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弱點,是別人的平衡點】
我每周三晚上九點在fb做直播,有個特色是事前都會做調查,而昨天這次調查意外得到一個對比性強烈的結果。
填答者認為自己在工作上的優點前三名是認真勤奮、工作能力強、會解決問題,這都是做事的能力;但是弱點卻是做人的能力,第二名是人際關係,第三名是與主管互動。
粉絲在下面的留言,也很激烈。有人認為做事重要,有人認為做人重要,有人認為做人與做事一樣重要。不過我要說的是,過去我們只會做事,可是無法脫穎而出,癥結就出在於不懂得做人;現在就必須調整比例,既然工作能力強,那麼何妨多一點心力放在做人上面。
因為做一個「不被看見的好人」,心裡很受傷,也很委屈。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思維路徑,也突破做法,多一點做人,少一點做事,人際關係好,做事的效果將會更突出,自己的績效表現也將更容易被看見。
在做人這件事上,今天來跟大家談到一個小技巧,也許你從來沒有想到,曝露自己的弱點,居然可以贏得友誼,因為—
「你的弱點,是別人的平衡點。」
同事弘倫能力突出、表現優異,奇怪的是與其他同事存在著一段無形的距離,打不進同事的圈子裡,於是他更加謹言慎行,不出任何差錯,以為不惹人討厭就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但是結果並不如他所想。怎麼會這樣?
我後來私下了解,發現同事對弘倫存在著複雜矛盾的情結,既是肯定他的能力與表現,卻又充滿嫉妒與不滿,弘倫什麼都好,幾近完美,可是—
「感覺上,他不是同一國的。」
假使弘倫不那麼完美,偶爾出一些糗、犯一點錯,是不是可以讓同事心裡好過一些,把他視為同一國?答案是有機會,這叫作「出醜效應」,出醜會讓人具有「可親近性」。
你是不是也喜歡演《飢餓遊戲》的珍妮佛勞倫斯?我也是!那麼年輕,那麼會演戲,20歲就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22歲時因《派特的幸福劇本》贏得最佳女主角獎,在《飢餓遊戲》飾演凱妮斯艾佛丁,則是最賣座的青春動作女英雄角色。
珍妮佛勞倫斯的臉有些嬰兒肥,屬於甜美型,可是她還是離我們好遙遠…直到2014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珍妮佛勞倫斯大庭廣眾之下摔了一跤,隔年再摔一次之後,我們突然發現,
「原來,影后跟我們影迷一樣,也會摔跤啊!」
在心理上,珍妮佛勞倫斯離我們更近了,這就是「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也有人翻譯成「犯錯效應」,指的是最討人喜歡的是聰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英文pratfall的意思是跌個四仰八叉,中國大陸也譯成「仰巴腳效應」,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1966年,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針對48名大二男生做了一個關於「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的實驗,得出以下的排序:
1. 最受歡迎的人:成績優秀,但會把咖啡潑到別人身上
2. 其次受歡迎的人:成績優秀
3. 第三受歡迎的人:成績普通
4. 最不受歡迎的人:成績普通,也會把咖啡潑到別人身上
從這個實驗可以得知,能力表現與受歡迎程度是呈正比關係,雖然全身上下沒有一個缺點的人未必討人喜歡,可是表現平庸的人仍然不會受到仰慕。「出醜效應」適用於表現不錯的人,偶爾犯點無傷大雅的小錯,瑕不掩瑜,反倒讓人更喜歡。
在這個定義上,你發現到什麼「做人的眉眉角角」呢?
沒錯,人們喜歡能力出眾的人具有人味兒,以及接地氣,跟我們平凡人一樣站在同一條地平線上,好像伸手可以觸及他們,具有「可接近性」。
道理是相通的,平常在職場上,除了努力工作、表現優秀、講究細節、追求完美之外,三不五時別忘了賣個萌,像是—
1. 行為舉止,三八點
嚴肅不只是一種病,還會殺人呢!有時候耍個寶、賣個三八,讓人看到你有趣好玩的一面,想要找你玩兒,反而散發出一股迷人的魅力,是親近的第一步。
2. 出點小錯,無礙的
完美只會遭來嫉妒,大家想要的是看你笑話或出糗,心態才能趨於平衡,那麼偶爾出點小錯,只要無傷大雅,反而有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
3. 自我調侃,那更棒
有時主動提起自己的缺點,自我調侃一番,讓別人發現自己的另一面,哈哈大笑之餘,會更加喜歡你。自我解嘲,是展現幽默的最高手段,總比嘲笑別人好吧!
