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帶一提,每個留言我都有看,而且我已經在開學前的空檔充實自己,像是我找時間看了「間諜橋」,真的好看!)
由於當時學生主要是問我世界歷史,所以有關台灣歷史的電影我就沒有列出,但看到底下部分留言對於台灣歷史可以看什麼也是有不小的討論,今天我繼續列出台灣歷史相關的電影。
這裡先說一下,其實台灣史的進度非常非常趕,所以以下名單有不少是我未能實驗,而是跟其他老師交流得來的經驗,甚至是我期待有機會播放的作品。
那麼我們開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航海時代
○台灣三部曲
(這其實是魏德聖導演還沒開拍的計畫,時代會坐落在荷治時期,分別以原住民、荷蘭人、漢人,三種觀點去描繪。
雖然推薦一個根本還沒問世的作品其實是跑偏主題,但一來鮮少有影片描繪大航海時代下的台灣,二來我超欣賞魏德聖導演,三來我們可以用多方角度去認識時代,所以台灣三部曲已經被我預定成為可以投入教學的資源。)
清領時代
○阿罩霧風雲
(描寫霧峰林家的模擬紀錄片。之所以模擬紀錄片,是因為這部電影並非真的找出當時的影像資源,而是以「模擬」或「還原」的方式描述史實。該片在考究上很用心,但是由於大部分敘事只是在模擬某個片段的畫面,所以坦白說......通篇觀賞下來真的很容易覺得無聊。不過描寫清領時代的片當真不多,加上我前面提到本片在細節考究上很用心,還是可以播放片段,作為一種上課的素材。)
○一八九五─乙未
(描寫台灣民主國抗日,主角設定是客家義民領袖─吳湯興。我個人對台灣民主國的歷史很感興趣,而且願意拍帶有古裝戰爭畫面的國片,其企圖心以及勇於實踐的行動,我個人是非常肯定的。但就事論事,本片的表現頂多叫中規中矩,敘事手法或劇情編寫上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不過能以一介平民的經歷及角度,去認識台灣歷史上的重大轉變及其中的動盪,本片還是可以多加利用。)
日治時代
○賽德克‧巴萊
(我覺得如果我沒推薦這部片,大家也不會想看這份推薦清單了吧?這部片在各方面來說,都是國片的新高度,目前在史詩感上我還沒見過足以超越或是並駕齊驅的作品。我這麼說吧:我每次教台灣史,一定會放這部片。)
○KANO
(敘述這部片之前,我想先說:魏導,我崇拜你呀!
本片是以棒球為題材,描述日治時期大約是文官總督時代的社會風貌,我們可以看到內地延長主義下的台日族群逐漸靠攏相容的美好情景......即便這種美好其實非常稀罕。
重點是,本片在描述實踐夢想中的一些場景,著實打中我的心,當初我在電影院看到電影中的一個腳色哭著說:「我真的好想贏一場比賽呀。」我也整個淚崩,這也是體育題材電影中的一種獨特渲染力。)
○稻草人
(敘述日治後期,美國轟炸台灣的故事。我喜歡本片的地方,是它以市井小民的角度,加上掛勾於現實的荒誕幽默,呈現戰爭下的平民心聲。
本片本土味十足,重點是裡面有我童年很喜歡的偶像─文英阿姨,看我還不好好介紹給現在的學生,讓他們看看我童年女神的風采。)
○灣生回家
(雖然作者是蠻有問題的,但這部片高度結合現在新課綱的移民題材,所以我覺得也是可以讓學生認識,因為時代而始終無法找到生命故鄉的人群。)
○海角七號
(除了本片帶有日治時代的一些背景,其實對於非城市地區的描述,也可以用在公民課當中。
然後請讓我在高喊一次:魏導,我崇拜你呀!)
