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五月花號400周年祭 (李怡)
在所有支持特朗普的評論人當中,我大概是唯一不看好他選情的人。我不止一次這樣寫,也同時說「希望我猜錯」。但很可能真猜對了。
大選的逆轉發生在11月3日晚上,特朗普領先的六個搖擺州,突然同時停止了計票,然後一個晚上,大量郵寄選票湧到,都是票投拜登,於是逆轉了。儘管近日盛傳有舞弊,不過郵寄選票在美國是合法的,儘管它有作弊漏洞:它無法確認每一張選票都來自投票者本人;它無法確認每一張選票都出於投票者本人意志;它無法確認從投票者手中到被點票之處,過程中不會被人做手腳。過去郵寄選票沒有出現過大紕漏,一來因為郵寄選票只是極少數,多是駐外軍人,而今年因應疫情而出現大量郵寄選票而且影響了最終結果;二來是美國選民有了極大變化。
今年是五月花號(Mayflower)抵達美洲400周年。1620年這船載有102位英國人,他們認為歐洲的基督教已經腐敗,而他們要追隨《聖經》的精髓,在美洲建立一個把信仰、道德、正義等放在第一位的國度。這些被稱為清教徒的人,訂立公約,立誓創立必須由被管理者同意授權的自治團體,依法而治。他們確定了美國的根基:一、聖經和基督教文明(保守主義);二、個人發財致富的拼搏冒險精神(個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法治和選舉(憲政民主)。
其後,美國的獨立戰爭、獨立宣言和憲法,都反映這種精神。而其思想基礎,就源於對舊約聖經的信仰,這是人民心靈的永恒城堡。
美國的自由派曾嘲諷說:保守主義者認為,所有的社會問題本質上都是私德問題。保守主義大師Russell Kirk回答:這句話千真萬確。如果在一個社會裏,人們信仰持久的道德秩序,懷有強烈的是非感,具備正義和榮譽的個人信念,那麼無論採用何種政治機制,都是一個良善的社會;相反,如果人們道德散漫,對規矩一無所知,熱衷於滿足物慾,那麼無論公開的體制如何宣稱民主自由,它都很糟糕。
美國先賢訂下的體制是好的,但近些年許多美國人就守不住新教的道德秩序,走到Kirk所說的「相反」那裏去了。作為移民大國,美國近幾十年人口的結構有很大改變。據今年6月人口普查,3.3億人口中,白人的比例已經從30年前的八成下降到六成。其他族裔當然較少新教的道德傳承。
即使是白人族群,信仰基礎也發生了變化。這2、30年以來,美國從政府官僚到私營機構,從大企業管理層到學術界的精英,從荷李活到媒體人,他們是全球化大潮的得益者。精英們關心的是在國際化中如何賺錢、出名、享受各國的美食文化服裝,他們在美國東西兩岸的家,只是在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活動和會議飛來飛去過程中的一個落腳點。中國作為全球化中崛起的暴發戶,對美國各層面滲透。美國從政界到各行業,都與中國有利益勾連。
200多年前美國第二任總統阿當斯說 : 「我們的政府不具備能力去對付不受倫理和宗教約束的人類情感,我們的憲法只是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訂的,它遠遠不足以管理任何其他民族。此憲法只適合於有道德與信仰的人民。」
美國還有沒有一半人守得住新教的道德傳統?在全球化催生的金錢怪獸的利益誘導下,在疫情惡魔的攻擊中,我想起北島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所以特朗普的冒起可能只是人類走向墮落過程中的一次回魂。
五月花精神漸行漸遠,謹以此文祭。並繼續激勵自己和讀友,雖悲觀但仍然要積極地面對人生。
清教徒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荷西時期-揆一可能穿什麼?|
◆關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
「荷蘭」是一個在十七世紀時成立的新興國家,除了原來的居民以外,還有由英國移民而來的新教教徒與清教徒組成。
清教徒與新教大多崇尚節儉,這無可避免的也影響了他們的穿衣風格。貴族們比起上一個喜愛在袖管褲管填充的「西班牙風」年代(約1550~1620),衣服設計更加的簡潔樸實。在與原來天主舊教衝突的情況下,擴張殖民地也成了其中的資源競爭。台灣就是在那個時代下的爭奪的殖民地之一。許多傳教士、官員也來到台灣,帶來了新教國家的服飾文化。
