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有著相同目標,只是有著不同分工。」
去年故事六週年活動現場,端傳媒臺灣組主編何欣潔與我們分享這段媒體人的心得:讀者和編輯都是一起追求世界模樣的人;轉眼之間,今年八月,輪到端傳媒要過六歲生日了。#端傳媒六週年
出現於香港雨傘運動後的新媒體浪潮,端傳媒發刊詞寫道:「漩渦裡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多年來,端傳媒紀錄著時代漩渦中的種種景色,始終致力於打造立足香港、連結世界的深度報導。
六年過去,自由的道路變得越來越艱難。當時代高速旋轉、世界被疫情重新定義、人們努力尋找新的連結方式時,端傳媒建立了雲「端」辦公室,開箱辦公室的種種黑歷史,邀請你一起到 Gather 晃晃:https://bit.ly/initiumgather
而在這個特別的時刻,端傳媒也與故事合作,提供專屬故事會員一個月的免費閱讀兌換碼!只要成為故事訂閱會員,就能優先獲得閱讀兌換碼(先換先得,換完為止哦~)。
☞ 成為故事會員這裡走:https://storystudio.tw/storian/
希望所有站在過去、想像未來,對世界懷抱無限好奇心的讀者,與故事及端傳媒一同探索並期待更自由的未來。閱讀端傳媒六週年專題:https://bit.ly/initium-6th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深度報導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財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深度報導定義 :: 電子資訊達人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深度報導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故事StoryStudio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報導定義 在 【1200完整版】定義一個時代全球悼英女王倫敦橋行動開啟 ... 的評價
深度報導定義 在 財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抗跌好公司】#640期 #新刊上架🔥
財訊年度重磅企畫,從公司治理評鑑選好股。今年由評鑑前20%的上市櫃公司中,篩出具有中長期營運潛力的30檔個股。另外,再從中精選在個別產業具有競爭力的6檔優質股,供投資人參考。
📢本期編輯推薦
》【抗跌好公司】 2021公司治理評鑑關鍵報告》 精選30檔長線績優股
》當沖示警新制8月底上路!一文看懂,當沖降稅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
》台積電30年一遇的變局!張忠謀示警「半導體危機」...台灣如何重新定義核心價值?
》金仁寶世代交替》交棒許介立掌康舒 許勝雄坦言:會這麼安排,其實是有點私心
》Q2「賣積求榮」、7月獲利再創新高!六大壽險台股部位 悄悄轉進「這類避風港」
📌更多深度報導,快上財訊官網或加入LINE@好友
https://www.wealth.com.tw/
https://line.me/R/ti/p/@yqf9549h
深度報導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軍性平教育正式納入多元性別!
#更多認識不再霸凌歧視
去年五月我質詢國防部長,關於霸凌的定義,以及為何國防部相關統計資料中完全 #看不見性霸凌的存在?(https://bit.ly/3tLYCDc)
國防部當時以及後來一再表示,軍中和軍校中完全 #沒有性霸凌案件。但我的辦公室還是會看到相關報導、也一直有收到案件與意見反映。
許多現役及退役軍人提到,自己在軍中曾因性傾向、性別認同遭到差別對待,或者被當眾羞辱 #娘娘腔 #比女人還不如。
這中間的落差以及對霸凌與性霸凌的定義不清,反映出雖然這幾年國軍性平教育確實有提升,但仍然不足,特別是在多元性別方面。
這不足不一定在國軍基層,更可能是在國軍高層。
如同當天我請問部長與相關各軍處首長,都說自己其實沒有上過相關性別平等課程,也難怪對性霸凌與多元性別不夠瞭解。
#不光是監督
#也一起討論提出解方
質詢後,國防部積極表達有意願改善,也由長官帶著同仁一起到我辦公室深度討論與溝通。
我的團隊發現,國防部過去相關的努力主要是依賴「國防部推動性別主流化訓練實施計畫」施行訓練課程。
但,這個計畫未提到多元性別,也未曾強調對於各種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之認識與尊重,性別平等觀念涵蓋層面較少。
我們和國防部各級軍官解釋說明性別平等應包含多元性別的內涵,當天很高興在場軍官同仁頻頻點頭。
我想,這代表我們的溝通討論是有實質意義的,把握每一次和公部門對話的機會,把性別平等的種子傳播出去,真的就有可能鬆動各體系的僵固性,更往人權平等邁進。
#兩項階段性成果
經過好幾個月的持續討論,還有提出預算案凍結案的要求,國防部日前提出兩項階段性成果:
✅ 109 年度國軍性別主流化教育,旅級以上共有 407 場次,其中內容融入多元性別的已提升至314場次,約佔77%。
✅ 為了避免課程忽略或部分部隊宣導不足,國防部已於110年3月5日公告全軍,要將多元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之認識與尊重)納入性別平等相關課程中;並規劃達年度課程時數 1/6 以上。
#國軍性平教育終於正式納入多元性別內容
希望這個改善,能讓國軍性別友善環境逐漸完善,使每一個軍人都能在一個性別平等、彼此尊重、保障人權的環境中保家衛國。
最近國防部最新的消息,跟我辦公室說,這幾個月雖然因防疫,培訓多聘用內部講師,但分流課程中也都有按規劃納入多元性別;後續也已請外部講師多補充多元性別資訊。
感謝國防部對性別平等的支持與努力!
我在這裡也請大家幫忙,如果發現部隊在包含多元性別的性平教育課程上仍有不足或缺漏,請留言或私訊讓我知道,我會持續追蹤,讓我們一起促使每一位願意保家衛國的國軍都能被平等尊重!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深度報導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深度報導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深度報導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深度報導定義 在 深度報導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深度報導定義,深度報導範例,深度報導寫作,深度報導英文,深度調查報導,環境保護報導,新聞報導,有話好說. ... <看更多>
深度報導定義 在 故事StoryStudio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0/25 登場的《台灣,再定義》論壇,我們邀請到台灣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內的研之有物跟製作深度報導的跨境媒體Initium Media 端傳媒,與我們一起「再 ... ... <看更多>
深度報導定義 在 深度報導定義 :: 電子資訊達人 的推薦與評價
深度報導 概念誕生於40年代,是報紙 ...,深度報導(In-depthreport)是一種系統的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係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