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mbling in LoFi Land -農野脈動遊程✧*。
#全新推出! #更加安心/深度的體驗模式 #開放至2022/6/30
嘗試用悠遊的姿態與自然脈動連結
感受森林透過隆起的根系傳遞訊息
和太陽搏感情、在農野中享受芬芳
拉著對方的小手在夕陽餘暉下漫步
#農野體驗方案 全新推出
這次融入農田葛格的農事日常、土壤的觸摸
並且加入更Chill的野廚體驗
# 自然風格場景|溫帶森林、曠野沙漠
# 土壤脈動體驗|農野採集、大地耕種、農田導覽
# 自然手作選配|森林療癒苔球、手釀果豐醇飲
# 美式燒烤肉盤|手感木棍麵包體驗、美式戶外燒肉
# 獨立包廂輕裝野營|私人專屬區域、保持安全距離、泡湯戲水池
即刻預約👩🏻🌾Line:@Lofiland
https://bit.ly/LoFiLine
(目前只開放Line預約)
#防疫期間,請遵守相關規定
#降低人流 #拉大社交距離 #食農料理手作
#更加適合全家大小
#自然圈農場 #Lofi_Land #農野脈動遊程
照片非防疫期警戒期間拍攝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其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屬於我們的20年挑戰! #高雄電影節 20年了! 15年前,天邊一朵雲在高雄河堤社區、龍虎塔等地拍攝,後來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當時是代理市長的我,特別頒發千萬獎勵金鼓勵劇組。蔡明亮Tsai Ming Liang 導演笑說,本來公司快倒了,因為高雄這筆獎勵金,才撐了下來。 20年前,時任文化局長的...
沙漠土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讚嘆人類文明藝術系列--005】
第一屆階梯水井跳水比賽 Panna Meena ka Kund
2019年夏天,版主第三次來到印度齋浦爾,好吧,我有點不知道要去那裡逛街了,但還是去重遊那些經典建築,如:風宮、琥珀堡,但事實上,我根本無心要逛這些百年古蹟,想想還是去近郊鄉村搭訕當地陌生人比較有趣,並拜訪建於16世紀的一大口井,階梯狀三面設有縱橫交錯的台階的水井,名叫 Panna Meena Ka Kund。
階梯井對拉賈斯坦邦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其一半的土地位於乾燥的沙漠土壤上。許多當地人建議建造水井,是為了讓 Amer人可以收集水,後來在附近的許多寺廟會使用,婦女也來這里為家務活裝滿她們的水罐。除此之外,這口階梯水梯也是許多旅行者(商務人士和朝聖者)的休息場所,因為階梯井內的溫度明顯較低。
然而;這裡不僅是村子裡的水源處,也是人們聚會的社區聚會聊八卦的場所(這讓我想到羅馬浴場也是同功能)。在午后黃昏時分,當地人們就會來這裡玩水,不過禁止外國人與其他非本村的印度人走下階梯。
#井和游泳池完美的結合
沙漠土壤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沙漠土壤化 重庆交大乌兰布和中试基地,2018年总面积6000亩,绿色持续,美丽中国绿洲梦!
沙漠土壤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屬於我們的20年挑戰!
#高雄電影節 20年了!
15年前,天邊一朵雲在高雄河堤社區、龍虎塔等地拍攝,後來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當時是代理市長的我,特別頒發千萬獎勵金鼓勵劇組。蔡明亮Tsai Ming Liang 導演笑說,本來公司快倒了,因為高雄這筆獎勵金,才撐了下來。
20年前,時任文化局長的 管碧玲 (kuanbiling) 委員,催生了高雄電影節,讓昔日被稱「文化沙漠」的高雄,開始可以長出美麗的玫瑰花。高雄市政府對電影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支持與能量,「編劇駐市計畫」、「拍片支援中心」、「高雄人投資」、及上映後行銷上的協助,全方面幫助電影人。
「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
做一個海洋城市,我們會是開放、冒險、鼓勵創新,擁有無限可能、適合圓夢,喜歡一起 #蹽溪過嶺 的地方。
不只協助,我也希望高雄可以提供一個很豐富的土壤,支持多元,讓我們文化、電影、音樂,各領域的人都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百花齊放。
15年前,我們還曾經一起切了一個西瓜,結果沒有吃。
15年後的今天,再次切了西瓜一起享用。很甜!
