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把我們獨特無異的身體的風景,透過掃描身體的形狀,轉換成高低起伏的音階,合成一章身體樂譜 演奏出一首來自身體的聲音風景,讓我們聽見來自身體之聲。
新媒體藝術家 #林欣傑 (#KeithLam )為 #港大遺體捐贈日 2018度身訂造的作品
日期:2018年3月2-4日
地點 : 香港大學莊月明文化中心劇場303室 (地址同莊月明文娛中心)
Studio 303, Chong Yuet Ming Cultural Centre
粵語活動,座位有限,只有四場
免費憑票入場,不設劃位,先到先得
[ 號外 ] 3月2日晚的登記人數已額滿, 感謝支持 !
(還有另外3場, 快手報名)
(上台體驗的參加者還有機會帶走屬於自己身體的聲音檔)
(請大家記得帶確認電郵來登記入席)
-\-\-\-\-\-\-\-\-\-\-\-\-\-\ 不要錯過, 快點登記其他場次-\-\-\-\-\-\-\-\-\-\-\-\-\-\-\-\-\-\-\-\-\-\-\-\-\-\-
《#大音希聲》把我們獨特無異的身體的風景,透過掃描身體的形狀,轉換成高低起伏的音階,合成一章身體樂譜 演奏出一首來自身體的聲音風景,讓我們聽見來自身體之聲。
新媒體藝術家 #林欣傑 (#KeithLam )為 #港大遺體捐贈日 2018度身訂造的作品
日期:2018年3月2-4日
地點 : 香港大學莊月明文化中心劇場303室 (地址同莊月明文娛中心)
Studio 303, Chong Yuet Ming Cultural Centre
粵語活動,座位有限,只有四場
免費憑票入場,不設劃位,先到先得
-\-\-\-\-\-\-\-\ 登記系統目前結束, 但我們都會以先到先得形式開放予未有報名而有意參加的人士-\-\-\-\-\-\-\-\-\-\
公演首場 (完整版本) : 3月2日晚上7:30-9:30
演出(音樂): 林欣傑 Keith Lam, 陳庭章 Tim Chan
>> 登記已滿
>> 當天19:15以先到先得形式開放予未有報名而有意參加的人士
第二場**體驗工作坊為主: 3月3日上午10:30-12:30
演出(音樂): 林欣傑 Keith Lam, 陳立基 Lap-ki Chan
>> 當天10:20以先到先得形式開放予未有報名而有意參加的人士
第三場**體驗工作坊為主: 3月3日下午3:30-5:30
演出(音樂): 林欣傑 Keith Lam, 陳立基 Lap-ki Chan
>> 當天3:20以先到先得形式開放予未有報名而有意參加的人士
最後一場 **表演場 + 體驗: 3月4日下午2:00-4:00
演出(音樂): 林欣傑 Keith Lam, 陳庭章 Tim Chan
>> 當天1:50以先到先得形式開放予未有報名而有意參加的人士
查詢: 3917-6334
粵語活動,座位有限,只有四場
鳴謝:
藝術家 : 林欣傑 Keith Lam (keithlyk.net/)
創意編程:韓家俊 Seth Hon ,林欣傑 Keith Lam
演出(身體樂譜):張學良 Rick Cheung,洪欣宜Angelica Hung
主持: 謝敏如 Pearl Tse(表達藝術治療工作者)
節目統籌 : 鍾慧沁 Edith Chung
支持單位: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
#三三不盡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00的網紅Louis Yan 甄澤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年 12 月 8日 香港) 第 47 屆 「十大傑出青年選舉」於香港金鐘JW萬豪酒店舉行頒獎典禮晚宴。十大傑出青年選舉由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自1970年開始舉辦,今年選舉以「由心出發 成就更遠」 為主題,嘉許在自己的領域上有卓越表現、同時積極貢獻社會的本地青年。 本年度八位傑青包括於泰國傷...
