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 郭百年事件
台灣的閩南語族群
絕大多數都是清朝時期
才移民台灣島的中國漢族閩南人
他們不但不是原住民女性生的後代
還是屠殺原住民最殘酷的族群
從來沒有什麼族群融合可言
最可怕的事件是1814年
閩南人郭百年率ㄧ千多人
進入南投的埔里盆地
趁著埔里社男性原住民上山狩獵
襲擊埔里社
屠殺所有老弱婦孺
及所有未上山狩獵的原住民
這個日月潭最大的原住民部落
幾乎滅絕
可說是慘絕人寰
郭百年同時奪取糧食數百石
牛隻上千頭 武器上百件
狩獵的原住民下山時
已無糧食和足夠武器
可以進行有力的反抗
甚至為了躲避郭百年的追擊
四散藏匿至其他高山部落
郭百年奪取埔里社大片土地
引進閩南人萬餘人開墾
郭百年搖身一變成為大墾首
閩南人詐奪原住民土地的方式
千奇百怪 無所不用其極
郭百年事件只是很殘酷的事例之一
直到滿族的台灣總兵武隆阿
發覺埔里社狀況有異
逮捕處斬郭百年
驅離郭百年的徒眾萬餘人
並把土地發還給人口已經
所剩不多的埔里社原住民
大部分是布農族
少部分是泰雅族
清朝皇帝是少數民族的皇帝
遇有漢原問題
向來偏向台灣島的原住民
滿族總兵武隆阿
果斷處置郭百年
更不會像其他漢族官員偏袒閩南人
就是現今自稱台灣人的本省人
可恥的是
現今一批滿手血腥的本省人後代
紛紛編造「番仔祖」的假故事
瞎稱有那麼一點原住民血統
好像用這種謊言
就可以有當台灣人的正當性
現在有人在編造「族群融合」
「這個政府」是否有勇氣
花錢製作拍攝「郭百年事件」
可以拍成梅爾吉布遜的「英雄本色」
這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如果沒有這種勇氣
只能瞎編「斯卡羅」的劇情
其他都是假的
當台灣島上最多數的閩南人
不敢面對郭百年事件這類的歷史
還要編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歷史教材
養一些死不要臉的台灣史學者
台灣島永遠沒有正義這種事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土司路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屬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土司城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城牆、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橋...
清朝 自稱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藤條炆豬肉】七月,心血來潮想煮幾味,來一道深入民心的廣東名菜 ── 「藤條炆豬肉」。其意思,大家都知,甚至親身領教過。從前,體罰是常態,「屋企拿藤條打仔」是平常事,因藤條相對其他物品「安全」,未必會造成永久性創傷,但被打者卻會承受極大痛楚。那種痛是會叫人刻骨銘心,不論相隔兩年或是二十年,依然是歷歷在目。摸著摸著,又痛了。
問題來了,為什麼是炆豬肉?要由清朝筆記小說《清稗類鈔》中的一個故事說起,故事中江南某處有一位姓姚的縣令,一天他管治的地方上來了一名道士,自稱能預知未來事,迷惑了不少百姓,引起聚眾鬧事,於是縣令決心要懲治一番。他訛稱母親有事相求,邀請道士到府上一趟,更謂要請對方吃「荀燒肉」。
然而這「荀燒肉」當然不是什麼美味佳餚,道士隨即被拖到廳堂,笞刑伺候(笞刑指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打屁股或背部的刑罰)。道士被打屁股四百下後,縣令嘲諷說若他真的能預知未來,那為何算不出自己會遭逢此劫?道士雖連聲哀求,但縣令毫不留情,下令再打四百,合共八百。道士屁股開花後,縣令怒斥他妖言惑眾,本罪該判死,但念他初犯,故格外開恩,命他速速消失就是了。
刑罰名為「燒肉」,意指笞刑所帶來的皮肉之苦,有如被火燒般慘痛;另外《清稗類鈔》原文中的「命笞臀四百」,即縣令命人打道士屁股四百下,而「臀」又跟「豚」同音,故用「豬肉」隱喻「臀肉」。廣東人打仔,用藤條,故直說「藤條炆豬肉」,繪形繪聲,聽見都怕怕。
---
延伸閱讀:
台灣必勝客驚喜口味Pizza
https://bit.ly/3hAuUg7
英國「半圓樹」成打卡新熱點
https://bit.ly/3dNmj8K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藤條 #打仔 #教仔 #體罰 #雞毛掃 #水喉通 #唔見人 #我就是我
清朝 自稱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重溫《#健忘村》: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
民國初年,半月居士向富人表示,山中小鎮裕旺村乃是龍穴,若是將富人過世的父親葬在村內,他便能當皇帝。富人派村民大餅帶炸藥回到村落,誣陷村內有人準備造反,想用「白道」的方式趕跑村民佔領村落,然而大餅意外中毒身亡,計劃暫時停擺。
.
