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 close for comfort 中美次季GDP乏社交距離
全球社會封鎖近兩個月,所有國家和人都無法再忍耐下去,必須重啟社會。既有經濟需要,人民的耐性已近沸點,早前在美國密歇根州,不少示威民眾都攜有槍械,包括AR-15突擊步槍!
現在正適合作一個對A.C.(After Covid)世界狀况的半場報告。其實只可說希望是半場,亦有可能只勉強完成籃球賽的第一節!分三個息息相關的層面:疫情本身、全球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化。因涵蓋範圍甚廣,所以只可粗略分析,在此致歉。
全球疫情終於出現放緩迹象,每天個案增長率已下降至約1.4%左右。是好消息,但我們要清楚明白這並非一個自然現象,是經過很多人工紓緩政策和巨大社會犧牲的暫時成果。社交隔離和經濟停擺等措施,對壓扁感染曲線,證明有效。但我們見到最粗略,最實在的CFR(case fatality rate),比最初所有專家預期高極多的6.9%!
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只計已有結果的病例來分析死亡率更恐怖,近200萬宗案例(其餘250萬仍在治療,未知結果),完全康復的比例只有85%,死亡比例高達15%!最高峰時,死亡比例更高達20%!在本以為較先進的西方更差,美國的完結個案的死亡比例仍高企在22%(最高時30%),比利時和不少西歐國家的死亡比例更曾高達40%!
近3個月前,我已指出處理疫情的措施有不同選擇,果斷的盡力壓制,或採取自由的「疫症派對」政策,亦即「群體免疫」。正確一點來講,政策是一個光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壓制,亦沒有一個國家真的完全放手不理。
歐美起初崇尚群體免疫 死亡率仍高
兩個策略方向似乎有利有弊,強硬的壓制手段,減少感染個案,減低死亡人數,這是任何政府的最基本責任,表面上犧牲短期經濟,但其實長期效果可能更佳。群體免疫策略,想法是既然避不了,暫時又沒有疫苗和藥,不如索性什麼都不做,任由病毒肆虐,愈多人得病愈好,不管死亡人數,只冀求盡快達到所謂群體免疫,亦以為這做法所造成的經濟傷害較小。
理論上最佳應對疫情的方法當然是全球各國政府協調政策,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做到。選擇採取較強硬政策的主要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等東亞地區,而猶豫不決,浪費寶貴時間而導致較遲和選擇較輕鬆紓緩策略的就包括美國、英國和大部分其他歐洲國家。最口硬的國家可說是瑞典,仍堅持群體免疫為最佳方法。但瑞典的CFR高近19%以上,每一百萬人的死亡率高達332,是中國的100倍,只略低於法國的408。如果這是成功,不敢想像失敗的定義!
群體免疫支持者的最大問題是自以為科學化,但諷刺地與事實恰恰相反!最重要的盲點是不同殺傷力的疫症,有不同的最佳政策平衡點。只有在死亡率非常低的疫症,如chicken pox(水痘),加上幾肯定感染一次就有終生免疫力(其實是永遠感染,日後可變為生蛇,shingles),在尚未發明疫苗和藥物治療前,才有人大膽冒險玩疫症派對。
最初所有人都嚴重低估了Covid的殺傷力。初時專家估計R0只有1.4至2.5,美國CDC的最新中位估計已提升至5。專家本以為初時湖北的3% CFR太高,隨着陸續發現大量輕症,將跌至遠低於1%。發夢都想不到現在仍徘徊在7%的恐怖水平。雖然德國、意大利和紐約州等少數地區,已終於開始進行我呼籲的隨機抗體測試,發現當地感染率高達15%至20%,亦即是IFR確比CFR低很多,但仍接近1%,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30倍至100倍以上!而且隨着更多的觀察和研究,Covid病毒遠比原先想像複雜,除襲擊呼吸道外,對血液和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很大,即使年輕病人的住院率也很高,經常出現血塊凝固和中風情况,連本以為完全不受影響的兒童,都出現類似Kawasaki病的徵狀。
客觀結論已很清晰,對付Covid的手段應從嚴,疫症派對策略完全錯誤、殘忍和接近瘋狂!英美和其他大部分西方國家,初時誤走疫症派對之路,到後來三月中Imperial Report發表後,發現此疫症非同小可,才企圖急轉彎改變政策,可惜為時已有點晚,疫症已散播至接近失控地步。
更可悲的是不少西方政府、傳媒和個人,漠視科學,初時固然拒絕戴口罩,歪曲科學事實,反而說為有害,到近日才勉強承認有效,但特朗普和彭斯仍堅拒戴上,可以想像他們的鐵粉,會否乖乖戴口罩?攜槍上街的機會應該較高!他們已有很多陰謀論,除賴中國外,亦有說病毒是Bill Gates發明出來的,更多人相信Fauci是個賣國賊或為錢出賣靈魂,有些根本不相信病毒的存在!
