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6] 細說分鏡 Vol.23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29
🖍我做的是
🖍努力再努力,嚐試紮實的傳達每一個想法
🖍分享給你的,並不只是「攝影的基礎」
🖍更期待你也能體會,我心中攝影的世界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覺得最難的部分,大概就是「解惑」吧,如果「下課」對於老師是指…,時間到了,把該教的東西教完了,學生學會了,那工作就結束了,那我想這樣子的「下課」是簡單的,但身為「老師」,以及身為「創作者」角色,我的心情並沒有隨著鐘聲而下課,因為我本身仍是不斷的「創作」,並且將「創作」的東西,帶回到課堂上,與學生分享
🟥備課漢
我還記得一開始在教攝影時,每周都在「備課、備課」,這個班上完了第二堂,也許二天後換下個班上同一堂課,二天的時間檢討一下講義內容,修修補補改改,以修改後的講義,拿下一個班嚐試看看有沒有更好,然後不斷的重複下去。
開始教攝影頭一年,不時都在「備課」是真的,因為不夠熟練教學內容、技巧,要把腦中會的東西「攤在學生眼前成為講義」非常苦惱,一份講義改上非常多回,每改一次,多少會影響上課表現,有時改的不錯,前文搭後文串得不錯,節奏流暢,覺得這樣子改就對了。
但到了下一堂課,也許隔沒兩天,同一份講義在不同班級,又覺得不對勁了,前一堂課給自己表現也許有 90 分,這一堂課又倒退為 70 分,又在檢討哪裡不對勁? 明明都一樣的東西,學生也都是初學者,怎麼會落差這麼大呢?
然後再修改、再嚐試,直到一份講義適應了每一堂課的學生,表現也都差不多,那麼這份講義就算是「安全了」,未來要再變動的機會不大,最多是把裡頭的例子稍微換點新拍的例子,雖然是訴說相同概念,學生也不知道眼前頭影片是「新的例子」,但對老師來說,這很重要,同一張照片講上數十次、近百次,其實也會很膩,換換新照片,讓自己上課的心情好一點也是不錯。
每天面對著「上課、檢討、修改、再上課、再檢討、再修改」,每天都在反複做這些事情,「備課漢」那段時光,我仍現在仍深深體會。
🟥舉手提問
學生觀念沒學懂,老師責任最大,但這個「不懂」是哪裡不懂,需要在課堂上搭配一些教學技巧,打好上課氣氛,才能讓台下學生別畏懼「舉手」發問,說到這,真的不得不說,我們台灣人上課風氣與文化真的需要改改,不懂也不敢問,怕問了蠢問題被他人視為傻子,但通常舉手發問的學生,往往自己學習效果最好,正是因為「不懂」加上自己「主動」,才能在課程中學到該學到的部分。
🔹但身為老師,其實我是「非常感謝舉手發問的同學」,理由有三點。🔹
其一是讓整場 2 小時的課程,不會讓老師像是在唱「獨腳戲」一樣,一個人在台上自顧自的說完整個課程,再數著還有幾頁投影片要講,那…其實有一點痛苦,說真的,舉手發問的學生能改變上課氣氛,同一門課在二個班,只要一個班有那麼 1-2 個學生真能發問的話,整個 12 堂課都會非常和樂融融,反之亦然。
第二點,若是學生提問,更能帶動整個課程的「深度討論」,如果問題適合該堂課,反而會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讓我延伸更多深入的觀念,或是引用更活潑的例子,學生獲得的更多,我很喜歡這樣子「有問有答」的上課方式,或許未來課程設計,就設計一堂「你問、我答」,或許這是一個不錯的課程設計。
🔹第三點,對身為「老師」是最重要的 – 透過學生提問,才知道自己哪裡講的不好、不夠清楚,還是太快? 還是自以為學生懂? 最後這點才是最糟糕的,這是「授課」不是「個人表演」,重點是學生吸收,而不是台上老師個人表演 show,如果沒有學生提問,反而老師會沉浸一種「自 High」的心情,覺得自己真的好棒棒,內容超紮實,學生都沒問題,都聽得懂,如果真的身為老師真心這麼認為,我想…,這老師要小心了。🔹
其實還有第四點,至少對我來說…這點比前三點還重要要,透過學生的發問,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你不懂」,雖然講義也寫明,透過問答也解決當下問題,但我反而會特別將學生的提問,成為我攝影網站教學的文章題材,一但文章上線後,我再帶回來修改講義,有好有壞,好的是讓講義內容更加充實,壞的是頁數一直增加,從 2 小時 100 頁,一路加到 110 頁、120 頁,這樣子一直增加下去也沒完沒了,又得要回頭適當的刪減…,這對講義來說是很大的變動,不但影響課程設計主旨,同時也會影響上課節奏。
🟥為何你不懂?
