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海嘯形成原因與過程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Bitcoin與耗能的矛盾 如何解決?
文章日期:2021年5月14日
【明報專訊】昨天Tesla宣布暫停接受用Bitcoin來買車,Bitcoin應聲下跌了超過8%。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認為Bitcoin的所謂挖礦行動非常耗能和不環保,製造大量碳排放。但他亦說不會全賣掉已買入的約15億美元Bitcoin,但會繼續研究其他較省能的加密貨幣。
Tesla作出這個決定,肯定是因為受到不少公眾壓力,指摘它自相矛盾,一方面號稱致力環保,發展電動車,但另一方面又鼓勵非常耗能的加密貨幣。另外有一些聰明朋友更指出,即使電動車也未必環保,因為現時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力來源,仍然來自煤、天然氣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再生能源佔比仍未到30%。其中最大部分是最古老的水力發電,雖算是再生能源,但對生態環境影響極大,所以現在已較少人提到,亦不會再積極發展。
電力多來自化石能源 電動車未必環保
我對Tesla的新聞毫不感到意外。馬斯克非常成功和聰明,但他這麽受歡迎,甚至取代Steve Jobs被封為「新教主」,主要原因是他正代表千禧世代(Millennials)兩個充滿矛盾的核心價值:第一是他們關心地球,明白全球暖化是有科學根據的事實,直接威脅人類及所有生物未來的生死存亡。
第二則是,他們對全球各國政府的反感。他們最痛恨的是以美國聯儲局為首,全球央行長期的「不公平」貨幣政策,經濟下滑或股市下滑時就馬上減息和放水,但當經濟過熱或股市泡沫化時,又往往遲遲不願加息收水,叫停派對,形成嚴重的不對稱貨幣政策。此舉被稱為「Fed put」,即聯儲局給予華爾街的免費保險,製造嚴重道德風險,無疑鼓勵炒風加劇,銀行更可隨意亂貸款,因為當市升時,錢就盡落入富人口袋,當不幸泡沫爆破,就由政府和整個社會埋單!
20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FC)更可說是壓斷駱駝背脊的最後一根稻草。過度的次按引發出金融海嘯,但解決方法竟然是更寬鬆,更不負責任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日本發明但美國之前從未用過的QE(量化寬鬆),即使聯儲局極力否認,但無疑QE已非常接近直接印鈔票了!
很多人就因此擔心美國正步古羅馬帝國、一戰後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和二戰前中國國民黨等無數不負責任政府後塵,因過度揮霍而入不敷支,開始以狂印鈔票來欺騙人民,最後或將導致貨幣大貶值和超級通脹,令到民不聊生,甚至帝國沒落。
Bitcoin模仿黃金 「挖礦」故意耗能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Bitcoin就在2008年應運而生。傳說是由神秘電腦加密專家中本聰所發明,但是否真名,有否這個人存在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Bitcoin是個劃時代的新產物,全球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在過去,如出現對貨幣價值的類似擔憂,人民的本能反應必是提倡回歸到最原始但亦最缺乏彈性的所謂「黃金本位」,但在現今數據年代,就有聰明人想到發明一種「數碼黃金」的虛擬貨幣出來。Bitcoin主要模仿黃金的稀有性,故意運用加密技術,開出一個逐漸變得愈來愈困難解碼的數學難題,故意耗能,即所謂「Proof of Work」,藉此模仿「挖礦」採黃金的困難和成本,且設有2100萬枚總量上限。
