽,使其雙面都沾附鋅液,讓鋼片表面附著一層薄薄的鋅,能耐腐蝕。不過,實際上要生產出一捲捲數噸的熱浸鍍鋅鋼捲,需要經過一連串複雜的處理流程,先後進入進料區、退火區、鍍鋅區、調質整平區、塗覆區、檢驗區、出料區,才能完成熱浸鍍鋅的作業。
中鋼開發的AI應用,位於生產流程中的進料區、鍍鋅區與檢驗區。在進料區與檢驗區,運用了AI瑕疵檢測技術,來取代部分人工查驗作業,在鍍鋅區,則運用了AI製程調參的技術,找出不同生產條件下的最佳化製程調參作法。
1 進料區:進行的解捲、剪裁、焊接的步驟,先運用解捲機,將入料的鋼捲攤開,剪裁後,再利用焊接機,把兩個鋼捲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連續鋼捲,類似於將兩個捲筒式衛生紙的紙面連起來的樣子。
2 退火區:透過溫度變化,達成特定產品所需的機械性質,比如高強度鋼,需要在特定製程條件下才能生產而成。
3 鍍鋅區:鍍鋅區主要配備一個鋅槽,並透過氣刀來將多餘的鋅液刮除,藉此來控制鋅的膜厚(公克/每平方公尺),中鋼可生產單面每平方公尺40~200公克的熱浸鍍鋅鋼捲,越薄的鍍鋅層,用於越高階的產品,也越考驗鍍鋅的技術。
4 調質整平區:運用調質軋延機將剛鍍完鋅的光滑鋼板,依據客戶的需求,加上特定的表面紋路,比如部分要求高粗糙度的鋼板,就會以調質軋延機賦予特殊的表面。
5 塗覆區:在鋼品表面進行特殊處理,比如在用於家電外殼的鋼板上,進行耐指紋處理;又或是在用於抽屜滑軌的鋼板上,塗上高潤滑塗劑,確保鋼板能承受超過一萬次的拖拉。
6 檢驗區:查驗每一捲鋼捲表面是否有瑕疵。檢驗室內設置了鋼捲的垂直檢驗區及水平檢驗區,前者需透過鏡面反射,同步識別鋼捲雙面缺陷,後者則能從不同角度發掘瑕疵。
7 出料區:依據客戶對鋼捲寬度與重量的需求,將鋼捲裁邊修改成特定尺寸,再分捲成不同噸數的鋼捲,或是將鋼捲焊接成超過原尺寸的鋼捲來出貨。
AI瑕疵辨識如何取代人工目檢
作業流程?
實際走訪檢驗室,可以了解到員工過去要查驗鋼捲,需要在快速傳輸的鋼帶上,識別出鋼捲雙面的缺陷。但是,過去的作業流程,存在一定漏檢率,更可能因為沒有檢查完全,把鋼捲送到處理線重複檢驗,而延遲出貨時間,造成產線負擔。(如圖示:人工目檢1、2)
導入AI後,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員工現在已經可以坐在控制室,看系統自動抓出鋼捲表面缺陷,再進行人工複查。如此一來,不僅大幅省下查驗人力,更降低了缺陷識別的漏檢率。(如圖示:AI作法1、2)
除了在檢驗區導入,中鋼也正在開發進料區的瑕疵檢測AI,要提前檢驗出上游鋼廠造成的瑕疵,攔截瑕疵品進入產線加工,來減少鍍鋅原料浪費。(如圖示:AI作法3)
人工目檢1
人工垂直檢驗鋼捲
人工目檢2
人工水平檢驗鋼捲
AI作法1
以攝影機蒐集鋼帶表面影像
AI作法2
系統自動標示缺陷位置與種類
AI作法3
訓練進料區瑕疵辨識AI
附圖:過去得靠老師傅依據經驗法則來人工調參的作法,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以前,老師傅需將每一次的參數設定抄寫到筆記中(如圖所示),但現在透過AI,能更精準掌控特定生產參數下的鍍鋅膜厚。(攝影/洪政偉)
圖解熱浸鍍鋅生產流程
攝影-洪政偉
過去要查驗鋼捲,員工需要在快速傳輸的鋼帶上,識別出鋼捲表面的缺陷,且不只要檢查單面,透過鏡面反射,還得同步識別鋼捲另一面的缺陷。圖為垂直檢驗區的實際檢查流程。(攝影/洪政偉)
除了垂直檢驗,查驗人員也需水平檢驗鋼捲,從不同角度發掘鋼捲表面缺陷,比如沖模過程中,可能產生類似於污點的缺陷,即可在此檢驗出來。(攝影/洪政偉)
為了取代人工目檢,中鋼將攝影機裝設在垂直檢驗區的鋼帶底部,也就是圖中綠色雷射光點的位置;拍攝到的鋼帶表面影像,則會顯示到控制室的螢幕畫面中,同步進行影像辨識來查找瑕疵。(攝影/洪政偉)
