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A貨】
我曾經是個會計人。大學一路努力完成會計學位後,拿到了進入當時前五大事務所工作的門票。同學與家人讚賞之餘,我也對自己感到肯定。可惜這感覺就只維持了那麼一下下,因為我的心裡總有種「幫助我來到這裡的能力可能只是短暫、只是時機剛剛好、甚至我就是幸運」的重複想法。這樣的感覺持續得跟著我,導致我一直無法好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甚至對表現如果不如自己與別人對我的期待有極大的恐懼,大到我後來決定必須離開事務所的工作。
最近我才發現,原來這種感覺也有個心理學名!這就是 imposter syndrome,中文翻譯為冒名頂替綜合症。
用白話解釋呢,就是不管自己多傑出,在內心都覺得「我是個幌子」。就算是在事業、家庭、關係等各個層面都看似狀態很好的人生成功組,並不會沈溺在滿足與幸福中,反而是覺得自己像個A級的仿冒品 — 就算再怎麼像,終究還是個假貨!是不是一個很諷刺的狀況?越是成功反而會覺得自己越假!
在 1970 年代透過研究發現,後而命名 imposter syndrome 的心理學家 Pauline Rose Clance 與 Suzanne Imes 說:有70%的人在一生的某個時段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她們的研究也顯示,有 imposter syndrome 的人會呈現兩種行為模式:要不是個事情總要拖到最後一分鐘才做的拖延者,不然就是做事非常努力的過頭努力者。
過頭努力者如果成功或是做的好,就會歸功於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與奉獻。拖延者呢?如果表現不如想像,就有理所當然的理由為自己解套。拖延者如果也表現的不錯,就會把結果歸功於自己的運氣好。
天啊!這根本比算命還神準!
探討 imposter syndrome 的重點不是他會不會發生(因為研究顯示大部份的人都會體驗),也不是會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一直活在被穿插的恐懼與焦慮中,人的狀態總之不會太好)。重點是到底它為什麼會發生,所以我們才有機會預防它。尤其在嚴重體驗者上,特別容易有下面這三種特質:
榜上第一名的是懷疑自己能力。再來是適應度不良的完美主義者,這種人會設定反常高的要求。儘管如此,自己就算能達到要求也不會有成就感。最後,就是有高度焦慮、擔憂與不安的神經質。
但最難以預料的是,研究發現高智商的人反而也更容易有 imposter syndrome,因為越是聰明的人,越會質疑自己的能力。加上聰明人身邊通常都是聰明人,這樣的社群因素也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夠好,鼓勵 imposter syndrome 的發生。治療許多高成就但有 imposter syndrome 的 Marilyn Puder-York 醫生發現,這些人通常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都高度注重學業證書。於是,他們非常擔憂會因為不夠好而被期待有成功小孩的家人拋棄。
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還有學術界,也都是滋養 imposter syndrome 的溫室。要免除 imposter syndrome 不可能,但要降低它或許有機會。其實從塑造一個安全,讓大家能公開承認與討論犯錯的環境就行了。說起來容易,但當 imposter syndrome 已經根生蒂固地在我們的思維,甚至靈魂當中,好像有蛋生雞、雞生蛋的執行困難。我們只能仰賴更有意識的去覺察我們的想法,注意損害力強大的內在聲音開始燃起。
再來,就是接納我們是有多種面向的人類,imposter syndrome 也是其一。要好好的去認識我們自己的各種面向,別把imposter syndrome 帶給我們的想法當作對自己所有的定義。
或許自我洗腦也有幫助:我不是A貨,我可是貨真價實、超正的正品!!(每天記得照三餐看著鏡子對自己說 🤣)
.
.
.
.
