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不是破碎的家庭
單親家庭是現代常見的家庭樣貌之一。目前在社會上,容易看到的不同家庭樣貌,還包括隔代教養、多元家庭、新住民家庭、弱勢家庭……更別說「偽單親」家庭的流行,「缺席的父親」是我工作過程中頻繁被提出來討論的話題。
當我們對家庭種類的認識越深入,就不會隨意給予單親家庭「破碎」的標籤。有些單親家庭,是在大家庭裡,資源甚至比一般小家庭豐沛;有些單親家庭,則是等到孩子有適當的獨立能力,父母才離異;有些單親家庭,因為孩子少,所以能得到照顧者全心的關懷,教養方式也更一致。
單親家庭之間的落差,其實比我們刻板印象來得大;大眾認定的傳統家庭,也未必是幸福保證。
「因為我是單親教養,我的家現在變得平靜多了。」
因為擺脫了經常性的衝突爭吵,有些單親教養的品質反而更好,家庭氣氛更融洽。在研究上,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較為獨立;如果有高品質的單親教養,還可以看到親子關係更和諧,孩子因為很能體會照顧者的辛勞,主動分擔家務,對家庭更有認同感的情況。
相對來說,有些父母寧可長期爭吵,說是為了家庭的「完整」而堅持不離婚,卻又把責任都丟給孩子──「我是為了你而不離婚的」。我跟這種處境之下長大的孩子們互動,他們其實都期待,父母大可以各自追尋幸福,別把「不幸」的原因都歸到他們身上,成長過程中心理壓力一直很大。
但由於文化的制約,還有對整體家庭樣貌的認識不足,很多單親父母心裡面常感愧疚,也持續處在「受害者」心態。父母不知道怎麼愛彼此,卻在孩子腦中種下仇恨,不斷對著孩子發洩對伴侶的怨懟,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礙。
「無論你有多忙,都應該將自己作為優先事項之一;這不會自然的發生,你必須花時間照顧自己,因為無論你多努力,都無法滿足其他人對你所有的要求,但如果你讓自己精疲力盡,將無法繼續付出。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在必要時,對新的要求說不。」
我相當欣賞正向教養的地方是,它強調父母優先照顧好自己,這是我認為能教養孩子自重自愛的源頭──能漸漸成為我們自己內在慈愛的父母。我們怎麼對自己的內在小孩說話,我們可能很自然地用類似的語氣對現實生活中的孩子說話。
我身邊的朋友,就有很用心的單親父母。知道孩子在情緒上難免遭遇挑戰,所以特別主動積極,也刻意安排跟孩子的特殊時光,更是把溫和且堅定的態度當成教養心法。
正值疫情肆虐,親子相處時間突然變多了,這本書像是救命的繩索。相當榮幸跟讀者推薦這本書,希望藉著這本書,讓全家成為一個團隊!
.
本文摘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_單親家庭篇》/推薦序/洪仲清
傾聽孩子的訊息密碼,增進信任關係,建立愛與歸屬感的環境
.
作者:簡.尼爾森, 謝瑞爾.艾爾文, 卡洛.德爾澤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特別想分享這本書,讓版面上有需要的朋友作參考。
這本書破除不少單親家庭的迷思,因為我們都能理解,像是在雙親爭吵不斷的家庭中長大,沒有比較好。而且正向教養系列的書,對於所有父母師長,都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但又能應用在特定族群。
「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曾經當過單親媽媽。」
這本書能給出的同理,跟其他書籍會有些不一樣。其中又有應用甚廣的工具與技巧,這支持給得也很紮實。
祝願您,不管有沒有孩子,能從正向教養開始整理我們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互動,那正是教養的伊始!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溫和且堅定的態度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享:拒絕孩子要求時,透過這樣的對話陪他面對失落
作為家長,我們不可能時時順應孩子的要求,對於一些孩子「想要」但您覺得他「不需要」的東西,成人可以用溫和且堅定的態度來表達原則。但在拒絕當下,孩子因此表現出失落、難過甚至生氣的情緒,也都是無可厚非的。這時會有家長詢問我,該怎麼做才能陪伴孩子面對負面情緒?
