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神隊友 防疫期間免費體驗‼️
【🌱#力豆雲端幼兒園➜真正幼兒園課程開箱】
#停課不停學 https://pse.is/3hr26z
防疫停課第3周,各位爸媽/老師們還~好~嗎?
如果你的幼兒園沒有遠距課程(像我們)
或者還在為停不下來的小怪獸頭痛,
推薦大家下載泛亞的「力豆雲端幼兒園🌱」
簡單好用、在幼教資源中可說是佼佼者
往下看就知道我推薦的原因了!!
😍即日起至6/20免費體驗!先載再說😆
✳ 掃QRcode➜手機/平板皆可載
(android和iOS的下載步驟在留言區)
-
👉這套App原本是設計給幼兒園老師們使用
因反應熱烈,故推出了家長可單買的app
我的推薦原因:
✔ #分齡 課程-有小班、中班、大班課程
(體驗版三階段都可選,登出回首頁再選即可)
✔ 內容包含 #10大領域❤️:
科學、藝術、數學、語文、健康、社會、英語、繪本、動畫、節慶等,超豐富!
(🎉囊括內容最齊全,還有定期更新)
✔ #豐富遊戲 讓孩子玩中學、學中玩!
✔ 設立「家長專區」可以挑課程下載
還可以 #設定使用時間 ⏰
時間一到立刻關起來!完全不需要爸媽吼叫
(杜絕用眼過度,是不是很貼心😆)
·
👉我們從上週使用到現在都很滿意
因為從小沒看3C,所以我設定15分鐘就關機!
洋芋片也會跟著閉眼休息~很好😂
(約定好就能快樂使用)
目前玩了顏色氣球、交通工具拼圖、躲避鯊魚的浮沉原理、挑戰過馬路、企鵝井字棋...等
#交通工具拼圖 洋芋片特愛!(笑超瘋)
🚘拼完有動畫解說、還能得到徽章(讚)
課程家長端都能管控,還有學習成果分析📊
能給爸媽新鮮自由空氣~簡直就是育兒救星
·
或想幫孩子刺激發展、釋放爸媽雙手
或怕抽不到幼兒園,想幫孩子補充教材
可以自己買來在家使用嗎?
當然!👌 原價$3650的豐富課程
現在心動驚爆價👉「一年只要699‼」
(比幼稚園兩堂課後費還便宜ㄟ)
天啊超划算,停課期間就靠它了!
-
🥳力豆雲端幼兒園:https://pse.is/3hr26z
·
👉其他iPan屋開箱🔗 https://pse.is/39u48b
-
#泛亞文化 #iPan屋 #幼兒學習 #多元智能
#防疫在家 #爸媽救星 #幼兒園 #學齡前早教
#數位學習APP #親子共讀 #玩中學 #學中玩
#免費下載 #免費體驗 #開箱文 #靚媽推薦
浮沉子學習內容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Storyteller:【MANSON 張進翹】
童年時,他喜歡和嫲嫲唱K,最常唱鄧麗君的經典歌曲。中一那年,他獲得人生第一把魚絲木結他,便開始練習自彈自唱。
由於父母在他小學時就離異,他甚少與父親相處。一路成長,他逐漸明白每對父母、每個家庭、每個人皆有自己的難處。他衷心希望父親不會給自己太多壓力。直至大學時期,他再次與父親見面,兩父子相約在一間餐廳,少年略帶緊張地播出自己創作的一首歌。父親深受感動,這段回憶烙印於彼此心裏。那是第一次,他發現自己的創作,原來擁有安撫他人的力量。
這是 Manson張進翹的故事,氣質獨特的他在大型選秀節目《全民造星》備受注目。Manson試過擔任電影男主角,懂得彈奏多種樂器。然而,他亦經歷過整整半年沒有工作、零收入的徬徨日子。那時,他決定離開舊公司,感覺自己浮浮沉沉,不穩定感不斷滋長,未來充滿未知,有如陷入一片迷霧,看不清一切的意義。
到底「意義」其實所謂何物,問「意義」的時候,我們在追求甚麼?意義代表目的嗎?我們做每件事也務必有意義麼?或者,有些人生注定要荒廢。回頭看,可能會發現迷惘的日子,原來成為了生命中重要的養分。
