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70 李登輝大學長、屢登《豐年》封面的暖男──亨德先生】
亨德先生(James A. Hunter , 1890-1966)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基督教家庭,在早期的《豐年》經常提到這位「農民之友」。他大學畢業後便赴中國,在教會工作外也投入教育領域,特別是引入體育教育,創設北京師範學院的體育系;後來他返美進修,取得康乃爾大學農業碩士,可以算是前總統李登輝的大學長。亨德碩士畢業後結婚,便與夫人再回到華北,協助改善農村生活,可謂充滿奉獻精神。
1949年他來到臺灣,於農復會畜牧組擔任組長,對於防堵、控制牛瘟及豬瘟居功厥偉,據說一度使豬瘟在中南部絕跡,並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利用配種組合取得雜交優勢的技術。他曾協助引進的畜牧物種包括盤克夏豬、北京鴨、陸地鴨、乳羊、安哥拉羊(可惜後來因雜交改良計畫成效不佳而終止)及大種青銅火雞(在臺灣看到青銅火雞的話,很可能就有牠們的血統!)等等。
在農復會任職期間,亨德針對牛、豬、雞的畜養在《豐年》發表過十餘篇文章,也與在農復會擔任研究員的李登輝先生相熟,並兼任東海大學創校首任董事。同時期亨德夫人則負起另一個計畫,為赴美考察或進修的人員教授英語及美國風俗,至亨德要退休前,已有超過上千學生,其中亦包括李登輝在內。1957年底亨德將從農復會退休時,這些學生曾為他們舉辦盛大的惜別宴,但亨德短暫回國後,又轉入東海大學社會系服務,夫人亦至東海大學外文系執教。
亨德在東海大學時兼任勞作指導長,積極推動社區工作,他說:「一所大學假如對它四周的社會和環境毫不關心的話,這所大學將失去它存在的價值。」因東海周遭大肚山居民取水極為困難,他瞞著子女,拿出農復會退休金全額60萬元(超過當時人均收入10倍,一碗豬肝麵時價約10元、味噌湯2元),組織大肚山居民和東海學生開鑿「龍井一號井」、建立簡易自來水供水系統,完成規劃後他才於1961年正式退休返美。
龍井一號井1963年完工,1966年亨德先生因心臟病在美國去世。1968年,亨德先生友人們捐款成立財團法人亨德先生獎學基金會,獎助大專院校畜牧獸醫學生,至今仍在運作。1999年大肚山居民為感念亨德先生,設立亨德紀念公園,亨德先生的子女來臺參加啟用儀式,才知道亨德捐出大筆退休金的往事,這段故事也被畫成繪本《亨德的一杯水》。
#豐年70 #亨德 #亨德公園 #李登輝 #畜牧業 #東海大學
--
歷史回顧加強版(?)
《豐年》70週年特刊登上博客來,請往這邊👉https://reurl.cc/YOQdml
支持豐年社,豐年農市買雜誌👉https://reurl.cc/rgomp1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
「海大進修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Rain Bread 飲食信仰-鄭惠文營養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思瑩老師的幸福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Re: [問題] 航管進修部- 看板NTOU_STM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轉學考#海大夜間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海大夜間部報名、海大進修部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海大夜間部報名、海大進修部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海洋大學進修部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PTT.CC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海洋大學進修部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PTT.CC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海大附中- Posts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日間vs夜間部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台北海大健康促進與銀髮保健系107級進修部畢業班感言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基隆海事進修部 :: 高中高職資訊通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海洋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海大進修部 在 海洋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海大進修部 在 Rain Bread 飲食信仰-鄭惠文營養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寵物營養師認證⭐
等了好久終於收到證書啦~
Tracy三月份時在東海大學推廣部
進修一門「寵物營養」認證班
學習有關寵物的營養計算、寵物行為、動物福祉、鮮食設計等
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雖然我只有養倉鼠🐹
比起養貓貓狗狗輕鬆很多
但是有寵物就一定會想給牠們最好的❤️
想知道大家有養寵物嗎?能不能秀寵物照片給我看看呢🤩
另外也會陸續將寵物營養相關的內容做成圖文給大家唷!敬請期待❤️
#營養 #營養師 #寵物營養 #東海大學 #東海推廣部 #倉鼠 #貓 #狗 #鼠 #兔 #鮮食 #罐罐 #乾乾 #伴侶動物 #寵物
BTW...我還是有建議開課單位,最好將認證名稱改為「寵物營養員」或「寵物營養顧問」之類的
畢竟上完一輪基礎課就自稱「寵物"營養師"」老實說不太妥當
且營養師這個稱呼不能自己說了算啊😅
海大進修部 在 思瑩老師的幸福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見歌 再唱》電影賞析研習
大廳84人額滿!!
