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sher 矽膠袋、oxo廚房用品、日本志津匠刀具、韓國daily water 拋棄式抹布、菜瓜布】
★下單網址:https://reurl.cc/KxezAg
(即日起至3/13截止。)
☆優惠重點:oxo及stasher,團購價單件85折,三件79折。
小廚房趁著過年,跟台灣一起放了長長的春假,甚至還搬了家。新廚房的開伙第一團,要獻給大家這團 #每間廚房都該擁有的好物大集合!
仔細回想,我這不長不短十幾年的煮婦生涯,竟也待過十幾間小廚房。(真實數據,不誇張!)
正因為廚房「空間」有限,但廚房「用品」無限,好用或難用,我絕不藏私,一定掏心掏肺老實說。
-
開過好幾團的「#Stasher矽膠密封袋」跟「#oxo廚房用品」,真的是廚房裡的神奇二廚(大廚當然是你/妳本人啊!)。
這次還有加入「#日本職人志津匠刀具」,輕盈、好拿、好握,鋒利好切,流線造型美到不行!以及「#韓國DailyWater拋棄式抹布與菜瓜布」,我實用後的驚艷,只能以這句「媽呀!居然有這種好用的東西!」一言以蔽之。
怎麼感覺有人等不及我介紹,早就拿出信用卡在等了(只是譬喻「急著買!」當然也能轉帳匯款啦!🤣)
好!我就不囉嗦了,大家直接這裡下單:https://reurl.cc/KxezAg
-
欸不對!我寫開團文,怎麼可能那麼混?!
一向都走長論文路線,後來發現大家根本直接衝向連結啊!但沒辦法喔!我依然想仔細介紹,欲知各品項詳情,請繼續閱讀下方加長版本的介紹。(扶眼鏡)
-
◑ Stasher矽膠密封袋 ◐
年末、年初總會有「一年又過,地球還在!」的感慨。期待人類們要更更更努力愛惜地球,雖然能做的有限,我想就從 #不用塑膠袋,#改用stasher矽膠密封袋,會是個很好的開始。
實際使用了好幾年了,心得多到滿出來,我整理了stasher在「食材整理」(高湯、備料、冷凍)、「料理應用」(醃漬、微波、舒肥)、「育兒」(零食、麵包、水果、教具整理)、「清潔晾乾」的許多心得。
👉 文章介紹:https://reurl.cc/7zZOk
-
◑ oxo廚房用品 ◐
我不當為了業績什麼都推的櫃姐🤣老實說,我只用過oxo的top 3 商品:
❶ #pop按壓保鮮盒
整齊疊起來一目瞭然,超舒心。
大家可以量量自家櫥櫃大小,然後以疊積木的心情,前往選購。一堆保鮮盒,能「齊頭平整堆疊」,說有多舒心就有多舒心啊!
最近搬家,我只要把它們一顆顆裝箱,搬到新家後再一顆顆擺進櫃中,深深體會到pop保鮮盒的悠哉美好喔!
❷ #按壓式蔬菜香草脫水器
相見恨晚的好物!!(拍額) 很久以前就知道這項商品的存在,但我很固執的覺得:瀝水時只要多抖兩下,也差不多乾吧??!
錯!!
洗淨的葉菜接著使用oxo脫水器按壓兩三次,那種乾是#一盆舒心的乾!!尤其是夏天準備沙拉最有感。英國超市賣的波菜有「要自己洗」,跟「不用自己洗」兩種。同樣的份量,價差近一倍!我當然都買要自己洗的,過水一下,然後叫oxo幫我脫水。
除了是蔬菜脫水器,還可以是洗菜盆、瀝水籃,還能當沙拉大碗,就連收納細節也很貼心的設計好了呢!
