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閱讀
女性主義思想家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於1908年,1986年逝世。
西蒙波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行動主義分子及社會理論家。她著有一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她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更被世人關注的,是她與當時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開放式戀情,他們堅定忠誠,又各享自由,有人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沙特為存在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規條。道德和規條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每個人的本質,是由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西蒙波娃於1949年寫下的經典著作《第二性》,為當時的女性地位,提出存在主義思辨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也就是說,女人憑性徵生為女人,只是存在,而女性的本質、地位,則是後天被「定義」的。「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的本質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有一本最新出版的書,《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以「成為」(Becoming)做書名,是對波娃的思想同人生的最佳概括。
《成為西蒙波娃》
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西蒙波娃撰寫了許多哲學、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隨筆、傳記、專著,其中她生前的自傳也有四部。她晚年,在沙特逝世後寫的作品《告別儀式》也帶自傳成分。她編輯出版過沙特給她的書信。加上幾十年許多寫作者對她的分析與評論,關注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讀者,西蒙波娃她已經甚有認識了。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以及會涉及他人,所以她豐富人生中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思未公開透露。
最近幾年,她的日記和私人信件陸續曝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師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鑽研哲學、女性主義和宗教,寫有幾本關於沙特、存在主義的著作,2020年8月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中譯本上月在台灣出版。作者全盤檢視了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近幾年曝光的資料,補足了未曾被看見的細節,看到了波娃立體、真實而細微的面貌,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家都討論「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人類知識的兩大分類。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識自己才稱得上睿智。尼采說,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波娃在哲學上卻這樣反問:如果女性真實的自我根本就被禁止存在呢?如果你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人們卻因你沒有能夠成為你理應該成為的人——好女人、好情人、好母親——而視你為失敗者呢?如果成為自己令你蒙受揶揄、蔑視或羞辱呢?
在波娃在世的那些年,即1908-1986年,女性所擁有的可能性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開始以招收男性相同的條件招收女性;女性取得投票權,也能合法離婚與墮胎。波娃經歷了三十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狂潮、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女人於公共領域中思考、進而坦率談論自身的方式已有所改變了。但即便如此,人們談論「女性主義」一詞時,所講的內容仍然令波娃覺得粗劣、愚蠢和難以忍受。波娃因此寫了《第二性》。當她寫下「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句名言時,她並不知道《第二性》這本書竟會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及後世的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已有諸多文獻深入探討這句名言的意義、探討人究竟如何「成為」女人。《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則旨在探究波娃是如何成為她自己。人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是永無休止地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波娃在十八歲時就作出的結論。
因此,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人生的波娃,她的生命與思想的書寫就由凱特‧寇克派翠完成了。