港大遺體捐贈日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大學遺體捐贈計劃每年的捐贈日都別出心裁,可以感受到裏面的職員不只希望宣傳「大體老師」的概念,還對「生死教育」甚具熱誠。
邀請大家參與《大音希聲》,詳情請參閲圖片内容。
-
有關文章:
《關於大體老師:The Basics》
https://www.facebook.com/…/a.91408113863939…/965439416836903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觀後感》
https://www.facebook.com/…/a.914081138639…/1418338568213650/
《講究的告別式》https://www.facebook.com/medstudenthk/posts/1108005389246971
《#大音希聲》把我們獨特無異的身體的風景,透過掃描身體的形狀,轉換成高低起伏的音階,合成一章身體樂譜並演奏出一首來自身體的聲音風景,讓我們聽見來自身體之聲。
活著認識自己的身體,從一個您沒想過的角度去欣賞身體的美。
新媒體藝術家 #林欣傑 為 #港大遺體捐贈日 2018度身訂造的作品,邀請您一同來參與。(認識林欣傑 : http://keithlyk.net/)
日期:2018年3月2-4日
地點 : 香港大學莊月明文化中心303劇院 (地址同莊月明文娛中心)
只有四場,每場100 - 120分鐘,包括演出、分享及體驗。
座位有限,只有四場,各場次登記 -
公演首場 (完整版本) : 3月2日晚上
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regform.aspx…
第二場**體驗工作坊為主: 3月3日上午
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regform.aspx…
第三場**體驗工作坊為主: 3月3日下午
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regform.aspx…
最後一場**體驗工作坊為主: 3月4日下午
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regform.aspx…
鳴謝 : 表達藝術治療工作者 Pearl Tse, 新媒體音樂人 Tim Chan
登記後會在2月26日前收到登記確認信
粵語演出,免費憑確認信入場,不設劃位,先到先得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元宵節
#談生說愛 #生死教育
#三三不盡
#cymcchku
港大遺體捐贈日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天可以到香港大學認識下遺體捐贈喔😊 (還有可能見到我,哈哈~)
[ 3月3日]
我們誠意邀請您一起來參與「2017 港大遺體捐贈日」
港大醫學院於1970年代開始接受遺體捐贈,隨著醫學教育的需求大增,近年對「大體老師」的需求亦隨之增加,港大醫學院遂加強推動「遺體捐贈計劃」,讓有意捐贈遺體的市民辭世後可將遺體贈予醫學院作教學及醫學研究用途,更特意選定每年的 3月3日為「港大遺體捐贈日」,以其三三不盡之意,宣揚跨越生命界限,延續知識傳播的大學精神。
全賴市民無私的奉獻,醫護學生及研究人員才得以在解剖課及研究室內,不斷學習及加深認識複雜的生理及病理知識,這一切都不是硬生生的圖文數字、電腦軟件或模型可以代替。
港大醫學院希望透過「港大遺體捐贈日」,提高大家對於港大的「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的關注和了解,以及遺體捐贈對醫學教育的意義及效益。詳情如下:
*展覽及攤位*
日期: 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星期五)
時間: 上午11時至傍晚8時
地點: 港大黃克競樓平台
現場會有醫學生和大家分享,不要錯過這黃金機會。
**人體圖創作坊**
日期: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1時30分至傍晚6時
地點: 港大黃克競樓平台
語言: 粵語及英語
導師:
謝敏如小姐 (Pearl Tse)