中華民國時代
○悲情城市
(描述228事件的經典,只是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該片的敘事節奏可能慢了些,需要考量一番。
如果有人在課堂上播過本片,還請不吝分享一下經驗呀。)
○返校
(描述白色恐怖,由於是電玩改編,結合驚悚及解謎元素,相信能讓學生迅速帶入狀況。)
○太平輪
(本片橫跨中國、台灣、日本,不同地區不同人權在國共內戰中的處境,個人覺得可以呈現大時代下的紛擾以及每個人的不得已。
順帶一提,本片還黑了蔣介石一把,但不得不說,老蔣在國共內戰輸得太難看了,被黑也是在所難免呀。)
○異域
(描述泰緬孤軍的故事,非常能結合新課綱的移民題材,而且我也覺得本片質量甚佳。
比較可惜的是,我曾經放映給學生看過部分內容,但學生似乎覺得有些隔閡。甚至在看到劉德華登場時,學生還笑說:「我總算看到一個認識的演員。」嗯......其實我覺得不能怨學生,畢竟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風格,就好像我看號稱經典電影的「齊瓦哥醫生」,也是會感到隔閡呀。)
○軍中樂園
(兩岸對峙下,金門前線的戰地場景。
由於ㄕ父正好也是那個年代的軍人,而且還派駐到馬祖,結果他對當時戰地前線的描述,在本片都有呈現,所以我覺得本片在情節還原上,其實是非常值得肯定,觀眾也可以藉機一探軍中文化的究竟。)
○1995閏八月
(可以看到台灣從1950~1990之間的經濟及庶民生活的轉變,結合經濟發展史,相信有不錯的效果。本片還有另一個看點,就是:我們可以看到黃安還像正常人思維時候的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的台灣史推薦影片清單。
大家有覺得還有哪些台灣史相關電影可入列?或是你名單中的電影有什麼感想?還是看倌們期待那些台灣歷史題材可以被拍成影視作品呢?
期待各位留言和我討論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海 角 七號 難看 在 台灣媳婦法國妞 - De Taïwan avec Amou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臉書回顧...
7年前 準備要論文口試....
Aujourd'hui, FB me rappelle qu'il y a 7 ans, j'allais passer mon oral de mémoire...
論文主題: 台灣電影在法國市場 哼....
Sujet: le cinéma Taïwanais sur le marché Français...
除了侯孝賢跟蔡明亮之外 (還有李安...)很難看到台灣電影上法國戲院....
我到台灣的幾年後 有了很收台灣觀眾的注目的 海角七號 然後接下來 台灣電影感覺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讓當地觀眾願意買票
而我 很愛看這些電影 也因為這樣 我很想寫關於台灣電影的論文
不要誤會 整個論文使用英文寫的 但很多參考資料是中文的 哈
2000年代的台灣電影其實也是讓我學不少到底的中文的好倉庫
裡面的歌 也是我到現在還能唱起來的歌曲
話說
生了第二胎之後 我最懷念的事 就是很少有機會去看電影或去唱歌...
這兩個台灣文化的部分 可以說也讓我熱愛這裡的原因
好想看返校........
#7年了時間真的飛
#多付一張我很喜歡的張孝全坎城照
#還有植樹 !
海 角 七號 難看 在 黑人 陳建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篇文章寫的真好!
其實這篇本來在自由時報和TRIBALLS裡面都提到了一部分,但受限版面和時間,沒辦法講的更深入,這篇算是一次整理完
https://sports.ltn.com.tw/news/paper/1306779…
https://www.facebook.com/TRIBALLS.TW/videos/952034028476218/
農場說是不是最糟的?肯定不是,更糟的是連農場都不提了,直接先做再說,現在看起來SBL十六年後走一圈比回頭路還慘,到底是誰的責任?多罵兩句新球季也不會增加兩隊,不如先從政府單位到協會結構和思維講清楚一點。
台灣教育思維很喜歡找戰犯找負責人,好像有權沒權的把檯面上可以轟的人轟完一輪就算善盡責任,但比起撿到槍先罵先K一頓,我比較偏好觀察那些怎麼做的人,台灣職業運動環境很慘,從體育署給的資料來看,2012~2016年職業運動基本上沒成長,整體運動產業也是起起伏伏,整體環境就是這樣,與其罵完,不如分析結構之後討論下一步可能的方向在哪。
先提幾個在台灣籃球我sick of that shit的思維,其中一個最病態的,莫過於是「瓊斯盃有熱度,HBL也有熱度,所以台灣籃球也應該有很多開發空間」。如果是球迷和鄉民來說還好,但如果是媒體還用這句話,那就流於隔靴搔癢,瓊斯盃可以,HBL可以,在於他們成功結合籃球與其他非死忠球迷受眾的商業模式,有國際對抗有學生話題,那本土聯賽呢?
