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台灣海上安全的第二海軍
#海洋首都也是海權力量的基地
7月31日晚間,我國高雄籍散裝貨輪「友泰一號」在金門東南方公海被中國軍艦擦撞,中國艦艇一度意圖挾持我國貨船想劫回中國,所幸經海巡署緊急應變,派出小艇馳援與警告匪艦後,中國肇事軍艦放棄意圖,並拒絕蒐證後逃逸回廈門。我國船隻則安然返抵料羅港錨泊區。相關經過陸續公布後,海巡署應變獲得眾多國人支持肯定。
#為何發生撞船意外
這起意外主要肇事責任初步研判在中國軍艦,由於當時中國軍艦並未開啟AIS(船舶自動辨識系統),加上視線昏暗且並未意料會有軍艦出沒,商船難以閃避。偵蒐能力與運動性能較佳的軍艦無法迴避航跡公開的商船,顯然在航行能力或警覺心上有很大問題。事發後還想挾持民船,並迴避調查,可見做賊心虛,遭我方發現後立即逃回中國港口。
不過,由於許多消息均指出,匪艦可能有兩艘,其中之一為中國軍噸位第二大的「龍虎山號」船塢登陸艦,該艦服役不滿一年,相關消息鮮少公開,且此地離其母港上海較遠,又有巡防艦隨行,據稱正從事不公開演訓任務,肇事後當然要盡快逃離。
#軍艦商船撞擊意外近年頻傳
軍艦撞擊商船的嚴重意外近年世界多國均有發生,最慘烈的一起,便是去年11月挪威海軍神盾巡防艦黑爾格英斯塔號(KNM Helge Ingstad)在結束北約軍演返航時,在近岸與一艘油輪(Sola TS)碰撞進水傾斜擱淺,嚴重受損只能報廢。
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人為疏失有關,該軍艦同樣未開啟AIS,輪班軍官未及時辨認出油輪的航行燈,在油輪發現軍艦並用無線電聯絡時,更出現通訊混亂狀況,導致軍艦未理會油輪建議軍艦轉向(軍艦轉向較靈敏)的訊息。在撞擊發生後,雖然軍艦迅速航向岸邊意圖擱淺保住軍艦,但因浸水太多仍然傾斜沈沒。
類似狀況,也出現在美國海軍神盾驅逐艦「費茲傑羅」號(USS Fitzgerald DDG-62)上,2017年,該艦在日本外海與商船相撞,導致7人喪生。調查發現,除了未開啟AIS外,該艦情報中心管理廢弛,值更軍官忙著寫公文,艦上負責導航人員在繁忙水道中航行經驗不足,都導致了意外發生。
#軍艦怎麼會怕商船?
過去幾起公開事件中,軍艦撞擊商船的損害常常比商船還大,這有幾個原因:
首先,現代軍艦普遍不需要裝甲防禦,鋼材有時比商用船隻的薄,以確保戰鬥中更高的速度和機動性。至於防禦則依賴主動防禦系統與遠優於商船的損管機制。但「直接撞擊」並不包含在軍艦的防禦系統內。
另外,若商船以艦艏撞擊軍艦較脆弱的側面,或是商船噸位遠大於軍艦,則根據單純的物理法則,軍艦都容易受重傷。本次金門事件,我國商船也是船艏撞上匪艦,若非其噸位小,航速不快,否則中國軍艦也可能會受重傷。
#事件凸顯海巡重要性
本次事件中,基地位於金門的海巡巡邏艇立即馳援,成功救回我國貨輪,居功厥偉。能夠反應迅速,原因之一是駐紮在金門的海巡時常要面對中國漁船、走私船的非法行徑,業務繁忙,對緊急任務並不陌生。
網路上有不明就裡的意見批評海軍怎麼不出動救援,其實是搞不清楚狀況。
金門四處海域都是中國掌控,海軍並未在金門設固定基地,平日運補航線也固定,否則會引發不必要的緊張與摩擦。而且本次撞船事件,屬於一般海事糾紛,尚未達敵對戰爭行為,本來就該由性質較類似「警察」的海巡,而非「軍隊」處理。讓海軍出動救援,根本緩不濟急,也用錯工具。
而除了金門前線外,世界各國在面對爭議海域的糾紛,也多半是先派海巡出馬,以降低擦槍走火的可能。
例如在日益緊張的南海,各國紛紛強化海巡力量,中國也將世界最大的海警船,滿載排水量破萬噸的2901艦派往南海。各國海巡在南海碰頭的機會其實比海軍還多。
而我國台灣也於2017年6月19日經行政院核定「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預計「十年打造百艦」,總經費為426億元,其中4000噸級大型巡防艦由台船得標,600噸級雙船體巡防艦由中信造船得標,均已開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船隻具備平戰合一的潛力,而4000噸級巡防艦更傳出搭載火箭砲,成為鄰近國家火力最強的海巡艦。
#海洋首都也應該是海權首都
在設在高雄的中央二級部會海委會成立後,名義上海巡署納入其下管理,但實際上總部仍在台北。不過,海巡署南部分署與南部基地分別位在興達港與高雄港,編制有多少大型艦隻,擔負巡防南海重責。
而若未來海委會升格海洋部統籌更多資源,高雄海事與造船能力持續發展,則海巡造艦、管理的基地,都將位於高雄,也是攸關台灣能源與外貿海上生命線最重要的前進基地。
高雄作為台灣的海洋首都,也是海權首都,在海軍與第二海軍海巡的密切配合下,才能捍衛海上經濟活動(甚至包含想像中的南海挖石油)安全,也才會是「發大財」的基礎!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