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做錯做不好而不敢做
#不知自己要從何做起
#低成就低自信的孩子
一位帶點害羞內向的小二男生跟著媽媽走進了治療所,初次見到這位孩子,孩子緊跟著媽媽旁邊,眼睛大愣愣的看著所有人,從孩子的眼神透露著緊張、焦慮、與不安。
治療師看著孩子說「你可以幫我把地上的玩具拿起來嗎?」
孩子看著治療師搖搖頭。
治療師指的散落在地上的某件玩具再問「你可以幫我把這個玩具拿給我嗎?」
孩子連看不看,依然看著治療師搖搖頭。
媽媽這時開口說話「你幫老師拿起來啊!」
孩子看著媽媽一樣搖搖頭,然後身體就縮在媽媽身旁。
治療師跟媽媽說「沒關係。」然後稍為靠近孩子身旁,拿起地上的玩具給孩子,請孩子幫忙拿著。孩子的手不動,治療師直接將玩具放在孩子手中之後,就自顧自的收起地上的玩具。
玩具收到一半,治療師指的孩子手上的玩具對孩子說「這個玩具給我。」
孩子看著治療師,下意識的將玩具交給治療師。
治療師微笑對著孩子說「謝謝。」然後又指著地上另外一個玩具跟孩子說「可以再幫我拿起那個玩具嗎?謝謝。」
孩子看看治療師,又看看地上的玩具,緩慢的下腰將玩具撿起交給治療師。
治療師手比個讚,一樣微笑對著孩子說「謝謝。」
接下來治療師拿出許多組裝半成品的積木,告訴孩子「你真的很厲害,可以再幫我一個忙嗎?幫我把這些積木拆掉,謝謝。」
孩子一樣面無表情看著治療師,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手直接拿起積木,用力的拆解積木來。
治療師看到這一幕後,轉頭對著媽媽說「孩子在學習上有遇到什麼困擾嗎?」
媽媽一臉無奈的樣子回答「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不好,遇到不會的不是不講話,就是一直哭,功課跟不上,學校老師很頭疼,也不知道怎麼幫忙他,所以來評估看看能怎麼辦。」
媽媽說完之後,孩子積木也差不多拆解完,治療師問孩子說「你要組積木嗎?」
孩子看著治療師不回應。
治療師接著問「還是你組一個積木好了。」
孩子搖搖頭。
治療師假裝不理會孩子,直接拿起積木組裝一隻機器人,並告訴孩子說「你幫我保管一下,我再組機器人的武器給你看。」
孩子拿著積木組裝的機器人,同時看著治療師手中正在組裝的武器。
治療師組好一個盾牌交給孩子,告訴孩子「幫我把盾牌裝上去。」
孩子拿著積木盾牌,嘗試著將盾牌組裝到機器人的身上。
治療師繼續組裝一把劍再交給孩子,孩子很俐落的把劍接了過來,就直接組裝在機器人身上。
治療師再告訴孩子「我要組裝一隻很厲害的東西給你看,你等我。」
孩子點點頭,看著治療師繼續組裝一個型態出來,治療師問孩子「這是什麼?」
孩子歪著頭,欲言又止看著積木。
治療師不等孩子回答,直接幫忙說「這是一隻恐龍,可是牠缺了一隻腳,你可以幫我組裝起來嗎?謝謝。」
孩子點點頭後,拿著積木模仿恐龍已經組裝好的另一隻腳,跟著組裝起來,只是孩子搞不太清楚空間位置,所以需要治療師有技巧的一個接著一個提醒孩子積木組裝的位置。
恐龍腳組裝完畢之後,治療師從請求的語調改為要求式的口吻對著孩子說「很讚喔!你再幫忙把恐龍的手做好。」
孩子聽完後,直接再度動手拿起積木組裝起恐龍的雙手。
治療師對著媽媽說「孩子寫作業應該很慢吧?」
家長無奈的說「他作業常常要寫到十一二點!寫到我都快受不了了!」
