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趣的靈魂是聰明人的專利?
-
突破思考框架的三個創意性思維
▶︎ 習慣了有條有理的日常
「我覺得你這樣做才對!」
「腦子不能實際點嗎?想這些有的沒的。」
習慣寫只能填英文字母的選擇題,或是圈圈叉叉的是非題,換到理科,是習慣了邏輯推演的最佳解。
學習讓人習慣每件事情都該有個既定答案,而不該有任何不確定,導致內心動搖,久而久之,連著生活的一切,也趨向期待有那麼一個最佳公式解。
▶︎ 公式解以外的生活滋養
然而,公式解的生活雖然可以讓我們很快速找到一個答案去依循,卻也就這樣結束,沒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讓人缺少了在既有選擇中創造額外可能,最大化創意發展的樂趣。
明明,人的天性並不喜歡保持沈默,會期待讓自己的聲音被大家聽見,或是突破舊有的觀點,靠著自己的力量創造全新觀點,從中感受進入心流體驗的那種自我實現感。
▶︎ 自產全新觀點的創意性思維
觀察到人們線性思考的現象,心理學家愛德華‧德博諾撰寫《六頂思考帽》一書,將思考方法以「顏色」區分,用各種故事舉出實際運用方式。
其中提及的「綠色思考帽」,代表著創意與創造新的想法,就可以從這三個思維開始:
• 故意將不相關的事物放在一起
• 思考多個備選方案
• 暫停新的創意思考
ㄧ、故意將不相關的事物放在一起
從捷思法來看,為了降低意志力的損耗,腦袋習慣從自己過往熟悉的事物出發,而這也導致了我們習慣以相同的路徑去尋得答案,為了突破這個既有框架,可以刻意的將平常會排除掉的雜訊丟進來。
假設要思考「奶奶」的取名由來,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從奶這個字去聯想,想到奶粉、奶茶、慈祥......,然而,正確答案卻可能根本毫不相關。
因此,隨意觀看任何書籍,或是去接觸平常不會接觸的事物,並刻意將兩者聯想,就能逼迫自己產生新的思考路徑,刺激出新創意。
二、思考一個答案後的其他選項
習慣急迫地找到最好的答案,就容易在想到第一個答案後馬上實施,而不是去發想更多的備選方案。
然而,每一件事情都有多的視角,如果我們能無限拓展自己的觀點,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一件事,就能因為思考路徑的不同,創造更多的可能。
三、停止思考新的創意
還有一種創意發想,是「停止思考」。因為不斷去拓展新觀點,很可能是假定好了答案,於是去找更多能證明自己的證據。
因此,給自己一些安靜的時間,運用自我覺察、正念、寫日記去回顧過往的各種以為,到處走走逛逛,就能脫離原來的思考迴圈,發現更多的可能。
⭐️越堅持馬上想出來,就越容易想出差不多的東西
▶︎ 每個牛奶糖都有的免費專屬回饋
《六頂思考帽》透過白、紅、黑、黃、綠、藍六種顏色劃分人們的思考方式,讓原有的事物不只有單一切角,更讓我們可以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創造更多選擇。
此書由「有聲書音頻平台 Himalaya 」提供,
現在牛奶糖不止可以免費聆聽此書,還享有以下回饋:
✓ 暢聽上百本世界級暢銷有聲書
✓ 任學超過千堂重量級講師音頻課程
✓ 每週更新一書即時掌握世界脈動
⭐️ 哈佛、史丹佛等大學教授都有獨家開課!
✨Himalaya 30 天 VIP 體驗兌換三步驟✨
1. 前往連結:https://www.himalaya.com/mPmO4
2. 點選「開始 30 天免費暢聽」
3. 填寫註冊資訊,即刻享有30天VIP 體驗!
( 30 天 VIP 體驗結束系統會主動詢問,不擔心直接被扣錢!)