自稱是天虹真人的男子田貴帶著一台忘憂機器來到裕旺村,他說機器可以消除人們的煩惱。裕旺村村長想要蓋火車站,好讓村子大富大貴,只是村民分成兩派意見,吵鬧不休。村長與田貴合作,把村民的記憶全部洗掉,讓他們成為聽話的傀儡。然而,一山還有一山高,田貴接著把村長的記憶也給消除掉,扭曲事實,自命為村長,他命令村民幫他尋找藏在村內的寶物,並將村婦秋蓉霸佔為妻。
.
秋蓉與村長的兒子丁遠本是一對,但村長不想兒子跟孤女配對,趁兒子上京求取功名,強將秋蓉許配給大餅做妻子,大餅死後,秋蓉被田貴洗去記憶,成了田貴之妻。在外遊學的丁遠因為清朝滅亡,又遭盜匪洗劫財物,淪為盜匪集團一片雲的一員,當他回到村落找尋父親與秋蓉下落,發現村子已經人事全非...
.
Netflix 重看陳玉勳導演的《健忘村》。
.
裕旺村盡是貪婪之士,大餅不識字但識得名利財富,答應富人作惡、村長想要蓋火車站,聯手田貴洗腦村民、劉大夫與有夫之婦春花有染,春花為了愛情,打算毒殺親夫金財、秋蓉無父無母,孤苦無依,眾人看她被強制許配給大餅,並且遭到大餅軟禁,卻沒人替秋蓉發不平之聲,只是冷眼看她遭受剝削...一整個村子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唯獨異鄉人萬大俠算是正直人士,然而萬大俠空有一身武藝卻是性格膽小,鄉愿地接受了裕旺村內的種種離譜行徑。
.
田貴緊接著入場,外來者(田貴)與地方勢力(村長)聯手合作,強行洗腦村民,消抹掉每個人的性格,消除掉每一種聲音,讓裕旺村成為一言堂之地。田貴不只消除村民與村長的記憶,還篡改歷史,強者寫的歷史,通通經過扭曲,小魚向上奮力游,田貴成為大英雄。
.
失憶的秋蓉好奇失憶前的日子,好奇心會殺死一隻貓,或者拯救一隻貓?不具有歷史感的人,只是傀儡。#找回歷史真相才能尋回自己的根源。秋蓉偷偷使用忘憂機器,看見真相。內心種下對權勢者質疑的種子,就再也回不去當一個什麼事都不知道的傻子。當盜匪集團一片雲入侵裕旺村,村民與盜匪殺得你死我活,恢復記憶的萬大俠拯救村民,田貴被捕,忘憂機器落入秋蓉手上。
.