治療師指的積木說「孩子在拆解積木都是用蠻力在拆,而且他的手都過度用力,所以孩子握筆運筆的協調性不會很好,除了寫字慢,也很容易痠,持續時間不長,應該很討厭寫字。」
媽媽嘆氣的點頭說「是啊!他常常吵著說很痠,不想寫。」
這時孩子自主性的用積木模仿治療師剛才組裝的武器,治療師看到這一幕對著家長說「除了握筆運筆的問題外,您可以觀察孩子模仿積木組裝的過程,策略的運用與空間的邏輯也不是很好,孩子在認識文字、理解文字應該會花比較久的時間,這些都可能影響到他寫字的效率性。還有他接下來的數學也會很吃力,尤其是應用問題,題目的意思看不懂,所以到了中年級後,孩子放棄學習的行為會越來越明顯!」
媽媽聽完急著點頭說「他現在已經放棄了!數學要教很多遍才會懂,學校老師也這麼說,到了中年級會更辛苦。」
治療師看到媽媽焦躁不安的神情,稍為安慰媽媽說「急沒有用,孩子現在的自信心已經在下滑了,您覺得學校課業比較重要?還是孩子的心理建設比較重要?」
媽媽疑問著問「怎麼說?」
治療師說「孩子長時間處在學習的挫敗中,造成自信心明顯下滑跟退縮,慢慢發展出一種行為模式,就是孩子已經不知自己能做什麼?又該從何做起?甚至擔心自己做不好,做錯,最後完全不敢做!所以才會遇到挫折就只會用哭的方式或是不說話、不知道的方式來回應您。」
媽媽再次點頭說「是啊!問他怎麼了,或是問他要做什麼,他不是不回答,就是說『我不知道!』快氣死我了!」
治療師說「到了高年級,他可能很多事已經不知道怎麼跟您說了,到時您們的關係就會變得很奇妙!」
🤔這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呢?
1️⃣因為動作技巧、認知處理策略不好,造成學習上出現了很多的挫折感。
2️⃣因為長期的挫折感,讓孩子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造成自信心逐步的下滑。
3️⃣因為自信心下滑,加上沒有找到對的解決方法,所以退縮行為開始跟著出現。
4️⃣因為退縮出現,造成與人互動學習的機會變少,導致模仿、練習的機會也跟著變少。
5️⃣因為社會行為表現薄弱,導致學習機會再次受到阻礙。
6️⃣因為學習機會受到阻礙,造成孩子該有的動作技巧、認知處理策略、語言溝通能力、社會人際行為、遊戲功能再次沒有機會往上提升。
慢慢的,變成一套惡性循環的公式,孩子越來越沒自信,越來越退縮,技巧的獲得與學習隨著學習複雜度的提升,也沒有相對應的增長,最後只好用不知怎麼做、不知從何做起、不敢做來回應外界給予的要求。
🤔到底是課業重要?還是心理建設重要?
在這位孩子身上,治療師看到的是都很重要,因為孩子的低自信、低成就的原因來自於學習的策略技巧不好,然而也因為學習的策略技巧不好,導致孩子不想再學習。
但治療的策略總有個輕重緩急,先拉抬孩子的學習動機再說吧!
治療師與家長討論的當下,看著孩子正在模仿剛才組裝的恐龍、機器人、武器,趁機鼓勵孩子說「你這機器人很厲害捏!尤其是他的天線耳朵」、「這盾牌要裝哪裡呢?要裝機器人身上還是要恐龍身上?」、「你做的恐龍怎麼比我還大隻,一定是超級厲害的恐龍」、「哇,這一把劍是要給恐龍的嗎?恐龍拿劍超強的啦!」
孩子聽到治療師的話語,越做越起勁,甚至可以看到孩子失守的嘴角,雖然整堂課,孩子出現的聲音語言不多,但可以明顯看到孩子的眼神變了,變得比較堅定,最後孩子拿著他的兩個作品故意在治療師面前晃過來晃過去…
⁉️孩子要的是什麼?他只是想得到認同!
⁉️大人要的是什麼?帶領孩子一起學習的技巧!
