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每月影評] 《金曲金后》的社會隱喻
法國導演沙維爾查洛利(Xavier Giannoli)執導的《金曲金后》(Marguerite)在海外上映時,頗獲好評,大概因為情節簡單,背後卻充滿思考空間。這部影片以1930-40年代美國「走音天后」珍金絲(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人生改編而成,類似題材的新電影也陸續出籠,不過結局由喜劇變成悲劇而已。
電影女主角瑪格麗特是業餘音樂愛好者,但「首先是」女富豪,坐擁巴黎近郊一座城堡,身旁的人都因為她的財富,而與她維持虛偽的上流社會關係。瑪格麗特與一般音樂鑑賞者不同,熱衷粉墨登場,喜歡呼朋喚友在城堡內開個人音樂會,這點也與一些高官頗為相似。可惜她五音不全,在演繹高音時慘不忍聞,成了上流圈子的笑話。她的親友、管家礙於人情和其他難以名狀的複雜感情,從不向她坦白;樂評人、記者和受她贊助的前衛藝術家各懷鬼胎,亦不大評論她的走音。即使評論了,她也看不到。
樂評人的權力和社會資本
這樣的設定,反映了一個權力關係,和一個建構的現實:類似「國王的新衣」情節之所以能上演,乃是因為演唱者自己無法有效辨識自身的聲音,才無從了解自己有多麼「專業」。須知錄音的發明,只是晚近產物,愛迪生於1877年發明留聲機,但普及則再要一段時間。在那之前,「音樂愛好者」和「專業歌唱家」的身份區隔,專業和業餘之間的分野,乃至不同業界之間的界線,其實很模糊,此所以才出現文藝復興式的全能人。
今天我們可以從音樂人發行唱片的銷量,來評判其是否受歡迎,同時大眾有了一定普及教育,也能大概感受專業程度。但在唱片誕生前,只要有足夠的社會資源,就能夠舉辦如電影中的私人音樂會,當局者迷,當事人的自我感覺,就與專業歌唱家無異。在錄音技術大規模應用前,社會對某人的歌唱水準,主要則是通過媒體報道、樂評人來了解,真相往往極少人知。因此,那些專業評論家的社會資本,可能比今日更大;在藝術成為大眾文化前,藝術家、評論家對「藝術」的詮釋力,可以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可以說有相當壟斷性。《金曲金后》真正諷刺的,其實就是整個上流社會的社會資本:他們壟斷了社會領導權,喜歡聽甚麼音樂、穿甚麼衣著,都彷彿潮流尖端,其實不少品味大可商榷,電影中的前衛藝術家,正是看穿了精英圈子的荒唐,才把吹捧走音當作「行為藝術」。而在他們創造品味後,又有一群人從中為生,把潮流研究得煞有介事。走音女富豪的遭遇,不過是戲劇化了一些,本質卻是天天出現。
藝術贊助人的壟斷性
女富豪的演唱「生涯」得以延續下去,也有另一結構性原因:她自己也不知道已經「權力」過大,無形中已建立了權力中心,不少人要圍繞這生態維持自己生命,才不得不把謊言延續下去。這是因為藝術創作需要成本,藝術家也要謀生,在大眾表演、展覽等公共資助未興起前,藝術家群體背後的「藝術委託人」,像女富豪那樣,就形同半神。「藝術委託」類似今日我們的「贊助」,歷史上往往是具有權勢地位的王公貴族,甚至是一國政府。歐洲藝術委託的濫觴,可以遠溯至羅馬帝國時代,奧古斯都的幕僚Gaius Maecenas慷慨贊助詩人,以至不少非英語語言,都將他名字中的「mecenate」作為「委託人」。在中世紀,歐洲最大的藝術委託人當屬教會,眾多藝術家在教會資助下,創作了大量宗教藝術作品,但也鞏固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直到文藝復興,世俗王公貴族要打破教會權力,才成為藝術創作的金主,藝術家才得以衝破教會桎梏,表達世俗藝術理念。
