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村直己・#帶著SEIKO海龜勇闖北極圈的冒險家 ]
*文末有抽獎活動
若不論大航海時代之前的事蹟,我認為人類自18世紀在阿爾卑斯山脈,以攀登山岳的方式開啟了第一波冒險潮,而馬洛里一輩的年輕登山家,則在試圖登頂世界最高峰後掀開第二波的序幕。與此同時,冒險家們也開始將視角延伸到水平線的終點:#極地,揭開了新一波冒險浪潮,向地表四處探索新的挑戰。直到人類登月,將野心遠遠觸及到地表之外的太空後,那一段大探險時代才算暫時劃下一個句點。
來自日本的冒險家植村直己,便是站在這樣有些尷尬的位置上,他成長於二戰結束後的時代,世界三極(北極、南極和珠峰)都有人類的足跡了,還有什麼新的冒險可讓世界驚嘆呢?
但植村直己硬是憑藉不服輸和樂天的性格,屢創世界冒險史的紀錄,成為戰後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少數幾個可與歐美冒險家齊名的一號人物。他為年輕人開創一片新的視野,更提點成功需要具備的重要關鍵:「#決心」。
在成為世界首位成功攀登五大陸最高峰者後,植村直己開始探索極地,為了完成狗拉雪橇橫渡北極圈的冒險,他在1972年單槍匹馬走進格陵蘭最北端的小村落,實地學習極地生存和駕馭雪橇犬。他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在語言不通的狀態下,竟然用熱情和誠意逐漸和愛斯基摩人打成一片,甚至成為年長族人的養子(儀式很簡單,就是三個人把手伸出來疊在一起而已)。
某部分原因可能是愛斯基摩人的五官非常接近亞洲人,所以很容易對日本人有好感,但追根究底我認為還是得歸功於植村直己的毅力、勇氣,以及決心,為達目的,他願意犧牲奉獻並全力以赴,符合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
而這種態度也體現在日本SEIKO的職人精神,為了一位潛水伕的需求,SEIKO耗費七年時間,終於在1975年打造出一款可以潛至水下600米的高精密度潛水錶,從此改寫潛水錶的面貌。
植村直己在完成狗拉雪橇的訓練後,在1976年終於完成橫渡北極圈一萬二千公里的壯舉,在那漫長的18個月旅程中,植村直己帶在身上的腕錶就是SEIKO在1970 年推出的自動上鍊潛水錶,隨後在1978年更成功成為世界第一個單獨以狗拉雪橇到達北極點的冒險家。
今年是SEIKO潛水錶問世的55週年,SEIKO推出一系列復刻錶款,是1965至1975這十年間最重要的指標性款式,並以最能融於極限戶外環境的Prospex系列為名發表。包括我手上這只復刻自1970年的現代演繹版「SPB151J1」,被錶迷暱稱為「海龜」,沿襲了經典的外型,但裡裡外外都以新的科技與材質打造,錶殼錶帶皆為不鏽鋼,鏡面是藍寶石水晶,內部則使用6R35自動上鍊機芯。復刻版從外觀看來幾乎和原版沒有太大差異,令人驚訝,讓人有一種植村直己仍然在世的錯覺。
植村直己的英年早逝並無損於世人對他的評價,他讓大家理解,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異,完成一件冒險的關鍵仍然是身而為人的膽識、經驗,以及最重要的決心。而且我認為在這個太空世代,冒險家需要的不再是世界的驚嘆,而是創造翻新視野的突破,只要足以為自己喝采,就是一趟無與倫比的冒險旅程。
#極北直驅
植村直己留下的著作不多,翻譯成繁體中文的作品更是稀少,之前就已拜讀的《極北直驅》便是少數在台灣能閱讀到的作品。這本書紀錄他1972年到格稜蘭像愛斯基摩人「拜師學藝」的經過,以冒險日誌的形式詳實記載北極圈的生活點滴。
植村直己的文字非常樸實,像一位鄰家大哥分享日常點滴一樣,只是他描述的情景地點在遙遠的北極。他生吃海豹肉,甚至大啖塞進海豹腹部裡的有強烈腐臭味的醃海雀(那道料理叫Kiviak,食用方法是用嘴巴從帶毛海雀的肛門吸取內臟汁液,接著吃生肉和腦漿),也談到許多愛斯基摩人與眾不同的文化習俗。
閱讀《極北直驅》就像打開一扇通往北極的窗,植村直己生動樸實不帶說教的文字,讓人得以窺見極圈生活的面貌,即使初刷出版距今已近50年,仍讓我獲得許多沒有壓力的閱讀樂趣。
這次適逢復刻版潛水錶的發表,台灣SEIKO特地和出版社合作,將提供三本特製版《極北直驅》作為贈品,想要獲得這本書的人請按照以下規則參與活動:
❶ 按讚本則貼文
❷ 留言「#SeikoProspex #勇無止境」並加註你想完成的挑戰
❸ 範例「#SeikoProspex #勇無止境 我想完成單車環島!」
抽獎期限:8月25日至8月27日晚間23:59止
中獎公佈:8月28日(五)抽出三位中獎者
————
植村直己生平 https://reurl.cc/0ODDY9
SEIKO 台灣精工
海豹在南極還是北極 在 東森主播 舒夢蘭Clai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消失的王者 #首部曲沙漠雄獅
這幾年來,拍過非常多野生動物,從南極企鵝,到北極熊和小海豹,從山地大猩猩到獵豹三兄弟,從堪察加棕熊到夏威夷的鯊魚....還有犀牛、大象、劍羚、長頸鹿....
