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酒廠真的能重生?-財訊第641期
臉書有個「動態回顧」功能,自動跳出過去某年某日曾發表的影像記錄。前些時候突如其來的,幫我回顧了7年前的專欄文章「消逝的酒廠,永恆的醇釀」,終篇長吁短嘆於上個世紀威士忌產業的大蕭條,導致幾間神級蒸餾廠,如波特愛倫、布朗拉或玫瑰河畔,都從此消失,文末還引述了吉姆莫瑞於「威士忌聖經」中的感嘆:「...如果上帝存在,相信總有重新開張的一天」。
上帝是否存在的命題先行擱置,不過這三間酒廠確實紛紛復活了。其中名稱如夢似幻的玫瑰河畔(Rosebank)於1993年關廠後,不僅土地資產售出,廠房也因乏人管理而殘破頹圮,熟陳倉庫早已傾倒,廠裡的糖化槽和蒸餾器竟然在2008年底不翼而飛!幸好新團隊於2017年接手,讓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的廠房得以重生,但新廠設計的都市景觀問題又冒出來,建築師得在歷史與環境融合中拉拔,一方面保有舊廠的風貌,另方面則須考慮新廠機能。今年初當地政府總算點頭,一座新舊交融的酒廠將在未來重新站立在Falkirk運河河畔。
就在全球愛酒人士額手稱慶之時,新廠順勢推出了一款30年酒,正式昭告世人:玫瑰河畔回來了!我的好朋友-《酒徒之書》的推坑者-正是台灣分公司負責人,當然也喜孜孜的向大家分享這個好消息。不過可想而知的是,由於新廠尚未興建完成,30年老酒的瓶中酒液來自老酒廠,按今日威士忌價格的飆漲程度,老實說,不是一般升斗小民所能負擔。
老酒消費不起,等待新酒總可以吧?根據規劃,原本高聳的煙囪和臨運河側的磚牆將被保留下來,另一側則以大片玻璃展示新穎的蒸餾室,加入了綠能和節能考慮後,年產量約一百萬公升純酒精。這個產量並不大,在蘇格蘭百來間酒廠中只能算是中小型,顯然營運團隊採取的是保守策略,除了蒸餾生產之外,未來將仰靠鄰近著名的地標Falkirk大轉輪來吸引酒廠觀光人潮,用以挹注收益。從這些官方及媒體資料,我的心底不禁生起一個小小疑問:新廠真的能複製舊廠「低地之王」的風格嗎?
身為資深懷疑論者,我有大量的理由提出質疑,首先,「酒廠風格」就是一個很難驗證的名詞。我必須強調,大集團旗下酒廠存在的意義通常只有一項:提供集團調和所需的風味元素,當大難臨頭,酒廠被關閉的理由通常都是可被取代。當年集團擁有兩間低地酒廠,玫瑰河畔因設備老舊、鄰近景觀雜亂,所以慘遭捨棄,直到威士忌風潮大興,留下的存酒才得以單一麥芽型式裝出,反而掀起追逐浪潮。這些緣由讓我們思考,今日眾人緬懷的酒廠風格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我們讚嘆的老酒,已經在酒窖中熟陳了數十年,幾乎沒有人有機會嚐到20、30年前剛剛蒸餾出來的新酒,如果沒能留下一些新酒樣品做比較,該如何確定新廠風味和舊廠一致?從製作數據去模擬嗎?先不談所有的設備都已經更新,大麥品種、酵母菌種、水質處理方式都不相同,橡木桶來源和熟陳環境也多所差異,或許能找回幾位老工匠來指導,但能否完全複製?我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最後,舊時代的美好很可能只是誤會一場,或來自「失去」的心理投射。早年以人力操作設備,依據個人感官決定風味走向,都存在不確定性,也存在不完美,這些偶現或累積的瑕疵,造就了我們今日必須靠機緣才能嚐到的驚喜滋味。今日大部分的酒廠在產量和品質壓力下,必須利用儀器和電腦來監控製作流程,盡可能避免人為失誤,加上新廠設施若考量環保節能,則難以單純倚靠人力,而是精準的控制每一個製作步驟。當然老工匠的經驗可轉化為數據,但就像黑膠與CD唱片的微妙差異,發燒友可輕易察覺。
我有老症頭,喜歡看一些具有原創性的老電影,前些時候看了《魔鬼終結者》第一集,大家應該記得阿諾在片中的經典台詞「I'll be back」吧?電影科技從1990年代之後大躍進,電腦繪圖加綠屏特效取代了演員真槍實彈的演出,製片費用從此不斷飆高,觀眾需索的感官刺激也不斷被加強。今日的年輕觀眾回頭去看老掉牙的「科幻」電影,難免會嘲弄其粗糙的技術,但「時間」卻是威士忌最大的價值,年輕酒款再美好,不會有人拒絕關廠老酒吧?