田貴向秋蓉說起他的過往,原來田貴也是忘憂機器的受害者,他也不記得更早之前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電影沒有解釋忘憂機器的由來,意即沒有人知道劇中角色「認定/熟知」的歷史到底距離「真相」有多遙遠)。田貴希望秋蓉網開一面,讓他恢復記憶,但秋蓉沒忘記田貴對她的剝削,以德報怨只是神話,以牙還牙才是亂世唯一選擇。秋蓉洗去田貴的記憶,把他變成另一個木頭人。順便消除掉村民對大餅與田貴曾經是秋蓉伴侶的記憶,讓秋蓉得以「洗白」,繼續過全新(但充滿謊言)的日子。
.
新時代已然展開,歷史依然扭曲。#這樣的和解是一種釋懷或是是另一種恐怖?沒有正視真相的正義,永遠只會是一個妝點美麗的假象。
.
多年前看《健忘村》,覺得劇情紊亂而笑點尷尬,如今重溫,觀感其實好很多,而且這個劇本也確實挺有意思,它被歸在喜劇類型,演員的表演也走卡通式的誇大,但其實《健忘村》是披著喜劇外皮的恐怖片,它點明了人性之惡、人類歷史不斷重複的造神運動、利出一孔且無力扭轉的權力結構、「新時代」不過是另一個掌權者用不同的神話去欺瞞群眾獲取所需權力的「舊時代」變形罷了。
.
話說,劉大夫與春花的愛情,是《#王牌冤家》來著。
清朝 自稱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土司路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屬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土司城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城牆、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2個景區30餘個景點。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題寫為"恩施土司城"。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巴人的後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漢平原一帶,後楚人強大,巴楚相爭,巴人失敗。巴人退入現在叫清江古稱為夷水的一帶,沿夷水西進,勢力達到川東地區。在春秋時期建立了巴人第一個奴隸制諸侯國巴子國。西元前361年被強大的秦國所滅,部分巴人則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連的武陵地區,並與當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或"貝京卡"。宋代時則稱這一帶生活的巴人為"土人",以後土人稱外來漢人為"客家",稱自己為土家。土司制度是歷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歸屬中央,權力自治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則起於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歸流",歷經元明清三朝,前後450餘年。土司與中央封建王朝的關係,就是土司對中央封建王朝納貢稱臣,中央王朝對土司實行冊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圖,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戶籍,生殺在掌、稱雄一方。土司王:實際就是一個地方的土皇帝。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建制,歷朝都有變化,元代設立29個土司,明代設立31個土司,清代設立20個土司。土司管轄地區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區及現屬宜昌的長陽、五峰的部分地區。