上周我已提過Bitcoin可算判對了症,但下錯了藥,因為過去13年,在QE當道的年代下,超級消費通脹一直未有出現,出現的反而是資產通脹(asset inflation),而升得最厲害的正是Bitcoin和後來再發展出來的其他加密貨幣如以太幣(Ethereum)和狗狗幣(Dogecoin)等。我暫且不討論加密貨幣的價值問題,先集中討論一下被很多人批評耗能的問題。
QE致資產通脹 加密幣價大升
每個人都有自我良好的感覺,極少人承認自己是壞人。另外,每一代人都主觀偏見覺得自己剛巧活在最偉大的年代,每一樣發明都必然是有史以來最重要和最完美的。近年的互聯網、AI、電動車和加密貨幣等發明,正被捧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發明,肯定很多天真無知的人,甚至錯誤地以為這些尚在發展中、能否真的完全成功都不知道的東西,已經比火、打獵工具、鋼鐵、蒸汽機、電力、汽車和飛機等發明更重要,且完全沒有矛盾,都一致地對人類有利的好事情。
世界何來這麼簡單呢?愈來愈多人開始發現Bitcoin的挖礦行為非常耗能,近乎是個不可持續的發展。現今擁有和使用Bitcoin和其他加密貨幣人數最多只有數千萬,即不到全球人口1%。但據研究,已等同全球金融系統耗電量的10%!再加上加密貨幣用途仍有限,每天交易頻率應不到傳統金融系統的0.1%,所以如加密貨幣繼續增長,而耗電量不能大幅度降低,此發展根本無法可持續,更與防止全球暖化的大目標形成極大衝突和矛盾。
倘耗電量不能大降 加密幣難持續發展
支持加密貨幣的當然不乏聰明人,近日ARK和Square合作發表了一份白皮書。他們堅決支持繼續發展加密貨幣,且企圖說服大家挖礦行為是對環保和推進再生能源有利的!主要有兩個論點:
(1)他們在沒有提供足夠科學證據情况下,宣稱太陽能已經成為全球最便宜的發電方法,所以發展挖礦,增加電力需求,反而有助加速興建太陽能發電站!
我也很希望這論點是真的,但明顯邏輯上極有問題,和缺乏科學證據。我有十多年投資太陽能經驗(好的壞的都有),首先成本的確大幅降低了很多,在某些陽光充沛但電費高昂地區,確有可能光伏發電成本已低於煤炭火電,但絕非全球所有地方皆是。根據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近日估計,平均光伏發電成本仍比火電略高約15%;我覺得與事實相符。結果是全球確有大量投資放到再生能源,但不少地方仍在興建新的火電廠,亦即是說如繼續急速發展加密貨幣挖礦,仍必大量增加碳排放。
(2)此白皮書另有一個更聰明建議。他們指出一個再生能源的實際問題,就是因為太陽能和風能都是不穩定的,而電池儲能成本仍太高,不能整個電網大規模使用,所以經常出現「電網堵塞」(grid congestion)的情况,即是譬如晚間風大,但電力需求偏低,所以電網實行限電政策,不願冒風險購風能發出來的電。在德國,甚至會出現以負電價把過剩風能發電,賣給聯網的鄰近國家如瑞士和法國!其實電力需求最多是傍晚,所以即使日間也有同樣情况出現,中午時間光伏發電量太大,電網亦會拒絕購買,造成浪費。
ARK和Square的建議是,既然有這麼多的過剩再生能源發電量,不如賣電用來挖礦,既令到加密貨幣變得更環保,亦有助提升再生能源回報率,加快發電來源轉移速度,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轉用過剩再生能源 應先滿足生活
這論點較有說服力,但如想清楚一點,就仍會明白仍有兩大漏洞。第一,加密貨幣始終是一個幾乎全新的主要電力應用,現在已佔近全球用電量的1%,如繼續發展下去,將輕易達到10%或以上。但此用途對人類的真正價值,客氣一點來說,最多只是個未知之數。相對之下,先趕快把原來人類日常必須使用化石能源的應用,轉化為使用過剩再生能源,理論上當然更重要和應該更優先。按照蓋茨的說法,「Green Premium」是綠色成本對比傳統技術溢價最低的兩種主要應用正是光伏發電和電動車,所以邏輯上,優先使用過剩再生能源的應用絕對應該是為電動車充電,而非為全新和價值模糊的挖礦!
再者,事實是大部分挖礦仍倚賴化石能源,所以發展加密貨幣無可避免增加碳排放,將更難達到每年遞減7%、2050年碳中和的超重要目標。如錯過這有限窗口,或將導致大量動植物絕種,甚至威脅人類未來!