🤔治療師的策略在哪裡?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一定要立即表現,就算讓孩子在旁邊看著也好。
一旁看著觀察總比心已經游離出去的好,製造參與機會,從幫忙、模仿開始。
✅適時給予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的鼓勵,就算是善意的謊言也沒關係。
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過程,因為沒了過程,您絕對會錯失教導孩子的機會。
✅趁機提醒孩子可運用的學習技巧,就算做不好也沒關係。
不管孩子做得好做得差,不批評不比較,重要的是讓孩子勇於練習,有了練習才會有後續修正技巧的機會。
#歡迎文章分享
#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
#童心職能治療所
#童心語言治療所
游離度公式 在 蘇文清職能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擔心做錯做不好而不敢做
#不知自己要從何做起
#低成就低自信的孩子
一位帶點害羞內向的小二男生跟著媽媽走進了治療所,初次見到這位孩子,孩子緊跟著媽媽旁邊,眼睛大愣愣的看著所有人,從孩子的眼神透露著緊張、焦慮、與不安。
治療師看著孩子說「你可以幫我把地上的玩具拿起來嗎?」
孩子看著治療師搖搖頭。
治療師指的散落在地上的某件玩具再問「你可以幫我把這個玩具拿給我嗎?」
孩子連看不看,依然看著治療師搖搖頭。
媽媽這時開口說話「你幫老師拿起來啊!」
孩子看著媽媽一樣搖搖頭,然後身體就縮在媽媽身旁。
治療師跟媽媽說「沒關係。」然後稍為靠近孩子身旁,拿起地上的玩具給孩子,請孩子幫忙拿著。孩子的手不動,治療師直接將玩具放在孩子手中之後,就自顧自的收起地上的玩具。
玩具收到一半,治療師指的孩子手上的玩具對孩子說「這個玩具給我。」
孩子看著治療師,下意識的將玩具交給治療師。
治療師微笑對著孩子說「謝謝。」然後又指著地上另外一個玩具跟孩子說「可以再幫我拿起那個玩具嗎?謝謝。」
孩子看看治療師,又看看地上的玩具,緩慢的下腰將玩具撿起交給治療師。
治療師手比個讚,一樣微笑對著孩子說「謝謝。」
接下來治療師拿出許多組裝半成品的積木,告訴孩子「你真的很厲害,可以再幫我一個忙嗎?幫我把這些積木拆掉,謝謝。」
孩子一樣面無表情看著治療師,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手直接拿起積木,用力的拆解積木來。
治療師看到這一幕後,轉頭對著媽媽說「孩子在學習上有遇到什麼困擾嗎?」
媽媽一臉無奈的樣子回答「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不好,遇到不會的不是不講話,就是一直哭,功課跟不上,學校老師很頭疼,也不知道怎麼幫忙他,所以來評估看看能怎麼辦。」
媽媽說完之後,孩子積木也差不多拆解完,治療師問孩子說「你要組積木嗎?」
孩子看著治療師不回應。
治療師接著問「還是你組一個積木好了。」
孩子搖搖頭。
治療師假裝不理會孩子,直接拿起積木組裝一隻機器人,並告訴孩子說「你幫我保管一下,我再組機器人的武器給你看。」
孩子拿著積木組裝的機器人,同時看著治療師手中正在組裝的武器。
治療師組好一個盾牌交給孩子,告訴孩子「幫我把盾牌裝上去。」
孩子拿著積木盾牌,嘗試著將盾牌組裝到機器人的身上。
治療師繼續組裝一把劍再交給孩子,孩子很俐落的把劍接了過來,就直接組裝在機器人身上。
治療師再告訴孩子「我要組裝一隻很厲害的東西給你看,你等我。」
孩子點點頭,看著治療師繼續組裝一個型態出來,治療師問孩子「這是什麼?」
孩子歪著頭,欲言又止看著積木。
治療師不等孩子回答,直接幫忙說「這是一隻恐龍,可是牠缺了一隻腳,你可以幫我組裝起來嗎?謝謝。」