#生活中的修行
#身心靈補給站
#蒙特梭利在我家 #montessoriathome
#心靈心理學 #spiritualpsychology
#關係 #relationships
#育兒 #mindfulparenting
#教育 #educationforpeace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Source: Psychology Today https://bit.ly/3zjaH5w
Photo by Ahmed Zayan on Unsplash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踏入12月,不少商場仍然在疫情下佈置聖誕裝飾,大播聖誕歌來增添節日氣氛,務求向消費者不斷洗腦。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此舉是一種耳蟲效應。 除了聖誕歌,驚安の殿堂DONKI和牛奶公司獎賞計劃YUU的主題曲也是耳蟲效應的很好例子。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Daisy)解釋,如果腦袋中不停播同一首歌停不了,...
「洗腦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電影趴ca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心得] 洗腦- 看板DirectSal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高手都擅長的洗腦術到底有多可怕?經常出現在你身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邪教的洗腦心理學】專訪心曦心理諮商所周慕姿心理師 的評價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如何幫助陷入邪教的朋友?|#五分鐘心理學-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邪教的洗腦心理學】 心曦心理諮商所周慕姿心理師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邪教如何洗腦?小心這些心理學陷阱- 閒聊板 的評價
- 關於洗腦心理學 在 Psychology/凯瑟琳·泰勒:洗脑心理学(扫描版).pdf at master 的評價
洗腦心理學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烏賊戰有效?
科學家研究發現,一件事情只要連續重複27次(複雜的需要60次),就能形成「習慣」。慣性的建立關鍵在於「重複」發生。
人傾向信任重複不斷出現的事物(重複曝光效應),社會學也指出,信任來自重複。
重複除了能產生咒語效果,還能讓人不自覺的被制約反射控制!
有一個小遊戲,可能不少人都玩過,「連續十次,非常快速地說『獅子頭』」之後,接著很快地指著自己的腦袋瓜,問對方這是什麼?
通常,對方會反射性地回答「獅子頭」。
心理學稱此為Canalization Principle,渠道化定理,構築一條讓對方做出你所要的反應的道路,就是重建人們的制約反射機制(俗稱洗腦)。
認知心理學則稱之為可得性捷思偏誤,簡單來說,你會不自覺浮上腦袋的想法,經常是最容易獲得的而非正確的資訊。
所以,假消息說多了說久了就是會有人信,也許你不信,但是就是有人會信。
透過重複建立的主觀真實,一旦確信後遭遇反駁,同常會引發逆火效應(刻意唱反調,更堅持自己的主張是正確),反而鞏固其錯誤認知。
看看疫苗施打狀況與民間對疫苗品牌的挑選的理由,就知道烏賊戰為什麼有效了吧?
破解方法不是沒有,打破沙鍋問到底,先表現出真誠相信的態度,之後再鉅細靡遺的請教對方各種問題(切記,態度上不是為了反駁,不可以擺出高對方一等你是笨蛋嗎的姿態,要謙虛且想要學習更多才發問)。
通常他們會在回答過程中自己發現bug(讓對方自己發現很重要),削弱或瓦解洗腦效果。
為什麼烏賊戰有效,也及瓦解之道!
