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話:#古蹟小知識】
至今已介紹數個不同的歷史建築,當中或提及到一級、二級、三級文物建築,還有法定古蹟,到底它們有甚麼分別?
#你又識唔識 #法定古蹟 #一級歷史建築 #二級歷史建築 #三級歷史建築 #學野啦喂
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於1996年至2000年間,他們共進行了一次全港歷史建築物普查,當時紀錄了大約8800幢建築物,然後從中挑選了一千多幢文物價值較高的建築物,逐步確定每幢建築物的評級。古物諮詢委員會 (古諮會) 已於2009年3月公佈全港1,444幢歷史建築物的評估工作。
而不同的文物評級定義為︰
一級歷史建築: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二級歷史建築: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三級歷史建築: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由此可見,歷史建築的評級是根據其價值而決定的,即一級歷史建築的價值比二級及三級的較高。**可是,評級機制並沒有法用效力。已評級建築物不受法例管制,假如建築需拆卸或干擾都不受法例禁止。**
而法定古蹟,是受到法例保護的。
根據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法定古蹟為受保護的歷史建築,包括考古或古生物地點與構築物,古物事務監督會先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後,藉憲報公告宣布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隨後,古物事務監督可阻止對古蹟作任何改動,或酌情規定改動時必須遵守的條件,以便保護有關古蹟。
資料來源:http://www.amo.gov.hk/b5/index.php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David 大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建於1883至1917年間的大潭水塘群,在香港的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在飲用水不足的年代, 水塘群為香港島東面一帶蓬勃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這個水塘相當美麗獨特 ,分開左 上水塘、中水塘、副水塘、篤水塘 四個水塘之多,層次分明 傾流而下,非常特別,而水塘建築十分古典優雅,是我認為全港最美嘅...
法定古蹟一級歷史建築 在 David 大衛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建於1883至1917年間的大潭水塘群,在香港的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在飲用水不足的年代,
水塘群為香港島東面一帶蓬勃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這個水塘相當美麗獨特
,分開左 上水塘、中水塘、副水塘、篤水塘 四個水塘之多,層次分明 傾流而下,非常特別,而水塘建築十分古典優雅,是我認為全港最美嘅水塘
一共有 21 項建築列入 法定古蹟, 構建成左一條 全長 5 公里 的大潭水務文物徑出來,
設有 10 個資訊站 , 介紹古蹟功能和歷史意義。走畢全程需時約2小時
遊走這個大潭水塘 ,可以一次過見識 5 個景點,體驗各種嘅大自然的美妙
加入會員支持大衛: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XXWWJQcYNZ641hmejr_3Q/join
加入方式示範 : https://www.instagram.com/p/CFoynJXpnYZ/?igshid=1doq8algqavot
大衛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DaiWaiChannel
大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avidYoutubeChannel/
Daniel Wong 航拍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YRUHlXygg&t=24s
參考資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BD%AD%E6%B0%B4%E5%A1%98
https://www.discoverhongkong.com/tc/explore/great-outdoor/tai-tam-country-park-to-quarry-bay.html
法定古蹟一級歷史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三聖墟Sam Shing Hui是香港屯門的小漁村,位於青山灣東南岸,介乎井頭村和掃管笏村之間,該地的三聖墟海鮮市場Sam Shing Hui Seafood Market是香港著名海鮮市場之一。三聖墟原來的名稱是青山灣,後來因村旁山邊建成三聖廟而得名。廟旁佇立著一塊巨石,石前有碑文記述「填海之前,岸線所在,以此石為界」。這正是往日屯門海岸線之標誌。村內的居民以蜑民和客籍為主。到1950代初,因來自大陸的移民日漸增多,山邊已建不少寮屋,居民就地在海邊搭建棚屋。近海地方逐漸發展成為墟集。到1976年,香港政府發展屯門新市鎮,三聖村大量棚屋被拆,填海後興建三聖邨。而附近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亦興建不少私人住宅。三聖墟鄰近青山灣避風塘,現時的「三聖村海鮮街」Sam Shing Hui Seafood Market又名青山灣海鮮街Castle Peak Beach Seafood Street。是香港著名的海鮮市場之一,設有約10間大小海鮮檔,當中以關財記較具規模。
