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幫助「同父異母」的妹妹出道:仇恨,不會得到幸福】
中國女星 #孫儷 因《玉觀音》、《後宮甄嬛傳》、《羋月傳》等劇,在對岸擁有「劇后」美名。最近她拍攝新戲,同父異母的妹妹 #孫艷 到片場探班,兩人留下合影。
孫儷從不避諱幫助妹妹孫艷,多次讓孫艷在自己的作品裡尬上一角,上網搜尋「孫儷」跟「孫艷」關鍵字,除了能看到「姐妹情深」的評價,我還發現很多網友會稱讚孫儷是個大度能容的女星,認為她竟然願意「以德報怨」,幫助同父異母的妹妹孫艷。
為什麼網友會如此不可置信?在於孫儷有過一個悲慘童年,而造成她童年過得如此艱辛的元兇,和她的父親脫不了干係。
---
孫儷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記憶,就是爸媽一直在爭吵。13歲那一年父母離婚,母親從法院回家,哭著抱住年紀尚小的孫儷說:「爸爸只給了我們2000元(約台幣1萬)的撫養費,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辦。」
孫儷抱住媽媽,告訴她自己再也不會結婚,事後她偷偷躲在棉被裡大哭,反覆告訴自己:「我是一個沒有爸爸的孩子。」
母親白天在百貨公司當銷售員,晚上做清潔工,每當見到母親疲憊不堪地回家,孫儷對父親恨意就更深,她許下願望,「我以後一定要成功,住豪宅、開好車,然後路上遇到父親時就頭也不回地走掉!」
2003年,孫儷20歲,她憑《玉觀音》裡頭的「安心」一角走紅,開啟更多演藝機會,經濟狀況也逐漸好轉,她要母親立刻辭掉工作,在上海靜安區買了房子。
---
同時,孫儷通過人脈找到父親,得知他與繼母生了一個女兒孫艷,開著一家雜貨店,生活過得很困苦。孫儷說:「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居然一點都不開心。」
她悄悄去拜訪父親的雜貨店,隔著一條街的距離,見到父親與繼母兩鬢花白坐在店裡,積極攬客,生意普普。
孫儷頓時心情複雜地哭了起來,她知道自己很想念父親,但多年未見,她不曉得如何輸出這份思念、又該以怎樣的態度輸出。再來,孫儷也有好多問題想問:為什麼父親完全不關心我們?
愛恨交織的情緒,孫儷無法跨出那一步。
---
後來,孫儷以《後宮甄嬛傳》來到事業巔峰,有媒體找上她的父親做採訪,孫儷才聽見了父親的心聲。
父親在電視上吐露,孫儷的成功和自己本來就沒有任何關係,「我不會去叨擾到孫儷的生活,既然當年選擇離去,我又有什麼顏面去找她呢?」
孫儷發現,父親心裡也知道對不起她和母親,不來找她們,原來是時間久了,很多話也不曉得該從何講起,包括道歉。
父親與孫儷的糾結,原來是一樣的。縱使時間加深對彼此的思念跟悔恨,卻也沖刷掉長年以來累積的情份,要重新建立一切,雙方都是心有餘卻力不足。
那時孫儷已經與鄧超結婚,身為旁觀者的鄧超很清楚:犯錯的父親沒臉、沒自尊去回頭,主動破冰的,反而得是願意放下的孫儷。
鄧超告訴孫儷一段話:「父女之間有什麼過不去的?你爸那樣做肯定是有他的難處,妳如果和他這樣較勁,將來後悔的一定是妳。」
---
除了鄧超的鼓勵,母親的話也讓孫儷放心不少。
某次,孫儷試探性地問媽媽恨不恨爸爸,想不到媽媽很平靜地說:「不恨,再怎麼樣,畢竟他給了我妳這樣一個女兒,看著妳,我就不恨他了。」
眼見母親對父親已經放下,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呢?孫儷決定與父親和解。
大和解的場景,是爺爺70歲大壽上,孫儷帶著母親、丈夫鄧超一同出席,那也是孫儷的父親初次與鄧超見面。
父親握著鄧超的手、對他說話,但真正想傳達的對象是孫儷,父親說:「我挑女婿,只要對我女兒好就行。孫儷從小吃了不少苦,我這個當爸爸的沒有盡到責任,以後就靠你照顧她了。」
為彌補女兒成長時的缺席,父親現在很注重孫儷的健康,天天熬中藥給孫儷讓她帶去片場。
有次孫儷在家待著,見到爸爸親手熬中藥,繼母做菜,母親削水果,「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幸福,慶幸自己的寬容,讓童年曾經破碎的世界,在我成年之後獲得完整。」
那一刻,孫儷覺得自己真正安家了。
---
原諒跟和解非常難,如果沒有徹底醒悟,這兩個名詞聽起來就像是一個油膩雞湯,如果硬要喝下,難免也是壓力。
「關係和解」的前提,是基於雙方都有愛、歉疚和想念,如孫儷跟父親的關係,哪怕過去受到傷害,但現在明顯能感受到父親的懺悔之意,這樣的和解就會特別有意義。
很多人會覺得跟父母難以溝通,多數源於不曉得父母在乎的點是什麼,以及不理解為什麼父母會如此固執己見。但換個角度想:沒有一個人天生就知道怎麼當爸爸媽媽,每個父母難免會陷入自己的思考誤區,從而影響他們的做法與表達方式。
越是難解開的結,只要知道雙方都有心,就試著用耐心和勇氣去解開吧。
噢,這邊一定要提,關於家暴、性侵小孩的父母不在此列,身為小孩要想的不是跟他們和解,而是懂得原諒自己、擁抱自己的課題。
有些父母的行為如果太over,現階段就是無法諒解,那就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先把自己的心情照顧好才是首要。
清潔工美劇評價 在 張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人看過 #downsizing(縮小人生)嗎?