「I'll be back」雖然成真,不過我掐指算來,新廠製作的酒最快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可能上市,而且還是不到10年的年輕款,有誰曾喝過消逝的酒廠這麼年輕的「老酒」?也因此那些讓人緬懷的滋味是不是能真的回來,老實說,我不確定。
「波特桶威士忌原酒價格」的推薦目錄:
波特桶威士忌原酒價格 在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支酒值不值得收?-財訊第637期
四月份踏入某酒展的展場時,一列長長的人龍立時吸引了我的目光,驚訝的發現這條人龍並不是為了買票,而是-我走到人龍底端-為了排隊購買某支剛推出的威士忌。入場後我與朋友聊起了這個現象,剛好幾位已經拿到酒、正在整理背包的年輕人就在附近,忍不住開口相詢,為什麼對於一支剛剛發行、沒有人喝過、價錢又不算低的無年份酒那麼熱衷。
「因為過去的風味桶評價都不錯,數量又少」(超前部署嗎?)
「本來沒有預定要買,但提早來到現場,剛好看到可以排隊購買」(盲目跟風?)
「如果覺得好喝的話就留下來,不好喝就…找機會轉賣,應該會漲價吧」(投資理財?)
近日好奇加入了幾個臉書社團,而後,猶如打翻了潘朵拉的盒子,每天不斷的看到許多「這支酒值不值得收」或是「這支酒現值多少」的留言,很顯然,在威士忌大波段行情已經逐漸平緩時(我的個人觀點),仍有許多酒友心理拉扯在收藏與投資之間。盡管我身為「酒是拿來喝的」基本教義派,但大概能了解值不值、收不收的疑問,因為酒友們時時計較於性價比,所以產生以下種種的理由:「沒喝過但聽說很讚,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好多人在搶,我是不是也要跟?」、「聽說要漲價了,先囤一些起來再說」、「據說會漲,可以買來等著漲價賣出」、「單桶、台灣獨賣、全國限量,不買就沒了」或「我買了第一版,是不是要繼續追下去?(我買了第三版,是不是要把前二版補齊?)」
拍賣市場上瘋狂飆高的價錢,如去年山崎五十五年的六百二十萬港元,基本上只是酒後閒談,與絕大部分酒友無關。剛剛現身市場、至今為止最高齡的八十年格蘭利威,或是一套六瓶上千萬的麥卡倫RED,也都不是升斗小民所能企及。但你我都知道,除非頂尖富豪,上述酒款不會有人開來喝,存在的目的只是投資獲利,但若論及收藏,基於不同的理由與契機,每個人都可侃侃而談。所以暫且先放下投資不管,就「值不值」的目的簡單分類如下:
一、 個人意義:最常見的莫過於個人或家人親友的生日年份,或是重要的紀念日或事件,又或者是大師簽名。許多人喜歡遇見大師時,請他在酒瓶上簽名,不過請注意,簽名後的酒並不會因大師光環而價格倍增,不如就安心收藏吧!