生死教育、善生規劃及善別支援顧問
英國紐卡素大學教育哲學學士(特殊教育)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行為健康)
表達藝術治療工作者(已修畢香港大學3年「人本表達藝術治療」證書課程)
工作坊分3段進行,會以共同創作模式繪畫人體圖 (Body Map Drawing),從而幫助參與的朋友透過藝術去了解生死﹑身體及解剖對自己的意義。
下午1:30 – 3:00 繪圖工作坊 I - 我的大體
下午4:30 – 5:30 繪圖工作坊II - 大體大得
(陳立基醫生現場英語授課及展覽)
下午6:00 告別儀式 (模擬示範)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隨時加入參與或旁觀了解**
#3月有好多活動約定您
#港大
#遺體捐贈
#HKUBDP
港大遺體捐贈日 在 Louis Yan 甄澤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年 12 月 8日 香港) 第 47 屆 「十大傑出青年選舉」於香港金鐘JW萬豪酒店舉行頒獎典禮晚宴。十大傑出青年選舉由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自1970年開始舉辦,今年選舉以「由心出發 成就更遠」 為主題,嘉許在自己的領域上有卓越表現、同時積極貢獻社會的本地青年。 本年度八位傑青包括於泰國傷殘人羽毛球國際賽為香港摘金、本港首位輪椅羽毛球運動員陳浩源;結合本港廿年醫療數據並與團隊創出外科三合一療程的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鄭敏樂;積極推動遺體捐贈文化和生死教育的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解剖室經理伍桂麟;棄投資銀行工作從事基層教育的良師香港創辦人陳君洋;迷途之返的香港首位印度裔註冊社工Jeffrey Andrews;首個舉行世界巡迴魔術表演的本港魔術師甄澤權;研創有效治療近視方法協助全球小朋友的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副教授任卓昇;以及首位在羅馬歌劇院表演的本港女高音鄺勵齡。 首席評審、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彭耀佳博士衷心恭賀本屆八位得獎者成為十大傑出青年,並寄語他們要秉承以往傑青的傳統,持之以恆做好自己,保持正直和無私的價值觀,多參與社區服務,過有所作為的每一天。 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會長連冠豪先生表示,非常榮幸今年「十大傑出青年選舉」選出八位得到社會各界肯定的青年。他認為今年的得獎者雖然擁有不同背景和經歷,但都是非常熱愛生命的青年。他們展示了用正能量可以活出非凡的人生,以生命影響生命,絕對是香港人的典範。他期望八位傑青繼續做好工作,以正能量感染身邊的人。 今年的選舉除了獲得多位社會知名人士支持,還有賴多間熱心機構贊助,當中包括主要贊助伯恩光學(香港)有限公司。伯恩光學(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施展芳先生感謝本年度八位傑青對於改善我們的社會作出貢獻,相信他們的奮鬥故事可以激勵更多青年,帶領青年在不久的將來取得更多成功。「十大傑出青年選舉2019」籌委會主席楊嘉樂女士感謝各界對今年「十大傑出青年選舉」的關注和支持,她寄語本屆八位傑青在往後日子繼續努力,為社會帶來更多積極正面的能量。 「十大傑出青年選舉 」至今共選出超過 370 位來自不同行業及界別的傑出青年。
www.facebook.com/toyphk
詳情請瀏覽「十大傑出青年選舉 2019」網址: http://www.jcihk.org/toyp
有關2019年十大傑出青年奮鬥故事,請觀看片:https://youtu.be/X1_su9NjQ-A
港大遺體捐贈日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沒哭過、沒笑過,只有一聲再見。是走過凡間的天使,也是一份充滿淚水的禮物。」在一張關於「善別」的講座海報上,這句話無聲卻有力地訴說着背後的故事。
朱子溢,作為一個夭折嬰的父親,是這個講座的分享者之一。