https://zen1976.com/rumor-2/
洗腦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面對壞情緒,決定了你的成就。(貝爾納多篇:P.15)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經歷不如意的狀況,面對突發狀況時,每個人會依循自己的習慣決定該如何解決問題。但因為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有時候個體所選擇的解決方式並非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單純逃避問題甚至是製造出更多更大的問題,好暫時無暇去想到原本的問題。
在本書P.12~P.18當中,用七名不同個性的主角為例,故事的開頭都是發生某件意外打亂了一天行程,接著又面對工作上的不如意、老闆的刁難等狀況;而七位主角在面對壞情緒時,因為處理方式的不同而影響到後續的發展。
主角三號貝爾納多是個習慣告訴自己「事情沒那麼糟糕」的人,那天他一如往常地去上班,並按照日常行程工作。但他的老闆因為自己的問題而責罵他,貝爾納多並沒有去想到老闆只是單純想找人發洩情緒,同時他也立刻將被責罵時所帶來的不適感壓下來,繼續他的工作。
面對日常的一切狀況,貝爾納多表面上的情緒起伏都很小,甚至可能沒有任何反應。因為每當情緒湧上來之前,貝爾納多就會立刻將他藏起來,而那些被他往內心深處埋藏的情緒從未消失過,只是因為埋藏得太深,就連本人也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了。
貝爾納多有偏頭痛的毛病,但醫師都找不出病因,他總是靠吃止痛藥來解決偏頭痛的問題;那天被老闆罵完後頭痛的問題又變得更嚴重了,他沒有發現自己的頭痛與被老闆罵之間有關聯,他只是選擇了再多吃一顆止痛藥來緩解頭痛帶來的不適。
“患有述情障礙的人在面對事物時,無法感知情緒間細微的差別,他們不常觀察自己的內心,也無法適切地理解他人的動機。
在這種行為模式下,我們發現兩種人:一種是成長背景中沒有足夠的情緒詞彙的人,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如此,從不討論「某些事情」;另外一種則是其神經結構對情緒有著不同處理方式的人,像是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便是如此。”(本書p.95)
我想貝爾納多並非是亞斯伯格族群,我在被貝爾納多的例子中看見了母親的影子,我的母親自我有印象以來就是普拿疼不離身,偏頭痛的問題幾乎是天天困擾著她。
母親同樣找不到頭痛的病因,而頭痛又會影響到她該做的事情,於是只能夠靠著服用止痛藥來解決;她平常甚至會把薄荷棒當成臉部保養品,一天到晚狂擦太陽穴與人中,她認為薄荷油的香氣能夠緩解她的不適。
當我結婚生子後,就跟許多回娘家的女兒一樣,我會找母親傾訴嫁到夫家後所受的委屈,在當時我母親永遠只會跟我說:
「是妳自己決定要嫁的,有什麼委屈妳都得要忍耐,才不會被人家嘲笑軟弱。」
「當人家媳婦沒那麼容易,做得再好也是永遠被嫌不完,自己看開一點就好。」
「婚姻就是這樣,老公在外面做什麼妳不要去多嘴,當人家太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少他還有拿錢回來給妳跟小孩。」
至少在我記憶裡,母親從來不會用言語表達她的感受,我幾乎不曾看見她頂嘴公公婆婆;即便爺爺奶奶擺明就是在刁難母親,她也只會不斷點頭說自己會改進,事後再躲回房間偷偷哭泣。
三從四德的父權思想綁架了母親的感受,使她不允許自己為那些不合理的對待提出抗議,甚至不允許自己生公公婆婆的氣。當她在家庭中遭受到公婆與丈夫不合理的對待時,她會洗腦自己問題全都出在她身上;無法達到夫家的標準是她能力太差,她至今沒被休掉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要感恩、要知足。
不讓情緒失控而做出極端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是好事,但被壓抑的情緒若無法獲得釋放,就會持續累積在內心裡,最後出現其他生理上的病症,例如貝爾納多與我母親那樣的偏頭痛。
上一篇的潘多拉同樣也是壓抑,貝爾納多與潘多拉最大的不同是他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有情緒;如果潘多拉遇到挫折時,是選擇不允許自己感到難過或生氣並把情緒壓下來,那麼貝爾納多則是認為這根本沒什麼好難過或是生氣的,然後無視自己其實為此感到不開心的事實。
潘多拉是不知道該如何向他人傾訴自己的感受,而貝爾納多則是連自己的感受都無法察覺,也因此不會想到這需要找人談談,甚至不會知道找不到病因的偏頭痛,就是因為長期無視自己的感受所造成的。
會這樣習慣麻痺自己的感受,也是因為個體本身認定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也許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就被教導成要內斂,因此不允許自己將自己的情緒給表現出來;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表現能夠使他們降低生活中的危險,他們可能曾經歷或目睹情緒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使他們害怕自己重新經歷一次後果,於是選擇麻痺自己的感受。