❸ #蔬果削鉛筆機
輕鬆轉出一大杯蔬菜絲。低醣飲食熱愛的「蔬菜偽麵條」輕鬆做!總共有三款:「蔬果削鉛筆機」,可以削出單一寬度的蔬菜麵;「華麗三刀」,則是有三種寬度的刀片,從寬、窄緞帶蔬菜麵,到細蔬菜麵條。還有「家庭號」,快速轉出大量蔬菜麵不手酸。
-
◑ 志津匠刀具 ◐
我使用的分別是京系列的萬用刀及Morinoki麵包刀。
這兩個系列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京系列,
讓人有俐落乾脆的專業感。獨特的空心R形握把設計,刀柄與刀身一體成型,輕盈恰好的重量,線條優美,握、提、切舒適流暢。
之前收到不少人詢問款式選擇的問題,我自己是選「萬用刀」,因為它真的就是萬用啊!長度介於長主廚與水果刀之間,如果只能選一把當然就是萬用這一把!不過這次團購#組合更優惠,大家真的讓人很困擾耶!🤣
Morinoki系列,
除了有職人講究感之外,更讓人有種小清新的感覺。溫潤櫸木握柄,搭配可愛精簡的兩棵小樹,可愛的包裝也很值得一提,是會讓人忍不住娃娃音的那種可愛喔!!我總共擁有四把鋸齒刀吧!也為每把鋸齒刀安排了不同的固定工作,morinoki這把是固定用來切麵包,因為它溫暖的氣質跟麵包放在一起的畫面,讓人感到沉穩幸福,麵包彷彿更好吃了呢!對!#我吃食物也吃氛圍。
啊!對!
這次我還特地請廠商把「磨刀石」放進表單,過幾天我磨刀給大家看再詳細介紹。磨刀超療癒,務必鎖定觀賞喔!😁
-
◑ 韓國DailyWater拋棄式抹布與菜瓜布 ◐
剛好這陣子搬家,瘋狂打掃了舊家與新家,居家清潔經驗值瞬間提高許多,只能說Daily Water助我良多。
以往在「處理」#資深頑強油污,像是烤箱或是抽油煙機,我都抱持著「清完這個,油膩膩的抹布/菜瓜布也差不多要丟掉了!」的心態。這種資深頑強油污,就超適合使用「#捲筒形菜瓜布」,一卷有80張,依需要撕取。
清潔廁所、衛浴的抹布也千萬不要重複使用啊!務必派出「#兩面抗菌菜瓜布」,一盒30張,每張兩面,一面是較粗硬的菜瓜布,刷頑強污垢,另一面是較柔軟的材質。這盒我也會拿來洗碗盤,尤其是咖哩、紅醬很容易沾染顏色的料理,如果使用一般抹布清潔,往往超懊惱料理的顏色殘留在抹布上,使用拋棄式菜瓜布就很剛好。
當然,雖然是「拋棄式」抹布,也能當「一般」抹布使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超髒,也能晾掛著,下次繼續使用。
「#萬用紙抹布」濕紙巾內含清潔神奇粉末「小蘇打」,居家清潔隨手抽隨手擦,太貼心太方便了!我習慣用在擦櫃子,擦桌面,擦垃圾桶、廚餘桶......
-
🙋♀️ 超長介紹文,誰能比我認真?!大家有看完嗎?
有看到這裡的請揮手!......
結果沒人揮手,因為全部已經衝向連結了👉https://reurl.cc/KxezAg
法華經譬喻品重點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west-hanging-fruit/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顏擇雅寫《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的初衷:「就是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台灣問題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應該趕緊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作者認為台灣的許多問題,都是能夠突破以及解決的。
作者描述台灣當前困境用的譬喻「最低的水果摘完」,指的是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成為產業中的「追隨者」,只要透過代工、製造和出口,就能用較低的門檻取得大量報酬。
然而時至今日,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世界競爭加劇,台灣已經「摘完某一高度水果」,接下來面臨的是「知識」和「取捨」問題。我們必須發揮智慧和創意去搭建更強而有力的工具,摘取果樹上更高的水果。
這本書透過分析和論述,回擊那些喜歡唱衰台灣的人。書中從年輕人開始分析,談到台灣與中國的比較,對教育制度的觀察,最後評論企業家應有的風範和態度。
【我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自己亦有感於「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但愧於對台灣的認識和國際觀察還不夠深入,以前對這種話題較常保持緘默的態度。
閱讀《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彷彿開啟一扇「視野之窗」,從作者的視角切入,剖析近年來媒體如何「評論台灣」的相關話題。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不是如何逞口舌之快去反擊爭辯,而是大幅拓展了我的認知和理解,也開啟了我對諸多議題的興趣。
自從2019年初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延伸閱讀了許多相關議題的書目。以下是6個議題在書中的重點彙整,以及我透過延伸閱讀所學到的事情。
1.小確幸的詮釋
村上春樹在《尋找漩渦貓的方法》稱「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小確幸」。他天天秉持長跑、寫作、聽音樂、閱讀的規律生活。作者說這種小確幸與自律是互為表裡,藉由自律的生活達成高產出。
然而媒體扭曲了大眾最這個名詞的認知,變成「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小確幸。成了買不起房、工作缺乏成就感的刻意追求」。自此,無論自己是否自律,只要能追求短暫的歡樂和消遣,就成了小確幸的代名詞。
我回顧《活出意義來》學到的詮釋「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悅」。以及從《跑出全世界的人》讀到Nike創辦人堅信「跑步」這件小事會讓世界更好的念頭,持續堅持而且從不退卻,打造出世上最大的運動用品企業。
2.喝咖啡可以投資自己?