波娃一生的哲學追求,就是女性要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但諷刺的是,她最受世人關注的,卻依附於沙特,是與沙特的「知識分子情侶檔」關係。
在《第二性》中,波娃說,「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多也僅是極不牢靠的力量:無論她是奴隸或是偶像,決定她命運的人從來都不是她自己。」她的哲學也讓她瞭解,她能做的只有持續成為自己。
女性感情生活被無限放大
1927年某天,19歲的西蒙波娃和她父親對於什麼是「愛」起了爭執。那個年代裡,社會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夢想。波娃的父親表示,愛就是對他人的服侍、愛慕與感激,而波娃就強烈反對,說愛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為他人對我們付出而欠下的債。波娃在日記中寫:「有這麼多人不曾明白什麼是愛!」
在波娃的經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使男人重新獲取權力,她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無畏時代限制與社會成見的枷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解放女性,鼓舞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
但即使這樣,她和沙特組成非婚姻的終生情侶檔,仍然使波娃在社會輿論中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屬。大眾普遍認為「知識分子」指的是沙特,而波娃只是構成「情侶」的另一人。波娃在1986年於巴黎過世時,《世界報》(Le Monde)的訃聞標題說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讀物而非原創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義批評家表示:「若有人認為西蒙波娃的重要之處主要在於她與沙特和其他情人間的非典型戀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在社會未脫離男性主導的情況下,由於對女性感情生活的無限放大,而導致對她的哲學成就的低估。事實上,很可能波娃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
被看見好還是不被看見好
法國的哲學家長期爭論著人活著到底是被人看見好,還是不被人看見好。笛卡兒表示人得「不被看見,才能過得幸福」,沙特認為,他人物化的凝視如何將我們囚禁於次等地位中。但波娃並不同意這些說法,她認為人要過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見——只是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波娃生前陸續出版了四本回憶錄,其他著作有些也具有自傳性質,比如她的美國和中國紀行。她也將沙特寫給她的信件整理出版。 她讓自己被看見。
不過,波娃逝世後的數十年間,新的日記及信件陸續出版。許多人震驚得知波娃不但擁有過同性戀情,對象更是她過去的學生。她寫給沙特的信也透露出她在哲學上對於沙特的影響。
終其一生,波娃受困於人們對於她的能力與原創性的質疑之中,有些人甚至說她的著作其實是沙特寫的。有人說她像是「引用宗教經典一般地」引用沙特。
當年女性作者經常面臨這樣的指控,而她們往往也會將這樣的看法內化。波娃某些原創的論點,很可能正是令沙特聞名後世的論點。有一年,因為沙特太忙了,波娃便用沙特的名字替他發表文章。沙特說過,《嘔吐》(Nausea)原本只是一篇抽象的哲學論文,是波娃建議將其擴寫為一部小說。沙特也說過,在他漫長的哲學生涯中,波娃以她嚴謹的批評與深刻的洞見,幫助他在發表前將文章修改得更為出色。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
由 衛城出版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貪眠狐 Keni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二病也要談戀愛 OP Sparkling Daydream 粵語同人詞 翻唱 泠風ver Sparkling Daydream 日詞、作曲、編曲、原唱:ZAQ 粵語填詞:亂舞 (ThinK同人社) 粵語翻唱:鏡泠風 (Let's look for sparkling daydream) 沿街...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的推薦目錄: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舊作選篇(之34)
我的存在主義人生觀
(2014年我在書展的講座後, 收到友人的短訊,說聽完講座後, 一直在想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於是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相信是我在講座上說得太含糊,於是我就隨手寫了一封長信給她。這封信也收錄在2015年出版的《傾聽內心深處的吶喊》一書中。)
Dear Sharon:
難得你對我的閒談這麼認真,我也就把我從年輕時就很受影響的存在主義的人生觀說一說。可能你覺得很無聊,很不現實。不同意沒有關係,我只是講我自己而已。
希臘神話中,天神懲罰薛西弗斯(Sisyphus)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總是在到達山頂時,巨石就滾下來,他只好下山再推,再一次推到山頂又滾下,如此無窮無盡地反覆。卡繆(Camus)《薛西弗斯神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薛西弗斯:起床,坐車,上班,吃飯,下班,吃飯,睡覺,一天接一天周而復始。直到某一天,意識中浮現「為什麼」,一切就都從厭倦中開始了。厭倦開啟了意識的活動。
荒謬起於追求意義的人面對世界與生命的無意義,因而產生衝突感。如果不知道荒謬,要反抗甚麼?如果了解荒謬,任其宰制,不去反抗,又會是怎樣荒謬?我們可能屈從於得過且過,覺得生活就是這樣,怎麼樣都一樣,不然還能怎麼樣?
