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些訣竅,打造浪漫波希米亞風一點也不難!
Tips1 : 貼地家具,營造浪漫流浪氣息
Tips2 : 不需細緻嶄新,呈現自然美
Tips3 : 大膽配色,強烈視覺與柔和取得平衡
-
#居家風格 #波希米亞 #風格 #室內設計
( #那就John編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異兇間 21 - 吉卜賽人故鄉之謎 (悟空) [國語] https://youtu.be/YcW7mgg8m-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
波希米亞吉普賽 在 海獅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些生活中的小世界史----波希米亞為什麼鍾情民族風?]
#原來背後有這個意思
#天啊我竟然沒有拖稿XDD
是說這年頭,波希米亞大概已經跟民族風畫上等號了😂
隨便一搜關鍵字,跳出的不是各種花花綠綠的襯衫流蘇,就是民族風的房間掛毯之類的(嗯有些我也敗了)
但波希米亞不是窮人美學嗎?為什麼會跟民族風扯上關係呢?
.
這還得從18世紀開始說起(天阿也太久!)
那時歐洲正在工業革命,一批抓住時代潮流的布爾喬亞階級
逐漸成為新世界的主角。
這個世界為大家編織了一幅美好的願景:「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你努力工作、克制享樂
就可以發家致富,成為這個快樂新時代裡的一份子噢~」
.
但時間一久,人們發現:幹根本不是這樣啊!!
大家才發現,這美好願景下其實是一個富者越富
但勞工、窮人卻可能活的比中世紀農奴還要悲慘的時代
19世紀以後,歐洲迸發了兩股反布爾喬亞的大戰
政治上面的叫馬克思主義,而在文化藝術上,就是波希米亞。
.
不過與馬克思武力革命不同的是,這一大票巴黎左岸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
「反抗」的方式就是不遵從當時的炫富品味和生活方式
反而過起一種自由自在的「波希米亞生活」(La vie Boheme)。
在不見容於主流世界的地下,他們蓋起了屬於自己的繽紛城堡:
「波希米亞是藝術之邦,是人文藝術的起源,
是神的殿堂、靈魂的歸屬!」
.
辨別這群人最外顯的方式之一就是服裝。在《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景》裡
描述其中一名男性音樂家主角的服裝:
「....粉紅色襯裙,緞面的裙子上秀滿閃閃發亮的星星」
.
這是他在一個化妝舞會上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從一個少婦上騙來的(怎麼騙到少婦脫下來的我也是很納悶啦)
考量到這就是波希米亞的開山之作的第一頁,這大概就是第一套波希米亞風服飾了XDD
.
總之從一開始,波希米亞人的象徵之一就是靠杯鮮豔的衣服
藉以顯示自己與當時低調、深色的資產階級品味不同。(雖然要去約會時還是會去借昂貴西裝就是了)
而漸漸的,顏色鮮豔的服裝就被替換成吉普賽、中國、日本、摩洛哥,甚至是美洲的印第安圖騰了
.
為什麼呢?原因可能還是因為1880年代以後的工藝運動。
越來越多人痛恨商業社會那種炫富的低劣品味,反而開始崇尚起前工業時代手工藝的簡單質樸。(大概也可以解釋現代文青的手作風潮)
而在這種風潮下,對所有未遭受工商業革命荼毒的傳統地區,都成為波希米亞的寄情對象
而波希米亞也就這樣,成為民族風的專用大戶了~
.
現在想想,搞不好我寫生活世界史的動機就是這個吧XDD
當我們一層層揭開波希米亞的過去,你就會發現這風格不是只有民族風而已
在各種編織物、工藝品的表象下,所代表的具體精神其實就是「反抗」與「自由」
.
當然啦,這種反抗不是武力推翻什麼東西,在現今
它已經變成一種生活中的小小逆襲。
當你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
活得真的很累很累的時候
不妨就戴上個編織手環、或在家中擺個手工的繽紛飾品
.