換句話說,誰是金主,誰就能建立一套生態,而歷史上眾多金主的藝術修為,包括資助巴哈、莫札特那些,都不見得比走音天后好。即使在現代社會,類似現象也無處不在。且以最重視藝術資助的法國政府為例,在文化部長Jack Lang主政時,推動了羅浮宮擴建、新凱旋門、巴士底歌劇院等國家級項目,同時頻頻對大眾藝術發表評論,對藝術市場價格、藝術推廣外交等都直接指導,既改善了本國藝術家的物質生活,也促進法國軟實力的弘揚。然而,正如電影中的藝術家有賴於瑪格麗特的財富,而不向她指出真相,不少人也認為法國「藝術國家化」的指導思想,也妨礙藝術創作自由。更有評論指出,法國政府的舉措,意在將藝術制度化為國家意識形態一部分,這種做法,與中世紀教會和後來歐洲王室網羅藝術家的行為,實乃一脈相承。
快樂的謊言:被騙者往往洞悉一切
說到底,樂評人、金主的社會系統,真的會令當事人完全盲目嗎?也不見得,影片主角的原型珍金絲就是一例。她本人對自己的水準非常清楚,美國社會輿論也毫不留情指出她走音,但大眾獵奇、追尋「反偶像」的群眾心態,反倒助長了珍金絲的「受歡迎」程度。她這種「非主流」表演本身,就是大眾文化藝術的另一個面向,乃至變成cult的體現。結果,她個人音樂會的門票總是被搶購一空,每次演出後,媒體都大肆報道,就像十年前美國曇花一現的William Hung,與及網絡時代的一眾網絡紅人。珍金絲自處之道,也像William Hung的金句「I have tried my best and have no regrets」,自言「人們可以說我唱得不好,但不能說我沒唱過」。在群眾注視中,她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之餘,大概也得到一種agenda setting的權力快感,現實是甚麼,已經不再重要。這教人想起經典德國電影《快樂的謊言》,兒子為母親在德國統一後重建「東德之家」,最終母親其實心中有數,但母子都沈醉其中。這與電影中,瑪格麗特在留聲機聽聞自己「真聲」後的悲劇,形成鮮明反差。
不過,細心的觀影者想必發覺,即便在《金曲金后》,瑪格麗特對自己的真實歌唱水平,其實也不無懷疑。她也暗示過知道別人的評價,就像對丈夫每每「遲到」背後的原因,也早有所覺。只是,在眾星捧月的私人圈子,瑪格麗特或許沉醉於善意的欺騙,為的不是實現自己音樂的夢想,而是證明自己有議題設定的權力,而對一位無所事事、人生也沒有其他追求的富婆而言,最少這會得到鍥而不捨、努力不懈的美言。當這一自我認識被固化,「有沒有走音」本身,就已經不再是問題的關鍵。其實,活在快樂的謊言中的人何其多,學術界眾多追蹤「影響因子」的怪人,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走音富婆,假如到了人生最後一天,才如夢初醒,那種感受,只會比電影結尾一幕更震撼人心。
沈旭暉 信報財經月刊 2016年10月
#走音天后 #另類藝術
延伸閱讀:法國文化協會與法國的軟實力
https://goo.gl/pqwZuO
「沈旭暉每月影評」的推薦目錄:
- 關於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沈旭暉每月影評] 《金曲金后》的社會隱喻... - 堅離地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大把戲〉每月專題2022年7月-「朴贊郁的決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大把戲〉每月專題2023年4月- 香港電影新浪潮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奇妮托腹帶評價-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2022-12 ... 的評價
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沈旭暉每月影評] 《沙漠女王》:女版阿拉伯勞倫斯的歷史功過
奧斯卡影后妮歌潔曼領銜主演的傳記影片《沙漠女王》(Queen of the Desert)上映,對中東而言是一件大事,因為主角是當地難得有正面「本土形象」的西方人物,但對其他觀眾而言,都對時代背景感到陌生。其實主角貝爾(Gertrude Bell)的經歷,可能比《沙漠梟雄》的主角阿拉伯勞倫斯更傳奇,不過電影沒有詳述她的爭議性,手法也嫌平鋪直敘,令原來可以引起熱潮的電影,得到不少劣評,實屬不幸。