無所謂的態度讓人靜靜地、荒謬地享受著痛苦。使荒謬更加荒謬。
不安於荒謬就要反抗。卡繆1957年獲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在得獎演詞中說:「或許每個世代內心懷抱著改造世界,我的世代知道在這個世代是無法做到,而這世代的任務或許更大,在於阻止這個世界的崩解。」香港目前正面臨文明的崩解。卡繆的書《反抗者》寫道:「人們有權享有的幸福,靠反抗才能獲得;轉身反抗不公不義,你才由奴隸變成自己!」不是變成主人,而是變成自己:一個忠於自己的人。反抗者不是因為自由所以要反抗,而是在反抗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不是由於希望才要反抗,而是透過反抗,才能擺脫陷於絕望。自由和希望,是目的;反抗,是過程。人生就是過程,能不能在自己一生中達到目的,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卡繆說,「在荒謬經驗中,痛苦是個體的;一旦產生反抗,痛苦就是集體的,是大家共同承擔的遭遇。反抗,讓人擺脫孤獨,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面對香港的種種荒謬,你要繼續享受荒謬,還是要「變成自己」,做反抗者?
我年輕時即受存在主義和荒謬主義影響。一路走來,雖沒有多讀,但一直受其指引。
存在主義基本認為,世界和生命是無意義的,因為人類社會無法擺脫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慾望(金錢、權力、色欲)。所以對世界越了解得多就越無法樂觀。但存在主義的價值,是要求我們掌握住自己現有的存在,忠於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做自己,反抗荒謬。悲觀而積極,是存在主義的人生觀。
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沙特的格言是「存在先於本質」,即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存在先於本質,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這令我們有很大的責任。我們可選擇生活,不受高尚規條約束,自己掌握自己的存在,就是肯定我們的自由和自我價值。我們的本質,是由我們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反抗,在於因感到人生的荒謬和無意義,因不能忍受人生的無意義而抗爭,只有開始抗爭才會覺得自己不是被荒謬的生活所擺佈,才會覺得是「自己」。但卡繆其實是認為抗爭不能夠得到公義與幸福的 ,只是為了要掌握現實的存在,為了要做一個忠於自己的人,所以抗爭。因此,抗爭不是為了自由的目的,而是只有抗爭才有自己的自由。是在抗爭中自由。做回自己,在人類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念中,做「自己」是比做奴隸更好還是更壞,也不是荒謬主義要追尋的。
《異鄉人》的主人公,很難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但他肯定是一個忠於自己的人。反抗帶來的自由是忠於自己的自由,反抗帶來的希望也不是帶來人類社會的希望,而是反抗者本身有了不再生活在絕望中的那種感覺。反抗不會使人擺脫痛苦,但會使人從個人孤獨的痛苦走向集體的不孤獨的痛苦。卡繆的《反抗者》,體現他的悲觀而積極的人生。
不知道有沒有把我理解的存在主義講清楚。或許你覺得這是傻頭傻腦的胡思亂想。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在 畫說有一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年的初始我們太容易懷抱著理想,在感覺要奮不顧身向前的此刻, 《#靈魂急轉彎 》 給了你一個溫暖的當頭棒喝。
.
「人的生命火花並不代表你的志向」成為這次貫徹核心、觸動人心的主軸。
.
已不同於過往多數正向電影,總是強調追求夢想的價值,或是堅持到底才是唯一通往成功的勵志建言,靈魂急轉彎用了顛覆以往的敘述,回歸人的初始設定,探討生命本質。
.
.
其實自己一直都很喜歡與夢想相關的主題電影,那不斷往前突破終能實現的喜悅。然而這次看完卻不是在心中滿溢熱血,而是靜靜地停下來,感受當下我所有的一切。
.
「夢想達成後,真的就能得到快樂?」
有些人窮盡一生,就是執著卻不可得,而成為在Astral Plane遊走的怪物;有些人生命突如其來的轉彎,如我很喜歡理髮師Dez,不得不放棄原有的夢想,卻能在另一種方式下找到自己的快樂。
桃樂絲說出的小魚身在大海卻不得知的隱喻,當喬汲汲營營的成功站上舞台後,他卻有點迷惘了,沒有如預期中的興奮,才發現自己過完夢寐以求的這一天,人生並不會嘎然而止,而是還必須接著下去過每一天。在這之前,他卻錯失了多少真正的「生活」?