在控制室內,員工可以直接從螢幕看見鋼捲表面檢查情形,若AI偵測到任何瑕疵,系統會同步標註出缺陷位置、形狀、大小、嚴重程度,提供明確的缺陷資訊,節省人力目檢的負擔。(攝影/洪政偉)
左邊螢幕是檢驗區瑕疵檢測系統,右邊螢幕則是進料區瑕疵檢測系統。目前,中鋼正在開發進料區瑕疵辨識AI,更要藉由與後段瑕疵辨識所拍攝畫面的比對,來建立缺陷演化AI分析模型。(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2941
「汽車板金厚度比較」的推薦目錄: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太陽的美食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Re: [討論] 量測國產車板金厚度,開啟契機的開始? - 看板car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國產車板金比較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討論] 量測國產車板金厚度,開啟契機的開始?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汽車維修保養推薦指南- 鈑金最硬的車的推薦與評價,PTT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鋼板厚才安全?破解車體安全迷思《夢想街57號精華 ...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Andy老爹-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車身鋼性,還有底盤紮實度的差異 ...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Re: [討論] 量測國產車板金厚度,開啟契機的開始?- 看板car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問題] Altis與HRV誰鈑金厚耐撞? - car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討論] 杰運汽車拆解cx-30 - PTT評價 的評價
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太陽的美食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高雄⚭津筵燒肉酒館←
…
⊵ 牛肉拼盤 $740
⊵ 厚切牛舌$250👍🏻
⊵ prime翼板牛 $140
⊵ 生蠔 $100👍🏻
⊵ 隱每日藏菜單(羊肩)👍🏻
⊵ 黃金泡菜 $50👍🏻
…
中山路上的小小燒肉店
旁邊就有汽車停車場🅿️
非常建議訂位哦✨位置少少
我們開店前就到所以沒等待😆
…
#牛肉拼盤
含牛五花、牛肋條、板腱、雞腿肉
還額外送梅花肉片🐷
肉品以簡單調味的方式呈現
吃起來有滋味又沒負擔感
如果覺得口味不夠重
一旁會附上沾醬沾取
(鹽、味增醬、檸檬汁)
#限量牛舌
一天約莫只有四份!
厚牛舌脆脆又Q彈
加上蔥鹽醬好喜歡☺️
#羊肩
每日隱藏的餐點🤩
因為比較小支老闆又多送一支
羊肩好好吃~我喜歡烤乾一點
嚼羊肉的香氣(˶‾᷄ ⁻̫ ‾᷅˵)
#生蠔
一份四大顆
肥美飽滿又鮮甜!
#黃金泡菜
套餐會送上泡菜跟胡麻洋蔥
泡菜有點嗆嗆的好好吃
配上白飯美味~
吃不過癮還多加一份😳
…
整體上以單點燒肉來說價格不貴,唯一不喜歡是當天吃到比較有厚度的牛肉(牛肋條、板腱、翼板)好像因為冷凍冰箱的冰度,烤起來會外熟內冰涼,建議餐點出來先烤薄片的牛五花在烤有厚度的。
…
⚖︎ 喜歡度#太陽80分
⚖︎ 再訪率:●●●◐○ .