每部電影對你的共鳴跟啟發其實都很難說,光看影評就放棄,其實很可惜,電影跟伴侶一樣,要chemistry.
#翻案文
這是麥特戴蒙演主演的片,主要講人類過度消耗地球資源,科學家發現了能把人縮小成12公分大,如此一來便可減緩生態浩劫。
但男主角選擇縮小的原因其實非常世俗:縮小後一個人的 #財產等於放大幾萬倍,從此可以拋棄為五斗米折腰的辛苦生活,住豪宅、度假、party、退休(這才是絕大部分人選擇縮小的原因)
男主角跟老婆約好一起縮小,最後關頭卻 #被放鴿子,他一個人孤獨變小,離婚外加心靈受創。
劇本風格從這個轉捩點驟變,後來就是平凡中年人麥特戴蒙的「找自我價值」之旅。
網路上的影評多半森77,認為它浪費了「把人縮小」如此創新的題材,我很訝異這部片評價這麼低,或許它要講的議題太多太雜,又或觀眾對於「縮小」造成的衝突趣味期待太高。
後來我發現「縮小」只是一個噱頭,導演要講的故事不需縮小都可以繼續,我們在前端看到了太多萬花筒似的幻想奇觀,後半段逐漸走入深深的現實。
#為什麼值得看
麥特戴蒙被鄰居邀請去party的那段拍得非常棒,他嗑藥後產生的幻覺隨著音樂變形,跑出老婆的臉,顯示他根本沒有放下過去。就好像很多人喝酒狂歡反而會大哭一樣,心底最脆弱的一環總是對我們緊咬不放。
導演的圖像感很強悍,透過螢幕觀眾彷彿也在派對現場,回憶搖晃綻放、穿透那個不合時宜中年男子的孤獨內心。
另一個轉折是麥特戴蒙遇到越南難民陳玉蘭,這個女人講著一口聒噪的破英文,自己身為底層勞工,每天做的事情卻是幫助更底層、更弱勢的人。
我說導演很厲害的地方在於,一開始他讓我們看到的陳玉蘭,是跛腳粗野還會偷東西的清潔工,但隨著她生活善行不斷揭發,她的溫暖與勇敢變成上帝的化妝品。導演用「男主角」視角讓觀眾感受陳玉蘭在麥特戴蒙眼中的轉變,男主角在晨曦中情不自禁親吻她的那一幕,非常浪漫,那一刻我才驚覺陳玉蘭竟能這樣美。
最後地球果然逃不過消耗殆盡的命運,人類文明可能終止,有一批宗教狂熱份子尋找烏托邦,打造了諾亞方舟,打算帶一小批人移民地底避難。
麥特戴蒙本來想去,他眼睛發亮的認為自己終於找到存在價值-當第一批逃離家園、開創新世界的人。
但最後他為了陳玉蘭留下來,我覺得玉蘭的反應很妙,她說「很多人在等我回去」這意味著,就算烏托邦在前面、地球終將毀滅,那也是不切實際的東西,她每天兢兢業業幫助的底層人,才是她的「真實」。
撼動我的地方在於,我們也常常在找烏托邦,找自我價值,但能幫助他人、能讓人依賴,才能把自己的人格磨圓磨光變成鑽石。
把時間都花在弱勢身上,看起來或許愚蠢,但這部片最後讓我們體會,「讓他人快樂」其實就是「烏托邦」,這是很高的情操啊!
最後一幕,老人接過麥特戴蒙給他的剩菜便當,在逆光中他默默低下頭享用。這個畫面在我腦中停留了很久很久,我又再度感覺穿透男主角內心了。
「真正願意起而行幫助窮苦的人,不是有錢人,反而常常都是那些吃過苦且同樣弱勢的人。」
能說這部電影很爛嗎?
我不覺得。
ps.不過豬隊友卻看到zzZzZzZ就是了
這部電影跟他沒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