本校高雄市勝利國小合唱團參與電影 聽見歌再唱Listen before you sing,我們決定辦自費研習,邀請大家進戲院支持好電影。
雖然看簡介大概知道劇情走向,
導演、演員和全部工作人員的努力,
讓這部電影好看又感人,
是很單純的幸福和感動,
又不會過份矯情。
普級電影故事簡單易懂,
國小低年級應該就看得懂囉!
講座部分孩子也可以聽聽看。
—-
《聽見歌 再唱》電影賞析研習
一、時間:4/23(五)13:20-16:00
二、地點: in89駁二電影院(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5-1號)
三、費用:自費研習,每人350元,包含電影包場費及講師費。需事先付費,成團後不予退費。若當日臨時無法前往,可找人遞補,確定成團後繳費。
四、人數:最多48人,35人以上成團。
五、參與對象:不限教師,歡迎一般民眾參與。
六、報名方式:
1.勝利夥伴請於校內群組記事本登記,並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報名,課程代碼:3086103。
2.校外教師請私訊或mail姓名、服務學校給思瑩 szuying97@gmail.com 。
3.一般民眾請填表單 https://forms.gle/2LnDuXv6YxgGVpHK9 。
七、預計流程
13:20-15:20 播放電影
15:20-15:30 讓全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陳安瑜老師、周奕伶老師
15:30-15:50 從類型片公式和原住民觀點解析電影《聽見歌 再唱》--鄭秉泓老師
15:50-16:00 Q&A
八、影片簡介:
一個看不懂五線譜的合唱團指揮,一個到處流浪的音樂代課老師,和一群五音不全的原住民孩子,有機會在合唱比賽中奪冠,免於被廢校的命運嗎?
Umin.Boya(馬志翔)作品集 、 陳嘉樺 Ella 領銜主演, 楊智麟導演。歷經12 年籌備,根據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指揮馬彼得校長真人實事啓發,高雄市勝利國小等合唱團參與演出。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istenbeforeyousing
九、講師簡介
1.陳安瑜(本片合唱指導)
現任國小音樂教師、中鋼真善美合唱團指揮、天生歌手合唱團駐團指揮,及天生音籟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主修合唱指揮,師事翁佳芬教授。2016 年於匈牙利李斯特音樂院Kodàly Institue 暑期班結業。2016 年創辦兒童合唱團,專收學齡前幼兒及低年級小歌手,將合唱教育向下紮根。目前經常受邀到各縣市及國際音樂節擔任研習講師,推廣音樂遊戲(Singing Games) 及歌唱教學。
2.周奕伶(本片合唱指導)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高雄師範大學音樂所,主修聲樂。曾參與多部歌劇、合唱及個人獨唱會演出;目前致力於兒童、青少年之聲音開發。現任成功大學、高雄女中、屏山國小、福安國小、河堤合唱團指導老師、中山大學樂齡歌唱班講師、明誠浸信教會及多校合唱團之聲樂指導。
3.鄭秉泓(影評、策展人)
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博士班肄業。2013-2017年擔任高雄電影節短片策展人,目前任教於義守大學與東海大學,電影評論散見於網路媒體及報章雜誌。編著作品〈台灣電影愛與死〉、〈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監製作品《伏流》。
十、備註
1.電影院提供小杯爆米花加小杯冷飲特價50元優惠,如需自費購買請登記 https://forms.gle/z5zwVQX3ao7yKEJN8
2.勝利夥伴將給予公假,屆時請自行於系統請假。
3.配合防疫請全程配戴口罩,請配合測量體溫及酒精清潔手部再入場,體溫37.5以上者謝絕入場。
4.主辦:高雄市勝利國小李思瑩老師,07-5522541#112、szuying97@gmail.com