傳道、授業並不難,只要針對學生問題「加以解答」就好,如果能真的讓學生滿意,那這一問答過程,是對學生、老師完成一項任務,學生既能學到東西,老師也能知道學生哪裡不懂,教學相長。
難的是「解惑」,如果用在攝影教學上,我是這麼樣的解釋:
🔹身為老師,難的不是備課的辛苦,也不是回覆學生的問題,難的是去了解「為何大家都了解,偏偏你不懂」,如果大家都是初學者,同處一個班級,聽到的東西看到的講義也都相同,有什麼原因讓你「不懂」,這個不但困惑著學生,更困惑著老師。🔹
但這也不意外,坐在台下的學生,雖然每個都是「攝影初學者」,但終究素質不一,有些人稍微接觸過一些,有些人則完全沒概念,在講述一個抽象觀念,透過實體例子來講解,不見得台下每個同學都能接受,這跟每個人生活經驗多少都有關係,但解決的辦法,就是用更多不同的例子,來解釋相同的一句話,多少能解決這個困境。
🔹當一個學生提問,對我的挑戰不是如何回答表面的問題,而是「你為何不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你感到「困惑」,如果課堂上有機會我會多問二句,而若是一對一的教學,更讓我有機會透過學生「表面所提問的問題」,去挖堀問題背後的問題,這一挖堀反而讓我感覺到「問題表面終究是冰山一角,問題底下永遠藏著另外的問題」問到再深,往往會離了題,有時反而變成去「了解這個學生 “生活、生命” 的經驗」,才比較能了解為何相同的課程,有些學生有問題,有些則完全不被困擾過。🔹
🟥老師,沒熱忱了怎辦
在一次外拍,一位同學靠近我問說「老師,我拍照也拍了二、三年,很多主題也都拍過了,雖然稱不上多好,但好像也都體驗過了,好像有點失去熱忱了」,這問題真是個大問題,一時間也無法好好的回答,不過我也稍微跟他聊聊「熱忱」這件事。
🔹相信你也接觸很多不同的攝影主題,找到哪些喜歡、不喜歡,喜歡的主題追求下去,不喜歡的主題就避開,沒有人什麼主題都喜歡拍,更沒有人什麼主題都拍得精彩,我是你的話,我會在自己喜歡的主題,找到拍得比我更利害的攝影師,破解他的技巧,並且嚐試拍出讓人一眼就認得出「這就是你的風格」,不彷試看看朝著這樣子努力看看。🔹
不知道他能聽懂多少,也許…,我這番話他也曾在別的老師口中聽到,我也不確定他有沒有嚐試過,但是若要談談「熱忱」這件事,我可是能夠花上數萬字來說說我拍照至今近 20 年下來,心裡那「熱忱如何起伏、心裡峰迴路轉折的心路歷程,甚至一度還真想放棄攝影,把相機、鏡頭通通賣掉的衝動…」,我很想分享,但不是今天。
🔹我已經有一個…,我這輩子對於「攝影熱忱」有了定義,以及設定了目標,這目標永遠達不成,只能在有生之年,看是能做到哪裡,就到哪裡,直到我相機拿不動、雙腿走不遠、眼睛看不清、腰也打不直那天為止吧,今天我並不害怕是否會失去「攝影的熱忱」,但我該如何也讓他人跟我一樣,找到自己的「攝影熱忱」並且設定目標持往下走呢?🔹
🔹我想做為「攝影老師」,應該做的不只是教導課堂上的知識外,更應該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除了學到該學的知識、技巧外,更能讓「攝影」,成為他們生命中,如何讓自己的生命、生活過的更開心、更美好的一項美好的事情,這點是我認為,身為他人攝影老師,所應該肩負的責任。🔹
當我開始嚐試走出國外,且還是用「自助旅行」的方式開始第一步,由於自助旅行自由度非常高,你能自由地安排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待多久隨便你選擇,讓我對陌生的國家的「好奇心」,在此自由下得到大大的滿足,開拓了我不少視野,讓我知道原來世界如此的大,更期待還有什麼不曾踏過的國度,能有什麼驚豔的景觀,讓心靈空虛的我能得到一點點的救贖。
當我不斷的走,特別是這幾年跑的更勤,就像著了魔一樣停不下來,除了心裡的「好奇心」之外,同時我也在追尋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到底為何那麼熱愛攝影,不只是興趣,也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對他人、對世界的「責任」,我有這個責任,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角落帶回給所有人欣賞,這也是我對「攝影熱忱」的目標之一。