西方拒隔離病人 「民主」表現難接受
另一嚴重失誤是西方採用的所謂家居隔離,不止無效,簡直接近謀殺全家!數周前看過一篇《紐約時報》的詳細報道,描述意大利的很多家庭慘劇,例如一位婆婆,盡力照顧感染了Covid的中年兒子,但不幸病逝,然後同受感染的丈夫亦死了,而自己也得病,非常可憐。本以為《紐約時報》的結論是家居隔離政策是錯誤的,西方所有國家都應馬上矯正,但原來我徹底猜錯了!《紐約時報》有指出中國採取完全隔離每一個測試呈陽性病人,對控制疫情很有幫助,但它的結論竟然是只有「非民主」國家才可這樣做!意大利和美國等民主國家,病人有選擇留在家中的權利,况且意大利家庭觀念重,堅持一家人同住在一起!如西方不承認家居隔離是錯誤的,反而把「謀殺全家」說為民主的體現,我也無話可說了!難道死亡率高達90%的伊波拉或鼠疫,也應容許病人「民主地」留在家中?這想法比中世紀時更落後。但連西方國家亦已禁止老人院探訪多時,為何阻止家人見年長父母就不違反人權,就符合民主?
到了近日,在美國和歐洲,催促盡快重啟經濟的呼聲已震耳欲聾。但科學上,疫情是否真的已到適宜開放的水平呢?按白宮指引,本來全國封閉應維持至五月一日,但多謝特朗普,在四月十六日,已自打嘴巴發出攻擊民主黨州分的推文:"Liberate Minnesota, Liberate Michigan, Liberate Virginia!"毫不意外,不止這三個州分的人馬上上街示威,連多個其他州分的人也開始漠視禁制令,隨意大批人聚集在沙灘、公園和其他地方,大部分州政府亦不遵守白宮要求連續14天個案下跌的重啟指引。
每個地區都面對重開社會將可能帶來第二波疫情的風險。新加坡是個非常嚇人的例子,即使韓國和武漢,最近亦見到一些反彈。香港亦重現個別本地感染個案,但不算嚴重,整體香港處理疫情比絕大部分地區好,實想不通香港人自己給自己27分的道理(積壓150多年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厲害)。美國以及歐洲重開社會的風險更高,因為從未成功把疫情壓制下去。尤其美國,提早了兩周,混亂地重開極可能將有代價,漏出白宮內部預測,到6月初,每日個案或高達20萬,死亡人數3000! 希望這預測完全落空,如不幸屬實,不敢想像後果!
