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化的探索|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代文獻對夏朝的論述雖仍系傳說,但是從《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世系的記載,已被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證實為信史的情況推斷,《史記·夏本紀》關於夏代歷史的記載,亦當有所依據。
因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類似甲骨文那樣的有關夏代文化的確鑿的實物資料,夏文化的遺物也難以辨識,所以,在夏紀年內,分佈於文獻記載中夏王朝主要統治區域的考古學文化,自然成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夏代的紀年,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通行的歷史年表採用的夏代起訖時間,為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
傳說中夏王朝的都邑以及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諸多地點,古代文獻對其地望的記載頗多差異,後世學者的考證也分歧很大。但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在豫西,尤其是洛陽平原,伊、洛、潁水流域,以及晉南的汾河中下游,特別是汾、澮、涑水流域,學術界的看法基本還是一致的。
目前,學術界對夏文化探索的目標已經逐漸集中於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因對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獲得大量的比較系統的資料而得名①。二里頭文化分兩個類型,一個是以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另一個是以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遺址②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東下馮類型與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面貌有許多相同或近似之處,也有某些差異,所以是同一文化的兩種地方類型。
①《新中國的考古學》,《紅旗》1962年第17期。
②《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二里頭遺址按時間順序以及文化內涵的變化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出土的標本經過碳十四測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東下馮遺址測定的數據較二里頭遺址的數據稍晚。二者的年代大體都在夏紀年的範圍之內。
二里頭類型遺址已經發現數十處,主要分佈於豫西地區。除偃師二里頭遺址之外,經發掘或試掘的遺址,還有陝縣七里鋪,洛陽東乾溝、矬李、東馬溝、偃師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澠池鹿寺,臨汝煤山,鄭州上街、洛達廟,浙川下王崗等地點。
古代文獻關於夏人在豫西活動的記載很多。《逸周書·度邑解》云:「自雒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卷五中說:「雒汭,雒水入河之處,在河南府鞏縣北。伊汭,伊水入雒處,在河南府偃師縣西南五里。」《史記·周本紀》索引云:「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之舊居」。《國語·周語上》亦曰:「昔伊洛竭而夏亡」。上述記載和考證清楚表明,河南省的伊、洛地區正是昔日夏人所居之處。二里頭類型遺址的分佈範圍恰與「有夏之居」的地望相合。
東下馮類型遺址也發現幾十處,分佈於晉南的運城和臨汾盆地。已發掘的遺址有夏縣東下馮、永濟東馬鋪頭、翼城感軍和襄汾南大柴等地點。晉南素有「夏墟」之稱。《左傳·定公四年》雲:「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間。」叔虞為晉國始封之君,其地在夏墟,是古唐國的故土。叔虞封唐乃稱唐叔虞。《史記·晉世家》對此有所記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古史專家徐旭生先生對夏墟的地望曾有詳細考證,認為「《左傳》所指的夏墟當在山西的西南部」①。東下馮類型遺址分佈於晉南,大致在汾、澮、涑水流域,與「夏墟」的地望相符。
龍山文化王灣類型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王灣類型分佈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水流域,主要遺址有洛陽王灣、矬李、孟津小潘溝、偃師高崖、臨汝煤山和登封王成崗等。在王灣遺址的發掘中,獲得大量富代表性的資料②,王灣類型因而得名。王灣類型的分佈地域與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分佈地域大體一致。在地層關係上,王灣類型又直接疊壓在二里頭文化一期之下。二里頭文化一期與王灣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有明顯的承襲關係。所以,王灣類型晚期也應在探索夏文化的範疇之列。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分佈區域集中於晉南的臨汾盆地,翼城、曲沃、襄汾、侯馬、新絳等地均有發現。其地域也正在「夏墟」的範圍之內。陶寺類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其起訖時間約當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若此,則陶寺類型晚期在夏紀年範疇之內,亦當屬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南大柴遺址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①,與陶寺遺址皆為襄汾縣所轄。兩地隔汾河東西相望,距離僅15公里。龍山文化陶寺類型早於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二者在時間上大致銜接。但是南大柴遺址的發掘資料表明,東下馮類型與陶寺類型的文化面貌差異頗大,二者並無明顯的承襲關係。可知陶寺類型的發展受到遏制,其去向目前尚不清楚。東下馮類型並未直接承襲當地的龍山文化,而是自豫西的二里頭文化發展而來的地方類型。
①《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②《洛陽王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61年第4期。
①《大柴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第7期。
邊遠地區的一些考古學文化,例如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經碳十四測定,時間為距今2000年左右,雖然大體在夏紀年之內,但因該文化的分佈,非夏人主要活動區域,其先民不屬夏民族,所以不在探索夏文化的範疇之列。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河南 陝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孟夫子,求您別再論政了!|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孟夫子,亞聖,在儒家裡,是僅次於孔夫子的大腕兒。老先生身體不錯,活到八十四歲,後半生都在與人辯論和向各國國君兜售治國理念而奔波,應該說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最後也沒混上個一官半職,但是大名遠颺,絕對位列戰國大V前三甲。通鑑裡介紹了兩篇孟夫子論政的故事。
孟子見魏惠王
前336年,孟子三十六歲,四處推銷自己的治國方略。找了個機會見到魏惠王。
惠王問,先生,你不嫌遙遠,跋涉千里而來,有什麼有利於我們國家的建議嗎?