許多年輕人困於低技能、低工資、沒前景的工作,其部分肇因來自於九○年代後的服務業的大舉擴張。「投資自己」成了媒體愛用的口號,許多企業家也常以此為題發表論述。
王品董座戴勝益在2013年中興大學畢業演講,勸年輕人如果1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這個主張擔心年輕人沒錢和同事喝咖啡,以至於沒辦法「投資自己」的人脈和視野。
作者提醒這種喝咖啡累積人脈存摺的方式,有三個問題要注意:
浪費時間:社群媒體發達,過度在意同儕眼光,想做到人人喜歡。
搞錯對象:對象不該是同樣缺乏經驗和視野的同梯,而是上司或者資深前輩。
閱歷不深:需分辨出對方和你喝咖啡,是看中你的能力還是你所代表的公司。
跟同事喝咖啡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喝出什麼。是忙著抱怨老闆豬頭,還是視野上的切磋琢磨?
3.創業腦的好處
作者提到我們必須具備「創業腦」,隨時保有危機意識:「當所有雇主看不到你的價值時,你有辦法為自己創造價值嗎?」此外也要學會謙虛:「到底是你需要公司,還是公司需要你?」創業腦額外的好處還有擴大視野以及正向思考。
工作心態上的轉換,可以從「假如我來當老闆」的思考模式出發。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做決定?如果我是老闆,就可以防範未然嗎?
我對此題的延伸閱讀是《獲利時代》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兩本書,進一步理解如何拆解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創造自己和團隊的價值。我從這兩本書裡也學到一個重要觀念「夢幻工作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詳細心得寫在另一篇〈商業模式圖:用一張圖「翻轉」人生和職場的標準答案〉。
4.公投、國族、民粹
書中引述柴契爾夫人「公投是煽動家與獨裁者的工具」,以及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直接名主一定會戕害少數權益,造成社會撕裂」,對應到台灣2018公民投票的結果,真是讓人心有戚戚焉。作者提倡代議制度,好處還能節省時間和金錢,值得深思。
作者也提到人民選擇認同國族的原因,是因為自由、平等、民主這些普世價值,無法憑個人實現,只能加入集體追求。但國族主義訴求的血統論述很難追本溯源,因此往往需要神話來撐腰,中國清末突然冒出「炎黃子孫」就是一例。
身邊亦有長輩對於炎黃子孫抱持強烈的認同情感。從延伸閱讀《人類大歷史》和《槍炮、病菌與鋼鐵》看來,這恰好是對於「神話故事」和「真實現況」理解的差異,也讓我認識到,為何人們有自我認知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兩種傾向的差異存在。
對於民粹,作者給出一個有趣的定義:「有什麼老百姓支持的政策,是菁英不喜歡的,菁英就說是民粹」。批評者往往不解是對方到底是哪裡不理性。人民應該要求這種批評者講出理由,否則就只是「我是菁英,我不喜歡」而已。
作者評論政治的這篇文章〈質疑韓粉的素質,其實忽略了民主真諦〉,讓我反省自己對於時事的評判態度,這篇文也值得不同陣營支持者細細閱讀。
延伸閱讀了《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理解為何「比起灰色地帶,人們傾向非黑即白,總是用過度自信去支持過度簡化的信念」,並學習運用邏輯去濾除雜訊和避開偏誤陷阱。
5.談教育與線上課程
作者批評教育部長吳思華的謬論「再怎麼先進,也只能六成人口唸大學」,這種對教育的說法不是指辦學水準,而是用人類平均智力水平來定義。這完全是搞錯教育水平的因果關係,一國所需的教育水平並不是看人民會念書的程度,而是經濟複雜程度。
另外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批評矛頭指向台大寡佔太多資源。作者提到教育券的想法:學生人人一張,選哪個校系,經費就去哪裡。刺激院校無論公私立,都更重視學生權利。
課程線上化帶來的好處是,讓高等教育突破生產力瓶頸,解除時間、地點、服務人次的限制。大學很難靠「教學品質」招徠學生,最大原因是教學品質很難評比,但線上課程會改變這一切。
舉桑德爾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義〉線上課程為例,課程跟哈佛簽約,保證給的成績經得起檢核。此課程熱門的程度,也奠定了哈佛大學在線上課程的權威地位。目前台灣主事者大多煩惱少子化的招生危機,壓縮教育大海嘯(線上課程)來襲的黃金應變期。