貝爾出身於英國一個富裕家庭,自幼飽學,在牛津大學取得當代歷史專業一級榮譽學位,隨後隻身前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中東旅行探險。在1892-1913年間,她訪遍中東古城,寫下諸多遊記,對中東錯綜複雜的民族、宗教淵源都有深入了解,並與當地各部落建立了廣泛聯繫。即使在今天,深入阿拉伯半島不毛之地也殊不容易,遑論一百年前,更遑論是一個在阿拉伯傳統社會不獲尊重的單獨行動的女性。因此,貝爾成了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中東專家,也獲得英國情報部門青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她被英國駐開羅情報機關「阿拉伯局」招募成「顧問」,與阿拉伯勞倫斯共同協助英軍在中東一帶的軍事行動。雖然她在電影強調「只為自己工作」,但她的行為完全符合英國殖民主義利益,乃不能、也不必迴避的客觀現實。
要理解貝爾在一戰期間的貢獻在哪裏,就必須對當時英國在中東戰場的謀劃有所了解。一戰的南方戰線是英國核心的戰場之一,英國謀求控制阿拉伯地區,實現對半島出口航路的掌控,聯通英屬印度與歐洲之間的陸路通道,就算奧斯曼帝國不是德國盟友,英國也會早晚動手肢解帝國的。不久當地開始發現少量石油,更令其戰略價值大增。為達到上述目的,英國在中東積極尋找合作對象,當地阿拉伯人就成了英軍依賴的力量。需知,在阿拉伯人眼中,奧斯曼帝國是名符其實的「異邦政權」,借「哈里發」之名,對阿拉伯人進行壓迫統治,而阿拉伯社會早就想推翻奧斯曼蘇丹政權,不過目的不是支持英國,而是實現阿拉伯民族獨立。
為了各取所需,縱使雙方都知道終極目標並不一致,但也願意「階段性合作」,英國很快與中東阿拉伯反抗勢力領袖、遜尼派哈希姆家族的首領侯賽因.阿里(Hussein bin Ali)達成「麥克馬洪協定」,阿拉伯「義軍」與英國共同打擊奧斯曼帝國,而英國則允諾阿拉伯民族在戰勝後獨立建國。基於這一協定,英國亟需一位熟知中東事務的情報官員,協調英軍與阿拉伯各部族反抗軍之間的軍事行動,而貝爾成了這一任務的最佳人選。貝爾對各部落之間的利害關係瞭如指掌,因為她的建議,一度雄踞阿拉伯半島的Rasheed家族被放棄,哈希姆家族繼續被認定為共主,但這些是否歷史的必然,其實大可商榷。在戰爭期間,貝爾為英軍突入奧斯曼帝國腹地繪製了戰略地圖,制定相關進軍路線;她利用自己對阿拉伯地區各部族關係的了解,為英軍在當地建立聯盟提供咨詢指導,成為連接英國和阿拉伯部族之間的橋樑。最終,在英國駐中東遠征軍和阿拉伯反抗軍的聯合進擊下,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她沒有改變歷史進程,但對阿拉伯世界內部的權力平衡,卻有劃時代的影響。
有趣的是,貝爾一生真正發揮影響力的時刻,卻沒有被電影涵蓋,而那觸及理想與現實、祖國與阿拉伯烏托邦之間的矛盾衝突,本應讓她變得立體。今天我們眾所週知的是,在奧斯曼帝國解體後,阿拉伯人並未如願以償,獲得民族獨立。1916年,英法兩國駐中東外交官秘密協議,一旦奧斯曼帝國崩潰,英法將瓜分其領土,這即是《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也是今天備受批評的「殖民陰謀」。在這一協定下,除了新興獨立的土耳其共和國之外,北部的黎巴嫩、敘利亞部分被法國佔領,伊拉克、科威特和巴勒斯坦地區則被劃歸英國勢力範圍,二者的分界線主要由英國外交官賽克斯劃定。這一無視中東地區種族、宗教差異的勢力分界線,成為今天中東各國界劃分的藍本,也成為百年來中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派系紛爭的淵源。