▶︎ 使用心得分享
試用 Himalaya 一個月,剛開始我很不習慣,覺得只要發呆一下下,重點就過去了,覺得是一直以來習慣在閱讀中一邊深度思考、一邊大片略讀自己需要的內容,讓整個思維方式變得很跳躍。
到了後期,我覺得有聲書變成滿有趣的知識吸收方式,因為文字的論述跟口頭的表達是完全不同的,聽有聲書像是聽床邊故事,或是周遭朋友分享觀點一樣,讓我能夠逼自己的腦袋不要再亂亂轉,而是先全神專注去聆聽對方,接著深刻反思沉澱。
▶︎ 延伸好書推推
如果大家喜歡這篇《六頂思考帽》,想要更深度的去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的話,也推薦大家去聽聽《認知尺度》。《六頂思考帽》像是「知道」思考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而《認知尺度》是直接進入思考的操作。
批判性思考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怎麼去搜集多種觀點,卻不被人左右?如果在學習一項新知時,要如何內化並沈澱出自己的新觀點,而不是單純「記憶」一個新資訊?
🚀 本文與有聲書音頻平台 Himalaya 合作
👉 每周日準時遞上暖暖心理文
✨簡單用心理學,找到潛意識埋藏的真相!✨
———————————————————————
參考來源:愛德華・德博諾《六頂思考帽》
#心理學 #心理 #認知 #認知思維 #思考 #Himalaya #有聲書 #psychology #cognitive———————————————————————
「流體 慣性力」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流體 慣性力 在 奶奶心理學 ‖ Psycholo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流體 慣性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流體 慣性力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流體 慣性力 在 [理工]流體力學無因次參數- 看板Grad-ProbAs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流體 慣性力 在 下集討論高雷諾數條件下泳者的移動。 /*-------------分隔線----- ... 的評價
- 關於流體 慣性力 在 流体力学基础_01_简介-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流體 慣性力 在 【大学物理】レイノルズ数とは何か【流体力学】 - YouTube 的評價
流體 慣性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的下一代和美國pk科技,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分享一篇我的好朋友談教育的文章,作者郝景芳是大陸知名新銳科幻作家、教育企業「童行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比較東西方在兒童基礎教育思維上的差異,探討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而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文章轉載自郝景芳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uo),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前一段時間,有一所學校招生的新聞悄無聲息佔據了很多關注教育的人目光C位,紛紛議論:如果是你,會送孩子去這所驚世駭俗的學校嗎?
▎從一所學校引發的討論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原來是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給自己孩子建立的私人小學,現在對外公開招生了。
消息一經發出,瞬間擠破頭。加州有1000個以上家庭遞交了申請。 (注意!這只是本校Ad Astra的分校Astra Nova,雖然課程和模式照搬了本校,但畢竟只是子品牌,就已經如此轟動了。)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所學校入學考什麼:
試題一:首次殖民火星任務需要一位隊長。以下為六位候選人自評及他評的創造力、合作力、尋找資源力、定力、學習力、體力、意志力,七個方面的數值。
1.1 請問哪位候選人最適合擔任隊長來完成以下任務: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在兩年後返回地球。”
1.2 如果任務變成以下,誰又更適合: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使用火星的資源建立能源工廠。永久待在火星並等待三年後第二批殖民者。”
1.3 我們是否應該派人去殖民火星?為什麼?
試題二是一款自創的策略桌遊,讓孩子跟對手對戰二十次,摸清桌遊規律,並尋找出最佳策略。
哇哦,這樣的入學測試題,是不是耳目一新呢?你家小朋友會如何回答呢?
馬斯克原本建立的Ad Astra學校,只是給他的SpaceX員工家的少量小朋友辦的”子弟校“,也算是承襲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企業辦校“的優良傳統,有著濃濃的SpaceX企業風。那麼這所學校日常如何教學呢?
Ad Astra的學生:
- 不分年級:8-14歲的孩子一起上課
- 側重科技:學習的科目主要是編程、AI、倫理和工程
- 練習創業:每人都會建一家虛擬公司,使用學校的虛擬貨幣進行創業和交易
- 接受複雜性挑戰:模擬、案例研究、製造和設計項目、Astra Nova開發的實驗室和企業合作夥伴;學生被複雜性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所吸引。
- 每年更新:每年根據學生和每個項目、實驗室、討論或戰略計劃的經驗教訓來重新設計。
- 讓孩子們喜歡上學:如果學生被認真對待,他們的時間被充分利用,會怎麼樣呢?
哈哈,就是赤裸裸地培養科技創業企業家啊!說不准其中就有SpaceX的繼承人,或是下一代矽谷獨角獸公司創始人。
很想了解一下,這樣直奔主題、前沿酷炫、自由創新、前途未卜、不走尋常路、偏科嚴重的學校,如果是你,會給孩子報名嗎?