來台的荷蘭官員多為東印度公司的官員,最高的行政長官被稱「Gouverneur van Formosa」,直譯可以是「福爾摩沙長官」。
其中數一數二有名的就是「揆一」了,他是荷蘭在台灣最後一任的最高長官,也是當時鄭成功攻台,與他對抗並談和的人。在2006年時,揆一的第14代孫曾經訪台,並到安平祭祀鄭成功感念300年前不殺先祖之恩。
◆服裝「清教徒」
在這之前,1550~1620年左右流行的「西班牙風」又俗稱為「填充式」年代,肩膀、肚子、褲管,都塞進棉花或布料等物讓它蓬鼓起來。而之後的新教荷蘭風,則捨去了填充大量浪費的布料,改用襯領、蕾絲、皮革來裝飾服飾。
〔#襯領〕
風格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因此十七世紀的版畫,畫中的荷蘭人雖為清教徒的裝扮,脖子的立領多少仍是與「西班牙風」塞滿布料的車輪狀領子「拉夫」有些相像。
但在台灣流傳下的肖像畫中,大多數荷蘭官員的領子都仍是以襯領為主,也許是因為台灣與荷蘭有氣候差異,這邊仍然是沿用襯領的裝飾。
〔#騎士裝〕
荷蘭風的服飾是當代服飾的雛型,包含「便於行動」、「寬鬆(與過去的馬甲與填充式服裝相比)」。而在三十年戰爭裡興起的「騎士裝」,也成為當時流行的服飾之一。
另外,清教徒的衣著則因為強調簡樸,多為素色與暗色系組成。
〔#燈籠褲、#皮鞋、#蝴蝶結〕
與西班牙風格改變尚不久,褲子仍保留填充型的燈籠褲。褲子長至膝蓋,在膝上用吊襪帶或緞帶紮起,加上灰綠色或白色的襪子,搭配皮鞋,皮鞋上有緞帶或是蝴蝶結為裝飾。
◆最後一任的行政長官,然後呢?
1675年揆一以「C.E.S」的署名出版《被遺誤的臺灣》,是這次在查資料時時常看到的資料之一。然而,在與鄭成功的戰役失敗後的他,回到了荷蘭又發生什麼事了呢?
在戰敗後,揆一帶著1000多名荷蘭人與其眷屬離開臺灣,回到雅加達的東印度公司接受軍事審判,以失去公司重要財產之罪,被判處流放班達群島。直到十二年後,揆一的子女才用25000荷蘭盾(約合白銀7000兩,銀元9700元)贖出揆一,在威廉三世的特赦下才回到荷蘭阿姆斯特丹至於逝世。
想要知道更多關於揆一的故事,可以參考前衛出版社的中文譯本《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裡面以揆一的角度描寫了那場戰役,也可以看看在這位福爾摩沙長官的眼中,東印度公司與鄭成功的形象。
#更正:圖中「#灰綠長褲」為筆誤,應為「#灰綠長襪」。
合作繪師:Kari Chen (喀哩)
參考資料:《台灣服裝史》(商鼎)、《西方服裝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清教徒服裝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會文化的複雜化、精緻化往往需要有資本的力量。不管是食衣住行,都需要有社會資本才能享有。
這篇來自【閱讀最前線】摘自《從地理看經濟的44堂公開課》上的文章,帶我們從歷史上看到英國政制發展下當中「紳士」階級如何成為飲食文化發展的阻力。
-\-\-\-\-\-\-\-\-\-\-\-\-\-\-\-\-\-\-\-\-\-\-\-\-\-\-\-\-\-\
現在的英國政體是立憲君主制,不過歷史上曾有過唯一一段共和制時代。就是清教徒革命爆發之際,由奧立維.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就任護國公(Lord Protector)的護國公時期。從這時期開始,英國統治階層就被稱為「紳士(Gentleman)」。
紳士是一群自尊心高傲的統治層,從服裝或禮儀、飲食等一切生存方式,確立了「我們就是紳士」的獨特風格。
其中在飲食方面,紳士階層也確立「紳士不會暴飲暴食,而是偏好簡單質樸的料理」。
英國紳士階級食用的料理品項很少,只吃烤肉之類的食物。就連餐桌上都很難見到湯品。位居統治階層長達近四百年的紳士階級,對於飲食沒有任何興趣。這對於英國料理的發展是相當致命的絆腳石。此外,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英法關係又走上對立,英國還因而推動排法運動。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