我延伸閱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學習如何將正義與平等的議題,回歸到自我的道德省思。我也理解到從「福祉、自由、美德」不同角度出發,對於同一個政策或議題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也因此接受「正義不是絕對」的多元概念。
6.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歷史目的無非是希望能「鑑往知來」,知名創投家彼得·提爾說:「我最愛讀古人寫的有關歷史的書」。他尤其喜歡古人預測錯誤的歷史書籍,藉由如何預測錯誤,精進自己預測的能力。做出準確的創投判斷需要歷史知識,複雜思考,不停發問。
書中提到很有趣的一點,英文「History」語源「historein」在希臘文的本意就是發問。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將作品取為《發問》,此字才轉借為歷史之義。歷史的原意是一門探問推理之學。
歷史之於投資理財的應用,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這句「唯有了解過去,才能坦然面對市場中令人難受的低靡熊市,以及在萬里無雲的高漲牛市中還能保持冷靜」。
歷史雖然不見得可以預測未來,但是它所訓練的複雜思考,卻有助於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變局。只要有興趣探索未來,歷史就是一門值得終身學習的學問。
延伸閱讀彼得·提爾的《從0到1》學到「失敗的公司是因為無法跳脫競爭:沒做出差異化」。也從《未來地圖》體認到「不懂歷史的人,無法解析現況,更無法預測未來」。
【後記:關於作者】
稍微研究作者 顏擇雅,她創立雅言文化這間一人出版公司,每年只出版一本她精挑細選的英文讀物。我印象深刻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竟是她出版的,以前倒沒特別注意過。
我折服於她流暢的文字、引經據典且論述有條,加上她對於時事的洞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因此也追蹤了她的Facebook頁面,從此被圈粉。
她不時會在頁面上評論時事,以及推薦經典讀物,更有趣的是她會張貼「異溫層」的資訊來源,推薦讀者主動去閱讀並接受刺激。這就是《知識的假象》中提到「 懂得剖析不同觀點之後,挑出不同立場的解析和評論來避免身陷同溫層的狀況」的實際典範。
法華經譬喻品重點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理小說中,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裡如何設計】失憶當紅佈局X2
新聞報導說有大冠鷲疑似中毒路倒,被熱心民眾灌食藥酒,結果送去救援醫療時,牠一臉茫然又ㄎㄧㄤ ㄎㄧㄤ的。
其實不只是大冠鷲,推理小說中的男女主角也很常這樣:一臉茫然又ㄎㄧㄤ ㄎㄧㄤ的醒來,心想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裡?然後就發現自己失憶了!
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推理小說的大絕招-失憶梗,大概和洛哈教授的記憶咒有87分像,不過故事主角人設不同,失憶相關劇情也會隨之產生差異。
像世界暢銷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地獄》(Inferno)就會有無敵正妹一路相伴,來面對敵我難分的神秘組織大逃殺。
而德國心理驚悚天王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情節脈絡幾乎很像,一個因失職無能自責又內疚不已的親職角色(通常是父親)陷入崩潰與瘋狂,但這樣還翻得出創意與新花樣,也算他厲害,就不計較了。
S. J. 華森(S.J. Watson)《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系列與其他的類仿作品,則多見一女繞二男或以上的花痴爛漫粉紅泡泡與病態人格的枯燥日常,來完成意料外真相的翻盤。
其實要讓主角失憶很簡單,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開頭在主角的對話框「」內,放入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裡就好(我說真的)
就像一些穿越重生的言情小說設定一樣,反而更添懸疑感,反正到最後讀者自然會得到解答,只是作者自己要先想好-
到底是因為各種乍看合理,實則天災人禍意外事故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還是主角(被)使用藥物、遭受外力撞擊或刺激後的失憶?