在整個一戰期間,貝爾一直堅持阿拉伯人實現「民族自決」,這一立場與勞倫斯一致,但卻不獲倫敦官僚的認可。她明知道哈希姆家族的實力不及新興而勇武的沙特家族,卻堅持為老牌貴族哈希姆家族服務,其實同樣是今天中東亂局根源之一。在《賽克斯-皮科協定》成為既成事實后,勞倫斯深感自己的志願被倫敦背叛,決意退出中東外交漩渦,但貝爾卻選擇留在中東,接受既成現實,希望儘量在框架下「做好事」,於是為伊拉克建國事業奔波。她在戰後第一時間向英國政府提交了關於「美索不達米亞自決」的報告,反對當時英國駐美索不達米亞總督的「委任政府」方案,建議伊拉克建立獨立自治政府。在1921年開羅會議期間,貝爾以「遠東事務秘書」(Oriental Secretary)身份參與會議,憑藉其對中東的深入了解,反復遊說英國政府接受組建「伊拉克自治政府」的提案,並向英政府推薦阿里之子本.侯賽因為伊拉克阿拉伯王國領袖。最終侯賽因被英政府認可為「伊拉克之王」,即「費薩爾一世」,一批遜尼派精英也在貝爾的舉薦下,掌控了伊拉克王國大權。
貝爾的後半生都在伊拉克度過,以政府顧問身份,指導費薩爾一世處理伊拉克當地各部族、教派之間的事務。伊拉克的國境劃界已經成事實,貝爾就致力協調這一劃界下遜尼派、什葉派、庫爾德人之間的矛盾,努力讓他們團結在伊拉克國內,卻沒有認真想過讓庫爾德人建國的可能。伊拉克的什葉派佔多數,貝爾青睞遜尼派,完全是英國殖民管治典型的拉一派打一派、分而治之戰略,和在香港給予新界人特權的原理完全一樣。倘若當年貝爾不舉薦遜尼派侯賽因,而推薦什葉派領袖哈吉.納吉(Haji Naji)領導伊拉克,那麼今天的伊拉克內政,或不至長期陷入教派紛爭。納吉與貝爾其實一直有良好私交,並向後者傳授了如何與什葉派打交道的經驗,貝爾卻藉此指導遜尼派統治者,未免有點那個。當然,伊斯蘭教派紛爭在貝爾到來之前已延續數百年,就算貝爾選擇了納吉,平行時空的伊拉克會否成為貝爾夢想中「統一、和平」的獨立國家,亦是難料。今天貝爾依然是中東人最喜愛的白種人之一,因為那代表了西方協助阿拉伯人文明建國的一頁,但假如「伊斯蘭國」持續壯大、並得以存在下去,百年後的阿拉伯史觀,卻可能對貝爾、勞倫斯的評價截然不同,這卻是後話了。
沈旭暉 信報財經月刊 2016年9月
#GertrudeBell #沙漠女王 #阿拉伯
延伸閱讀:《阿拉伯跳舞女郎》/Beyond
https://goo.gl/KxypbC
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大把戲〉每月專題2022年7月-「朴贊郁的決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嘉賓主持劉欣@FilmLover劉欣@FilmLover 影評 內容朴贊郁說《分手的決心》是他所有作品中完成到最高的電影,它既是100%愛情類型片,又是100%懸疑犯罪片 ... ... <看更多>
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大把戲〉每月專題2023年4月- 香港電影新浪潮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把戲#香港電影新浪潮#譚家明#烈火青春#七人樂隊#別夜#名劍#愛殺#最後勝利#父子主持:劉欣@FilmLoverhttps://www.facebook.com/filmlover852譚家明 ... ... <看更多>
沈旭暉每月影評 在 [#沈旭暉每月影評] 《金曲金后》的社會隱喻... - 堅離地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沈旭暉每月影評 ] 《金曲金后》的社會隱喻法國導演沙維爾查洛利(Xavier Giannoli)執導的《金曲金后》(Marguerite)在海外上映時,頗獲好評,大概因為情節簡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