孩子點點頭後,拿著積木模仿恐龍已經組裝好的另一隻腳,跟著組裝起來,只是孩子搞不太清楚空間位置,所以需要治療師有技巧的一個接著一個提醒孩子積木組裝的位置。
恐龍腳組裝完畢之後,治療師從請求的語調改為要求式的口吻對著孩子說「很讚喔!你再幫忙把恐龍的手做好。」
孩子聽完後,直接再度動手拿起積木組裝起恐龍的雙手。
治療師對著媽媽說「孩子寫作業應該很慢吧?」
家長無奈的說「他作業常常要寫到十一二點!寫到我都快受不了了!」
治療師指的積木說「孩子在拆解積木都是用蠻力在拆,而且他的手都過度用力,所以孩子握筆運筆的協調性不會很好,除了寫字慢,也很容易痠,持續時間不長,應該很討厭寫字。」
媽媽嘆氣的點頭說「是啊!他常常吵著說很痠,不想寫。」
這時孩子自主性的用積木模仿治療師剛才組裝的武器,治療師看到這一幕對著家長說「除了握筆運筆的問題外,您可以觀察孩子模仿積木組裝的過程,策略的運用與空間的邏輯也不是很好,孩子在認識文字、理解文字應該會花比較久的時間,這些都可能影響到他寫字的效率性。還有他接下來的數學也會很吃力,尤其是應用問題,題目的意思看不懂,所以到了中年級後,孩子放棄學習的行為會越來越明顯!」
媽媽聽完急著點頭說「他現在已經放棄了!數學要教很多遍才會懂,學校老師也這麼說,到了中年級會更辛苦。」
治療師看到媽媽焦躁不安的神情,稍為安慰媽媽說「急沒有用,孩子現在的自信心已經在下滑了,您覺得學校課業比較重要?還是孩子的心理建設比較重要?」
媽媽疑問著問「怎麼說?」
治療師說「孩子長時間處在學習的挫敗中,造成自信心明顯下滑跟退縮,慢慢發展出一種行為模式,就是孩子已經不知自己能做什麼?又該從何做起?甚至擔心自己做不好,做錯,最後完全不敢做!所以才會遇到挫折就只會用哭的方式或是不說話、不知道的方式來回應您。」
媽媽再次點頭說「是啊!問他怎麼了,或是問他要做什麼,他不是不回答,就是說『我不知道!』快氣死我了!」
治療師說「到了高年級,他可能很多事已經不知道怎麼跟您說了,到時您們的關係就會變得很奇妙!」
🤔這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呢?
1️⃣因為動作技巧、認知處理策略不好,造成學習上出現了很多的挫折感。
2️⃣因為長期的挫折感,讓孩子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造成自信心逐步的下滑。
3️⃣因為自信心下滑,加上沒有找到對的解決方法,所以退縮行為開始跟著出現。
4️⃣因為退縮出現,造成與人互動學習的機會變少,導致模仿、練習的機會也跟著變少。
5️⃣因為社會行為表現薄弱,導致學習機會再次受到阻礙。
6️⃣因為學習機會受到阻礙,造成孩子該有的動作技巧、認知處理策略、語言溝通能力、社會人際行為、遊戲功能再次沒有機會往上提升。
慢慢的,變成一套惡性循環的公式,孩子越來越沒自信,越來越退縮,技巧的獲得與學習隨著學習複雜度的提升,也沒有相對應的增長,最後只好用不知怎麼做、不知從何做起、不敢做來回應外界給予的要求。
🤔到底是課業重要?還是心理建設重要?
在這位孩子身上,治療師看到的是都很重要,因為孩子的低自信、低成就的原因來自於學習的策略技巧不好,然而也因為學習的策略技巧不好,導致孩子不想再學習。
但治療的策略總有個輕重緩急,先拉抬孩子的學習動機再說吧!
治療師與家長討論的當下,看著孩子正在模仿剛才組裝的恐龍、機器人、武器,趁機鼓勵孩子說「你這機器人很厲害捏!尤其是他的天線耳朵」、「這盾牌要裝哪裡呢?要裝機器人身上還是要恐龍身上?」、「你做的恐龍怎麼比我還大隻,一定是超級厲害的恐龍」、「哇,這一把劍是要給恐龍的嗎?恐龍拿劍超強的啦!」
孩子聽到治療師的話語,越做越起勁,甚至可以看到孩子失守的嘴角,雖然整堂課,孩子出現的聲音語言不多,但可以明顯看到孩子的眼神變了,變得比較堅定,最後孩子拿著他的兩個作品故意在治療師面前晃過來晃過去…
⁉️孩子要的是什麼?他只是想得到認同!
