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讓牙齒頭好壯壯的問題
『曹醫師,我要吃什麼牙齒才會比較健康啊?』
這個問題是我的診間排行第三名,而且都是牙齒治療『大功告成』的病人的必問問題。
多半的患者是這樣的 #沒事不想見到我,都是鼓起一百萬分的勇氣才來,而且除了來洗牙定檢之外,通常也都不希望「再來」。
蛀牙到要抽神經、牙齦感染發炎、或是牙齒蛀爛等等可怕的狀況,都是我的病患們真的「逼不得已」來找我治療的主因,好不容易治療好了,『不復發』就變成治療後最重要的事 #因為真的不想見到我
那麼,『曹醫師,我要吃什麼牙齒才會比較健康啊?』這個問題真的就是超級重要了,預防比治療好太多,又不勞民傷財。
傳統補身體的食物,例如燉雞湯、冬蟲夏草、人參、燕窩等等,對於牙齒健康...........通通沒有明顯的幫助,反而越是簡單的食物,吃對了就很有效。
#以下請筆記
<核心重點1 >
#咀嚼本身就是最好的清潔工具
#這也是發明無糖口香糖的原因
#甘蔗煙草檳榔不要
咀嚼能刺激口水分泌,尤其是『水狀唾液』的分泌。
水狀唾液越多,越能稀釋細菌產生的酸性,食物本身纖維越多,咀嚼過程
中纖維的『類牙刷』清潔也很有幫助。
因此只要食物中富含膳食纖維,需要反覆咀嚼的都是好幫手。
#綠色蔬菜
蔬菜的對身體好處已是眾所皆知,而且它們對於口腔清潔也同樣有很大的好處。它們的豐富纖維,需要反覆咀嚼才能達到吞嚥的食團,咀嚼時所產生的更多量水狀唾液可中和口腔內酸性,例如菠菜、芹菜、煮熟的豆子、空心菜等等都屬於能清潔口腔的食物。
<核心重點2>
#能降低口內酸度的也是好食物
#開水很不錯
#你有在喝牛奶嗎?
#有在健身的人有福了
#酪蛋白
吃完甜食或飲料後,口腔的細菌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代謝糖分,口腔環境立馬變成酸性環境,而酸性環境不利於我們自己的細胞,卻對細菌的繁殖很有利。這時候不是立馬去刷牙,而是先多喝白開水去除及中和酸性才是最有效的。
愛喝牛奶或是能喝牛奶的人,牛奶除了鈣之外,亦含有不少酪蛋白,研究發現酪蛋白(Casein)能有效降低口腔內的酸度。
此外,喝牛奶能中和由牙菌斑細菌產生的酸性,所以牛奶也能幫忙抑制口腔的酸性環境。
酪蛋白的好朋友乳清蛋白,是健身屆朋友的好幫手且各有各的好處,酪蛋白不但能中和口內酸性,也能提供健身後的蛋白質能量,算是一舉數得的好營養。
<核心重點3>
#營養本身也能強化牙齦的抵抗力
#維生素A、B群、C、生物類黃酮、膠原蛋白、葉酸、Q10、β胡蘿蔔素
『生物類黃酮素』是自然界4千多種物質的總稱,例如花青素、槲皮素等就是其中一種生物類黃酮素。生物類黃酮素能幫助膠原蛋白形成,使得牙齦組織能有更多保護,也因為它的卓越抗氧化能力而對身體有十分多重的幫助,例如心血管方面的保護。胡蘿蔔、芒果、木瓜、甜瓜、葡萄柚、奇異果、橘子、鳳梨、香蕉、草莓、蕃茄、包心菜、青花椰菜、馬鈴薯
以洋蔥含量最高,水果中以蘋果含量最高,茄子、、青椒、柳丁等也含有很多生物類黃酮素。
另外,
#維生素C可以增加微血管壁的完整性,預防牙齦發炎
#維生素A與β胡蘿蔔素能產生協同作用,可抑制口腔細菌形成牙菌斑
#維生素E與Q10有抗氧化的功效,讓牙齦因日常使用而產生微小傷口時,幫助傷口的癒合
輔酶Q10 (CoQ10)存在於所有物種的組織和細胞中,主要位於線粒體內膜中自行合成,一般僅少部分是通過飲食獲得。它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能減少自由基對粒線體的傷害,維持細胞的穩定與完整,是參與體內能量製造時電子傳遞的重要物質 (ATP合成),幾乎所有細胞中都包含輔酶Q10,其中又以心臟的含量最多
富含輔酶Q10食物推薦
魚類:沙丁魚、秋刀魚、鮪魚、鮭魚
內臟類 :豬肝、豬心
紅白肉類 :牛肉、豬肉、雞肉
綠色蔬菜 :綠花椰菜、菠菜
大豆堅果類 :黃豆、花生、腰果、胡桃
油脂類 :橄欖油、椰子油
#曹醫師說的都有沒有在聽
#沒有筆記下來就準備來見我
沙梨橄欖繁殖 在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嘆了一口氣,十分佩服王瑞閔老師,四百多頁的書,圖文並茂,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種植物都是他親手耕耘,多年踏查、爬梳資料而來,這是他十幾年的經驗,而我根本無法一時消化,在畫滿重點線驚嘆之餘,把它收藏在自然生態的書櫃,然後標上「五顆星」。看了這本書後,你會驚覺原來台灣這些植物是這樣來的,你會對那些日治時期設立的熱帶植物園(例如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竹頭角熱帶樹木園)、農業試驗所有所好感,你也許會和我有一樣鼓滿衝動,恨不得飛奔到樹木現場,親眼看見他立在那兒,走過寒冬,走過孤獨,從南洋到台灣。
真的很謝謝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Fat-Fat Tree Tropical Rainforest)瑞閔老師整理出這一本寶典,以下我挑選幾段自己感興趣的文字,以及一些解決我多年疑惑的知識,在這裡與同樣對樹木、大自然感興趣的你共享。(點選文章可以看更多筆記)
................................
・山竹只開雌花,不開這種繁殖方式,科學家稱為孤雌生殖。所謂孤雌生殖是說,不論是否有雄蕊與花粉,未授精卵都會發育,也都能著果。
二〇〇二年,台灣輸入植物產品檢疫規定修正,楊桃果實蠅、木瓜果實蠅等果實蠅疫區的許多水果禁止進口,山竹也被列入其中,以致台灣無法再品嚐到東南亞諸國的山竹。
(selena注:近來新聞才報導,農委會即將准許山竹再次進口,天呀!山竹的滋味是我媽開車到很遠的地方探望我,遞給我一袋山竹的暖心滋味。)
・(沙梨橄欖)印尼、馬來西亞人稱為kedondong,他們習慣打成果汁或是加入一種稱為囉喏的蔬菜沙拉中。
(selena注:這不就是我當時在檳城最愛喝的沙梨酸梅汁!)
・魔芋植株都長得一個類似的樣子,除了前述奇特的葉子,以及直接從地上冒出的佛焰花序,還有一個扁球形的地下塊莖——這是儲存養分的部位,人們就是利用這個部位來製作蒟蒻。
(selena注:我非常喜歡的生態日劇「我們的奇蹟」中,有一集談到蒟蒻,就有說明蒟蒻是用魔芋製作的。)
・台灣栽培鳳梨始於一六九四年,應該是往來菲律賓及台灣、福建、廣東的華人所引進。鳳梨的台語是「王梨」,諧音旺來,香港、澳門及中國則稱為波蘿。不過,王梨其實是黃梨的錯字。至今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以及客家人仍稱鳳梨為黃梨。http://zoyo.tw/book-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