孟子說,切,你怎麼總是把利益掛在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義。你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國家,官員們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家族,平民說有什麼利於我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鬥爭,國家就發生危險。而追求仁義則不然,從來沒有充滿愛心的人會忘掉他的親人,也從來沒有充滿道義精神的人會把他的君主放到腦後。
惠王說,你說得對。
感覺孟子一下子就把天兒給聊死了,惠王無以對,只好說,你說得對,但是請你走人。孟子的話,永遠是大、空、對,但從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樣的精彩語錄,孟子說了很多,作為人們對道德修養的追求,當然是很好的標竿。但是,治國理政、國家競爭,從來都不可能只講仁義、不講利益,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拼的不是仁義,而是財力、軍力,是綜合實力。
在儒家那裡,利和義似乎總是無法統一。孟子比較極端,甚至不允許別人提到「利」字。然而,亞聖以對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普通民眾,恐怕沒什麼人會買他的賬。只言義,不言利,歷史上似乎只有墨家曾身體力行過,然而,墨家兩世之後即或式微或轉型了,墨家的「原教旨主義者」就不見了。因為,就連最底層的民眾也無法長期跟著墨子過「乞丐加苦行僧」的生活。事實上,沒有利益為基礎的義,只是個偽命題。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名頭再大、說得再好聽,也只是一個空談家。
孟子見魏襄王
前319年,孟子見魏襄王(惠王兒子,惠王本年逝世),出來後告訴別人,看他的模樣,簡直不像是一個君王,對他無法產生敬意。他一直在那裡發呆,卻忽然間發問,怎麼才能獲得和平?我說,等到天下統一。他又問,誰能統一?我說,不喜歡殺人的人能。他又問,誰願意讓他統一?我說,天下所有的人都願意。你可知道田裡的秧苗?七八月間如果大旱,秧苗一定枯槁。可是天際漸布烏雲,降下充足大雨,秧苗就青綠一片,生機再起。在這種情況下,誰能阻止?
到今年,亞聖已經五十三歲了,說的話還是那麼不著調。襄王今年剛繼位,前面幾十年,戰亂不斷,魏國既欺負別人,也被別人欺負,國家疲憊不堪,軍隊損失慘重,人民水深火熱。
今年是前319年,我們簡單列一下過去十年間與魏國有關的戰爭:
前330年,秦國攻擊魏國,包圍焦城(河南省陝縣西)、曲沃(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魏國把少梁(陝西省韓城市西南)、河西(陝西省黃河以西地區)割讓給秦國。
前329年,秦國攻擊魏國,渡過黃河,佔領汾陰(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皮氏(山西省河津市),攻陷焦城(河南省陝縣西)。
前328年,秦國攻擊魏國,攻陷蒲陽(山西省隰縣)。
前324年,秦國攻擊魏國,佔領陝城(陝城即焦城)。
前322年,秦國攻擊魏國,佔領曲沃(山西省聞喜縣)、平周(山西省介休市西)。
自魏襄王有記憶以來,魏國幾乎每隔兩三年、甚至一兩年,就被秦國吊打一頓,緊接著就是割地賠款,受不盡的屈辱。本年襄王剛剛繼位,面對虎狼一樣的秦國,還得隨時防備會在身後捅刀子的韓、趙、齊,怎樣穩定國家,怎樣與暴秦對抗,怎樣謀求和平,這些問題估計每天都在折磨著襄王,故而孟子見他「一直在那裡發呆」。襄王不願再打仗,盼望和平,於是問亞聖「怎麼才能獲得和平」。而孟子老人家的回答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想表達什麼。「等到天下統一」。那麼怎麼等?誰來統一?他回答「不喜歡殺人的人能」。那麼請問,誰是不喜歡殺人的人?搞笑的是,一百年後,天下一統,而那個統一天下的人叫秦始皇,我實在不能認定他是個不喜歡殺人的人。
我們不由心生疑問,孔孟所提倡的東西,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哪個國家都不受待見,而到了西漢卻被樹為一尊?原因可能是世界變了,天下一統了,不需要人民有更多的思想,君君臣臣這一套東西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最好的誅心之舉——誅人民群眾之心。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有糧」和「能打」才是硬道理,才能在諸侯之間說硬話、辦硬事,儒家的仁義一毛錢都不值。那時是法家的天下。秦用商鞅,魏用李悝,韓用申不害,楚用吳起……但絕不會有任何國家用儒家。孟子沒有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重用,對孟子而言可能是件幸事,否則可能會留下無數笑話,能否晉級為「亞聖」就不好說了。
通鑑沒有記述聽完孟子論政後魏襄王的態度。我私下揣測,襄王恐怕最後笑了,面對著孟老夫子,只能像他爹惠王一樣無言以對,又不能用老先生,又不能殺老先生,好好招待一下送別的國家去忽悠,恐怕是襄王內心當時的想法。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河南 陝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夏朝文化的探索|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代文獻對夏朝的論述雖仍系傳說,但是從《史記 • 殷本紀》關於商代世系的記載,已被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證實為信史的情況推斷,《史記 • 夏本紀》關於夏代歷史的記載,亦當有所依據。
因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類似甲骨文那樣的有關夏代文化的確鑿的實物資料,夏文化的遺物也難以辨識,所以,在夏紀年內,分佈於文獻記載中夏王朝主要統治區域的考古學文化,自然成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夏代的紀年,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通行的歷史年表採用的夏代起訖時間,為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