鴨脷洲大街Main Street, Ap Lei Chau,當地簡稱大街,是位於香港鴨脷洲東北部的一條大街。鴨脷洲大街亦是鴨脷洲的中端位置,無論是鴨脷洲邨,山上利東邨、漁安苑,還是海旁的豪宅南灣、深灣軒的居民也會不時前往。鴨脷洲大街以生猛野生海鮮聞名,被多家傳媒稱為「香港築地」,海鮮每日捕獲,種類繁多。鴨脷洲大街的街市及海鮮食肆,吸引很多遊客、區外人士特意前往,享負盛名。現時,鴨脷洲大街除海鮮食肆外,愈來愈多特色店舖陸續開業。2014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位於鴨脷洲的洪聖古廟,列作法定古蹟。在此之前,洪聖古廟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一級歷史建築。鴨脷洲風之塔公園Ap Lei Chau Wind Tower Park簡稱風之塔公園,是香港的一個公園,位於香港島鴨脷洲北岸海旁,鴨脷洲海濱長廊以西,香港仔避風塘以南,前身為城巴車廠,佔地2.62公頃,耗資1億港元興建,於2009年9月28日開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鴨脷洲市政大廈Ap Lei Chau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是香港一座多用途的市政大樓,位處於鴨脷洲洪聖街8號,於1996年1月19日動工興建,於1999年3月27日正式啟用,為市政局殺局之前最後一次建成的市政大廈。樓高6層,設有5部升降機,佔地2900平方米,是前市政局(即今日的食物環境衞生署)的第一座設有空氣調節設備的市政大廈,耗資1億7,100百萬興建。大樓曾經於2005年進行過外牆翻新工程。地下及1樓:鴨脷洲街市;1至3樓:鴨脷洲體育館 (設一個多用途主場、兒童遊戲室、美式撞球室、健身室、2個壁球場、2個室內草地滾球場、2個舞蹈室、2個多用途活動室);2樓:熟食中心;2至4樓:家庭康樂中心;5樓:鴨脷洲公共圖書館。香港仔小輪香港仔至鴨脷洲航線,是一條香港仔避風塘內的航線,由香港仔小輪營辦,實際營運時則分為兩條支線:兩者皆由鴨脷洲(悅海華庭)來往香港仔:其一停靠香港仔行人隧道口,另一則服務香港仔珍寶碼頭。
法定古蹟一級歷史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香港太平山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及於開埠早期於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文武廟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一九零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並同時為香港祈福。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東華醫院禮堂於1872年落成,1933年重建。禮堂放置了不少東華珍貴的牌匾和對聯,其中包括光緒皇於1885年送贈東華的牌匾;還裝有創院總理的瓷相、大事碑記及有歷史價值的手工製品,如酸枝會議桌、高背椅及鏡屏。東華每年很多重要會議及大型活動,包括週年會員大會、董事局互選大會及董事局交職典禮都在禮堂舉行。東華三院文物館的佈局對稱,中間為大堂,兩側是偏廳。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文物館的建築優美,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
東華三院文物館原為廣華醫院大堂,廣華醫院是首間在九龍和新界區開辦的醫院,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廣華醫院由東華醫院總理及九龍的華人領袖所興辦,於一九一一年落成,作為東華醫院的九龍分院。一九三一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三間醫院合併為「東華三院」。廣華醫院在一九五八年進行全面的重建工程,只有大堂得以保存。一九七○年,東華三院為慶祝成立一百周年,將廣華醫院的大堂改建為東華三院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和收藏珍貴文獻。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文物館由關祖堯爵士主持開幕典禮。文物館自一九九三年起開放給公眾參觀。文物館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館內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現中式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於一九九一年,乃仿照一九一○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內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頂由傳統的中式桁條和樑架結構支撐,而偏廳則採用了雙柱桁架。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又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街會所(Chinese YMCA of HK Bridges St. Centre),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於1981年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會所由芝加哥YMCA會員籌建,設計師Stattck and Hussey亦是來自芝加哥。會所於1918年由施勳護督(Hon.Claud Severn, C.M.G.)主持啟用,成為當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亦是香港首個市民會堂及體育場館,會所內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康體設施,包括香港首個室內泳池,以及設有懸空的室內鑊形跑道。會所高六層,以紅磚建成,融合中西建築風格,並受芝加哥建築學派所影響,在香港相當罕見。1927年2月18日及19日,中國著名作家魯迅曾於會所禮堂內演講,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1937年後,會所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超過一千名難民。香港日治時期,會所被日本當局的的文教課徵用作日語及德語學校。香港重光後,會所恢復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1966年,隨著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九龍會所完成重建,總部遷到該處,原址仍保留作為青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