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理 #臺灣生態 #國家治理 #國土保育
#地球科學 #環境科學 #氣候變遷 #人類文明
🇹🇼臺灣143名科學家連署 籲重視氣候緊急狀態
(學術界的大團結,向政府呼籲與建議)
『本次連署由7名長期關心氣候變遷專家發起,回應「生物科學」期刊去年底刊登的《世界科學家們的氣候緊急狀態警告》,獲得國內82個學研單位、143名專家連署響應。』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指出,自2018年起國際研究無不指出,氣候變遷是現今人類急需處理的重大威脅,尤其台灣就環境與地理位置上屬於脆弱國家,需立即反應才能應對氣候緊急狀態的急迫威脅。」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也表示,台灣海岸地帶的環境污染、土地資源使用衝突、海岸地形破壞問題嚴重,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引發的暴潮、海水倒灌將嚴重衝擊民生;國際學界陸續推動永續海岸管理策略,台灣應立刻跟上國際步伐。」
「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指出,暴潮與巨浪等極端海水面災害,使海水更靠近海岸防線;極端氣候也可能導致紅樹林、溼地消失,代表抗寒、抗風、抗災的生態系就會消失,甚至造成地下水鹽化,百年都無法恢復;若氣溫上升2度C,最極端的情況可能嘉南平原都會消失。」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許正一表示,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好的土壤可以增加碳的儲存量,過度破壞反而會加速碳排,而喪失固碳的功能;應實施有機、有善土地的耕作,不當使用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指出,海洋是碳捕捉與儲存的重要場域,被稱之為「藍碳」,存在於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等區域,占海洋面積不到2%,卻累積高達50%海洋儲碳量,是近10年科學界研究的重點。』
科學家們向政府提出六點呼籲,分別是:
一、快速且大規模的改善能源效率,推動節能措施,致力減少能源部門排碳。
二、大量減少生存週期短、暖化潛勢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三、致力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系統,特別是可大量封存二氧化碳的動植物,落實自然氣候解決方案。
四、改變浪費食物與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
五、應迅速減少對材料與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經濟,以維持生態永續,減少不平等取代追求GDP與財富增長的人類福祉目標。
六、加強人權,並透過行之有年的政策持續降低生育率,減少全球人口排放的溫室氣體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照片來源:取自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507794
減少不平等 新聞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短歌行】14世紀的「黑死病」使全球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其中最貧窮的人群中死亡人數最多;來自2019年新冠大流行的最新證據指出,人類還是無能為力,因為貧窮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瘟疫
超過一兆元的紓困預算已經輕快過關,因為台灣沒有反對黨,甚至沒有反對聲音,大家要仔細看著政府有沒有亂花錢。稀缺的資源和資金分配決策必須旨在減少不平等,而不是加劇不平等
📌快加入民報FB社團,每日新聞精華不漏接📌
👉https://cutt.ly/Tr8r0Is
#瘟疫的親家 #貧窮才是最大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