從旁協助我們拍攝的都是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或是保育員,因為我們希望能帶回珍貴的畫面,讓觀眾們能因為看見並且了解野生動物們的生活,進而愛護牠們。
研究人員也是如此,但不論是研究或是拍攝,這中間的過程都不是輕鬆容易的,妳你們看到的每一個小時的節目背後,都是科學家或是保育人員幾十年的成果,也是拍攝團隊幾年的規劃和數百個小時的攝錄製作。
我很認同一個觀點:人類不應該打擾自然...特別是看到最近很紅的Tiger King紀錄片,真的讓人氣憤😡
但就是因為人類發展已經失控,保育科學家們實在不得不在動物身上們放置追蹤器,作為研究保護的一個方式。
在菲利普博士追蹤研究前,沙漠獅只剩下可憐的20隻,而在30年保育下,終於成功破百,因為他藉由追蹤器知道獅群的動向,及早發出警報,避免了人獅衝突,拯救了獅子們...畢竟王者的利牙還是擋不住人類的子彈😣
照片中,我拿著的是沙漠獅掉落下的項圈,我問過博士,獅子們會不會不習慣?會不會成為獅群中的異類?博士回答:一開始牠們的確有點不明白,怎麼自己身上多了個環,但很快牠們就表現的完全不在意了...獅子有沒有在想什麼?我其實也很想知道呢😬
菲利普博士持續在沙漠深處研究,但我們手中拿的項圈造價不菲,一個GPS項圈,要價1500美金,一個衛星項圈要價4500美金,等於台幣45000-13萬5000元....而且兩年就要更換一次...這個花費,只是為了保護地球的珍稀物種...😢想到這裡,洋蔥又來了...
也許妳你想跟我再重溫一次人與獅之間的珍貴情感,也是人類與物種的感人聯繫:
https://m.youtube.com/watch?v=Gn2QWbxP2cI
#聚焦全世界 #沙漠 #保育
海豹在南極還是北極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語錄·BBC星球動物紀錄片》
* 這世界上,我們有把握的事情少之又少,也許正是這份缺少、不足或者說缺陷,驅使著我們最強烈的衝動。—方登《與絕跡之鳥的短暫邂逅》
* 所有的書,就像所有的行程一樣,只有行進到最後才獲得意義。一個故事的最初幾頁,就像我們開始一趟旅行時邁出的最初幾步,不到最終見分曉之前,就不為我們所理解。一張人臉也是一個故事,需要時間;我們慢慢消耗著時間,直至到達終點。—瓦萊里婭·路易塞利 《假證件》
* 年齡就好像耕地,事物的本質會逐漸被挖掘出來。可是只有當時日已過,我們已無力做出任何改變時,我們才擁有智慧。我們似乎是倒著生活的。—西蒙·布伊《愛,始於冬季》
* 如果你未來的一生中,覺得需要勇氣,看看自己的疤就夠了。—約翰·歐文《獨居的一年》
* 不必對全世界失望,百步之內,必有芳草。——亦舒《花解語》
* 那種吃苦也像享樂似的歲月,便叫青春。——木心《雲雀叫了一整天》
* 你那麼憎恨那些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沈淪作為代價。—馬奎茲《百年孤獨》
* 一個女人,最重要還是活得好。只要活得好,從前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傷害,所受過的白眼,一切恩情愛恨,後來的一天,都付笑談中。曾經的傷痛、曾經掉過的眼淚,不過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歷練。
——張小嫻
* 遠方是一塊反面的鏡子。旅行者能看到他自己所擁有的原來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擁有的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圖片:BBC紀錄片《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Seven Worlds One Planet)由David Attenborough領導拍攝團隊,耗時四年,目睹在極南之地的海豹,在零下40度的暴風雪天,牢牢護住自己的孩子。在地下溫度高達250度的勘察加滿島,紀錄為覓食不顧生命危險的棕熊。它們是七個世界的部分縮影,美得驚心動魄。
地球上的七大洲,每一個生命都獨一無二,每一個都得歷經悲歡苦樂。如果沒有這部紀錄片,南極洲和北極,大洋中的掙扎生存,我們無緣得知。許多感動的瞬間,只能被風雪掩埋。
一部不可思議的紀錄片,拍攝人員穿過了世界上風暴最大的海洋,經歷海浪瘋狂攪動,走入零下40度的南極之水,只站在不太遠的地方拍攝近百度高溫的活火山。
整整四年多,近1500個日子,每天凌晨4點起床,扛50公斤的器械徒步數十公里。帶著使命:再疼痛疲憊仍堅持前往。
導演的語言輕輕的,內容卻很重:「這些地方太特別,太稀有了。我只希望人們能夠留住這些地方,留住這些動物,留住這些生命,並且保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