美重金救股市 無助失業民眾
經濟前景亦必然跟抗疫成敗有密切關係。無疑今次美國的貨幣兼財政救市政策組合拳,反應速度和規模都遠勝2008年金融海嘯,超過3萬億美元,即GDP的15%。在過去,一年一萬億財政赤字已破紀錄,但只4月的財赤已超過7000億,全年將輕易超過3萬億。成效如何?最成功當然是有助股市反彈30%,更重要是給予航空、郵輪公司、波音和其他很多企業,一個融資的窗口,發債近萬億,最少確保金融系統崩潰的概率極低。
實體經濟又如何?不好意思,股市反彈幫的仍是富人為主,對3000多萬失業的美國人幫助不大。失業率已攀升至近15%,肯定仍未見頂。第二季GDP更誇張,或將閃崩30%,近40%都有可能!如經濟成功重開,當然下半年GDP將有明顯反彈,但如疫情大規模復發,即使政府無意再嚴厲停擺經濟,消費者意欲仍必受影響。線上消費肯定受惠,但無法完全彌補線下損失。
中國情况較佳。因為疫情控制得較好,所以重開經濟亦較順利。據報,整體國內交通使用率,已回復到疫前75%水平。國際旅遊仍然近零,但對刺激本地消費反而有幫助。除此,因擔心中美關係將變得更緊張,中國科技尤其半導體,正加速本地化。如無意外,中國第二季GDP將穩定下來,回升1%左右。另一重點是今次中國已宣布的刺激方案,只約等如GDP的3%,遠比歐美各國小,有人擔心不足夠。我也不能下定論,但明顯中國不想重複2008年的大水漫灌經驗,導致債台高築,且有巨大浪費的情形(反而美國可能出現)。今次中國的刺激政策盡量精準,且嘗試採用新的高科技數碼消費券,順帶推動電商人民幣的流行使用。
照道理,誰能用最少的債務來刺激經濟,而又達到最快和最順暢的經濟重開,誰就是最後相對贏家。暫時中國似有優勢。
今次疫情對地緣政治也肯定有極大影響。毫無疑問,美國將企圖推卸處理疫情失當的責任到中國頭上,中美關係亦必變得更緊張。只希望特朗普明白中國核武數量雖遠少於美國,但用於防守和阻嚇,已綽綽有餘。其他方面的鬥爭,包括貿易、科技、金融、公關和意識形態等,在所難免,但所有競爭力都源於經濟。講得坦白一點,「莫財」就甚麼都做不到。
美國是二戰後70多年來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兩者是手牽手的。因為美國經濟第一,所以美元就是全球最重要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可隨意「印鈔票」來填補任何財政和貿易赤字,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稱之為"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的特權)。有人指出中國人花了40年時間,憑辛勤和血汗儲蓄下來的外滙儲備就是這3萬億美元,美國不消兩個月,聯儲局就憑空印了3萬億出來(對不起,應稱之為QE),不費吹灰之力。傻瓜才真的會開工廠,真幹活!
不錯,如有此昂貴特權,為何不見風駛盡𢃇?全球三分之二儲備是美元,每天90%以上外匯交易,其中一邊是美元。但這一切都是建基在美國能長期保持經濟一哥地位的假設上。
我已多次指出過第二季度,美國和中國的GDP,將會是前所未見地接近。美國去年GDP約21萬億,中國約14.5萬億,只要美國第二季GDP真的下跌30%,兩國GDP已幾乎一樣,如美國跌更多的35%,中國甚至有可能超越!
我較大膽指出此淺而易見的事實。美資大行的經濟師也知道,但不好意思寫,中國仍想盡量低調,避免招風雨,所以更不會講。但這必然是一個超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已長期不停追上來,但本來以為仍需7至10年時間,但想不到A.C.後,疫情成為了追趕的催化劑,把時間表縮短了很多。如美國下半年能成功重啟經濟,將重新擴大GDP差距,但仍必比B.C.接近不少,超越的時間表可能縮短至5年不到。假如美國下半年第二波疫情嚴重,經濟重啟受阻,那麼GDP境况就更堪虞。所以亦形成更大壓力要重開,即使犧牲更多性命。
近日美國國會建議第五輪,又3萬億的刺激方案。聯儲局主席Powell亦認為美國經濟或再需政府伸出援手。本來如魔術般,只要多做一點QE,或多舉一些超低利率的國債,不是甚麼問題都迎刃而解嗎?但意外地,特朗普這位過去數十年一直認為借錢和賴帳都是輕鬆事的真正「債王」,竟然對再大幅舉債刺激經濟有所猶豫。會否是因為中國GDP追得太近,缺乏「社交距離」,已變得"too close for comfort"?