不同於潘多拉,像貝爾納多這類型的人不是告訴他事情沒那麼嚴重,事實上即便已經火燒屁股了他們依舊會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注意自己的情緒並加以命名,一但情緒有了名稱之後,大腦才能夠順利地建檔並且依照關聯性分類。
最初,個體可能只能夠很模糊地察覺到自己高興與不高興,但無法分辨細節,也無法描述感受。必須嘗試著從過往的經歷找出相似的感受,或是去思考當我有這樣的感受時,是否想起了什麼事情。
也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作業寫不完而大哭,卻被父母大罵「哭就寫得完嗎?」、「再哭就用打的!」、「沒寫完不能吃飯,看你要哭到什麼時候!」於是,想起了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領悟到,自己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且表達情緒對於解決問題不止沒有幫助,還會製造出更多問題。
也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曾經將心裡不願讓父母知道的秘密告訴學校老師,結果老師卻將這些秘密轉達給父母,甚至還讓自己因此遭到父母的處罰。於是,想起了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領悟到,向他人求救可能會遭到背叛,而且還會讓敵人發現自己的弱點,讓自己受到更多傷害。
那些經歷不見得是很嚴重的創傷,甚至連自己也不在意曾經發生過那些事,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正是使自己與情緒脫節的根源;觀察自己的感受並與過往的經歷加以連結,接著再重新去定義過去的那些經歷,過去沒被處理的情緒死結才能夠被解開。
當個體能夠明白過去的經歷不能用來定義現在的自己時,才能夠在情緒湧上的當下找出適當的應對方式,而非一如既往地用過去的習慣去忽略情緒問題。本文主角貝爾納多後來在好友的支持下,開始練習感受自己的情緒,並且持續進步著;而筆者的母親在公婆都過世之後,她才開始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雖然有點遺憾,但至少這些年來母親嘴上說的「看開點」,已經不再是為了滿足別人而委曲求全。母親現在的「看開點」比較是「我這人做事就這樣,高不高興隨便你」;她所謂的看開點,是別去理會那些總想指導我們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旁人,做人只要問心無愧這樣就夠了。
下一篇:雖然很懂得聆聽朋友的煩惱,卻從不願拿自己的煩惱去打擾朋友;凡事都會優先替他人著想,不論遇到什麼問題永遠都是先檢討自己。
書名:壞情緒,變好事的五堂正向心理課
出版社:方言文化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洗腦心理學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踏入12月,不少商場仍然在疫情下佈置聖誕裝飾,大播聖誕歌來增添節日氣氛,務求向消費者不斷洗腦。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此舉是一種耳蟲效應。
除了聖誕歌,驚安の殿堂DONKI和牛奶公司獎賞計劃YUU的主題曲也是耳蟲效應的很好例子。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Daisy)解釋,如果腦袋中不停播同一首歌停不了,其實已出現了耳蟲效應的反應。Daisy認為,這些容易洗腦的歌,都有共同特徵,包括節奏較快、歌詞淺白簡單、有節奏感、中間有停頓及起伏位。而漫不經心、沒在用腦、想要分心、太過疲累、壓力大的情況更容易被歌洗腦。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24/XDZS7MPDKVDHPDDH2GNWX2Y4AE/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平安夜 #聖誕歌 #DONKI #yuu #耳蟲效應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洗腦心理學 在 電影趴ca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所謂乾貨很多的一集,暫時轉型成知識型趴cast
想邀我們單挑的話,歡迎寄信到 moviepodpodcast@gmail.com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e.podcast/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viePaCast/
0:00 引言
1:56 電影與心理學
3:00 《刺激1995》和正向心理學
5:31 介紹【哇賽心理學】
9:25 談《鬥陣俱樂部》中的心理學要素
18:30 「重複曝光效應」如何影響好感度
25:06 「閾下刺激」如何操弄人的行為
35:15 從《鬥陣俱樂部》看邪教如何洗腦人
46:13 「解離性人格」成形的原因
55:56 談睡眠研究的知識
1:04:53 《全面啟動》和清醒夢
1:11:37 是否可能因為看電影而虛實不分?
1:12:02 《我想結束這一切》的暴雷段落
1:12:56 是否可能因為看電影而虛實不分?