▎從科技之爭引發的思考
Ad Astra對科技的重視,讓我們想到近期另一個持續火爆的話題:中國大陸的科技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們都知道,自從去年華為被美國針對性封鎖以來,中國科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敵人像窮凶極惡的野狼一樣圍追堵截,而我們在關鍵性技術——尤其是芯片上——受到了極大掣肘。美國進入了麥卡錫主義,對所有與科研有關的華人採取排擠和封鎖政策。這讓人議論紛紛、憂心忡忡、怒氣沖衝。
這引發了很多討論:大陸和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從資金投入、資金結構、產業結構角度進行了分析:《創新中國仍然缺失的必要環節》和《特朗普貿易戰,為什麼是個教育問題》,在此不多展開。
在此只想分析一種說法:“中國科研起步晚、投入少,暫時落後很正常,只要持續花錢投入,假以時日,一定能全方位超越歐美髮達國家。”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如果認為中國20年後科研水平將全方位超越歐美發達國家,那就意味著,20年後,中國的科研主力軍實力水平要全面超越於歐美髮達國家科研主力軍之上,進一步推論,這就意味著,今天10歲的中國孩子,未來的科研能力要全面超越於今天10歲的歐美孩子。
是這樣嗎?我們的少年真能贏在科研的起跑線上嗎?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書:《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Rethinking the Endless Frontier》,是一本深入回顧科學和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不少紮實的工作和洞見(尤其推薦其中講貝爾實驗室的部分)。
這本書裡詳細回顧了現代半導體和通信工業的發展歷程,其中重大的成果節點包括:
- 1956年諾貝爾獎(1947/48年成果):晶體管的發現/發明;
- 1964年諾貝爾獎(1954/58年成果):量子電子學的發展引發激光的發現/發明;
- 1985年諾貝爾獎(1980年成果):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 1998年諾貝爾獎(1982年成果):帶有分數電荷的新型量子流體的發現;
- 2000年諾貝爾獎(1957/63/70年成果):半導體異質結構的發明;
- 2009年諾貝爾獎(1966年成果):光纖波導的發明;
可以看得出來,這裡面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1)發達的信息工業背後,是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水下冰山;
2)發現和發明往往先於工業應用很多年。
晶體管的發現/發明(1948年)先於英特爾公司成立20年(1968年),更早於286芯片上市(80年代)。再往前追溯,晶體管的前身電子管,是1884年的想法,1904年的專利。是100多年持續不間斷的強大的基礎研究才導向今天發達的工業應用。那是什麼力量帶來了這樣強大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不同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通常是把所有能獲取的科學成果整合在一起。結果是可控的、時間是可控的、成本是可控的、方向是可控的。但是基礎研究不是這樣。基礎研究方向是完全不確定的,它的目標就是發現和理解,是向未知前行。站在歷史節點上,我們會發現:
半導體的發現不是為了電腦,是法拉第發現了異常電阻現象;電磁波的發現不是為了手機,是麥克斯韋從數學上整合電現象和磁現象;流體力學方程不是為了飛機,是伯努利為了解釋水流速不同的現象;激光的預言不是為了光纖和武器,是愛因斯坦發現的光電效應和量子力學能級理論的推演。
所有這些帶來劃時代改變的重大發現,都是為了解釋自然現象、探索基本規律,背後是抽象思想帶來的快感,是科學家對自然不斷追問的樂趣。
▎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的改革和困難
從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都是去解決未知問題。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讓學生練習的都是“解決已知答案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未知答案的問題”。我們練就了孩子們猜測出題人心思的能力,但是真正面對複雜未知的自然,該如何思考和探索,孩子們是毫無概念的。