二、 品牌喜好:麥卡倫、百富、波摩、雲頂、山崎、余市…等,主要關乎個人風味喜好,也可能是潮流趨向或增值性,以及對個人具有特殊意義的品牌。我的某位好友刻意收藏百富,因為是他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啟蒙。
三、 桶型與喜好:許多人喜愛初填雪莉桶,也有許多人(如我)喜愛酒齡夠老的波本桶,重泥煤總會吸引一批逐臭之夫,各酒廠、品牌不同的過桶具有特殊性,而稀罕的日本水楢桶更是一瓶難求。
四、 系列:麥卡倫的系列品項最多、百富故事系列、帝亞吉歐年度原酒甄選、高原騎士北歐神話...,市場上不乏以系列方式裝出的酒款,但通常不在同一時間出現,也不會公告何時終止,所以收集起來最是耗神,不知何年何月才收得齊全。
五、 第一版:定時定期推出的酒款,如果酒標上註明第X版,那麼第一版永遠最吸引人,其增質性當然也最高,山崎五十年第一版的拍賣價是第三版的兩倍。
六、 絕版:關廠的酒廠如波特艾倫、布朗拉、羅斯班克、輕井澤、羽生等,或是早年的裝瓶如雲頂的本地大麥、雅柏單桶、拉弗格小紅標,因為喝一瓶少一瓶,成為酒友到處尋覓的對象。
從以上的收藏理由讀者們應該注意到,「收藏」與「投資」時常糾纏不清,也是酒友猶豫著該不該下手的主因。的確,口袋不深、收藏不豐的我,主要都依據喜好來買酒,早年聽從前輩們一次至少買兩支的教誨,一支當然要開來喝,另外一支就成為收藏,可能未來開來喝,也可用來交換或轉賣。只不過某些當年以「喝」為目的的收藏,今日居然搖身一變成為珍稀,雖然十多年來幾乎都喝光了,少數未開瓶的酒價格漲到開不下手,真的不愛時,轉賣不失為存放空間不足的解決方案。
說到底,「值不值」牽涉了個人價值觀,不該問人,永遠該自問收藏的理由,不過也永遠要將經濟/家庭因素考慮進去,收藏收到經濟拮据或家庭失和就完全不值了。
波特桶威士忌原酒價格 在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消費者需不需要知道那麼多?-《威士忌雜誌》第44期
答案是:不需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威士忌的規範-我指的是大部分酒友都很熟悉的蘇格蘭威士忌法規,雖然製作時仍有種種要求,但酒標上只簡單的要求一定得標註這支酒的類型(單一麥芽、調和麥芽等五大類),不需要告訴消費者使用的穀物、酵母菌和水源,也不必透露橡木桶種類、尺寸或填裝次數,有沒有添加焦糖著色、是否經冷凝過濾,甚至生產的酒廠、產區、熟陳時間等等,通通都不必講。顯然立法機構認為除了與價格相關的必要資訊,如容量、酒精度及裝瓶地址之外,其餘都可以由消費者「盲飲」後,根據風味喜好來決定買不買單。
酒友們對於上段說明會不會感覺奇怪?這些資訊不是我們習以為常,且認為理所當然的嗎?沒錯,一般酒廠、酒公司或裝瓶商在設計酒標時,凡是有利銷售且合乎法規,通常都會標上酒廠名稱、酒齡、橡木桶尺寸、種類或使用方式等,如果是非冷凝過濾也沒添加著色劑,更要清楚宣揚。其道理也明白,消費者仍需要一些資訊來作為購買準則,舉個鮮明例子,過去曾因存酒不足而讓無酒齡標示的NAS大行其道,但酒廠加足馬力生產後,立即更換包裝用力彰顯酒齡數字,無非是酒齡在消費者心目中與酒質存在正比關係。
我於修撰《新版威士忌學》的橡木桶部分章節時,對於「消費者需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問題尤其有感。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任何場合談論起酒款,橡木桶的說明已經是標配,酒友們只要稍微認真,大概都能對波本桶、雪莉桶琅琅上口,甚至其他較稀有的波特桶、馬德拉桶、貴腐酒桶或水楢桶,以及各式各樣的葡萄酒桶都略知一二。部分酒款或許還公佈調和比例,如著名的麥卡倫Edition系列,或是布萊迪的經典來迪,成為鑽研有術的酒友喝酒之餘討論的重點。
不過橡木桶沒那麼簡單,大家應該知道波本桶是全蘇格蘭威士忌產業使用量最大的橡木桶吧?但是幾乎不會知道是由哪間酒廠釋出,因此也就不清楚過去曾裝過哪種波本威士忌和裝了多久,更不會知道橡木桶的製作方式,如橡木採收後是採用自然風乾或人工風乾?風乾時間多長?烘烤木板時採用明火、紅外線還是高溫蒸氣?烘烤、燒烤的溫度和時間?