去年夏天,Manson曾經試過做農夫,烈日下默默耕種、搬運氣味濃烈得刺鼻的豆腐渣,也試過做過餐廳侍應,百般滋味在心頭。某天,他在一角默默幫忙洗碗時,凝望眼前越疊越高的碗碟,沒完沒了。而演藝和創作離自己愈來愈遙遠。他不禁質問自己「我到底做緊乜?」
然而,回望過去,沿途風景都有意思。Manson坦言,他非常慶幸自己經歷過這一切,他感謝當初那個自己,願意放下一切,反而發現多可能。時間終會過濾出重要的時刻。因著那段迷惘夾雜苦澀的時光,Manson 自言更懂得好好珍惜一切,抓緊每個機會。歷練使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意識到,原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如此幸福可貴的事。
「沒有當天的張進翹,就沒有今天的張進翹。」Manson 稍稍停頓後,平靜地說。心態改變,就自然能看見不一樣的景象。
曾經的苦,漸漸化作今天的甘甜,或者,世事一切都自有原因。各人都有自己的節奏。Manson 相信,只要專心做好每一步,世界總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曾幾何時,Manson 鍾情於金屬音樂,是台上放聲咆哮的主音。金屬搖滾是較為非主流的音樂類型,Manson 清秀的外形讓人難以想像,原來他曾經也有如此粗獷狂野的一面。他坦言,音樂風格的轉變,其實投射了自身的狀態。當時的自己相對較憤世嫉俗,因而選擇較hardcore的方式宣洩情緒。
現在,他形容自己感覺「歸零」,他開放嘗試各種類型的音樂,並未刻意為自己定位。主流不主流,大眾的口味其實不停流轉,變幻原是永恆,而所謂主流也會一直替換。他相信,唯有對自己誠實,感情真摯的作品,總能觸動人。
對自己誠實,似乎是 Manson 對自己反覆的提醒,是生命中重要的領悟。渡過情緒低潮和渾沌狀態,參與《全民造星3》前,他寫了一首歌《今天我不想做嘢》。為梳理混亂思緒,他接觸一行禪師的書,培養冥想的習慣,覺察自己的生活,學習讓自己活在每一刻。另外,Manson習慣每天早晚都會冥想和念經,抱著感恩的心開展新一天。又會於睡前抽一段時間寫寫隨筆,視為一個小小儀式,為一天作結。直視自己的感受,就會有吸收有輸出,可維持舒暢心情。
問及Manson,如果「今天不想做嘢」,他會做什麼?
「我想安坐於窗邊日光下的豆袋沙發上,泡一壺熱茶,獨自玩著木結他度過。」
那麼如果你今天不想做嘢,你又會想如何度過?
🎧這夜,不如我們試試清空腦袋,聽聽這首「今天不想做嘢」:https://youtube.com/c/mansonvibes
《今天我不想做嘢》線上聽:
Apple Music/iTunes:https://apple.co/3rm9E0u
Spotify: https://spoti.fi/3sj5nfJ
Youtube: https://bit.ly/3w7f0R0
KKBOX: https://bit.ly/3tTsGxc
MOOV: https://bit.ly/3w7FQsi
JOOX: https://bit.ly/3lUqdj5
Storyteller: Manson 張進翹
Illustration by Threefire 三把火
Text by Hello, Dear stranger
#沒有你的故事想是你的故事
有興趣閱讀會員獨家內容的話,支持我們繼續創作更多好故事,甚至想收到我們的實體睡前故事書,就不要錯過成為會員了!