真正好的基礎教育,是讓孩子學習探索未知問題。這種教育需要教孩子的是探索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記住答案。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如果你想教別人如何使用引擎,你應該把引擎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動手拆卸,而不是簡單地在教科書上閱讀螺絲刀和汽車的知識。如果一個孩子把引擎拆開,他們會明白所有的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他們會明白整體,而不是部分。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告訴孩子電磁感應定律是什麼,然後讓孩子通過左右手定則做練習題,而真正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應該反過來:讓孩子理解法拉第到底在探索什麼問題,他觀察到什麼,他是怎樣想問題的,是怎樣提出理論猜想,怎樣做實驗驗證,遇到什麼挫折,又是怎樣找到答案,最後得出電磁感應定律。
也就是說,傳統教育是從知識出發,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是從探索出發,讓知識作為結果。
我們有多少課堂帶孩子了解過科學定律的發現過程?我們有多少學生知道,胡克是為什麼研究彈簧?伽利略是為什麼研究慣性?如果不知道科學探索背後的思維邏輯,就很難做出未來的創新。可是引領孩子探索知識的發現過程太花時間了,沒有哪個課堂有這樣的耐心。
對比中美教育創新,會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實在是太慢了、太難了,不要說一所像Ad Astra這樣顛覆式創新的學校,就連做一些教材和教學法方面的改革,都舉步維艱。
制度政策先不說,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以問題為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的老師就十分稀缺;考核方式方面,目前之所以只強調應試,是因為其他教學方式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給舞弊開了口子;教育出路方面,現在仍然只有高考一條路能導向好的職場發展,缺乏和新興職場發展的鏈接;社會環境方面,現在整個大環境都急功近利,讓父母也充滿焦慮。這些方面都讓真正開創性的教育探索困難重重。
▎致力培養下個時代的革新者
我之所以創辦童行學院,就是希望在中國也能做一些面向下個時代培養創新者的事情。辦學校不容易,我們就辦課外學校。
童行學院採取線上課的方式,給孩子項目制的實踐機會,培養孩子知識、視野、思維,並讓孩子感受並學習科學、人文、藝術背後的思維方法。童行學院的所有課程和引導理念,都是以問題為出發,問題驅動的學習。我們在時空之旅課程裡,帶孩子探訪科學家,回到科學發現的現場,跟科學家一起發現知識。這種“問題驅動——激發好奇——引導思考——培養思維——學習知識”的教學思路,是一種從根本出發的教學方式。
在童行學院的“火星探索”項目制學習營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探索“如何讓火星車減速,安全抵達火星”。我們讓孩子準備一個煮雞蛋,用生活中各種能想到的材料,想辦法讓煮雞蛋從高空中落下而不摔碎。孩子通過動手,再和老師討論,會真正理解火星探索過程中的挑戰,也會對重力/空氣阻力/緩衝等等物理概念充滿好奇,熱情發問。
我們希望有更多同路人參與,我們會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希望更多家庭和孩子加入我們。
流體 慣性力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很喜歡看讀者對我文章/著作的讀後感,除了有助自己的二次思考,更有趣的是,同一篇文章,不同人讀到的都會不一樣,是個人認知的問題,也可能是層次/水平的問題。
日前,一位內地讀者發給我一篇有關《現金流為王2》的讀後感。作者叫米倉,是一位內地作家,博覽群書,對書的內容充份理解之餘,言簡意賅,能清晰單明重點,是我讀過寫得最好的《現2》讀後感。《現1》很多人讀得明白,《現2》則較多人說不容易,可參考一下這篇文章。
— — —
財務自由的新思維:讀《現金流為王2》
各位週末好。
春節前寫過一篇關於Starman的《現金流為王》的文章。春節過後,雖然北國還是風雪飄飄,但是深圳已經春意盎然、陽光正暖,我繼續總結下年前剛讀完的《現金流為王2》。個人認為,這本續集比第一本甚至更好、更有啓發。
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投資也是。所以,像Starman這樣的實戰派,花心思整理出來的東西,還是很有價值的。而且這位作者並非簡單的投資技巧和經驗匯總,而是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總結和理論化。
下面說說我覺得幾點特別有價值的地方。
01 到底什麼是「現金流為王」?