1:14:00 大眾媒體的暗示性特質
洗腦心理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不小心,還以為自己真的會獨立思考
那天進到誠品
我看到這本
心想:「這名字也太學術了吧」
然後,我把它買回家了。
不想否認,在閱讀的過程中,還真的萌生過放棄的想法
因為書的背景與現在相距了快一百年
有些背景真的搭不上
但聽著作者分享幾個案例之後
我慢慢發現
原來我們從未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這些想法
都只是別人透過不同方式傳達給我們的而已
我的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洗腦心理學 在 高手都擅長的洗腦術到底有多可怕?經常出現在你身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經常出現在你身邊,卻很難察覺的六個 洗腦 方式| 消費 心理學. 116K views · 9 months ago #富人俱樂部 #消費 心理學 #知識變現 ...more. 富人俱樂部. 514K. ... <看更多>
洗腦心理學 在 【邪教的洗腦心理學】專訪心曦心理諮商所周慕姿心理師 的推薦與評價
【邪教的 洗腦心理學 】專訪心曦心理諮商所周慕姿心理師|媒事來哈啦2023.03.13 · Comments5. ... <看更多>
洗腦心理學 在 [心得] 洗腦- 看板DirectSal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星期日去查了一下.....po上來讓大家看看
........................................
一般人講到"洗腦",會認為這也許是很難的事
,但就社會心理及精神醫學上而言,純非困難的事
。首先是環境的阻斷開始,斷絕家人、朋友、公司、學
校而來的聯絡,並將人關閉昏暗狹小的房間,讓他們聽特
殊的音樂,並在共同生活的狀態下限制其飲食,睡眠,造
成慢性的疲勞狀態。當自我構造變弱時,再破壞自我觀
。凡是私人的慾望與主張都被當做"惡行"來抑制著。
這時再授與單純的理論,人類就簡簡單單地被控制著了,再加
上祈禱、冥想,在視覺效果上予以感化,使大家產生團體意識
。分別給予褒獎與懲罰,那麼人們就慢慢提高對團體的依存度
,最後的手段是徹底地將脫離團體的恐懼深植於人們的腦中
"自我開發課程"大多是參考美國精神科醫生"艾利克邦"的"交流分析理論"
就是要自己去發覺自我所擁有的能力,並刪除會阻礙這個能力發展的要素
然後實現自己真正的能力而活。是屬於自我分析的心理療法,可是不知何時被各種
團體拿來當成洗腦的手段,目前人最容易上當的社會問題之一
,就是各式各樣的不良傳銷事業,這也是巧妙利用了美國心理學家
"阿伯拉哈姆.馬斯羅"的"慾求的階段性"這個概念
順便提一下"偽藥效果"....有些人聽了一些洗腦課程或朋友的述說後,對其公司的
產品深具信心(就跟有些老一輩的人喜歡去寺廟求香灰治病)...這些也就是
所謂的偽藥效果~~也可以說是"心誠則靈"。
po完這些東東...除了傳直銷外讓我不禁想到幾件事跟上述的很有關。
一.
郭玉玲和懅美鳳事件,大家還記不記得啊...郭玉玲也是利用所謂的"自我開發課程"
來親近懅美鳳的, 而且讓這個名女人身敗名裂(名裂嘛~~我覺得還好~~因為她現
在還很紅)...
二.
再者...讓我想到以前許多補習班所辦的試聽講座
...總是許多學生聽完後...受不了氣氛的誘惑馬上就先交報名費(我以前高中也是這樣..
笨笨滴被騙)...等到後悔了...想退費也很難
三
在社會新聞版上,許多高知識份子常常被神棍或一些奇怪的宗教團體
(像是宋七力啦)騙錢的事件...等。
讓人不禁對洗腦這個東西...深感佩服。
總述上面....其實洗腦這東西是無所不在
.....大家就因為如此,被洗腦而不自知
...至於洗腦是好是壞....我覺得某個方面來說,這真得很難有個尺度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8.188.1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