沙漠土壤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加州野火燒」vs.「奧斯卡新規」。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加州野火燒」獲得66.8%的票數。
加州野火這條新聞真的是最近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美國加州從8月中雷擊引發火災後,就提前拉開了今年野火季的序幕,現在各個城市都被煙霧籠罩,整個很像沙塵暴一樣,非常誇張。這場大火真的超嚴重,不只加州發生森林大火,加州北部的奧勒岡州、更北的華盛頓州,也都有很慘烈的火勢,地圖上看起來可能覺得小小的沒什麼,但其實每塊區域都是幾千公頃在燒,現在整個美國西岸的沿海城市都變成橘紅色,有民眾說一覺醒來還以為自己在火星,真的跟電影裡的世界末日很像,我們也有網友留言說,煙霧甚至已經飄過國界跑去加拿大溫哥華,當地pm2.5已經紫爆了。根據外媒報導,這場延燒一個月的大火已經奪走至少26條人命,還有數十人下落不明,數千個民宅被毀,至少180萬公頃土地化為焦土,相當半個台灣的面積。奧勒岡州州長還說,當局正在為「大規模死亡事件」做準備。現在因為很多地方剛燒完或是還在燒,大家還不能進去,所以無法評估火災破壞程度,也還沒辦法確定傷亡數據。
很多人就問說其實美國西岸應該每年都在燒,但今年怎麼會那麼嚴重呢?原因就是氣候變遷!其實加州夏季本來就非常乾燥炎熱,8月16日當天加州南部沙漠地帶死亡谷國家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一度測得攝氏54.4度的高溫,創下1913年以來全球最熱紀錄。這種乾熱天氣就會導致密集的雷暴現象,就是瘋狂閃電沒有下雨,加州8月中的時候,一週就發生上萬次閃電,是1980年代以來最密集的紀錄,那閃電就非常容易引發森林大火,另外氣候乾燥也導致森林裡的枯樹越來越多,就是非常棒的助燃物,因此高溫乾燥、閃電打下來再加上風一吹,很容易就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這次的大火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像是南加州一場大火,起因竟然是一場「寶寶性別揭曉派對」,「寶寶性別揭曉派對」是近年在歐美非常流行的活動,通常懷孕第20週就可以透過產檢知道寶寶性別,那準爸媽會要求超音波掃描師不要當面告知是男是女,而是寫在紙上放入信封封好,再由準爸媽交給一兩個值得信賴的人,這個人開信封得知「謎底」後,在全程保密情況下,根據寶寶性別來籌辦派對。通常透過切蛋糕,展示蛋糕切面是粉紅色或藍色,來象徵懷了女兒或兒子,或者是拉開氣球,看看噴出來的是粉紅色或藍色碎紙花。然後這種派對就越玩越大,大家都想要跟別人不一樣,什麼煙火、煙霧手榴彈、爆破裝置樣樣來,先前也有鬧出人命過。然後這場發生在「聖伯納地諾」(San Bernardino)的火災,就是因為當地有一對夫婦5日舉辦這種派對,為了耍噱頭,使用一個煙火裝置,結果射出去之後,附近的野草迅速著火,這對夫婦狂奔到車上拿水瓶想滅火,結果當然沒用啊,只好趕緊報案,附近居民也被迫撤離。
不過這次山火其實也燒出了外界很多疑問,明明樹林裡這麼容易發生火災,到底為什麼大家還要跑去這種野火好發區蓋房子呢?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大城市房價真的太貴了,我們先前都住過加州嘛,像舊金山、洛杉磯這種地方,賣腎都住不起,州政府為了解決住的問題,就會施壓地方政府多蓋一些房子應付住房需求,否則拿不到州政府的補助,那未被開墾的山林野地就理所當然成了目標。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加州的「索諾馬郡」(Sonoma county),1964年的森林大火只燒毀了幾百間民宅,但2017年又發生了一場差不多面積的大火,就摧毀超過5000間房屋,顯示當地人口成長了很多。那在三年前的大火之後,當地官員受訪的時候就說,這種事情一定還會重演,因為站在政府立場,他們沒有權力去叫人民不要重建家園,主要有兩個考量,第一是財政:你不重建就會讓人口外移,沒有人就沒有稅收,對地方財政會是重大打擊,沒錢去支付義務教育、垃圾清運、警消部門的薪水,站在經濟的考量下,重建是復甦的唯一辦法。
很多人會說重建可以蓋好一點的房子!像是提升標準、用防火建材之類的啊!不過這就遇到第二點「情感上無法」。這些一夕間一無所有的屋主,勉強住在車上或半燒毀的房屋裡,只希望政府用「最快最便宜」的方式,幫他們重建家園,讓他們的生活盡快回到軌道上,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沒有地方官員會忍心說不,或是拿自己的烏紗帽開玩笑。另外還有一個是,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靠雙手重建家園這樣的觀念似乎變成一種「美國精神」,每次天災後官方就會喊話說:「我們的第一要務就是重建家園!」就好像不重建就等於「投降」,放棄了你的老百姓,放棄了你的選民。結果現在就是燒掉重建、重建又被燒掉這樣一直惡性循環下去。最後恐怕要靠保險公司拒保、讓房市崩潰,才能終結掉這個循環,但就是非常殘忍啦!
雖然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沒辦法馬上就解決,但至少可以把災害的損失降低,例如根本就不要把房子蓋在野火區,而已經存在的社區,也要靠政府幫忙遷出危險區域,才是目前最能夠治本的方法。大家也不要覺得加州大火跟我們沒關係喔,在台灣也是有很多人把房子蓋在順向坡、土壤液化區,這件事情也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爭地的代價,我們扛得起嗎?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沙漠土壤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阿四從加拿大唸完大學回港,終於明白香港為何被稱為文化沙漠。
藝術難以在商業的土壤紮根,他便在銅纙灣鬧市開一所必定會結業的咖啡室,建造一個空間,探討被大家漠視的話題。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