清朝 自稱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清朝 自稱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廣東後遷居於此,得豐盛水土,自稱「客家」,勤儉刻苦,莫失莫忘,且保留了中原古韻。
天真地以為能攀星摘月的七層古塔「聚星樓」,某年風災後只剩下三層,靜默地立在原地。古雅風流倒映在地下出現的一口古井,那一汪清澈冰涼的水中育有搖頭擺尾色彩斑斕的錦鯉,只是架在井面的鐵柵欄狠狠地破壞了錦鯉圖的美感。曾有不少文人進士,寒窗苦讀浪漫軼事的覲廷書室,門前一對蒼勁有力的端莊黑字「德澤流芳、祟山毓秀」,仍舊雋刻在硃砂紅木上,以書香墨魂冷眼河山變改、戰火無情和世事更易,正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尋常巷陌中,那株開得姹紫嫣紅的簕杜鵑,一樹紫紅放肆任性的開在三層高的村屋前,然而再矚目也不及寫着「屏山盆菜」的大字招牌。
惜舊。一碟一碗皆有情
招牌底下昏黃的舊店裏,一時被兩邊一列長架上堆放着過千的碗碟所震懾,罎罐碗碟、沙煲罌罉,銅皮木製陶瓷,公雞、萬壽無疆、蟠龍翻雲、清花等花紋,有些是民國,甚至清朝時候製的,全是舊食具,也有盆菜、九大簋古盛器。短毛頭圓臉兒的店主鄧聯興(聯哥),伸手把器笑謂:「全部都係呢條村好多家村屋拆嗰陣時丟嘅,我唔保留就冇㗎啦!」
聯哥是這盆菜店第三代傳人,也是屏山鄧氏的後人。隨時代變遷,圍村生活一點一滴改變了,舊東西正在消失中,他很想保留這裏的一事一物。碗碟叢中,電話猛烈又急促地響起,幾乎是從早到晚響不停,原來不少識途老馬惠顧過他,從此愛上那獨有的圍村客家風味,每年如燕歸來,都會在喜慶時節訂盆菜、九大簋。他拿起電話對客說︰「冇送貨㗎!對唔住!」
一般盆菜店為增生意,多設外送。聯哥寧願賺少些錢,卻堅持傳統,規定只可在鋪吃,或可訂在祠堂內的大地堂吃。「盆菜、九大簋屬於我哋圍村宴席菜,外送拎出去市區食,完全唔夾!要喺我哋條村食,咁先有風味!」他竭力保衛不單是一個失傳飲食,還有它的良美附景──
這天,就有村民大排筵席吃九大簋。「我有盆菜同九大簋,但九大簋佔咗生意嘅七八成。九大簋出面少做,係我至有!」聯哥、兒子Jeff、大廚及四五個女工,早在各有各活兒在忙,有的在巨型鑊前炒呀炒;有的將各款食物舀進銻盆,包上保溫錫紙;有的張羅執拾餐具和食物搬上貨車。眾人浩浩蕩蕩乘着車沿鄉村小路,直抵盛宴氛圍。
顯赫。祠堂寶地見昌盛
「九大簋,傳統喺祠堂食!」
頂着七百多年的歷史,鄧氏宗祠的雕樑畫棟,青磚紅瓦,在風霜刀劍下,仍汨汨細流着官宦世家一時的顯赫,鄧氏後人在此祭祖、慶祝節日喜事、父老子孫聚會等,無法撼動的熱鬧場面,記載着族人的昌盛,如一樹繁花。
繁花散落處,是這個過萬呎的大地堂前,擺好的二十多圍筵席,喜氣不言而喻。「通常我哋村民結婚、BB滿月、舊時新居入伙,同埋點丁燈,先會擺九大簋。傳統一圍枱人係雙數,所以要坐八仙枱。」八仙枱其實是四方枱,坐八個人,後期改為圓枱,人數再沒有規定。
開席了!祠堂門前的一根火苗,燃點藥引,數十萬台的紅衣鞭炮就措手不及在耳邊炸開,硝火及散開的紅衣頓時在空氣中飄飄而下,驚惶的心被期待開餐的興奮掩蓋。「喺祠堂擺酒近村屋,祠堂門前燒炮杖,村兄弟聽到炮杖聲,就知道開餐,走嚟食。」
上菜講次序,先來的是湯,其他出場不分先後,離不開雞鴨豬手冬菇……中間上子薑菠蘿,消滯去膩,最後才是小盆菜。「食到咁上下,主人家會逐枱敬酒,都係最長輩嗰個行先,譬如結婚,就由老爺奶奶率領。」
鄉情。添飯加菜作叮嚀