那不是工業大量生產出來的、而是工匠花時間
慢慢在手中完成的一件藝術作品。
它提醒我們這世界上的確存在著一種人,在這個商業狂潮的時代裡
仍然沒有完全投降,還試著保有一點點生活的主控權。
不知道,也許你能夠找到一點點繼續下去的力量吧:)
#後面那張是我的波希米亞穿搭
#看得出來在模仿哪部片嗎?
#但好像不夠鮮豔說😂
#生活裡的小世界史
波希米亞吉普賽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波希米亞到底是什麼鬼東西?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91948825.A.849.html
如果你對女性服飾有所涉獵,看到「波希米亞風」想必不陌生。不過波希米亞風其實沒人有能力做定義,只知道多半的服裝呈現帶有花紋圖騰的飄逸洋裝。這類服裝並不那麼容易駕馭。氣質稍差的女孩子穿上這類衣服,看起來比路邊乞丐還落魄。似乎這種衣服需要某種特殊的門檻。
十九世紀畢竟是個工業化導致財富爆炸的年代,那個年代中也帶著許多制度上的開放,更打破了社會上的階級限制,是個充滿爆發力的年代。無論是經濟成長或是階級流動皆是,有許多從貧窮到富有的人們急於尋求社會的認同,有些人找了沒落的貴族來學習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更為體面,但同時也有人建立了另一種屬於中產階級特有的文化氛圍,無論是哪一種都可以被稱做「布爾喬亞」。
而「波希米亞主義」也同樣出自十九世紀。許多當時的知識份子認為人們過度追求財富所帶來的物質水準提升,購買了一個又一個奢侈品,或是換了一台又一台馬車。這種慾望並沒有絲毫減縮,反而因為時代不斷的前進,每天每夜都有新型錄出現,於是人們又再次被激起物質上的渴求,而永遠得不到內心的平衡。波希米亞主義追求的就是一種對內心靈性的滿足。尋求內心平衡而非外在肯定的方向導致了這群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必然形成了與布爾喬亞文化的相衝突。
至於為什麼稱做波希米亞則是因為當時的吉普賽人雖然貧窮,卻過得無憂無慮且自由自在,似乎擁有比任何人都真實的快樂。加上十九世紀時,法國人普遍認為吉普賽人與波希米亞地區有著極大關聯,進而以此命名(但波希米亞主義與吉普賽人並沒有任何關係)。
波希米亞主義的最大特徵就是摒棄任何與制式成功和物質崇拜相關的人事物,像是不接受傳統禮俗和文化,也不願意接受任何過去貴族所使用的約定俗成,他們鄙視社會的保守面。因而波希米亞主義幾乎成為了一種「反社會」的象徵。也在十九世紀後半葉之後影響了幾乎所有文學家、音樂家和藝術家,也神奇的使得波希米亞主義與文化知識息息相關。那些在藝術文化上離經叛道的人們都被冠上深深的波希米亞標籤,從福婁拜、畢沙羅、杜象、D.H勞倫斯、畢卡索到近代的大衛霍肯尼甚至是導演伍迪艾倫,他們都帶有濃濃的波希米亞特徵。
當代的文青其實正是波希米亞主義在精神上的繼承者,文青們有著自己的一套規範。他們在乎文化更多於物質上的享受,讀著梭羅、西蒙波娃和卡夫卡,聽著非主流的地下樂團、爵士或是巴薩諾瓦,喝著當時還不甚流行的義式咖啡,穿著飄逸的洋裝或是古著,再簡單配上一個沒甚麼設計的黑框眼鏡。
最後,當代藝術大師大衛霍肯尼曾經感嘆到:「波西米亞曾經反抗著郊區,而現在郊區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波西米亞也就不復存在了。每當有人說『在 1960 年公開同性戀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時,我會說,我就住在波西米亞,而波西米亞從來都是一個寬容的地方。波西米亞不能沒有煙,不能沒有毒品和酒精。然而現在,大家都變成了只擔心自家窗簾的樣子了。」
本文摘自齋主有品有閒系列文
《波希米亞式的文青有閒生活》
https://reurl.cc/vDAVOa
https://21furu.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12.html
波希米亞吉普賽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異兇間 21 - 吉卜賽人故鄉之謎 (悟空) [國語]
https://youtu.be/YcW7mgg8m-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一部《巴黎聖母院》讓許多人了解了吉卜賽人,這是一個始終流浪的民族,一直沒有停止過。那麼,他們為何不停地流浪呢?