想起電影《返校》裡,盤旋在國民學姐內心久久不去的字句:「妳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就可以大致理解:
失憶這件事,因為影響了說故事的優先順序,使得倒敘解謎成為引發讀者好奇心的秘密武器。以下幾種常見舉例:
*別相信任何人的記憶拼圖
關於這類,大家可能已經知道,別相信誰的開山老祖,應該是S. J. 華森(S.J. Watson)《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
但更早前,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標題雖異,卻也是異曲同工,只是性別顛倒,日記換刺青。
有趣的是,這個「別相信O」的劇式,O是可以自行填空的,看是要自己/他人,或多數常見的,就是最最親愛之人。
不過目前看來,從別相信任何人、別相信自己與別相信枕邊人等等,或不以別相信為命名標題,內容卻大同小異的-
因記憶儲存失能,使得主角必須以零散破碎的外在痕跡,來按圖索驥,建構主角過往「真實」的生命經歷與人物關係。
建構的依據,可能是年代流行事物詭計或隨時遞進的科技,如刺青、日記紙條、攝影機、發票字據或他人口語記憶等。
醒來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的發現失憶後,就會開始尋夫/尋妻,還沒結婚就尋愛人,這也沒有就尋親、尋友或尋自己。
其中頻率最高的設定,大概是昏迷清醒,卻驚見自己手握兇刀血淋淋,自己親愛之人卻倒臥血泊裡,立場互換也行。
實際上,這些故事的細節物件原因等皆可替換,至於主題角色、事件經歷與下筆描寫的功力則端看個人修行。
比慘還要更慘的是,就是因為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自己變成了這副德性(?),而且還要開啟追尋,因此主角的心理上,滿是驚疑不定。
所以小說內文常以日常生活各式的創傷成癮(藥物或酒精)與病態人格情境來反覆跳針,跳針跳針跳針,別再問我記憶這樣~
由此牽一髮動全身,失憶的英雄冒險之旅簡直佈滿荊棘-眼見不能為憑、口述記憶也不能相信,更遑論自己?
於是這內外夾攻大力丸(?),身份認知混淆又敵我不分的主角,很容易就落入陷阱(有一批牛肉很便宜的),最後才知道:
可能是當初自己「沒有拿捏好O情的距離」,或「多人行」一女繞二男甚至以上的花心爛漫有關才會得病或後續。
最後再不行,原因就設定以粉紅泡泡的羅曼史花絮,作為原本生命重大創傷真實事件的逃避(這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老實說,讀這種書要有耐心。
因為主角不是創傷成癮反覆事件言行,就是一路花痴到底,真要譬喻的話,劇情起伏高低大概是直線到底,到最後才會像心電圖震盪一樣叫人吃驚。
不過對作者而言倒省力,想好結局要怎樣三度或以上逆轉、用某種創傷成癮的人物事件場景,反覆複製貼上,再針對詭計伏雷,進行細修差異就行了。
*被偷走的人生
失憶梗的另一大絕招,叫做「被偷走的人生」,或「被偷走的那些年」,被偷走的諸如此類等,一種腦海中橡皮擦的概念。
雖然主角常也是因為不明原因失憶,不過失憶原因卻不是重點,而是這些「失憶的歷程片段」如何對主角產生舉足輕重的關鍵影響或因果報應。
如果不是特殊主題,這會用於女性生命成長的軌跡,如從女孩的天真爛漫、歷經人事的堅強,最後到婚後甚至濡慕親情,母親的身份成長等。
所以劇情本有的發展順序,多愛用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再至婚姻裡,柴米油鹽事業家庭的矛盾,使得相愛容易相處難,鴛鴦最後轉怨偶的冷淡。
但說故事的順序則會以失憶的驚慌始,慢慢抽絲剝繭來解謎,說穿了,這種失憶推理,真的跟穿越重生沒兩樣。
那些被偷走的、失憶的片段,謎團真相就是主角與伴侶攜手走過最為溫暖明亮的人生風景(想祥的七千字文?)。
只不過那些失去的記憶究竟能不能重現,將在該不該珍惜的人事物裡打轉,但其實這類較為粉紅夢幻,因為很多時候,某種程度,人們只會對瑞凡講-我們回不去了~
警語:本文僅是用於推理小說的設定分析,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與藥物使用的途徑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