吃九大簋,味道其外,碗碗藏鄉情,像添菜,「主人家客氣啲,客人嚟到好似唔夠食,覺得唔好,會抽個裝食物嘅桶,譬如冬菇豬肉,睇吓邊啲唔夠,逐圍添加。」如有吃剩的菜,也會送給朋友親戚,充分如俗語說「又食又拎」般慷慨豪情。其他沒有請來的,主人家都會分給同巷,或隔離巷的鄉里,這份鄉土人情在城市裏,真正少見。
舊日請喜酒,取好事成雙,連餸菜也呈雙數,如「四簋」、「八簋」,但客家人認為九大簋的「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頭,才有九缽。其實九大簋還有一款飯,加起來共十款,就是飯菜齊備,十全十美,人生的圓滿就捧在一手間,見證於觥籌交錯中。「以前唔係咁富有嘅,請食盆菜已經好好。係富貴人家,捨得使,先請九大簋,請最好嘅俾人食!」
昔時九大簋食材貴重,主人家一頓飯宴,揮擲千金萬丈豪氣。聯哥自小就見識有錢人排場,筵開百席是閒事,設流水席,大宴群親好友吃足三天三夜不足為奇,相比今天這樣的場面,當年盛況,由衷地帶點悲壯。
一碗。百菜百味筵席盛
「九大簋矜貴在每一樣餸都係獨立,唔似盆菜嘅食物混埋一齊,一菜一碗,比盆菜好食。」
簋,在古代是貴族放食物的器皿。他們客家人吃九大簋就用九個大簋放食物,後來簋經過演變,叫兩杉四缽。「杉,係大碟。缽,即係大湯碗。用碟同碗將餸分開嚟裝,唔好撈埋一齊。」
現時九大簋已全然以碗盛載,還因應時節調校不同菜式來宴客。「天冷天熱唔同,天熱煮清啲嘅好似梅子鴨,天冷煮南乳鴨,就濃啲。」口味的轉換,使人不易生厭。菜式獨立,百菜百味,使味蕾每次都有新衝擊,吃出其中的風味,這才是九大簋精緻之處。
近年在香港,大時大節吃盆菜愈演愈烈,愈趨普遍,但對吃九大簋,大眾多聞所未聞。
「做九大簋好少人識。譬如我同村都曾經有人做過,味道唔得,冇咗啦!美心啲大廚都嚟試食過,跟足啲餸推出,出晒報紙、電視,最後都係冇做。你唔係我哋圍村人,又唔係好似我做咗咁耐,係做唔到嗰種味!」聯哥帶點自豪說。
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大簋菜式在不同村或會有差異,主要視乎村內有甚麼食材便用甚麼,如村有魚塘,便有淡水魚。或者宴席主人家的要求,捨得出錢的,便有山珍海錯。聯哥則身為屏山鄧族,傾盡識才,續承庥美。「我由細到大喺條村嘅九大簋大多都係呢九款,陳皮鴨湯、了酸豬手、黃酒雞、南乳鴨、炸門鱔、雞汁燴花菇、魚肉丸、子薑菠蘿、小盆菜,加埋雞鴨飯,總共十款。」
獨特。自家佳餚自家味
做九大簋,逐樣做,炆、炸、煮、燉、燴、滷、醃樣樣齊,比起盆菜,工夫多,利錢低,但聯哥廿多年來,仍恪遵一份客家人特色。其他人依循抄襲,卻做不到同樣的美味。他的九大簋味味是精品,首重用料精。「我哋嘅炆豬肉同了酸豬手,係用每朝劏嘅新鮮豬。」連炸門鱔都是新鮮即日捕,門鱔來價貴,外面會用較平宜的炸芋頭、炸花枝丸代替。「圍頭客家近海,舊時喺大埔東嘅海面有好多門鱔魚,所以我哋嘅九大簋一定有門鱔。」
再者,聯哥是元朗原居民,魚販和豬農必然將新鮮門鱔及本地新鮮豬先預留給他。而且坊間沒有多少人做九大簋,要煮出真正味道,他須用圍村傳統的獨有調味。「炆豬肉嘅麵豉醬,係用黃豆加麵粉自己整;黃酒雞嘅黃酒,用糯米同酒餅自己釀;子薑菠蘿嘅子薑,每年六七月啱時候用醋嚟醃,味道先正宗。」調味可說是做九大簋的靈魂,更重要還有手藝。
「煮九大簋,主角係做小盆菜嘅炆豬肉,豬肉炆得好,啲汁滲到入盆底嘅蘿蔔、豬皮同枝竹,成個盆菜都好味。」
他選腩肉和前胛,斬了件,燒熱巨鑊,下油,加入豬肉、香料、糖,之後加水。大灶火力猛,豬肉容易黐底,所以要揸起大鑊鏟不停攪動。一鑊豬肉,炆上一小時,來來回回翻廿多次。要懂得用力,不須太大力,順着力去剷。豬肉炒到六、七成熟,才下麵豉醬和南乳,既不黐底,醬料香味發揮得最好。他還有秘技,就是炆好的豬肉,不要趕着吃,攤放兩至三小時,更臻入味。
眾望所歸的炆豬肉,樣子紅彤彤,乾淨利落,不見有油水蔓延,鬆軟不油膩,吃時展露山賊氣質一口吃掉,入口的瞬間,豬皮帶點嚼勁,豬油與醬汁完美的邂逅,令嘴角上揚的味道,毋須言語,就有口水直流的魔性!