📚 加入StoryTeller Reading Club: 👉🏻 https://bit.ly/3qL7yqI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 預購 Ztorybook Issue 01 : https://bit.ly/3j9RLzv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浮沉子學習內容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裂縫」所在——黃裕邦《天裂》的敘事技巧 ◎呂穎彤
一、前言
黃裕邦(Nicholas YB Wong),生於1979年,香港詩人,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及香港城市大學英語創意寫作藝術碩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一級講師。作為土生土長香港人,他未曾居住過英語系國家,但卻主要不以母語中文創作,而是寫英語詩。他於2012年出版首本英文詩集《Cities of Sameness》,2015年出版《Crevasse》,並憑此書榮獲美國LGBTQ文學獎——蘭布達文學獎(Lambda Literrary Awards)男同志詩歌組別首獎,作品除了書寫性向、身體、慾望外,亦討論文化差異、邊緣人物的掙扎等。得獎作品《Crevasse》於2018年翻譯成中文版本《天裂》,譯者為徐晞文。
如同名字一樣,《天裂》這本詩集就像是一道裂縫,指的並不是陷落,而是一種不落兩邊的狀態。在語言的使用上,黃裕邦本來就選擇了一個奇特的位置,在自己的土地上以外語寫作,故不能把他的作品歸類為外國文學,但同時又無法輕易稱之為香港文學,處於一個曖昧的位置。因此當《Crevasse》翻譯成《天裂》時,同樣的狀態再次被挪置到翻譯文化上,《天裂》並不落在「外譯」或「內譯」、「歸化」或「異化」的任何框架之內。在香港,所謂「外譯」,指的是香港中文文學翻譯成任何語言出版,如此之下,似乎惟有以中文創作的香港文學作品,才能歸類為「內」。1而「內譯」指的是香港文學翻譯成任何一種語言並在港出版,《天裂》本應屬於此類。2然而,香港特殊的翻譯文化底下,《天裂》因使用英語創作,無法被歸類為香港文學,不是「內譯」,那麼與之相對的「外譯」在如斯情況下也就失效。黃裕邦自動選擇成為被翻譯的對象3,顯示出他「拒絕絕對的定義、拒絕草率的分類、拒絕單純的歸化或異化」4,也因而永遠處於懸置的裂縫中。
無論是黃裕邦或《天裂》,本身已經擺出明確的姿態,寧可置身裂縫,但不願輕易被概括或總結。從詩人的敘事詩亦能窺探出這種特質,下文將分析〈MR.〉(〈先生〉)和〈眾母親〉兩首詩中,他如何使用人物塑造、製造話語權的角力,及營造曖昧氛圍,以達至「裂縫」的質地。
二、人物塑造
〈MR.〉(〈先生〉)和〈眾母親〉兩首敘事詩都以人物作為敘事中心,並藉由塑造人物形象,製造出不落兩邊的夾縫感。詩人選擇敘述的人物,都先以邊緣或弱勢的形象登場。
〈MR.〉(〈先生〉)中的「He(他)」以同志與病人的雙重身分登場,他「leaning almost too close to a man(跟一個男子幾乎挨得太近)」5,而且「in the same tee(穿同款T恤)」6,暗示他同志的身份。在香港的語境下,同性戀處於較為邊緣或弱勢的位置,故「He」是社會中游離分子。同時他亦患有肝病,「his liver a budded rival of his own cells(他的肝臟長滿苞芽,與自身的細胞為敵)」7,體內的細胞受到攻擊,身體狀況每況越下。此外,詩人透過視角的描述,減弱「He」的機動性,使用被動句「got spotted(被發現)」8,使之成為被凝視的對象,剝奪其主動性。詩人以各種細節將「He」塑造成社會中的少數,然而開首「He taught me about empires(他教過我帝國歷史)」9,卻首先定調了他屬於社經地位高的一群,他應是一名叫歷史教授,而且教帝國歷史,很有可能是白人。如此之下,邊緣的、弱勢的身份,與他高學歷、中產的形象碰撞,拉扯出一道裂縫,「He」成為一個無法輕易定義的人。