看過電影《巴黎聖母院》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體態優美、能歌善舞的美麗少女。這個少女就是電影中的女主角,吉卜賽女郎埃斯梅拉達。她純潔善良,以賣藝乞錢為生,卻無辜地受到一名神父的誣陷和迫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吉卜賽人的生活境遇。吉卜賽人是一個聰明、能歌善舞但社會地位很低的民族,長期以來,他們備受歧視和迫害,四處漂泊。吉卜賽人的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北非和大洋洲各國。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成為吉卜賽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在巴爾幹各國的大小城市,吉卜賽人無處不在。前南斯拉夫甚至有「沒有吉卜賽人就不能稱做城鎮」的諺語。
吉卜賽人為什麼四處流浪?何處是他們的故土?為了揭開這個謎底,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深入吉卜賽人住地,搜集資料,進行探討。但由於原始數據匱乏,謎底難以揭曉,長期以來,學者們各執已見,無法達成共識。有人從人種上來看,吉卜賽人顴骨高起,黃色皮膚,黑色瞳孔毛髮,頗似東亞地區的人。因此,德國北部及北歐諸國,以為他們是韃靼或蒙古人;法國人在稱他們為吉卜賽人的同時,又叫他們是波希米亞人,認為他們來自波希米亞( 捷克西部地區舊稱);西班牙除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外,還稱他們為茨岡人或希臘人,理由是他們可能來自希臘;俄羅斯也稱吉卜賽人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許許多多的名稱,但這些名稱都是其他民族強加的。而且他們根據主觀臆斷確定了吉卜賽人的族源,但這些是不可靠的。英國學者從「吉卜賽」(Gypsy )一語來推斷,認為吉卜賽人源自埃及,因為在英語中,「吉卜賽」含有「從埃及來的」的意思。但是,吉卜賽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誤的。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裏的異鄉人不太了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了「吉卜賽人」。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這個名字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
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與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他們都是語言學家。這三位專家在18世紀80年代通過對吉卜賽人方言的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因而推斷吉卜賽人的祖籍在印度。後來,各國學者通過對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得出結論:吉卜賽人的語言源自印度;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他們的祖先是早就居住在北印度的多姆人。考古學家通過考證得知,古代印度的多姆人早在公元4世紀就以愛好音樂與占卜著稱。他們中有些人能歌善舞,常以賣藝謀生,闖蕩江湖。雖然個別技藝高超者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青睞,但多數人仍從事諸如更夫、清道夫等職業,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視,不許他們與外族人通婚。據說,有些地方的多姆人,為了適應各地的生活條件,能講兩三國語言,並有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的技藝。多姆人在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聯繫在一起,這一技藝傳給了他們的後裔吉卜賽人。通過對多姆人的習俗、文化和歷史的研究,考古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賽人的祖先。
考古學家經過推斷認為,吉卜賽人在10世紀左右離開印度,11 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 世紀到西歐。到20世紀下半葉,吉卜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當然,有支持就有反對。目前,還有許多人不支持吉卜賽人是印度多姆人的後裔之說。到底何處是吉普賽人的故鄉,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喜歡我們節目的朋友, 請讚好, 和分享, 最重要是訂閱我們頻道, 還要點按旁邊的小叮噹, 我們有新影片出台, 各位便可以第一時間知道, 好吧, 再見
波希米亞吉普賽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異兇間 21 - 吉卜賽人故鄉之謎 (悟空) [廣東話]
https://youtu.be/Ji7sVyaduf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一部《巴黎聖母院》讓好多人了解了吉卜賽人,這系一個始終流浪嘅民族,一直無停止過。嗰个麼,佢地為何唔停地流浪呢?