作者寫這本書時,對書名「現金流為王」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思考,他認為:「現金流為王」是一種投資理念,指長時間買入和累積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項目,資產又能產生現金流收入,收入轉化為新資本,用於再投資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資產再次產生現金流收入……如此生生不息——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含義。
而要建立多元化現金流和自我優化成長的投資系統,則需要理解資本運作、資產配置和槓桿操作的概念,這是第二個層次。
這本《現金流為王2》,作者就是想講第二個層次的東西。
我們知道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滾雪球」,按照他的比喻,是找一個長長的坡道和足夠濕的雪,一直滾下來,雪球自然會越滾越大。這裡的主要意思,是指長期持有優質資產,利用復利效應帶來的資產增值,日積月累,經年往復。
相比起來,Starman的意思則不太一樣,他更強調這個雪球在滾動過程中會內部自己產生雪(現金流),雪又轉化為大雪球的一部分推動雪球,導致雪球越滾越大。
這種微妙的區別,或許最初是源於個人投資需求的不同。巴菲特是代客理財模式,離開老師格雷厄姆後,很快就從家族親戚朋友開始,募集資金,通過管理費和資產增值的提成來獲得收入。而Starman是在打算經商創業時,需要每月有定期的現金流來養家(以及再投資),所以要做此安排。
投資理念和個人工作生活的經歷、實際需求密不可分,我想這一點本身就是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啓示。
02 財務自由的關鍵是「自由」
電影《一代宗師》里,師傅宮羽田問替日本人賣命的徒弟馬三,有一招「老猿掛印回首望」的功夫,關隘是在哪裡?馬三以為是在「掛印」,師傅說真正的關隘是在「回頭」。
面對諸如「財務自由」這樣的概念,我們也常常有此誤解。比如說,很多人都以為財務自由的意思就是要拼命賺錢,直到夠自己和家人花兩三輩子了,這才算財務自由。
而Starman認為,財務自由的關鍵不在於財務,而是自由。就是說,我們必須破解收入越高則時間越少的困局。如果收入必須以有限的時間換取,一方面收入提升必然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則是墮入有錢沒時間的不自由狀態。
他說:「財務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元素,並不單單講求今天被動收入的多與少,更重要是被動收入的可持續性和增長能力。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努力創造收入,而是要構建一個能夠產生現金流且能持續增長的收入系統。
而如他的第一本書所講的做法是,選擇去做一個「REITs Bond」的組合。不過,這兩者其實只是具體工具,每個人都可以在領悟核心重點的基礎上用其他投資工具來替換他們。
作者認為構建這個系統的關鍵在於:
A.投資者對產品是否有深入的認識;
B.不同產品之間是否有互補且有穩健現金流的特性;
C.然後再看其中一種產品是否有槓桿操作的空間;
D.最後就是整個組織的營運技巧和風險管理。
掌握這四點關鍵,則是為了實現現金流為王的理念,即:1.投資收入以現金流體現;2.收益持續穩定中帶增長。這個組合的核心本質上來說就是「穩定收益 固定收益」。
具體來說,固定收益產品,包括公司債券、交易所交易債券、優先股等;穩定收益產品則包括高息股、封閉型基金、REITs、商業信託、業主有限合伙(MLP)等。每個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替換。
03 如何使用槓桿?
一般來說,我們看到的很多財務投資教育中,都會勸人遠離槓桿。Satrman則認為,對槓桿的態度不應該是懼怕,而是要學懂弄通。對於有進取心的投資者來說,除了復利外,槓桿才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他專門用一章講了槓桿問題。作者認為,何時、怎樣使用槓桿是一門藝術。緊要之處在於槓桿的時機和比例,以及運用槓桿的收放技巧。
他的這套槓桿哲學的核心理念就是:在使用槓桿時做理性的風險評估,通過資產配置去降低相關財務風險,以最小的風險換取最高的回報。
槓桿能上,更要能下。作者強調,今天的上槓桿就是為了明天的去槓桿。要令被動收入可持續,投資組合最終不能大幅使用槓桿。槓桿投資只是一個開始,前提是你要能找到一個長斜坡,然後用一根棍子,讓你能用較少的力量(資本)去挑起較重的石頭(大額投資和回報)。
舉個栗子。作者構建的「REITs Bond」的組合,先是以槓桿買入債券,再利用債券產生出來的高回報現金流再投資REITs,事實上就是以槓桿提升暫時性的高回報現金流,並以此做再投資和資產配置。這個過程中,投資組合正不停地去槓桿和分散風險,使得組合可以不停地自我優化。