而〈眾母親〉中有媽媽與外婆兩位女性人物,兩者同樣是相對弱勢的存在。她們被「母親」的身份所束縛,只能選擇「從泥土或廚房裡出來」10,彷彿終其一生都必須肩負為家庭炒菜煮飯的責任,直到死後歸於塵土,生命呈被困的狀態。而且兩位母親均有殘缺,甚至已經死亡,「我媽」半盲,「如今生命於她是一團漆黑的渾沌」11一句,可以想像母親把自己的人生交付家庭,大半輩子過後,她自己生命的模樣其實模糊不清,而「外婆」則已然離世。似乎母親的角色是造成詩中女性陷入弱勢的原因,然而母親卻也是生命的源頭,「她身上曾有一個洞,她從洞裡擠/出了我媽,我媽又擠出了在座/每一個人」12,她們掌控生命的主導權。由是,強與弱兩種力量拉扯下,母親的形象難以定型,產生裂縫。
由此可見,詩人擅長並置人物的邊緣與主流、無力與掌控,造成力量的拉扯,形成角色形象的曖昧,達到不落兩邊的狀態。
三、詩中的話語權
詩人透過翻弄詩中的話語權,造成自己與人物的角力。〈MR.〉(〈先生〉)和〈眾母親〉中,詩人看似掌握全盤的話語權,無論是教授、媽媽或是外婆,全是被敘述的對象,讀者對於人物形象的掌握,均來自詩人的描述,而讀者也只能相信這些描述,人物基本上沒有發言權。〈MR.〉(〈先生〉)中的「He」曾獲得一次的發言機會,但唯一一次的發聲卻是示弱,「 point pens feckless, upside down in a mug,/unpaired(圓珠筆/沒精打采,倒插馬克杯內,不成對。/歷史並非重複出現的錯誤)」13,教授將自身比喻為圓珠筆,甚至使用「feckless(沒精打彩)」14、「upside down(倒插)」15等形容,讀者容易聯想到其男性生理上的不足。看來在詩中的對話場域下,詩人凌駕筆下的人物,全盤掌握話語權。
但細讀之下,卻會發現其中的弔詭之處,詩人其實才是弱勢的一方。詩人逐步翻轉兩者的權力關係,一開始「People like us traveled a lot(我們這種人經常出門)」16,以「我們」連結教授與自己,兩者關係平等。及後詩人慢慢透露自己的話語,其實早被教授掌控,「History not a mistake repeating but/a red smudgy rabbit stamp I once had for recounting/facts on time and exactly as he said.(歷史並非重複出現的錯誤,/而是我完全照他所說地複述史實,/而得到一隻髒兮兮的兔子蓋章。)」17「我」只能複述教授的話,而憑此獲得獎賞,教授是可以選擇給予獎勵與否的角色,權力結構上,明顯詩人在下。
正當讀者覺得教授才是真正有話語權的人,但實際上,詩人與教授的權力角力貫穿全詩,始終糾纏不清。「He」大概為白人男子,他教授「empires(帝國歷史)」18、「Reformation(宗教改革)」19、「Renaissance(文藝復興)」20等西方文化有關的內容,而「我」的身份與「He」呈對立狀態,「我」是香港學生,黃種人。「我」在學習不屬於自己文化的歷史與藝術,但在香港的語境底下,這些關於西方或英國的內容,似有若無地與自身有所關聯,因此「我」將永遠擺擺盪於接受與不接受、抗拒與迎合之間。
至於〈眾母親〉,外婆似乎並無話語權,但詩中能夠窺探出詩人對她的憐憫,給予外婆許多表達的機會。她雖然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控,甚至要由家人以外的他者「瞎眼靈媒」21言說來生的可能,作為亡者也處於失語狀態。然而外婆卻得以透過詩人的敘述,為自己的念頭與慾望發聲。詩中的後半部多次以外婆「垂涎」22、「試圖理解」23、「渴望」24、「但願」25表達她的思緒,她利用詩人言述為自己發言,翻轉了被遞奪話語權的狀況。
四、氣氛營造
〈MR.〉(〈先生〉)和〈眾母親〉前者利用碼頭的場景營造浮沉之感,後者則利用時空的曖昧性,讓詩中的人物、氣氛均處在裂縫狀態。