⁉️大人要的是什麼?帶領孩子一起學習的技巧!
🤔治療師的策略在哪裡?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一定要立即表現,就算讓孩子在旁邊看著也好。
一旁看著觀察總比心已經游離出去的好,製造參與機會,從幫忙、模仿開始。
✅適時給予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的鼓勵,就算是善意的謊言也沒關係。
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過程,因為沒了過程,您絕對會錯失教導孩子的機會。
✅趁機提醒孩子可運用的學習技巧,就算做不好也沒關係。
不管孩子做得好做得差,不批評不比較,重要的是讓孩子勇於練習,有了練習才會有後續修正技巧的機會。
#歡迎文章分享
#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
#童心職能治療所
#童心語言治療所
游離度公式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周末的遺書 ◎#曹馭博
關於生活,只想告訴你更多
最差勁的故事都來自
旅人,即使歉疚
是內容的唯一註解
即使遠方的辭職信永遠無效
那些貪得無厭的人
總希望從你身上
奪取一聲謝謝或更多
關於生活,只想
給予你更多
例如半打氣泡水或
一顆蘋果。星期六
生活的印記潰不成形
人們都沒有寫壞日記的特權
我把感言與文本
放進同張糖果紙裡
並且耿耿於懷
你沒我那麼習慣
一絲不苟,或者
搪塞。星期六
待在家裡也會迷路
情緒常常比飢餓更深
「什麼時候會陪我吃飯?」
我說下個周末,或者
到時候再說
關於生活,只想透露你更多
所有拼圖都是孤獨的總合
你並不愛說謊,只是擔心
記憶有不在場證明
「我注定要沉溺其中」
安息日,記得
要醒來等待世界
再也不能夠道歉,再也
不能疲倦了。關於生活
我想告訴你更多
我相信眼淚
是移動的擬態
相信軀體不能夠
擁有意義,唯獨慾望
不能超過兩個額度
悲傷的容量
只允許一品脫
除了快樂摸不著頭緒
其餘生活
我只想告訴你更多
--
◎作者簡介
曹馭博,西元1994年生,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一年級。
曾擔任過微光現代詩社社長,得過一些獎
現代詩之作品也刊登於自由副刊、創世紀詩刊、乾坤詩刊、衛生紙詩刊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Pixabay | Ideasgs
--
◎小編賞析
週末本來是脫離工作,回到獨屬於自己時間,題目名稱為「遺書」,但作品表達出來,像是獨居者的日記,貼近繁瑣、日復一日的閉鎖式生活,回顧日常性細節,被作者自問自答式的一一檢索出來,對著某個讀者呵氣,但語氣像是自嘲的,討論「關於生活」。
詩作中,迴旋複沓的「關於生活,我想透漏更多」。是在於成俗的問候、文書工作、糧食之外,探討所謂生活的核心本質究竟是什麼?作者意圖點破,但又說不上來,呈現自我的僵局,抱有歉疚,在城市中是游離的一分子,如同旅居公寓的旅人,與他人展開公式般的問候語,但真心話往往只能說給自已聽,日記像是生活的圖騰,日子過的黯淡無光,日記也無法超越生活,留言、訊息、或留下來的包裝紙,同樣也節錄、支解生活,但切割成各個等分,也抵達不了本質的圓滿。
詩作的言語節制,「情緒常常比飢餓更深/「什麼時候會陪我吃飯?」/我說下個周末,或者/到時候再說」,輕描淡寫的表達人際疏遠,自身像是孤島的狀態,但作者刻意限量的表達慾望、情緒(不能超過兩個額度/悲傷的容量/只允許一品脫),語意之外,留白的部分,所謂生活本質性質疑,似乎人人都可解答,也人人都在瞎子摸象。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11/2016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