「無腦兒」BB
事件回帶到2013年,已經是兩個女兒之父的朱子溢,和太太陳頌恩(Mary),原本很開心地準備迎來他們第三個愛情結晶品—朱瑋恆。「我哋產檢時如常去睇BB,因為已經係第三胎,所以一睇嘅時候,我哋已經知道嗰個係心臟、腳、手。但醫生比平時沉默,比平時有啲反常。」
隨後醫生嚴肅地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是「無腦兒」—即天生沒有頭蓋骨的BB,無頭蓋骨的緣故令腦部不能發展,即使足月出生,一般也只能活3至5小時。絕大部分「無腦兒」父母會選擇終止懷孕,醫生着子溢兩夫婦下決定。
由天堂跌至地獄
「唔想去接受呢個事實,亦唔想去理解呢件事,只想呢個檢查結果係錯嘅。」Mary憶述時仍略帶激動。無奈事實就是事實,經過不斷的「腦交戰」,最後Mary和子溢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我哋就係佢嘅父母,我哋係愛佢嘅,唔拾得唔要佢。」
就是一份「不捨得」,Mary懷胎十個月,最後在私家醫院順利生下沒有頭蓋骨的愛兒瑋恆。「佢出世嗰一刻我哋好開心,同時好矛盾地又好難過,因為我哋知道佢好快要死。」子溢無奈地憶述。可能瑋恆亦十分不捨這對父母及兩個姐姐,所以他比預期的3至5小時多活了一倍,足足陪伴家人10小時之久。
不懂痛的BB
有些不明所以的觀眾,或者會認為瑋恆要經歷10小時的「痛苦」才得以「解脫」,是很殘忍的事,但子溢就這樣回應:「我記得當時瑋恆出世,兒科醫生有同我哋講,因為BB嘅腦部發展唔強,以及佢對痛嘅觸覺未建立,所以兒科醫生話佢唔會痛嘅。而且,我覺得無人能夠好似瑋恆咁,10個鐘都係充滿愛,有父母、家人一直陪住佢一世。」
遺愛人間的「無言老師」
「朱瑋恆喺2013年11月27日,朝早9點正式宣布死亡。」Mary憶述當時醫生的宣布,仍然有揪心之痛。本身是老師的Mary和子溢,為了讓瑋恆的生命更添意義,原本打算讓他參與器官捐贈,但由於體積太小,當時的科技做不了器官移植;機緣之下他們接觸到中大的「無言老師」計劃,於是瑋恆便做了大體老師。兩年後取回遺體,火化、安碑:「做咗撒灰之後,感覺真係完咗、好圓滿嘅感覺。」
流產嬰父母之痛
作為夭折嬰的父母,Mary和子溢深深體會新生命來臨卻又很快離開人世的椎心之痛。他們表示,瑋恆的身後事能夠人性化地處理,大大減輕了對他們的二次傷害。反觀那些少於24周的流產嬰,根據現行法例不屬人類遺骸,無法在公營墳場火化及安葬,在公立醫院更會被當作「醫療廢物」,會與醫院其他人體殘肢或組織一起火化,又或可能棄置於堆填區。
即使父母努力爭取取回遺體,亦不容易找到火化的地方,目前唯一可行的途徑便是到寵物店火化。早前就有報道,指有流產準媽媽因不願見自己嬰兒以寵物火化形式火化,胎兒遺體存放在醫院超過半年之久。這做法令Mary兩夫婦覺得,無疑是對流產嬰父母造成第二次、第三次的傷害!
「唔通將來想拜祭BB嘅時候,對住個堆填區拜咩!」Mary苦笑。「依家嘅天使花園,係行緊好正確嘅方向。」子溢補充。
經過流產嬰父母多年來的爭取,陸續有團體開始為少於24周的流產嬰,提供安葬的地方,例如道風山基督教墳場的「天使花園」和華人永遠墳場的「寧馨園」等。
而食環署早前回覆傳媒時表示,將透過行政措施劃出特定範圍,設置專供安放流產嬰的設施,初步擬設於粉嶺和合石墳場,預計最快今年第一季落成,將會是食環署首個可安置不足24周流產嬰的墳場。
從死看生的「生死教育」
訪問期間,腹大便便的Mary在丈夫子溢的陪同下,帶我們到道風山的「天使花園」走了一轉,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看來,孕婦最好不要去墳場這些地方的,但Mary卻笑說:「我哋一家唔忌諱講死亡,我哋都成日同兩個女討論生死嘅話題,兩個女亦都會喺我哋面前話好掛住細佬瑋恆。」
有一生必有一死,不忌諱講死亡,Mary和子溢更將和瑋恆的生命故事,帶入校園去推廣生命教育,從死看生:「死亡發生嘅時候,令我哋更加珍惜我哋有嘅生命。」
在3月1日,Mary和子溢的第四個孩子平安、健康地降臨世上,是繼五年前的「無腦兒」瑋恆後,他們家庭又再次迎來新成員。今集《港。故》跟大家一起看看一個關於「無腦兒」、流產嬰以及生死教育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港大遺體捐贈日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沒哭過、沒笑過,只有一聲再見。是走過凡間的天使,也是一份充滿淚水的禮物。」在一張關於「善別」的講座海報上,這句話無聲卻有力地訴說着背後的故事。