🔹但我的體會告訴我「照片離現場十萬八千里遠」,不是拍照技巧問題,是更多的「感觸」是要你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到我所感受的,於是我考上外語領隊,開始帶團,帶著我的學生、讀者造訪我看到的「世界、視野」,我相信這是另一種更積極的做法。🔹
我自認我還算幸運,能有機會與能力去這麼追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子的機會,於是我盡可能的,從課堂的設計,到講義的安排,至觀念的例子,盡可能將我所感受到的種種感觸,傳達給課堂的學生,以及我的讀者朋友,希望上過我課程的學生,不但能學到攝影基礎,更能感受我對攝影的熱忱,當課程結束後,進而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攝影熱忱與目標。
我想,讓你看到、感受到我所看到的一切,現在在設計課程,都抱著這想法在設計每一堂課、每一個觀念、例子、每一張投影片,這也是讓我的「課程」更加充實,也不至於內容一成不變。
這,就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不只是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而努力。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沉浸式教學定義 在 吱吱復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在 腦中風復健照護交流裡有風友討論到虛擬實境療法,基本上也是一項研究實證很多的療法,不過通常也是自費項目,到底要不要選擇,這邊有幾項原則可以了解一下
甚麼是虛擬實境呢?
先定義一下,這邊說的虛擬實境不一定是要頭戴眼罩全沉浸式(一班來說這才算),不過其實治療訓練用的,只要裝置有感測器能感測動作,並跟電腦作互動,通常是用遊戲的方式進行訓練,就可以算是虛擬實境,或其實叫體感訓練比較正確,不過原理是相近的
為什麼要有感測器協助呢?
這就回到中風復健的原則就是大腦要接收透過動作刺激與回饋,促進神經可塑性,關於可塑性在不久即將出版的書也會有更詳盡的說明,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斷的強調訓練時要專心感受肢體動作的感覺,不過大部分患者可能因為感覺異常或是動作較微小,這時候感測器就可以協助放大回饋刺激!
老師哩在工殺虫?
講白話就是初期患者動作較微小,手指只能開一點關一點,在虛擬實境的遊戲訓練中,一樣可以透過這樣的動作來拿杯子,大腦才會知道這樣動沒錯,才會越練越進步啦!
機械訓練跟虛擬實境誰比較好?
其實很難比較機械、虛擬有很多廠牌跟機型,每個人狀況也不同,我很難跟你說誰誰誰絕對比較好,也有不少儀器是有機械並且提供體感回饋的喔!
但原則上機械好不好要看他帶的動作符不符合人體力學跟功能性,虛擬實境好不好要看他感測的動作精準度跟遊戲難易性的調整。
要區分的話誰比較適合的話,大原則確實是還沒有主動動作的人適合使用機械帶動,有主動動作的人適合透過虛擬實境的體感回饋加強訓練
生活訓練跟虛擬訓練誰比較好?
當然是生活直接訓練最好,不過現實面就是常常生活訓練需要治療師精準的調整活動難度,如果自己都做得到就不需要老師教了壓
不過虛擬實境只要簡單調整電腦參數就可以提供適當的挑戰給患者練習,再來就是,遊戲比較好玩啦,不然健身環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呢~
#快出版了
#中風復健跟著做
#最詳細的復健動作教學
#風友必讀
#協助者必看
沉浸式教學定義 在 美國奧斯汀的日光 Bueno in Aust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 + 1 ≠🦋 蝴蝶 , 為什麼 ?
