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減資熱潮 對台不利 林建甫
近日鴻海無預警宣布現金減資兩成。做為台灣規模最大的企業為何做出這個策略?值得我們深思。
減資指的公司將股票買回,降低股本的財務操作方式,原因包括「縮小經營規模或停止經營項目」、「提高資金效率、提升股價」「美化每股稅後純益(EPS),保證股東利益」、「縮小資本與凈資產的差距,反應真實資本信用狀況」及「公司分立」等。作法上又可分成「現金減資」、「庫藏股減資」及「減資以彌補虧損」等。
從鴻海所釋出的資訊來看,很可有二大目的。第一,鴻海轉型為控股公司。近年來鴻海力拚轉型,除了原本的手機組裝事業、PC與伺服器、電視、面板與遊戲機、網路設備及連接器等事業,近年更積極佈局網路與電商、醫療生技、電動車及機器人與無人機等領域。去年更切割旗下十三個子公司組成富士康互聯網(FII)並到上海掛牌,而母公司鴻海則規劃轉型成控股公司,管理、整合旗下子公司。未來各子公司將呈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讓更多年輕新秀可以接手經營,也讓創業與創新的企業文化延續下去。
第二,就是提升股價、保證股東權益。目前鴻海股本一七三二.八七億元,是台股上市公司中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大企業。但近來鴻海財報其實不好看,雖然第一季合併營收達一.○二兆元,創下歷年新高。但母公司鴻海獲利僅二四○.八一億元,年減十四.五一%,也是同期新低。每股稅後盈餘也僅一.三九元,遜於去年同期的一.六三元。本季的毛利率、營益率及淨利率等,均不如去年表現。
不可諱言,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接近飽和。iPhone能為鴻海創造的盈利下滑,各個不同領域的子公司獨立出去之後,母公司鴻海未來的財報恐怕也不會太好看,這個時間點郭董選擇瘦身,縮小股本,讓股價上去,不僅有助於財報的美化,照護股東權益,也對子公司的海外的籌融資有正面的影響,這是一個聰明的策略。
但對於台灣來說,鴻海的減資卻帶來警訊。首先,減資表示對於該市場成長預期保守。雖然蘋果也是幾經波折才從iPhone大舉獲利,早期台灣許多的高科技製造業也都大多以股票分紅為主,很少會發放現金股利。這些公司都是把現金用到投資中,創造未來更大的利潤,也是看好當地前景。近年鴻海已經很少在台灣投資,而這次在進行減資策略,顯然鴻海也沒有規劃在台灣投資,背後隱含鴻海保守看待台灣的成長。
其次,國際企業籌資會選高本益比市場。像鴻海這種佈局全球的企業,對於各國資本市場籌資情況的敏感度高,一般來說,通常選擇在高本益比的國家掛牌籌資,在低本益比的市場把錢還給股東。而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證監會通過富士康互聯網(FII)股份上市申請,點出了鴻海集團的籌資佈局思維。而子公司陸續在中國掛牌,相形之下,這就是另一種台灣資本市場弱化的呈現。
其實今年不只鴻海減資,上市櫃公司已有三十家公司啟動現金減資,對比去年全年僅三十八家進行減資操作。今年的情況似乎超乎預期太多,規模已逼近五百億元,從金額看今年已經創下歷史新高。加上近來持續傳出企業想登陸IPO,台灣資本市場的前景看來並不樂觀。
這次「鴻海減資」的警訊,不應等閒視之。如何改善投資環境,突破僵局,需要全民一起來努力。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發佈日期: 2018-05-25 08:10:00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