朱子溢,作為一個夭折嬰的父親,是這個講座的分享者之一。
「無腦兒」BB
事件回帶到2013年,已經是兩個女兒之父的朱子溢,和太太陳頌恩(Mary),原本很開心地準備迎來他們第三個愛情結晶品—朱瑋恆。「我哋產檢時如常去睇BB,因為已經係第三胎,所以一睇嘅時候,我哋已經知道嗰個係心臟、腳、手。但醫生比平時沉默,比平時有啲反常。」
隨後醫生嚴肅地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是「無腦兒」—即天生沒有頭蓋骨的BB,無頭蓋骨的緣故令腦部不能發展,即使足月出生,一般也只能活3至5小時。絕大部分「無腦兒」父母會選擇終止懷孕,醫生着子溢兩夫婦下決定。
由天堂跌至地獄
「唔想去接受呢個事實,亦唔想去理解呢件事,只想呢個檢查結果係錯嘅。」Mary憶述時仍略帶激動。無奈事實就是事實,經過不斷的「腦交戰」,最後Mary和子溢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我哋就係佢嘅父母,我哋係愛佢嘅,唔拾得唔要佢。」
就是一份「不捨得」,Mary懷胎十個月,最後在私家醫院順利生下沒有頭蓋骨的愛兒瑋恆。「佢出世嗰一刻我哋好開心,同時好矛盾地又好難過,因為我哋知道佢好快要死。」子溢無奈地憶述。可能瑋恆亦十分不捨這對父母及兩個姐姐,所以他比預期的3至5小時多活了一倍,足足陪伴家人10小時之久。
不懂痛的BB
有些不明所以的觀眾,或者會認為瑋恆要經歷10小時的「痛苦」才得以「解脫」,是很殘忍的事,但子溢就這樣回應:「我記得當時瑋恆出世,兒科醫生有同我哋講,因為BB嘅腦部發展唔強,以及佢對痛嘅觸覺未建立,所以兒科醫生話佢唔會痛嘅。而且,我覺得無人能夠好似瑋恆咁,10個鐘都係充滿愛,有父母、家人一直陪住佢一世。」
遺愛人間的「無言老師」
「朱瑋恆喺2013年11月27日,朝早9點正式宣布死亡。」Mary憶述當時醫生的宣布,仍然有揪心之痛。本身是老師的Mary和子溢,為了讓瑋恆的生命更添意義,原本打算讓他參與器官捐贈,但由於體積太小,當時的科技做不了器官移植;機緣之下他們接觸到中大的「無言老師」計劃,於是瑋恆便做了大體老師。兩年後取回遺體,火化、安碑:「做咗撒灰之後,感覺真係完咗、好圓滿嘅感覺。」
流產嬰父母之痛
作為夭折嬰的父母,Mary和子溢深深體會新生命來臨卻又很快離開人世的椎心之痛。他們表示,瑋恆的身後事能夠人性化地處理,大大減輕了對他們的二次傷害。反觀那些少於24周的流產嬰,根據現行法例不屬人類遺骸,無法在公營墳場火化及安葬,在公立醫院更會被當作「醫療廢物」,會與醫院其他人體殘肢或組織一起火化,又或可能棄置於堆填區。
即使父母努力爭取取回遺體,亦不容易找到火化的地方,目前唯一可行的途徑便是到寵物店火化。早前就有報道,指有流產準媽媽因不願見自己嬰兒以寵物火化形式火化,胎兒遺體存放在醫院超過半年之久。這做法令Mary兩夫婦覺得,無疑是對流產嬰父母造成第二次、第三次的傷害!
「唔通將來想拜祭BB嘅時候,對住個堆填區拜咩!」Mary苦笑。「依家嘅天使花園,係行緊好正確嘅方向。」子溢補充。
經過流產嬰父母多年來的爭取,陸續有團體開始為少於24周的流產嬰,提供安葬的地方,例如道風山基督教墳場的「天使花園」和華人永遠墳場的「寧馨園」等。
而食環署早前回覆傳媒時表示,將透過行政措施劃出特定範圍,設置專供安放流產嬰的設施,初步擬設於粉嶺和合石墳場,預計最快今年第一季落成,將會是食環署首個可安置不足24周流產嬰的墳場。
從死看生的「生死教育」
訪問期間,腹大便便的Mary在丈夫子溢的陪同下,帶我們到道風山的「天使花園」走了一轉,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看來,孕婦最好不要去墳場這些地方的,但Mary卻笑說:「我哋一家唔忌諱講死亡,我哋都成日同兩個女討論生死嘅話題,兩個女亦都會喺我哋面前話好掛住細佬瑋恆。」
有一生必有一死,不忌諱講死亡,Mary和子溢更將和瑋恆的生命故事,帶入校園去推廣生命教育,從死看生:「死亡發生嘅時候,令我哋更加珍惜我哋有嘅生命。」
在3月1日,Mary和子溢的第四個孩子平安、健康地降臨世上,是繼五年前的「無腦兒」瑋恆後,他們家庭又再次迎來新成員。今集《港。故》用8分半鐘,跟大家一起看看一個關於「無腦兒」、流產嬰以及生死教育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