齊格格米國學生 ,一早Line 我,她在台灣上課第一天,就很不痛快 ?!
先說她三年前在北京和上海學過中文大概六個月, 後來回美國, 斷斷續續自修, 她覺得不行沒系統學習與練習,差不多要忘光了, 近一年我成為她的線上老師, 每周一次,上課一個半小時,主要是簡體字為主 (多數海外學生首選是學簡體字..),她很認真地在複習課程,一邊工作,一邊學中文, 2017 年底時她表示想到亞洲學習, 我建議她到台灣學習可以接觸繁體字,於是 我們開始申請 ,努力是有結果的,她獲得了獎學金目前在台灣學習
認真算一下齊格格學中文的年限應該差不多兩年, 依我的經驗, 顯示她在初階中是可以的,只是要到全中文,這還是一段路,(當然也看個人造化, 也有天才半年 就溜得很)
開課第一天, 老師全中文教學 , 這是傳說中的沉浸式教學 , 接著開始練習,
在練習時同一題目有2個人錯 , 老師還是中文解說#$%^^&^* ,
齊格格第3人勇敢回答,還是不對…
老師同樣中文@#$%^, 學生說不是很明白老師在講什麼 , 但老師堅持中文!@#$%^
[沉浸式教學] 教學定義:根據學者梅特於一九九三年論文提出的定義:「學校完全使用一種非學生母語的第二語言進行教學。」 也就是學生完全沉浸在非母語的教學環境之中,讓學習者能夠用最沒有壓力的方式自然地吸收第二外語,且重視學生學習的興趣與需求,教學內容與真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做中學」、「用中學」。
個人的經驗是沉浸式教學適合非常小的孩子 或是 程度很好並且是高階的學生 , 效果可以非常好.
在沉浸式的教學中. 特別是3歲左右開始的小孩, 吸收很快,孩子 是用學母語的方式 ,這麼小的孩子沒有意識,純粹以模仿開展語言 , 他不會去思考每一個字的意思, 耳濡目染下,建構語言, 我的見解是不能只依賴學校,因為在學校的時間短, 1天才24 小時,小小孩,在學校了不起半天, 回到家父母也必須用這個語言溝通,去建造使用的環境。
此外7歲以下孩子 的專注力很低,不可能讓孩子 一直盯著學習材料, 必須依賴周邊的刺激,孩子持續反應, 最後語言變成生活的習慣 - 我們的國語不就是這樣一起隨著我們長大的
高階段的學生, 有一定的基礎, 同時已有語感,在沉浸式教學中, 較容易理解教學的內容,學習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的聽力,以及用第二語言思考的能力.
沉浸式教學看人用, 沉浸式教學不是用來扼殺學習的興趣。
不良主婦, 11歲開始學英文, 但連學兩年, 我話還是說不明白,連坑都不敢吭一聲, 我在基礎班試過一次,全英文學習 (沉浸試), 要死了 (但是老師台灣人,完全不說中文,不接受中文問答) !!
11歲的不良主婦還是有思考的能力,我真的不 曉得 “this”這個詞 中文是什麼, 我就好痛苦,
整堂課, 我在自己的世界一直在想 “This 和 is 是朋友嗎 ?”
什麼關係 ??
總是 “This is 在一起當好朋友”
45 分鐘的課鴨子 聽雷, 神遊太虛!!!
我只會Teacher 、 Teacher ! 然後害怕與老師眼神接出 ,
11 歲我就知道消極逃避 , 好險沒繼續下去,
不然我這輩子 應該會 痛恨英文 !
孩子是有感覺的也會思考的,邏輯雖然與大人不同,
但孩子也想明白到底大人在說什麼 ?
, 他不會認為這題就不懂算了換下一提,
孩子學習不懂時,會容易陷在自己的小世界,
糾結?? 這是什麼 ??? >
當孩子融會貫通,便獲得學習的安全感,那麼孩子就會繼續前進!