張鐵志在《聲音與憤怒》一書所提到,「媒體根本價值不在提出解答,而在更尖銳提出問題」,「瓊斯盃有熱度,HBL也有熱度,所以台灣籃球也應該有很多開發空間」,這算不上解答,更算不上媒體責任,提出精準問題的前提在於觀察和資料分析,把國際賽和學生聯賽熱潮直接和籃球市場畫上等號,其實是很粗糙的歸納。瓊斯盃的觀眾和HBL觀眾確實是商機,但嚴格說起來和會看本土聯賽的觀眾並不完全重疊,想要活化台灣籃球市場,應該是要找到另一條如何鎖定本土聯賽TA的方法,而非若A則B。其他層級有市場,所以台灣籃球也行這種不精準的思維概括,那還不如喊發大財比較爽。
第二個,「ABL是洋將聯盟是次級聯盟,台灣球員去那邊得不到磨練」,這跟我和 楊國譽討論過的論文題目有點類似,到底什麼是職業聯賽?如果是海角七號,你會在乎裡面田中千繪女主角戲份多少?搶掉多少台灣演員表現機會?不會嘛,但現在回頭來看都知道,海角七號的存在價值不是這部片劇本多精良,格局多大還是發揚了什麼本土元素,而是這部片讓台灣人重新知道,台灣還是可以拍出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從十多年後的角度來看,這部片的藝術價值當然不是頂尖,但沒有這部片台灣電影可能還要低迷很長一段時間。
同理,商業聯賽幹嘛只要為國家服務,又不是共產黨凡是以黨為宗,全歐洲聯賽都是外國人的天下,有沒有本土元素,管他那麼多,有,很棒,沒有也沒關係,熱鬧好看至少踩穩腳步。兩年前我訪過剛成立的夢想家,憲銘哥和黑人哥都對我說過,「比賽輸贏和球隊文化很難一年兩年就建立起來,但至少要讓球迷進場覺得,來看比賽是好玩的。」
看過B League、KBL和CBA轉播,我們都知道SBL內容沒有差很多,至少沒有差到兩個選一個一定會轉台去看其他比賽,但為什麼東亞其他國家有觀眾,SBL十六年轉一圈還轉回原地?球迷進場有沒有覺得好玩很重要,如果是比賽打完冠軍頒完就好的心態,文化和制度永遠沒辦法建立,更別提行銷和商業模式。
再來,「球星出走導致SBL很難看?」,請問全球化市場,誰不往待遇好的地方走?台灣隔壁就是一個磁吸效應擺在那裡的土豪市場,球員過去中國了,所以呢?塞爾維亞男籃今年公布的17人世界盃名單,來自本土聯賽的幾人?
0,一個都沒有,塞爾維亞十多年前還曾經掉到歐錦賽第十三,那塞爾維亞有因此放棄籃球嗎?沒有,他們國際賽成績慢慢爬上來,球員依然旅外挑戰,而且國內球隊貝爾格勒紅星三年前曾經是Euroleague上座率最高的球隊,Mega Bemax找到把球員往外送的穩定生存方式,貝爾格勒游擊者也在巴爾幹地區站穩前三,有沒有國家隊頂級球星?如果球星被挖走就要鼓吹關門大吉,那全世界應該都倒過一輪才對
Michael Jordan退休時有說過一句話,當年Dr.J退休從沒告訴他,「嘿,我交棒給你了」,同樣的,他退休也不會指定接班人,有本事的自然會拿下來。有人出走有人接棒,這不就是很正常的循環?
台灣體育產業最大問題始終是職業不職業,當永遠把民族大義和國家隊成績放在商業之前,永遠搞不清產業是為球迷為球員為消費者服務,還是為國家利益服務?最重要的,每次討論到A就拿B出來救援,這才是最大問題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看到最後,但我整篇最喜歡的是最後一段
『自己籃球自己救的兄弟爬山
「自己籃球自己救」,其實是一句相當有凝聚力的口號,如同現在香港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有句關鍵的核心概念叫做「冇大台」,用比較假掰說法是「去中心化」和「區塊鏈」,其關鍵意義在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最糟情況下,我們不再期待有個強人出頭登高一呼,而是需要每個人只要能貢獻多一點點,台灣籃球缺的從不是鎂光燈,或是鎂光燈要打在哪個人身上,需要的是每個環節願意挽起袖子下去做的人,台灣籃球需要改革的不會只有一個項目,需要出力的,也不會只有一個地方,但如果缺少正常體育產業,每個環節都缺兵缺糧的狀況將永遠持續下去,永遠草創,繼續轉過下個十六年還是一樣。
如何發展體育產業?勢必得有一個正常的職業聯賽,而在發展聯賽之前,我們必須找出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現在我們已經看到SBL轉一大圈比走回起點還慘,如果有人願意走出去,不管扮演什麼角色,每個人只要多一點點貢獻,這個環境就有更多一點可以轉變的機會。』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65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