舉格蘭傑的設計師桶為例,比爾博士曾解釋橡木來自密蘇里州的Ozarks的背陽林區,生長緩慢且毛細孔粗大,因此熟陳時酒液能萃取較多的橡木桶物質。砍伐下來的木材經過2年的自然水洗風乾,去除過多的單寧,而後裁切的木板利用紅外線做15~20分鐘的深度烘烤,再以明火做20~30秒的中度燒烤,目的在於加深熱裂解程度以釋放更多的香草、焦糖、奶油等風味物質,最後再交由傑克丹尼酒廠使用,所以嚴格說來並不能稱為「波本」桶。這些量身訂做的處理,假如比爾博士不說,我們毫無頭緒去追究,自然不會知道這些繁瑣的細節。
酒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在網路上搜尋Vicard Cooperage的影片,這間現代化的製桶廠採用軟體控制升溫速率和時間,對橡木桶進行不同程度的烘烤,讓我大開眼界。但回到我的問題,消費者真的需要知道這麼多嗎?知道了對於喝酒有任何幫助?
我的回答如同本文一開始那樣斷然:沒有!想當然爾,我們知道某棵橡樹是砍伐自哪個NE座標又怎樣?但是我聽膩了酒廠-越大的廠越嚴重-長久以來都認為這些細節相互牽扯解釋起來太複雜(麻煩),消費者不需要知道那麼多,所以三緘其口、諱莫若深的搞神秘。但是作為一個認真的消費者,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應該由酒廠酒公司決定,而是消費者,儘管有興趣的人的確不多,不過把握合乎法規的大原則下,公開資訊並不會折損酒廠酒公司的威信,而是加強與消費者的互信-有問必答與問而不答,你認為誰比較容易討得消費者的歡心與喜愛?
波特桶威士忌原酒價格 在 [噶瑪蘭-獨奏波特桶單一麥芽原酒] Kavalan Solist Port Single... 的推薦與評價
噶瑪蘭-獨奏波特桶單一麥芽原酒] Kavalan Solist Port Single Cask Strength Single Malt Whisky... ... <看更多>
波特桶威士忌原酒價格 在 Happy Hour大叔喝呵呵ep29-葡萄牙國寶波特酒桶陳的威士忌 的推薦與評價

波特 酒不適合年輕人喝,他們過於稚嫩和活躍。 波特 酒是歲月的恩賜,是慰藉學者和智者的靈魂飲料。」——英國作家Evelyn Waugh 威士忌 各種不同的用桶,波本 ... ... <看更多>
波特桶威士忌原酒價格 在 [心得] 噶瑪蘭波特桶原酒- 看板Wi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以前都喝便宜的菲迪15,HP12
初嚐波特桶竟讓我喝到濃郁的巧克力味
香氣炸開跟尾韻持久令人難以忘懷
想不到國產有這麼驚人的實力
下次想再去買雪莉原酒來嚐嚐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8.11.5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ine/M.1546917917.A.B5A.html
※ 編輯: apple3509 (39.8.11.55), 01/08/2019 13:22:28
※ 編輯: apple3509 (39.8.11.55), 01/08/2019 21:04:41
※ 編輯: apple3509 (39.8.11.55), 01/08/2019 23:15:03
※ 編輯: apple3509 (39.8.11.55), 01/08/2019 23:18:04
※ 編輯: apple3509 (39.8.11.55), 01/08/2019 23:29:37
※ 編輯: apple3509 (39.8.11.55), 01/09/2019 00:31: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