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半環保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元毓說
當初政府要王永慶兄弟到雲林麥寮海埔自己生陸地出來蓋六輕營運。20年後環保團體對於已經被趕到海之濱營運近20年的六輕仍有諸多意見。
對於自1940年代起就開始挖礦的 #亞洲水泥橫山廠、對於無良排放有毒廢水的 #日月光…等許多環保議題,我強烈建議這些環保人士 #自掏腰包花錢把這些上市公司買下來然後結束營業,並要求原本營運者簽約承諾競業禁止50年內不在台灣從事或投資相似行業。問題不就解決了?價格夠高這點小要求都不會是問題的。(要記得遵照你們的左派理念,給員工 #優渥遣散費、#醫療費 跟 #養老金 喔)
甚至只要 #買超過50%股份,就能絕對掌握董事會並決策關閉台灣地區所有生產營運,把那些污染源工廠通通移往中國大陸、美國或世界任何其他國家。根本毋須吹風晒日地抗議,餓著肚皮絕食抗爭。
未來只要出現不環保的開發案,你們就花錢買下該案權利與競業禁止權,然後當場廢棄。什勞子的立法院、行政院通通不用跑了。
哪需要管礦業法?誰有礦權你們就通通買下廢棄!
什麼清境農場違法民宿?小問題,土地建築通通高價買下來然後封山,把山林還給動植物最環保。
什麼國有林地被盜採改為檳榔園?小問題,買下全台灣檳榔攤然後結束營業加競業禁止,既環保又照顧國人健康。
什麼排放廢氣廢水?小問題,工廠買下來結束營業,老闆員工安排國外提早退休都不用做了,污染源瞬間消失。
#如果環保真的這麼重要,我相信你們不會在乎這麼一點小錢的。或者,這麼點小錢一定很容易 #群眾募資 的。
這都要感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Coase的 #Coase定律 啊~
以下我進行一些簡單經濟分析:
為什麼要環保團體出價購買?因為從產權經濟學來看,真正覺得問題切身相關的人,應該是 #真正願意付出代價的人。是的,#口嫌體正直 是人性弱點,經濟學不斷告訴我們:不要看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把財產生命壓在哪裡。
單純透過政治活動運用政府合法暴力禁止污染源生產或繼續污染,Coase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本身也侵害了污染者的權利。重點本身不在誰侵害了誰,而是產權要劃分給誰。污染者一般都有清楚劃定的生產權能,但產生的汙染,也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順帶一提外部成本是錯誤的經濟學觀念,不要再亂用了),其實只是難以被清楚界定劃分的污染權或不被污染權。
一種解決方案,是由污染者向被污染者購買「污染權」,這也是現在常見的安排 — 六輕之類的廠商給周遭人民或政府回饋金,比方2014年六輕就給麥寮鄉民達3億元回饋金。這樣的安排缺點在於:a. 每個人對於自身被污染代價願意用多少錢交換不一樣,因此有人有消費者剩餘,有人反倒是淨損;b. 污染範圍難以界定,邊際污染區的人可能根本拿不到回饋金;c. 政治力介入後回饋金也不見得是反應a點所指之交易,而牽涉到政治人物的算盤,與d.看不見的交易容易出現在政治人物與污染者之間。
因此被污染者如果 #真的在乎也計較污染,那另一種有效率的解決方案是透過市場交易,由被污染者買下污染者的產權與未來繼續生產權利。
這同時也說明,為什麼不能由政府出面收購污染者產權?
因為政府收入來自於稅金,稅金包含了污染者或其他並不在乎污染的人的錢,用政府資金買入則侵害了這二種人的權利。尤其是當污染者交的稅金遠高於被污染者(包含實際上可能沒被污染的環保人士)時,會出現:「你們強迫我納稅,再用我交的稅金強迫買下我的資產要我滾蛋」的實則侵害污染者產權的現象。
那為什麼現實沒有環保團體這樣出錢買下污染者產權呢?我認為理由有三:
1. 其實環保團體人士多數 #並不真的那麼在乎污染問題,因為他們不願意付出夠高的市價。又或者他們找不到足夠多的、真正在乎特定問題的資金,同時暗示著 #多數人其實也沒那麼在乎。
2. 多數環保人士想利用政治影響,好付出低於市價的代價來達到目的。這是 #民主制度的弊病,無條件一人一選票必然產生的缺點。其結果是污染者權利受到侵害但沒有補償,同時透過政府也創造很大的 #尋租與制度化貪汙空間。因此帶來第三點:
3. 少數環保人士想要的是 #政治影響力與貪汙空間,並非真的在乎污染問題。(事實上若污染真的沒了,這些少數環保人士反倒失去收入了)。
本文主要談論了環保議題的解決方案之外,其實也順道談了法律經濟分析上一個重要題目–「#外部成本」。
一些自以為懂法律經濟分析的專家,文章、會議開口閉口「外部成本內部化」,其實會談「外部成本」本身就代表他 #經濟學不及格。之所以存在外部成本正是因為產權效果界定存在高度費用,才會有外部/內部之分別。換言之,不可能透過單純課稅或立法,就解決這個制度費用的問題,我們只能透過不同產權規劃排列得知序列上制度費用是否有所改變。
講白了,談「外部成本內部化」只是一種脫褲子放屁的套套邏輯言論,外部成本理論本身也不符合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要求,更對瞭解真實世界運作以及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我知道許多學者嚷著外部成本還能用複雜軟體跑一堆統計迴歸show出成本,其實八成只是在編造故事,並非科學。
http://www.yuanyu.idv.tw/?p=1806
#一切都是環境的錯 #社會的錯 #你們的錯
#嘴巴那麼在乎環保就是不肯拿出錢來
#往別人褲兜掏錢是這些人最大特色
#用群眾暴力的方式要別人就範
#這跟聖戰組織有什麼兩樣
#民主真是個好東西
#有民主真好
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題目 在 羅文好公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大學指考公民科 考前一周出題趨勢分析
.