今天學習的是「出醜效應」,了解到受歡迎的人都是努力求表現之外,偶爾會出點小錯,瑕不掩瑜,差一點完美的類型。所以有時候出點差錯時,不必給自己過度壓力,同事反而會更願意主動來幫助你,而且一旦付出之後,他會自然地更喜愛你。至於人際關係疏離時,不妨說說自己鬧過的笑話,別人會覺得你好有趣,而主動親近你。
總而言之,「出醜效應」就是要你做優秀而真實的自己。而你的弱點,就是別人心態上的平衡點。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怕偶爾示弱的,不是嗎?
***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s
派特的幸福劇本心理學 在 從早到晚心理學- Home 的推薦與評價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老片新看!躁鬱症也是精神科中相當常見的心理疾患,電影中描述了會出現的行為,像是晚上不睡覺, ... ... <看更多>
派特的幸福劇本心理學 在 心理學電影分析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幸福課第2堂:積極心理學目的(美國哈佛大學開放式課程) ... 小丑| 雨人| 還原人生| 愛在心裡口難開| 女生向前走| 腦筋急轉彎| 充氣娃娃之戀| 派特的幸福劇本| 美麗境界. ... <看更多>
派特的幸福劇本心理學 在 [好雷]派特的幸福劇本-正不正常只是相對-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昨天跑去看了派特,
像很多人一樣無預警感動大哭
真的是非常好看的一部片。
劇情部分版上有許多影評高手寫過,在此不作贅述。
這篇心得忍不住想發的原因
是在「派特的幸福劇本」對於精神疾患的正視與溫柔。
我自己是準備心理研究所的學生
在課堂中,老師非常強調「正不正常,只是相對」的準繩。
意指,如果今天面對生氣的情緒時
有十個人選擇沉默,一個人選擇大叫,則那一個人就「不屬於正常」
或在心理學上以「變態」稱呼之,
反之亦然。
變態一詞無褒無貶,僅是敘述
無論今天是精神疾患、資優、遲緩,只要是「顯著與他人不同」
一概屬於廣義變態範疇。
精神疾患即為某人在心理方面
表現出「與他人不同」的行為和思想,
成因有可能是先天基因,也有可能是後天影響,就如同其他疾病。
當這樣的行為與思想影響到生活,
即須要矯治。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能是神經病、每個人都可能變成神經病,然後再變回正常
一切只定奪於這個個體周遭人群的表現。
有非常多數的精神病者與所有人一樣能生活、能哭、能笑、能自知,
他們不是從頭怪到尾的怪物,也不是一起床就開始發瘋到睡覺
他們就是我們。
回到電影來看
很多人認為這是神經病的勵志電影
它的確勵志,但激勵人心的點在 敢於向大眾澄清正確的心理疾患概念
以及 當一個人與他人不同而導致生活不便 時
能夠做一些事情,'相信一些希望
使自己與他人都能更加舒適快樂。
電影中每個角色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心理小毛病
不僅是派特和蒂芬妮,派特的強迫症老爸、婚姻危機的鄰居都是
甚至連派特的媽媽也可能因為壓力過大而精神分裂。
但電影並沒有用突顯怪異的手法強調這些動作,
反而以輕鬆、幽默的態度帶過。
讓人在查覺到自己的「不一樣」之前,先體會到「被接納」的感動,
這是許多心理治療的關鍵。
真實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
長大面對壓力後,開始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做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我自認對情緒處理上頗為理智堅強
但也經歷過工作耗竭(burnout)的崩潰,與周遭很多 很多人相同。
這並不代表我們得住進精神病院了;
只要能夠自力過著符合常軌的生活,
心理疾患就如同感冒發燒,吃藥、運動、多接觸正面影響,
一樣會慢慢好。
精神病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拿疾患來標籤、區隔、貶抑他人,
使他人無法朝調適的方向努力。
我想「派特的幸福劇本」的確為了所以有精神疾患族群
做了良好而影響甚鉅的發聲。
能有奧斯卡獎的肯定,實至名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4.182.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