Starman強調,運用槓桿其實就是套取利差的過程(在你借的錢和投向的資產之間的利差),所以在運用槓桿前需要注意三點:
1.利差要有一定的空間;
2.利差要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3.資產價格具有良好穩定性。
而作者的結論是:條件1和條件3很難同時滿足,所以注定槓桿的操作是不能長遠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大型投資者,如果長年都使用槓桿,那就容易陷入「慣性槓桿」陷阱,即注意力會過度集中在槓桿投資後的不真實的回報率上,而忽略長遠平衡槓桿風險。
04 現金流的極致是資本化
無論投資還是經商,一個常識就是:盈利並非一切,現金流則是血液。作者強調,看待回報應該從總回報率來看:
總回報=資本增值 現金流入
所謂資本增值,比如說你買的房子,從100W漲到的200W,然後你樂開花。然而你並沒有拿到這升值的100W,這只是賬面升值,是未實現的盈利,也是沒有流動性的資產。沒有流動性,沒有到手的現金流,這種資產升值充其量「只會帶來自欺欺人的財富效應」,只是你心理賬戶的一個虛擬數字。
作者認為,應該將資產升值的部分進行資本化,進而獲得資產升值部分的現金流。比如通過銀行和融資機構,將你升值房產以某種形式抵押出來,獲得流動資金。
無論香港還是內地,隨著房價高企,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居民手中存儲了越來越多的缺乏流動性的重資產,大多數人只會不停地追逐資產升值,他們往往花大量精力去預測資產價格的漲跌,而忽略了現金流的重要性。而在富人和專業投資者眼中,想法正好相反,他們不追求爆炸性的資本升值,而是會想盡辦法提升資產和組合的現金流收益。
為什麼專業投資者都注重資產的現金流?因為資產價格的覈算基礎是現金流,專業投資者是以現金流的折現值來為資產進行估值的。
有了這種現金流為王的思維方式後,面對資產,我們的考慮要素便是:先現金流,後價值,再價格。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提升現金流的方式來提升一種資產的價值,進而提升其價格,這種手法被作者稱為現金流強化。
比如你投資了一個商鋪,同時你又是一個品牌零售商,有吸引人流的能力,你便能將一個人流不多的死鋪帶旺,提升租金,進而推升商鋪的估值。估值增高後,通過銀行融資便能夠將資產的增值部分轉化為現金流(新資本),再投資買入其他資產,然後重復上述動作。這就算是作者說的「產融結合」——一種更高階的現金流利用思維。
以上便是《現金流為王2》的幾點核心內容。作者結合自身投資債券、買商鋪和倉儲用內地、投資貿易公司等經驗,舉了很多生動現實的案例,來闡述他的關於現金流資本化和產融結合的這些理念。鑒於內地金融環境的差異,這些案例可能不太適用於目前大陸的投資者。但是這種以現金流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對完善我們的投資理念,是相當有價值的。
以後有機會,再結合其他書,來繼續分析下Satrman的現金流為王的認知理念和投資手法。
今天就到這裡,各位週末愉快。
米倉
http://www.360doc.cn/mip/842437272.html
流體 慣性力 在 下集討論高雷諾數條件下泳者的移動。 /*-------------分隔線----- ... 的推薦與評價
雷諾數也是慣性力(inertial force)和黏滯力(viscous force)的比值。雷諾數大的情況下,慣性力主導流體運動,容易產生紊流;雷諾數小的形況下,黏滯力主導流體運動, ... ... <看更多>
流體 慣性力 在 流体力学基础_01_简介-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首先一點,慣性力是什麼沒有搞清:流體力學裡面的慣性力和物理裡面講的慣性力不是一個事兒,特別是雷諾數裡面的慣性力的概念。 第二,流體的加速度是怎麼產生的? 是整體的 ... ... <看更多>
流體 慣性力 在 [理工]流體力學無因次參數- 看板Grad-ProbAs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一般流體力學常用的參數為
雷諾數、歐拉數、福祿數、韋伯數、馬赫數、史特豪數
雷諾數之物理意義為慣性力與黏滯力之比值
歐拉數之物理意義為壓力與慣性力之比值
請問上述的公式是否要死背,還是有辦法推導
---
因為我看王立宏的課本,其雷諾數為
Re=密度*速度*特徵長度/黏滯係數
可是慣性力=密度*速度平方*特徵長度平方
黏滯力=黏滯係數*速度*特徵長度
所以原式必須分子分母各乘以速度與特徵長度,所以才有辦
法湊出公式,所以才想是不是要死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39.7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