在可見將來,人民幣或任何貨幣,都不能取代美元地位。但如美國逐漸失去經濟一哥地位,美元的昂貴特權又能否永遠保持?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消費者權利和責任指引 在 林佳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代力量中壢區立委參選人林佳瑋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外送平台事故頻傳 嚴查開罰假承攬」 上個連假即發生兩起外送平台的送貨員,於送貨途中發生事故不幸過世的意 外,今天又發生 lalamove 平台送貨員撞傷路人的意外。雖然昨天勞動部看似快 速的「個案認定」兩起死亡車禍的員工,屬於僱傭關係,但事實上,勞動部的行政怠惰,正是導致這兩起悲劇發生的原因。時代力量立法委員徐永明及桃園 市中壢區立法委員參選人林佳瑋今日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勞動部應該要負起 更多的責任,並且防止外送平台業者發展更多規避的方式。
徐委員指出,近日美食外送平台外送員交通意外頻傳,甚至在國慶連假期間接 連發生美食外送員在外送途中車禍身亡事故。昨日勞動部終於認定國慶連假身 亡的兩位美食平台外送員與業者間是僱傭關係,但至今國內兩大美食外送平台仍未做出回應。
徐委員質疑,美食外送服務已發展一段時間,但過去勞動部進行勞檢時,美食 平台業者不是拒絕勞檢,就是遲不提供相關資料,最後勞動部往往是開罰 3 萬 元了事。林佳瑋補充表示,7 月 12 日勞動部曾經針對汽車貨運業發動專案勞動 檢查,當時 Foodpanda 就有拒絕勞檢的紀錄,隨後台中市政府進行勞動檢查, Foodpanda 也再度拒絕勞檢,顯見 Foodpanda 根本就是拒絕勞檢的累犯,但最 後都只有罰款最低金額三萬元。
林佳瑋表示,身著具業者標記的背心、裝載具業者標記的餐飲箱,未在有限時 間內完成就受到處罰的獎懲制度、上線規定等等情況,都反映出外送員受到一 定程度的雇主指揮監督,符合「僱傭制」的態樣。因此,除了 14 日才被勞動部 認定的 Foodpanda、UberEATS 外送平台,Lalamove、deliveroo(戶戶送)、拉拉木 (GoGoVan)等等尚有諸多現在營業、甚至未來新創的公司都有需要勞動部持續追 縱認定,而不是等到傷亡慘重才來做。
林佳瑋指出,今年 8 月,勞動部邀請 11 家有食物外送員的事業單位,進行「食 物外送員作業安全保護事宜」會議,然而其中三大公司 Foodpanda、 UberEATS、Lalamove(啦啦快送)聲稱是承攬制拒絕遵守任何規範。林佳瑋認 為,甫於 10 月 2 日訂定的「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對於發生事故的這兩大 業者沒有任何約束力。偏偏要等到發生了死亡車禍,勞動部才加速認定僱傭關 係的認定。
林佳瑋也提到,勞動部從 5 月份到現在,還是沒有提出判斷「偽裝承攬」的原 則,都是要用個案認定,必然緩不濟及。業者 Foodpanda 甚至連今年 7 月 12 日的「勞動部汽車貨運業專案檢查」、「台中市勞工局勞動檢查」都採取惡意拒絕 的態度,顯然勞檢 3 萬元的罰金對業者不痛不癢。這樣的情況若不盡快改善, 無疑是迫使勞工必須自行訴訟救濟,才能處裡勞健保、職業災害責任歸屬及組 織企業工會的權益。
最後,針對目前有平台業者開始發放風聲,使得外送員擔心,是否會因為被認 定僱傭制,導致既有的薪資福利下降,或是不能兼職。林佳瑋說明,第一,業 者不能單方面對外送員有各種限制,例如不能兼職、制服跟車身要有企業識 別,但是卻不給予僱傭關係應有的各種保障,例如勞保和勞工退休金。第二, 法律上並沒有限制僱傭制度的員工不能兼職,例如勞保局就表示過,有兩份以 上工作的員工,兩份公司都應該要提供勞工保險。
