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涵化理論例子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有意思,書中一開始提到的逼車經驗,對我自己來說,往事歷歷在目,很是深刻。
一回,在台北市八德路上,後面的車子,突然間,繞到我的前方,緊急剎車。
再往前開,再緊急剎車。
對於後方的我來說,明顯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挑釁,以及一股怒氣。
或許,我剛剛某種程度激怒了他。
雖然,對於這莫名的挑釁,自己也不甚舒服。
但說真的,心裡的害怕,恐懼,不想與人發生衝突的態度,還是佔了許多。
好吧,說自己孬,也行。
反正,自己實在是不想與路上陌生人,產生不必要的連結與衝突。
二回,車子開在國道三,往中和交流道,切往台64線的方向。
當時,後方的車子,急按著喇叭,很是赤耳。
我猜是變換車道時,令對方不悅吧?
心想,就沒事,繼續往前方一線道,往板橋方向開著。
等到從一線道,變成兩線道時。突然間,發現原先在我後方的車,瞬間地,繞到我前面,且刻意放慢車速。
當然,又是一次的逼車挑釁。
說真的,以我的個性,還是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你要說,我心中有生氣嗎?或許有吧。
但是還是很孬,心裡的害怕,恐懼還是多了一些。
但也欣賞自己的智慧,與情緒涵養,實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很機智的,稍微放慢我的車速,讓我們兩台車子中間,有其他的車,插了進來。
漸漸的,望著對方的車,下了交流道,遠離了我的視線。
只是說真的,當我也要下交流道,還真的有點擔心,對方會不會在路口堵我?
在這兩個例子裡,讓我們看見一些事,每一個人在呈現自己的生氣情緒,反應還真的不盡相同。
有些人,只是在車子裡面罵了一聲幹!
好吧?再強烈一點,看著後照鏡,瞪視著對方。或搖下車窗,比起中指。
在社會新聞裡,你會看見有些人,走下車,從後車廂拿起了傢伙,趨前找對方理論。
只是發現對方的傢伙比自己大時,趕快猛賠不是,躲回車上,快速駛離。
當然,直接打起來的也很常見。
生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出現。
只是每個人在表達生氣,或面對生氣的方式,無論是釋放,壓抑,或如何拿捏生氣,這真的是一門無法躲避的學問與課題。
讓我們重新來看待自己心裡面的那一把火,或如海浪般波濤洶湧。—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그동안 나는 너무 많이 참아왔다
作者:姜賢植(Nudasim) , 崔恩惠
出版社: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770
涵化理論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有意思,書中一開始提到的逼車經驗,對我自己來說,往事歷歷在目,很是深刻。
一回,在台北市八德路上,後面的車子,突然間,繞到我的前方,緊急剎車。
再往前開,再緊急剎車。
對於後方的我來說,明顯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挑釁,以及一股怒氣。
或許,我剛剛某種程度激怒了他。
雖然,對於這莫名的挑釁,自己也不甚舒服。
但說真的,心裡的害怕,恐懼,不想與人發生衝突的態度,還是佔了許多。
好吧,說自己孬,也行。
反正,自己實在是不想與路上陌生人,產生不必要的連結與衝突。
二回,車子開在國道三,往中和交流道,切往台64線的方向。
當時,後方的車子,急按著喇叭,很是赤耳。
我猜是變換車道時,令對方不悅吧?
心想,就沒事,繼續往前方一線道,往板橋方向開著。
等到從一線道,變成兩線道時。突然間,發現原先在我後方的車,瞬間地,繞到我前面,且刻意放慢車速。
當然,又是一次的逼車挑釁。
說真的,以我的個性,還是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你要說,我心中有生氣嗎?或許有吧。
但是還是很孬,心裡的害怕,恐懼還是多了一些。
但也欣賞自己的智慧,與情緒涵養,實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很機智的,稍微放慢我的車速,讓我們兩台車子中間,有其他的車,插了進來。
漸漸的,望著對方的車,下了交流道,遠離了我的視線。
只是說真的,當我也要下交流道,還真的有點擔心,對方會不會在路口堵我?
在這兩個例子裡,讓我們看見一些事,每一個人在呈現自己的生氣情緒,反應還真的不盡相同。
有些人,只是在車子裡面罵了一聲幹!
好吧?再強烈一點,看著後照鏡,瞪視著對方。或搖下車窗,比起中指。
在社會新聞裡,你會看見有些人,走下車,從後車廂拿起了傢伙,趨前找對方理論。
只是發現對方的傢伙比自己大時,趕快猛賠不是,躲回車上,快速駛離。
當然,直接打起來的也很常見。
生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出現。
只是每個人在表達生氣,或面對生氣的方式,無論是釋放,壓抑,或如何拿捏生氣,這真的是一門無法躲避的學問與課題。
讓我們重新來看待自己心裡面的那一把火,或如海浪般波濤洶湧。—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그동안 나는 너무 많이 참아왔다
作者:姜賢植(Nudasim) , 崔恩惠
出版社: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770
涵化理論例子 在 涵化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在涵化理論中,電視的敘事性產生兩種現象:回響效果(resonance)和主流效果(mainstreaming)。回響效果是指當電視內容和閱聽人的真實經驗越接近,電視的涵化效果越顯著。 ... <看更多>
涵化理論例子 在 有什麼不可以」是時下青少年最常掛在嘴邊的一 - nhuir - 南華大學 的相關結果
以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研究電視文化建構效果著稱於世的Gerbner曾指出:要研究. 電視的效果,不要問人們有關電視的問題,要問他們對人生的看法。 ... <看更多>
涵化理論例子 在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電視看到的就是真實? - 火星媒體 的相關結果
涵化理論 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收看電視時間愈長,愈會傾向相信電視重複呈現的訊息、事件、價值觀跟真實世界相似。當時的研究課題,主要圍繞暴力行為,後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