…
店家資訊:
✍︎ 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87號
✍︎ 17:30-00:30
✍︎ 週一公休 ✍︎ 0967-122-020
分類:
#太陽吃高雄
#太陽吃肉肉 .
…
#高雄#高雄美食#高雄宵夜#高雄燒肉#高雄燒烤#新興區美食 #津筵燒肉酒館
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我來說,做設計有很多方式。
不管是什麼設計領域,除了學該設計領域的執行方式外,其實更多是在學習自己看世界的方法,思考設計的邏輯。以我來說,我雖然是工業設計背景出身,但我覺得我更想傳達一些我對設計的觀點與想法給世界,如果透過設計產品或品牌也可以達成這個目標,但曠日廢時之外也會非常花錢,甚至還有背債的風險。因此我選擇物理成本較少的方式,成立網路自媒體「設計發浪」,耗費最多的是人事成本,從零開始累積。
那麼如果「做設計」體現在「刨冰品牌」上又會是怎樣的風景呢?
我在《書上設計展2019》的專訪單元中,採訪了現在炙手可熱的刨冰店金雞母主廚黃泰彥。他其實是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畢業,之後也曾循所謂設計科系畢業的正常人生流程般成了工業設計師。但每天都在電腦上繪製汽車3D模型,睜大眼睛擴張血絲去調整設計中的小細節,黃泰彥很快就對自己的人生開始產生質疑,#不曉得每天調這些小數點以下兩位的板材厚度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於是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興趣與個性,覺得對食物有熱情,因此做了一個頗大的人生轉折,跑到台中法式樂沐餐廳擔任兩年學徒,便跳出來開了金雞母。
我專訪原研哉的時候,他曾跟我說過,#設計師太多了,念了設計不一定要成為設計師,他希望設計成為一種每個人的教養,能活用設計的思考邏輯到各行各業。而黃泰彥把設計放到商業經營核心之後,也的確將他的兩個刨冰甜品飲料品牌磨得又好又亮。
歡迎各位想轉行的設計師(誤)或是剛畢業的設計科系同學到現場來跟他交流一下,設計師轉行是不是比較有機會可以無縫接軌?
轉彎之後的風景(書上設計展2019系列講座)
不做設計賣台日混血刨冰網路爆紅之旅_
金雞母Jingimoo 主廚 #黃泰彥
與談人:設計浪人、 JinJin金金良甜-甜冰品專賣負責人 #楊舒帆
——👇👇👇(手刀搶票去)👇👇👇 ——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7120531031145307630
#特別贈品:購買本場講座門票者,憑票卷流水編號可至JinJin金金良甜買一送一刨冰類產品。詳細活動辦法請點進報導內文最後。
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國產車板金比較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小弟有聽說日系車板金都偏薄如果像是馬自達進口跟馬自達國產相比板金厚度一樣嗎? 若是馬自達進口的板金也偏薄嗎? 跟FOCUS比較呢? ... <看更多>
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討論] 量測國產車板金厚度,開啟契機的開始? 的推薦與評價
國產車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沒有撞測、板金薄、公差大、質感比較差一點...等最近有車商Youtuber(杰X汽車)直接拆解Altis跟Sentra用厚度儀直接量測板金厚度Altis 引擎蓋、車 ... ... <看更多>
汽車板金厚度比較 在 Re: [討論] 量測國產車板金厚度,開啟契機的開始? -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
Composite material in car hood
https://www.diva-portal.org/smash/get/diva2:957424/FULLTEXT01.pdf
內文提到引擎蓋需要滿足的條件
In the case of a head impact the hood shall absorb enough energy so the
"Head Impact Crideria" or HIC value not become higher than the legal demands
in the different zones on the hood
吸收能量,降低行人頭部撞擊引擎蓋的傷害
The buckling force in the hood shall be lower than the strength in the hinges,
so that the hood is plastically deform in a controlled way in high speed crash
to avoid hitting and breaking the windscreen
引擎蓋挫曲的作用力要低於絞鍊強度
確保撞擊時引擎蓋會塑性變形(折彎)
避免撞擊時先從絞鍊斷裂,引擎蓋直接插入前檔
The hood must be stiff enough, that no oscillation occurs while driving in
high speed.