.
其實並不是叫人不必懷有目標,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個欲望驅動向前,擁有夢想的感覺很棒。但任何時刻都能沈浸在音樂美好靈界的喬,其實已然實現心中的火花。
.
✍🏻「沒有意義也不是什麼壞事。」
是在《強風吹拂》中尼古在決賽悟出的道理,對比前面好像有了一個目標的集體向前,他的覺悟實在格格不入。
然而看完靈魂急轉彎卻銜接起來了!並不是鼓吹去追求沒有意義的人生,而是達成目標有很多種形式。尼古在最後發現,所謂的勝利,不單只是跑出最好的成績,而是累積了許多田徑以外的經驗,邂逅了友情或愛情這樣珍貴的情愫,還有一群懷抱夢想熱情不減的夥伴。
.
✍🏻沙特曾經定義過存在主義:
「萬物是本質先於存在,但人卻不同於萬物,是存在先於本質。
物品都是先有目的性才被創作出來,但人是先存在的,本質需要用一生體會找尋。」
或許找尋過程中會很痛苦,也很可能是一點小小的美好就足以驅動你向前:一根棒棒糖、一段觸動內心的音樂、一陣微風、一片再平凡不過的披薩,抑或是走在夢想路上的那種期待。
.
✍🏻失去了尋找任何可能的動力,才是墮入lost soul 的主因。
22號遇到的心靈導師出現很多偉人,然而她卻只是更加不屑的對待,證明了偉人的生命經驗並不能為你帶來真正的生命火花,只有你親身體驗的才能。
.
.
生命並不用需要實質「證明」才得以體會,而是活著細細感受,發現那些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那些觸動靈魂的美好。
世界上並不存在「如果你沒有達成夢想,就毫無意義」的事情。
並且叩問在夢想之外,你還剩下什麼?
.
.
2021年初始就遇到這部電影再值得不過,每個人都能在劇中不同角度找到共鳴與自身設定,不知道你看完後得到了什麼火花(spark)?
-
#靈魂急轉彎 #soul #皮克斯 #pixar #movie #觀影 #心得 #畫說電影 #畫說有一天 #2021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在 貪眠狐 Kenit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中二病也要談戀愛 OP Sparkling Daydream 粵語同人詞 翻唱 泠風ver
Sparkling Daydream
日詞、作曲、編曲、原唱:ZAQ
粵語填詞:亂舞 (ThinK同人社)
粵語翻唱:鏡泠風
(Let's look for sparkling daydream)
沿街行走 和你的雙眼對成鏡
眼眶那內裡的你會再銘記心窩 (想理解的你)
怎重複 前來見你的一剎就呆卻
一再臉變通紅 台詞抖震講不出 逃走快步走過
原來傳這愛 難開口 這心意待悠久
就以信寄籍情愛 代替表態著感覺
不再可 來逃逸這情感 羞澀的 來傳遞愛念
這故事從今開始了
隨著夢境之中永垂思念
但張開眼睛都會再次投入愛戀 你我腦海浮現的臉
一再想 內心都未如願
無法制止心聲彷似火焰 為講出這心放任眷戀
這份情愛 願我可 永遠 珍惜遍
美夢呈獻 或挫傷 一一去歷見
齊步創出 新的改變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在 177 沙特(S P SATRE)本質先於存在與存在先於本質〈哲學五 ... 的推薦與評價
177 沙特 (S P SATRE)本質先於存在與 存在先於本質存在先於本質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沙特 否定人有任何先天、固有的本質,這裡的本質指人的 ... ... <看更多>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在 然而人往往選擇自欺?... -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 Medium 的推薦與評價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然而人往往選擇自欺? 當代法國哲學與文學家,創作大量戲劇及文學作品,更著有《存有與虛無》一書。沙特哲學思想最知名的,當屬「#存在先於 ... ... <看更多>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在 [閒聊] 沙特的「本質」是什麼? -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