海大進修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海大進修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海大進修部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讀哲學系出身的郭定原,想要將哲學影像化,透過視覺更直接地表達各種關於人生的思考,從1997年開始便展開長期的影像探索之路,以心象風景攝影為主,經年累月都在各式自然地理環境踽行,將內在主觀、思維與風景作結合。
歷經久遠獨自創作、有若苦行僧般來往天地的生涯,包含《窮極》、《蒼茫》、《淡漠》到最後的《雪》等系列,因為不被主流與市場接受,郭定原感覺無比挫敗,也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究竟創作是否有價值,種種凡此。
將視野從大自然轉向城市空景,進行《空寂》系列創作的郭定原,於2016、2017間倍感惶惑不安。而後,郭定原偶然看了《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紀錄片,受極限音樂大師葛拉斯開計程車的啟發,動念要開計程車。同時,這個計程車計畫,又因總是將每一次創作定一年之期的行為藝術家謝德慶的影響,郭定原也將之訂為一年。
郭定原一邊融合計程車元素與城市風景,進行《空寂》系列的拍攝,一邊也展開名為《計時人生》的散文寫作。這一年以來,他以為風景攝影師與計程車司機有同有異,相似的地方在於機緣與專業,同樣都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狀況,必須出門到現場才曉得今天會有什麼樣的乘客或風景,專業的部分則是在技術層面上必須有所浸淫。郭定原認為,攝影與開車同樣都是技術,並不存在優劣高下。
但郭定原也意識到自己不是真正的計程車司機,他沒有完全投入其中,他終究是一名攝影師。車內的空間,宛如觀察的場域,各種各樣的乘客就像是風景,讓郭定原短暫與他者生命有交會,也讓他更接近現實,離開先前創作自我封閉狀態。
他明白到,乘客們都是普通人,在車上不會有大喜大悲的戲劇化畫面,會發生的,都是一些再日常不過的生活場景,而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用心想要過好每一天。這對郭定原來說,是最驚奇的體驗,像是發現了人生的另外一面。
小檔案
郭定原,1967年生,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業,大學畢業後1996至紐約進修遊歷一年期間開始學習攝影。1999年起擔任攝影家柯錫杰之特別助理。2002年至北京中央電影學院就讀平面攝影碩士。
其攝影創作以心象風景題材為主,2018年起結合了一年餘的計程車職業生涯在城市中進行《空寂》系列攝影創作。攝影家柯錫杰稱郭定原的攝影「跳脫了具體的風景紀錄,呈現出精神形式的意境」,導演蔡明亮稱郭定原的攝影「藉具象來表現心象,似乎可一眼看盡卻又隱含需再三玩味的禪機」。
主要個展紀錄有1997 《逮捕紐約》、2001 《窮極》、2002 《蒼茫》、2012 《淡漠》、2013 《景外之景》、2014 《海》、2015 《雪》、2016 《空寂》。攝影著作2001《窮極》、2002《47瞬間》、2012《淡漠》、2015 《雪》。
海大進修部 在 轉學考#海大夜間 -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本人為大一日間部學生,大一上的成績平均約76左右排名約系上中間科系也不是與航管相關,想請問一下有經驗的同學們,暑轉海大航管夜間會很難轉嗎? ... <看更多>
海大進修部 在 海大夜間部報名、海大進修部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務處招生組. 海大夜間部報名在ptt上的文章推薦目錄. [食記] 大上海煎包:人氣排隊 ... ... <看更多>
海大進修部 在 Re: [問題] 航管進修部- 看板NTOU_STM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進修部大三生.