記者會上的李先生,曾經擔任各大外送平台的外送員,例如 ubereats、 Foodpanda、lalamove,共計有兩年四個月的經驗,他表示,他算是工作時數比 較短的員工,但也要工作 7-9 小時,更多外送員甚至工作 9-13 小時,而當平台 分配工作時段之後,他也沒有辦法任意拒絕這個時段的各種工作任務,也必須 穿著平台識別的衣服和保溫箱。這些都顯示出僱傭制度的特色。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葉瑾瑜,則以自身協助高爾夫球場桿弟的案子為例, 認為勞動部僅以個案認定兩名事故死亡的外送員屬於僱傭關係,將無法全面保 障外送員勞工權益。高爾夫球場桿弟這個職業早在民國 87年納入勞基法,並有 多個高爾夫球場遭法院判定與桿弟有僱傭關係,然而直至今日全台 62家高爾夫 球場,僅剩東華球場的桿弟是僱傭制,其餘高爾夫球場皆持續以『假承攬』規 避雇主責任。
甚至後續高爾夫球場的做法,是聯合起來要求桿弟選擇『維持承 攬制度,維持薪水每月 6至 7萬元』,或者『重新簽訂僱傭契約,年資重新計 算,月薪降至 3萬元』。而今天外送員勞雇型態的爭議,勞動部不應重蹈覆轍, 應全面認定僱傭型態與承攬型態的區別,並且要求平台也者不得以片面降低勞 動條件的方式,讓外送員被迫選擇繼續以承攬方式進行。
徐委員認為,勞動部應針對美食外送平台外送員相關權益進行專案報告。徐委 員也呼籲,應公開各大美食外送平台外送員勞動條件,以提供消費者選擇勞動 條件較佳的業者。
時代力量中壢區立委參選人林佳瑋提出五項訴求:
1️⃣勞動部應確認所有外送平台業者與員工之僱傭關係,持續追縱公布「假承 攬」外送平台業者名單,不該只是個案認定。
2️⃣勞動部應打擊「偽裝承攬」、惡意拒檢的業者,應依勞動基準法連續並重罰違 法業者。
3️⃣勞動部應輔導業者設置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支持外送平台員工有組織企業 工會之權利。
4️⃣勞動部跟桃園市政府應協助外送平台員工法律扶助,並協助申請桃園市勞工 權益基金的救濟。
5️⃣業者不得以僱傭制為由,片面降低薪資福利。
新聞聯絡人:王先生 0919-251061
參考資訊:
➡防止假承攬 勞動部研擬認定原則(工商時報:2019 年 5 月 10 日)
https://reurl.cc/1Qe1eD
➡外送員危險性高 途中魂斷車禍沒保障 員工屬兼職部分公司無勞健保.車險(三立新聞 台:2019 年 6 月 13 日)
https://reurl.cc/oD077D
➡颱風天禁止外送!勞動部與業者達共識 將制定「行政指導」(風傳媒:2019 年 8 月 30 日
https://reurl.cc/4gQoo3
➡擬定食物外送員安全規範 勞動部:承攬雇傭實質認定(焦點事件:2019 年 9 月 3 日)
https://reurl.cc/W4DGGD
➡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出爐 派單須先風險評估(中央社:2019 年 10 月 3 日)
https://reurl.cc/e5XDDQ
➡美食外送平台屬汽車運輸業 交通部:須負安全管理責任(自由時報:2019年 10月 14日)
https://reurl.cc/zyAYYa
➡外送釀禍沒保障?交通部:雇主須負安全管理責任(中國時報:2019年 10月 14日)
https://reurl.cc/yyk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