傳說中夏王朝的都邑以及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諸多地點,古代文獻對其地望的記載頗多差異,後世學者的考證也分歧很大。但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在豫西,尤其是洛陽平原,伊、洛、潁水流域,以及晉南的汾河中下游,特別是汾、澮、涑水流域,學術界的看法基本還是一致的。
目前,學術界對夏文化探索的目標已經逐漸集中於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因對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獲得大量的比較系統的資料而得名(I)。二里頭文化分兩個類型,一個是以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另一個是以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遺址(II)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東下馮類型與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面貌有許多相同或近似之處,也有某些差異,所以是同一文化的兩種地方類型。
(I)《新中國的考古學》,《紅旗》1962年第17期。
(II)《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二里頭遺址按時間順序以及文化內涵的變化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出土的標本經過碳十四測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東下馮遺址測定的數據較二里頭遺址的數據稍晚。二者的年代大體都在夏紀年的範圍之內。
二里頭類型遺址已經發現數十處,主要分佈於豫西地區。除偃師二里頭遺址之外,經發掘或試掘的遺址,還有陝縣七里鋪,洛陽東乾溝、矬李、東馬溝、偃師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澠池鹿寺,臨汝煤山,鄭州上街、洛達廟,浙川下王崗等地點。
古代文獻關於夏人在豫西活動的記載很多。《逸周書 • 度邑解》云:「自雒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朱右曾在《逸周書 • 集訓校釋》卷五中說:「雒汭,雒水入河之處,在河南府鞏縣北。伊汭,伊水入雒處,在河南府偃師縣西南五里。」《史記 • 周本紀》索引云:「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之舊居。」《國語 • 週語上》亦曰:「昔伊洛竭而夏亡。 」上述記載和考證清楚表明,河南省的伊、洛地區正是昔日夏人所居之處。二里頭類型遺址的分佈範圍恰與「有夏之居」的地望相合。
東下馮類型遺址也發現幾十處,分佈於晉南的運城和臨汾盆地。已發掘的遺址有夏縣東下馮、永濟東馬舖頭、翼城感軍和襄汾南大柴等地點。晉南素有「夏墟」之稱。《左傳 • 定公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間。」叔虞為晉國始封之君,其地在夏墟,是古唐國的故土。叔虞封唐乃稱唐叔虞。《史記 • 晉世家》對此有所記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古史專家徐旭生先生對夏墟的地望曾有詳細考證,認為「《左傳》所指的夏墟當在山西的西南部」(III)。東下馮類型遺址分佈於晉南,大致在汾、澮、涑水流域,與「夏墟」的地望相符。
龍山文化王灣類型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王灣類型分佈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水流域,主要遺址有洛陽王灣、矬李、孟津小潘溝、偃師高崖、臨汝煤山和登封王成崗等。在王灣遺址的發掘中,獲得大量富代表性的資料(IV),王灣類型因而得名。
王灣類型的分佈地域與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分佈地域大體一致。在地層關係上,王灣類型又直接疊壓在二里頭文化一期之下。二里頭文化一期與王灣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有明顯的承襲關係。所以,王灣類型晚期也應在探索夏文化的範疇之列。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分佈區域集中於晉南的臨汾盆地,翼城、曲沃、襄汾、侯馬、新絳等地均有發現。其地域也正在「夏墟」的範圍之內。陶寺類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其起訖時間約當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若此,則陶寺類型晚期在夏紀年範疇之內,亦當屬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南大柴遺址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V),與陶寺遺址皆為襄汾縣所轄。兩地隔汾河東西相望,距離僅15公里。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早於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二者在時間上大致銜接。但是南大柴遺址的發掘資料表明,東下馮類型與陶寺類型的文化面貌差異頗大,二者並無明顯的承襲關係。可知陶寺類型的發展受到遏制,其去向目前尚不清楚。東下馮類型並未直接承襲當地的龍山文化,而是自豫西的二里頭文化發展而來的地方類型。
(III)《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
《考古》1959年第11期。
(IV)《洛陽王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61年第4期。
(V)《大柴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第7期。
邊遠地區的一些考古學文化,例如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經碳十四測定,時間為距今2000年左右,雖然大體在夏紀年之內,但因該文化的分佈,非夏人主要活動區域,其先民不屬夏民族,所以不在探索夏文化的範疇之列。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