一般人認為進修部學生較雜亂,其實是刻板印象,目前進修部
學生年齡跟日間部是相同的,多是應屆生,偶有幾個年紀較大
的.
會讀進修部的學生,近半是家中經濟因素,必須半工半讀,只
是比日間部學生早點接觸社會,其實還是單純的孩子.
先好好念一年,英文念好,再考慮轉學考的事.
1.海大進修部是四年制,如果成績夠好、學分也修得完,就
能向學校申請提前半年或一年畢業。
我現在就正朝著大三畢業的目標在努力.
2.我同時有修日間部的課,日間部、進修部男女比例,一樣
都是男生多一些.
3.可校內轉系,日間部轉日間部,進修部轉進修部.
(詳細請問航管系林助教或進修部曾助教)
但是,如是本校進修部要轉本校日間部,那就要透過學校
的轉學考,我們班有一位考進日間部.
4.日間、進修的師資是差不多的,哦,某些老師不願意在進
修部開課...
但是進修部不少很棒的外聘的講師,他們本身就在航空、
海運公司工作,晚上在進修部兼課,會教實務運作.
5.只要上課認真,不要翹課,老師不會刻意為難.
報告量其實還好,只是有些人會太混,硬拖到最後一刻才
趕工,這樣累積起來,當然會鬼叫說報告很多~
6.工讀不見得要找和系上有關的,多學、多接觸對未來找工
作會比較有利。像我本身擔任研究助理,工作上應用的完
全跟本科系學得不同,很忙但很有趣.
提醒:(1)有些船運公司在面試時,會直接刷掉進修部.
(2)校內外獎學金、實習機會(比如港務公司)會開出
只給日間部的限制條件.
7.若是應屆生、年紀還小,就住學校宿舍,可以認識很多別
系新朋友,有照應。有時間不忙的話就去參加社團。
進修部不太有正常的大學生活。白天工作、晚上念書,課
多時從週一上到週六(偶爾啦),週日大慨就是補眠、狂
吃、寫作業、趕報告.
8.基本上,學校是忽略進修部學生的,日間部的資源、活動
、校外參訪等等,學校並不會通知進修部學生.
9.進修部畢業證書上不會有進修部字樣.
日間部畢業證書會有"海運暨管理學院 航運管理學系",但
進修部只會有"航運管理學系"
※ 引述《newsunday (newsunday)》之銘言:
: 各位學長姐大家好,因為我妹妹今年上航管進修
: 有去爬文,可是夜間部的消息跟資訊好少> <
: 所以想請教大家一些問題
: 航管系進修部是讀4年嗎?
: 有看到網路上學長姐說要讀5年
: 航管系進修部大多都是女生還是男生?
: 有校內轉系嗎?還是進修部可以直接轉?
: 航管系日間跟夜間的課程資源有差別嗎?
: 例如:教授對日間跟夜間的 教學態度有差別
: 上課狀況?
: 航管系聽說報告有很多 > <
: 教授很刁難
: 想請問是很容易被教授大刀當掉嗎?
: 請問航管系的學長姐,白天工作
: 海大附近有什麼工作?航管系通常會找跟系有連接的工作嗎?
: 通常是住宿比較好嗎?(因為海大靠海有些房子都會潮濕或生鏽)
: 航管系進修部未來的出路?
: 讀航管系夜間部的學長姐有轉學考成功的嗎?
: 因為看到本係進修部有修會計和經濟
: 想請教學長姐轉學考的準備
: 再麻煩各位學長姐多提供有關進修部的消息
: 因為網路上和爬文,進修部的消息都好少> <
: 所以才來麻煩各位學長姐指教,謝謝大家:)
: 感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4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