另一值得留意的重要加密貨幣發展,是不少代幣正探究比「Proof of Work」更節能的驗證方法,包括已講了好幾年的「Proof of Stake」。除Bitcoin外,最重要的代幣當然是Ethereum,現在的計劃是在明年底前,把Ethereum 2.0改為Proof of Stake。如成功,每個交易的耗電量將大減99.9%,交易容量有望由現在微不足道的每秒20宗交易,大增至每秒10萬宗交易!但此舉非常複雜,需要修改很多電腦程式,影響整個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以上的生態圈。
推動環保兼金融去中心化 須節能「挖礦」
據我理解,此改變關乎一次「分叉」(forking),製造一個全新區塊鏈(blockchain),而此改變過程有可能形成一個安全漏洞,如出任何差池,黑客(hackers)可能盜取或毁滅大量代幣價值,所以必須非常小心。對於Proof of Stake是否屬於一個完全解決所有代幣問題的方案,我有保留,理論上如某人能擁有51%代幣總量,就可控制所有代幣。Ethereum體量已太大,應極難做到,但不少新的代幣,超過70%流通量仍在發明者手上,這形成極大的誠信問題。
馬斯克影響力非常大,他今次的決定或將有助推動改良加密貨幣,他亦說將繼續研究比Bitcoin省能99%以上的加密貨幣。如千禧世代想保持自我感覺良好,一方面推動環保,但又想繼續推動金融的去中心化,節能挖礦是必須的發展。
(中環資產擁有Tesla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0932778936&issue=20210514
海嘯形成原因與過程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酷經濟
泡沫脹縮震盪股市
林建甫 圖:美聯社
近日全球股票市場遭瘋狗浪的襲擊,震盪非常厲害,為什麼?
今年的疫情,三月之後,各國央行再度放水救市,單只三大央行: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就已經大增超過九兆美元。這就足以讓市場再度呈現資金行情的饗宴。但上周四(九月三日)起,美股出現異動,科技股大跌,納斯達克在兩個交易日跌了一千多點。特斯拉在上周五盤後未被納入S&P500,本周一股價大失血,在一天內跌了百分之廿一,為公開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但周二的美國盤結束連續三個交易日來的跌勢,股價也在重挫後回升,特斯拉漲幅也超過百分之十,大幅震盪令人難以忍受。
科技股大跌,是再度發生流動性風險了嗎?體現美元流動性充裕與否的關鍵指標TED利差(3MLibor-3M美債到期收益率)在過去幾天繼續處在低位,並沒有異動,表明現在金融市場並不缺美元流動性。
這情形自然也不是恐慌性的賣盤,恐慌需要大事件和超出預期的衝擊。比如二○○八年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倒閉,引發金融海嘯危機。今年三月新冠疫情開始在歐美肆虐的嚴重病情超常事件。但過去一周,風平浪靜,環境條件並不符合。
主要原因是,受疫情衝擊,股市本來已經大跌超過四成,後來的上漲,除資金行情硬拉,「泡沫」的形成也貢獻不少。二○一三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席勒教授認為泡沫就是脫離基本面「非理性的繁榮」,是回饋輪迴(Feedback Loop)。在泡沫吹大的過程是「正向回饋輪迴」,而到了後半部分則成為「負向回饋輪迴」。人類的非理性情緒變化,是泡沫產生並且破裂背後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泡沫不是很大就不會破,也可能自動縮小。
現在市場上的專業投資人非常懂得趨吉避凶,尤其看風向的槓桿操作,有任何風吹草動,跑得可能比誰都快。因此導致最近科技股大跌的關鍵原因可能是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多下,不用等到泡沫破裂,在資產高估值狀態下,部分「聰明錢」選擇了提前撤退,讓市場出現了多殺多的現象。
過去一個長期的投資策略是買入持有(Buy and Hold),但對於現在這種瘋狗浪的襲擊,可能不能太被動。來回刷個幾回,更有獲利的可能。
海嘯形成原因與過程 在 海水也會受到垂直方向的擾動,海嘯就會被引發及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另一種常見的成因是海底山崩,通常肇因於地震。在海底山崩滑移的過程中,海水也會受到垂直方向的擾動,海嘯就會被引發及傳播。 而海底火山爆發會產生劇烈的垂直力,並 ... ... <看更多>
海嘯形成原因與過程 在 日本311強震與海嘯形成的主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