話說我在線上也同時教英文, 也拿了TESOL(針對非英語非母語的人英語)的120小時證照 (不是大證照, 主要是基本內容是語言教學在不同階段,不同實施方式, 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 還有文化差異現象) 在這個課程內容中提到,初期的語言教育, 如果有必要用到母語, 也是可行的,重點是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果!
齊格格的情形讓我想到中文老師, 自說自話時, 他在堅持什麼?
當你的學生不懂時, 為什麼不能用別的手段讓學生明白,
同時最殘忍的,老師會酸人,把你變成焦點!
語調、眼神、表情是可以讀得出來的!!!
於是第一節課後,齊格格決定轉班
班上另一個英國兄,也被嚇得問說,他是不是該轉班~~
在中文家學領域, 有很多大師堅辭沉浸式教學, 且自認對學生是最好的 !
學生才是那個知道,什麼樣的教學方式適合自己,只要這個手段能幫生吸收理解,那就是好方法
孔夫子說:[應材施教]
曾經跟某些前輩辯論過教學法,在大師眼裡 可能我只是個教書匠,教沒幾年的,不懂什麼是國學….但至少我不會讓我的學生恨死中文….
先前進修3個月拿了一個 TCSOL 教授母語非中文的證照 ->不是國家證照,(我好像專弄一些不是重要的證XD), 美國正式學校系統,是需要各州資格證,台灣的教育部華語師資證,也是用不上, 拿證只是個人進修,我在家進行網上教學,明白自己的不足, 透過學習了解中文的教學是什麼,持續補強知識與能力,來幫助學生建構語言 ….努力當個學生能懂的教書匠
小時候學數學 , 不良主婦的媽說:[1+1 = 2]
不良主婦就會問: [為什麼,1+1 不能等於雞蛋 , 不能等於蝴蝶…
(‧_‧?) ]
不良主婦的媽繼續說 :[ 1+1 = 2 , 不是雞蛋 ,不是蝴蝶 (>﹏<) ]
不良主婦繼續問:[ + 是什麼 ? 可以吃嗎 (‧_‧????)]
不良主婦的媽抓狂 ~~
拍桌子, 摔本子問:[ 你是那裏不懂 ??? (>c<) ]
當時6.5 歲的不良主婦腦袋裡充滿 …雞蛋、糖果、蝴蝶 、 星星 …然後眩渦 `~圈圈圈圈~~~~~
接著不良主婦被嚇得破膽 , 想著:[ "+" 、"=" 是什麼大東西], 讓我媽變成"滅絕師太 !
終於換我老爸接手,不良主婦的爸 如果當初轉業當老師將會是造福眾生。
老爸畫圖解說 : [ 🍎 和 🍎 是 🍎🍎]
[1個🍎和 1個🍎 = 那就是 2個🍎 ]
不良主婦 : [ Oooooo (☆_☆) ] ,我的世界從眩渦中跳出來 , 頓時被開示了 !!!
不同老師不同教法 ! 結果不同 !
菜英文
https://www.facebook.com/inaustin/videos/1131287876992492/
奧斯汀的隨便補習斑
https://www.facebook.com/inaustin/photos/a.866571373464145.1073741828.866534190134530/1168683303252949/?type=3&theater
(如果你想靠教中文外派到其他國家, 請研究教育部華語師資憑證 - 有關美國教中文,參考舊文
https://www.facebook.com/inaustin/videos/1120056501448963/?hc_ref=ARSZDUSw1Zq5gFvZUG3mEqarVQMZVnXQIkxIrqaRqf6uTF6eo9LymPnC-qzVqpXoSrQ&fref=nf)
#奧斯汀的日光 #親子 #教育 #生活 #旅遊 #buenoinaustin #學英文 #學中文 #老師好 #學生
#家長 #小孩 #小朋友 #美國 #台灣 #1+1 #異國生活 #sosreader #台灣 #美國
圖片Paddington柏靈頓雄與路人
沉浸式教學定義 在 沉浸式教學正夯! 各科教學融入英語實境【重點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沉浸式教學 #英語# 教學 您知道什麼是「 沉浸式 英語 教學 」嗎?近幾年來,有不少國小開始推行將各領域課目融入英語 教學 ,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外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