唯一對剛性的要求就是在高速下不產生共振
※ 引述《hune (無)》之銘言:
: 國產車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沒有撞測、
: 板金薄、公差大、質感比較差一點...等
: 最近有車商Youtuber(杰X汽車)直接拆解Altis跟Sentra
: 用厚度儀直接量測板金厚度
: Altis 引擎蓋、車側、頂蓋大約1.44~1.77mm
: Sentra 稍微差一些,大約0.9~1.44mm
一般引擎蓋是長這樣
a) 內鈑
b) 外鈑
c) 主要加強件
d) 鉸鏈
e) 鎖扣處加強件
f) 總成(不含外鈑)
inner panel凹褶就是為了剛性考量
兩者厚度通常在1mm左右,鋁合金的話印象會厚一點
當然用手壓某些位置outer panel就凹給你看了啊XD
至於厚度儀能量出正確厚度資訊,這點我是滿懷疑的
防鏽、底漆、色漆、金油層那些難度沒厚度嗎?
除非拿到BIW(body in white),不然是沒法直接知道厚度資訊
BIW中國很直白的翻譯成白車身,指整車鈑件不含內裝輪胎等(台灣翻譯我就不清楚)
: 這是否開啟了國產車洗刷是不是鋁罐污名的契機?
說到這就想到上次杰運拆Kuga
拿前防撞樑(鋁合金)和後防撞樑(硼鋼)比厚度,快笑死XDDDD
: 以後進口車也都量一量,誰鋁誰厚都不用喊,數字會說話。
Toyota Yaris/Dodge Neon crash test simulation in LS Dy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2Av9nygEoI
撞擊能量靠主結構傳遞和吸收
與其增加引擎蓋、葉子板、車門蒙皮這些厚度
還不如直接針對A、B、C柱集中處設計reinforcement
一般專門做拆解benchmark的機構是做到這種地步
不過完整拆解後整輛車就掰了,中古車商還要賣車哪可能拆這麼細XD
: 不過,真的蠻想看看Volvo到底有多厚,是不是真如其名。
: 各位怎麼看?
給鋼材強度、給鋼材厚度
即使車廠熟練CAE的工程師,也需要建立FEM(有限元素)模型執行撞擊模擬分析
整個過程大概會需要一個團隊,執行時間是用月來計算
而且結果還只是僅供參考,沒法保證做到100%準確
最終還是得看實際撞擊測試
所以啊
給了厚度資訊有辦法分辨出啥?
何況還只是hood, panel等外觀件,並非主結構
這算哪門子的拆解 (也是啦~畢竟車子還是要賣掉XD)
國產沒有NCAP撞測參考就夠慘了,還去信這種誤導資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0.1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627870076.A.246.html
國產還是那老問題,幹嘛幫還沒撞測評鑑制度的車子背書?
但一樣沒辦法保證每次模擬都能這麼正確,所以最終得靠試驗
當然可以的話直接看BIW最快啊
撞擊力量導到吸能盒(低速碰撞)再到兩根縱樑上(高速碰撞)
不太需要糾結在防撞樑強度、厚度
每家大廠CAE都很強啊
能做到車子比以前更輕,卻能有更優異的撞擊測試結果
所以零件或小範圍試驗要有(盡可能讓模型越少假設條件)
但絕不是整車試驗後才來調整分析模型(參數那麼多也沒辦法調啦~說實話)
而且偷個頭啦,更輕還能兼顧性能叫偷?
沒有減少功能也沒讓性能變差,是哪門子的偷?
※ 編輯: chandler0227 (1.171.0.156 臺灣), 08/02/2021 12:34:54
如果靠量強度就能知道安不安全,各國就不用大費周章整台車拖去撞了不是
照標準程序的撞擊試驗絕對不只兩台車錢而已
※ 編輯: chandler0227 (1.171.0.156 臺灣), 08/02/2021 19:40: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