宗親。人人為我厚恩情
這無法停口的炆豬肉,手法技藝是傳承自聯哥父親,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大恩人。他父親以前在村裏務農,懂煮幾味撚手家鄉菜。遇有同村喜事要煮盆菜或九大簋,就會叫他來幫手。
「老竇完全係義務,永無托手踭,每次做完喜事,封番封利是仔,小小心意!唔會賺到錢。大家同村,你幫我、我幫你,人情味好好﹗」聯哥憶述說。聯哥十一歲起,就跟父親到祠堂煮九大簋,他充當小幫手,切菜起爐生火等。「我好鍾意做呢樣嘢,有得玩又有得食!」而父親負責掌勺,他看得多,慢慢學會了煮筵席菜。酒菜圍繞,鄉親為屏,長年累月浸淫在筵席的氣氛中,團聚的熱鬧、鄉里的恭親,種下對老鄉土深微綿邈的感情來。
九五年,其父因年邁而退休。「成條村都冇人做,我唔接手做,九大簋就會失傳!」他惟有繼承父親的衣缽,把手藝延續下去,也保留了當時碩果僅存的盆菜和九大簋。
「老竇係業餘,搵唔到食。我要開鋪,煮九大簋嚟做生意。」起初他的字號寂寂無名,三日打魚,兩日曬網,大拍烏蠅。同村的人知道他的難處,也念起他兩父子經常為村出心出力,都不時帶朋友回村,藉詞宴客,特意叫聯哥煮九大簋,讓他有生意可做。甚至容許他在富濃烈圍村色彩的祠堂擺席。
「最感激係同宗兄弟鄧達智,市區人先至認識我。」九五、九六年時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與傳媒、文化界,在圍村吃過聯哥煮的盆菜宴後,經過報道,盆菜開始廣受大眾認識,聯哥越見名氣,即使沒賣廣告,生意大旺。連明星周潤發、甄子丹、郭富城,政界唐英年、葉澍堃等名人都是常客。
人情,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交心而生。「老竇教我,對鄉親要好,因為同村都係兄弟,自家人,有力出力,有心出心。」他對父親的教誨,仍刻記在心。像是每年清明拜山祭祖,他一切都以村事為先,年年為此都推卻不少大宗的九大簋生意,也幫族人煮山頭。只要村裏要他幫手,他從來都是義不容辭。
每朝六七點,天邊方呈魚肚白,沉睡的鄉村,巷弄後小門半掩,漆黑中廚房亮着一團燈光,冒出縷縷煙霧,傳出咔嚓咔嚓聲響。一個肥圓身影,汗涔涔地已提起鑊鏟,鏟挖着鑊中豬肉,繁忙的氣力活早就展開了。聯哥臉上仍含笑說︰「我幾乎日日都咁早,一直做到晚上六七點,十二三個鐘㗎!但一啲都唔辛苦!」
他奮力以煙火、菜甜、肉香,留住屬於圍村風味的九大簋,以食物的味道譜寫宗族和鄉村人情的記憶,透過節日、慶典,寄語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不忘祖、不忘根,如一根無形的絲線,把人與人拉近了。
撰文:孟惠良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屏山傳統盆菜
地址:元朗屏山塘坊村36號(屏山文物徑路口)
電話:2617 8000
營業時間:11am-9pm
詳情: http://bit.ly/2UxOwEC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http://etw.hk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