〈MR.〉(〈先生〉)對於場景的描述不多,但大抵可以知道地點在海傍。詩人並非透過對環境仔細的描寫來營造氛圍,而是先設定敘事的場面,然後抓住其特性,以聯想的方式跳接到象徵或思考性的語句,從實到虛。首節教授以同志的身份在碼頭登場,下節「從異性戀/的海岸轉戰至不那麼異性戀的土壤」26一句,承接碼頭的場面,以香港冷硬的海岸比喻異性戀,從實景轉至象徵。然後再往下過渡到第三節,已完全脫離海傍的場景,但擷取水的意象,「Mass increased,/buoyancy gave in. His body knew it(質量增加/浮力投降。他的身體也知道的)」27,突出水上升與下沉的角力拉扯。這種浮載浮沉、無統一定性的狀態貫穿全詩,無論是詩人和教授的關係、香港與西方、異性戀與同性戀都是懸浮的,無法輕易歸類與定義。
而〈眾母親〉雖然有清晰的事件與人物,但詩人透過抹去既定的時空概念,使全詩隱約帶著些微神秘與曖昧的氣氛。第一節「母親節是春天已過,夏日未至的時節」28已為整首詩定下基調,帶有不確定的性質,春夏交接是個難以言喻的時間點,它甚至不能稱為季節,既無春日的霧與濕,也無夏日的光與熱,落入一種晃蕩不明的時空。而下面探討兩位女性的生命,透過破除時空的框架,營造神秘、曖昧的氛圍,帶出她們的生命情狀。例如以帶有神秘學性質的靈媒入詩,靈媒用吟唱的方式,「以真假嗓音交替唱著」29外婆的下輩子,預言是關乎未來,因此時間的流動在此出現寬闊的跨度,模糊時間的界線,營造迷離詭祕之感。另外描述外婆處於生死之間,外婆依舊能夠思想,有所慾望,但卻是已死之人,詩人把外婆放置到「陽間」的空間,譬如「她垂涎脆炸春卷以及/迷你蛋撻的蛋黃/她伸出關節內腫的手,卻只能抓住/指縫間的凜冽寒氣」30,並置溫熱的食物與外婆的鬼魂,製造出外於生死的異空間。整首詩的情節、主題、人物都相對明確,然而每一節卻也都籠罩在一種隱然的不確定中,非春非夏,非生非死。
詩人無意塑造非常立體的場景,而是透過該場景的特質,加以放大、渲染,製造出或飄蕩或浮沉,捉摸不定的曖昧、神秘感。
五、總結
正如引言所述,黃裕邦在香港文學中屬於主流之外,《天裂》本身的成書方式,也是非常少見的特例,然而詩人並非邊緣,並非少數,他不落兩邊,身處裂縫中,懸浮著。他要顛覆固有,而這樣的姿態,他選擇以詩呈現。因此〈MR.〉(〈先生〉)和〈眾母親〉兩首敘事詩背後的狀態,是不輕易選擇任何一方,從人物塑造和調動詩中的話語權兩種手法,可以窺見詩人習慣先讓定下框架,然後將之與相異的元素並置,或者翻轉,打破讀者原先的既定印象,及後在透過氣氛的渲染,加強詩中不確定及曖昧的狀態。
黃裕邦的詩的狀態,那些裂縫,那些懸浮,很難不讓我們想像到他的城市香港,以及她的文化身份,同樣也是擺盪於一切定義之間,拒絕輕易的歸納。
註釋
1宋子江,〈《天裂》與文化翻譯——香港是個翻譯的革命?〉,載《天裂》(香港: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2018),頁17。
2同註1,頁18。
3同註1,頁20。
4同註1,頁21。
5黃裕邦著,徐晞文譯,《天裂》(香港: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2018年),頁58。
6同註5。
7同註5。
8同註5。
9同註5。
10同註5,頁60。
11同註5,頁61。
12同註5,頁63。
13同註5,頁59。
14同註5,頁59。
15同註5,頁59。
16同註5。
17同註5,頁59。
18同註5。
19同註5,頁59。
20同註5,頁63。
21同註5,頁61。
22同註5,頁62。
23同註5,頁62。
24同註5,頁63。
25同註5,頁63。
26同註5。
27同註5。
28同註5,頁60。
29同註5,頁61。
30同註5,頁6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黃裕邦 #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