指考將近,考生們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雖然學測逐漸成為入學的趨勢,但相較於自然組,指考對於社會組的同學而言友善許多,許多名校仍然保留了許多名額給指考的同學們,尤其是有志於法政社會科學科系的同學而言,公民更是必須牢牢掌握的重要學科,其中台大法律系更是把公民科放在同分比序的第一科,足見公民的重要性。
.
指考公民考題各冊占分,基本上第一到第四冊大約占60分,第五及第六冊(選修上、下)大約占40分,所以選修公民的部份是很大的占分比例,提醒同學們要多花時間在五六冊上面,其中尤其是經濟的部分要多下點功夫,經濟類的題目考題靈活,同學常容易寫錯,考生們必須將經濟學的觀念以及各種圖形牢牢的記在腦海中,並且能夠加以靈活運用(例如:生產可能線圖、供給需求圖、消費者剩餘及生產者剩餘圖,政府進行價格管制而設定上限、下限圖、政府進行數量管制之限量圖、國際貿易圖、外部效益及外部成本圖…等),請同學們務必要能做到隨時都可以親手畫出圖形及做出變化的程度,才能奪得高分。
.
此外近年來指考考題特別喜歡考各選項好像都對,看來非常模稜兩可的題目,要讓考生選出最合適的或是最正確的答案,面對這種誘答力超強的題目,許多考生們會相當苦手,也常會因選錯答案感到懊惱,遇到這樣的題目時,請記得先把最不可能的答案劃掉,剩下兩個最有可能的答案,然後再選擇跟題目敘述最接近的那個選項,給大家一個小訣竅,通常選項跟題目出現的關鍵字重疊度越高的,就越可能是答案,所以真的遇到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時,就把選項跟題目相對照,重複出現關鍵字詞最多的,通常就會是答案。
.
最後一周建議同學大量寫題目(尤其是近幾年的學測指考題,一定要作),然後對於寫錯的題目進行仔細的檢討,生活規律,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的精神應考,每天可以趁吃飯或休息的時候多看新聞,一天看個30 - 60分鐘,由於考題結合新聞時事已經成為學測指考的常見出題方式,多注意近幾年的重要時事,對於公民科的考試準備會有很好的助益,公民科已經是與人民生活最相關且最實用的科目。
.
近期重要時事整理如下,請同學們多加研讀:
.
1、英國實施固定任期議會法,首相不再可以任意主動解散國會。
.
2、勞基法修正,2016起勞工全面周休二日,對勞資雙方的影響。
.
3、《長期照顧服務法》三讀通過,確立台灣長期照護制度的法源,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更進一步。
.
4、美國發生越來越嚴重的黑白種族衝突、警察對有色種族常執勤過當等新聞。
.
5、亞投行及中國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對台灣經貿發展之影響。
.
6、伊斯蘭國大幅擴張及接連的恐怖攻擊對歐美的威脅。
.
7、中韓簽訂FTA對於台灣經濟的影響。
.
8、希臘財政困局持續且可能退出歐元區,對歐盟及歐元的影響。
.
9、《消費者保護法》修正通過,明定行政院可視產品特性,可公告排除部分不適合7天鑑賞期的商品,例如:生鮮食品、易腐敗商品、影音或APP等。
10、北高兩市開放同性伴侶註記服務,雖然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但仍顯示同志人權逐漸獲得官方認同。
.
羅文 (高中公民補教老師)
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題目 在 羅文好公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給表格的題目 消費者剩餘跟生產者剩餘計算方法
.
這個問題真的太多人問過我了
所以我決定在這裡一併回答
如果題目給你一個有供給線和需求線的供需圖
那就直接算三角形面積就好了 就是答案
但是如果題目不是給線圖
而是給一個表格的話
要記得不要直接把表格畫成線圖
然後再算三角形面積
正確的解答方式是
把表格化成長條圖
再算均衡價格上面 均衡數量左邊的消費者剩餘(黃色面積)
另外生產者剩餘則是在均衡價格下面 均衡數量左邊(藍色面積)
再把兩者面積加起來 就是社會總福利了
無私分享給大家 但請勿做商業使用 謝謝各位!
以下是上課時畫的圖 由於趕時間上課 字醜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