睇過電影《巴黎聖母院》嘅人,都唔會忘記嗰个個體態優美、能歌善舞嘅美麗少女。呢個少女就系電影中嘅女主角,吉卜賽女郎埃斯梅拉達。她純潔善良,以賣藝乞錢為生,卻無辜地受到一名神父嘅誣陷和迫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吉卜賽人嘅生活境遇。吉卜賽人系一個聰明、能歌善舞但社會地位很低嘅民族,長期以來,佢地備受歧視和迫害,四處漂泊。吉卜賽人嘅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北非和大洋洲各國。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成為吉卜賽人最為集中嘅地區。喺巴爾幹各國嘅大小城市,吉卜賽人無處唔喺。前南斯拉夫甚至有「無吉卜賽人就唔能稱做城鎮」嘅諺語。
吉卜賽人為什麼四處流浪?何處系佢地嘅故土?為了揭開呢個謎底,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深入吉卜賽人住地,搜集資料,進行探討。但由於原始數據匱乏,謎底難以揭曉,長期以來,學者們各執已見,無法達成共識。有人從人種上來睇,吉卜賽人顴骨高起,黃色皮膚,黑色瞳孔毛髮,頗似東亞地區嘅人。因此,德國北部及北歐諸國,以為佢地系韃靼或蒙古人;法國人喺稱佢地為吉卜賽人嘅同時,又叫佢地系波希米亞人,認為佢地來自波希米亞( 捷克西部地區舊稱);西班牙除稱佢地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外,還稱佢地為茨岡人或希臘人,理由系佢地可能來自希臘;俄羅斯也稱吉卜賽人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好多嘅名稱,但這些名稱都系其他民族強加嘅。而且佢地根據主觀臆斷確梗咗吉卜賽人嘅族源,但這些系唔得靠嘅。英國學者從「吉卜賽」(Gypsy )一語來推斷,認為吉卜賽人源自埃及,因為喺英語中,「吉卜賽」含有「從埃及來嘅」嘅意思。但系,吉卜賽呢個名字本身就系錯誤嘅。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佢地嗰个裏嘅異鄉人唔太了解,誤以為佢地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佢地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了「吉卜賽人」。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呢個名字喺吉卜賽人嘅語言中,原意系「人」嘅意思。
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與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佢地都系語言學家。這三位專家喺18世紀80年代通過對吉卜賽人方言嘅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嘅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嘅印地語十分相似,因而推斷吉卜賽人嘅祖籍喺印度。後來,各國學者通過對吉卜賽人嘅語言嘅研究,得出結論:吉卜賽人嘅語言源自印度;吉卜賽人嘅發源地系喺印度,佢地嘅祖先系早就居住喺北印度嘅多姆人。考古學家通過考證得知,古代印度嘅多姆人早喺公元4世紀就以愛好音樂與占卜著稱。佢地中有些人能歌善舞,常以賣藝謀生,闖蕩江湖。雖然個別技藝高超者受到當時統治者嘅青睞,但多數人仍從事諸如更夫、清道夫等職業,受到其他民族嘅歧視,唔許佢地與外族人通婚。據說,有些地头嘅多姆人,為了適應各地嘅生活條件,能講兩三國語言,並有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嘅技藝。多姆人喺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聯繫喺兼埋,這一技藝傳給了佢地嘅後裔吉卜賽人。通過對多姆人嘅習俗、文化和歷史嘅研究,考古學家得出這樣嘅結論:古代多姆人系吉卜賽人嘅祖先。
考古學家經過推斷認為,吉卜賽人喺10世紀左右離開印度,11 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 世紀到西歐。到20世紀下半葉,吉卜賽人嘅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聞名嘅流浪民族。當然,有支持就有反對。目前,仲有好多人唔支持吉卜賽人系印度多姆人嘅後裔之說。到底何處系吉普賽人嘅故鄉,仲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喜歡我地嘅朋友, 請,讚好, 同埋分享, 最緊要訂閱我地頻道, 要按埋旁邊個鐘仔,我地一有新影片, 各位就可以第一時間知道, 好啦,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