推薦爸爸媽媽可以參考李崇建老師的這篇文章,文內他與外甥女之間的對話,既能避免親子產生對立,還能幫助孩子健康的看待負面情緒,建立更多正向連結 ↘️↘️cplink.co/mrvM1TjP
-------
❤5/30心理必修課:帶你看穿冰山,用愛好好說話 >> cplink.co/msGYMfTQ
溫和且堅定的態度 在 小蝸牛早療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轉貼自心理特攻隊~正向教養八大技巧
1.讓孩子參與
(A)一起建立日常慣例
(B)給予有限的選擇
(C)提供孩子幫忙機會
2.透過尊重來教導尊重
父母會希望孩子要『表示』尊重,易忽略了我們『對』孩子表示尊重,孩子會藉由看到尊重的具體表現而學會尊重。
3. 告訴孩子『可以』做的,並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貫徹執行
孩子可以從大人的態度感受爸媽是認真的,還是隨便說說,溫和堅定的態度,會讓孩子感覺大人是玩真的。
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而不是因爲他『不能』做什麼而處罰他。
4. 使用幽默感:大笑、遊戲常常是處理問題的最佳方法
5. 行動,不說話—並仔細監督
言語最小化,行動最大化。
讓孩子看看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
6. 進入孩子的世界
理解學齡前兒童的發展需求與局限,對教養來說十分關鍵,當孩子因能力不足、沮喪大發脾氣時,盡你所能將心比心來理解孩子,偶爾問問你自己,如果你是孩子,你會如何感覺與行動,可能會具有啟發性。
👍同理孩子的方法,請參考這篇https://www.facebook.com/psy.super.yes/posts/538054330366583
7. 有耐性
在孩子發展出足夠理解能力前,你可能需要不斷重複教導孩子許多事情。
🚩8. 接受並珍視孩子的獨特性
孩子的發展各有不同,不同的孩子擁有不同的優勢,期待孩子給予他無法給的東西,只會讓你們雙方感到挫折,多欣賞孩子的優點,也可以建立孩子自信心
#心理特攻隊 #兒童心理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參考來源—譯者: 陳玫妏(2018),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Jane Nelsen, Cheryl Erwin, Roslyn Ann Duffy),台北:大好書屋
溫和且堅定的態度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常常會有人問我,在跟別人進行談判,或者是溝通協商的時候,到底可不可以生氣?或者是當你遇到一個盛怒的人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關於這個問題,你可能聽過很多人的很多經驗分享,但是今天我特別要提煉出來的,就是跟一些研究有關的。
在歐洲的工商管理學院的馬文新那雖,跟史丹佛大學的賴瑞莎太登斯,他們兩位學者發現,確實有時候表達我們的怒氣,可以增加一些談判的優勢,取得更多的結果。
「憤怒」可以展現出我們強烈的情感跟信念,讓對方感覺到壓力,去動搖他的心態,使得對方願意讓步,只是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如果我們的憤怒,激起了對方的危機感,或者是恐懼感的時候,他們就沒辦法好好的思考。
進而這個時候的「讓步」可能是短多長空,為什麼呢?因為你眼下可能得到你要的,但是長期來看的話,既然你是跟他談判跟協商,你可能後續還有跟他很多的合作。
他如果答應了一個其實他做不到,或者是後面一定出問題的條件的時候,那這時候這個「讓步」,你到底是為了一時的好處,而卻犧牲未來更長遠的利益,那這一本帳到底該怎麼算?
如果再進一步的思考,你犧牲的長期利益,有沒有可能它帶來的損失,甚至於大於你現在眼前所得到的?
所以這兩位學者,就提醒我們對於「生氣」這件事情要特別小心,如果你其實沒有生氣,但表現出憤怒的樣子,這時候通常都會有副作用,會讓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進而破壞的是長期的信任。
你的怒氣、你的憤怒要有用,前提是你「真的生氣」,而且你要做適當的表達,不能表達過頭,因為當你用憤怒壓過對方的時候,對方其實是沒辦法好好思考的,他就可能答應了一些,後面根本沒辦法兌現的條件。
所以回到談判跟溝通的實務,如果有人開出離譜的條件,這時候我們真的會火冒三丈,在這樣的時刻底下,請你先深呼吸,告訴自己,可以允許自己表達出適當的怒氣。
記得你的表達是要「對事,不對人」!
那談到這個,這也是我在教學當中一直很強調的,你到底有沒有把你的真實表達清楚,我們經常喔會直接把我們的期待、我們的不爽直接說出來。
然後會說我是一個很「直率」的人,但在我認為那不是直率,因為你的直率造成彼此之間認知的扭曲,那這就不是直率。
什麼叫直率呢?比如說對方他反悔了一個你們先前的協定,這個時候如果是我,我就會表達:「我記得我們在幾月幾號的時候,我們所談的條件是什麼,而這個條件你也答應會在今天兌現,然我今天沒有看到你的兌現,這會讓我感覺到非常的失望,我希望你能夠去履行你的承諾。不然的話,我在後面會做出一些相對應的處理。」
你會發現喔,我剛剛的談話結構,跟一般人可能裝個死臉、裝個臭臉,甚至於開始飆罵對方,是不是有本質上的差異?
當你飆罵對方的時候,其實對方就很容易模糊你的焦點,他可能會把你憤怒的真正原因叫做「沒有兌現承諾」,調包成「你脾氣不好、修養不好,你要的太多!」
但事實上其實不是如此,所以到底要怎麼樣說清楚自己?當然我今天做個開頭,我期盼你如果想要完整的學習的話,你得進教室。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結構前提,就在於你有沒有把彼此之間發生的「事實」先講出來,接著才講你的「期待跟感受」。
這個結構就是:「先講事實,再講期待跟感受」,先事實後感受。
那當然如果反過來,對方如果用這種情緒策略叫做「用憤怒迫使你就範、迫使你去改變原本的立場」的時候,那你該怎麼辦呢?
記得幾個字,叫「溫和且堅定」,態度溫和、立場堅定的告訴對方:「辦不到!」
那當然絕對不是只講「辦不到」這三個字。除了這三個字之外,其實會有很多替代的說法,但是關鍵就在於「態度溫和,但立場要堅定」。
因為如果你的態度是強硬的話,那麼這個怒氣的蔓延,一樣你很容易被轉移焦點,但如果你的立場沒有堅定的話,那麼對方的憤怒、期待要扭曲你得到他的利益,那他就很容易得逞,所以記得「溫和且堅定」。
其實今天談到這裡,在前面所提的「先談事實,再談期待與感受」,跟後面所提的「溫和且堅定」。這些都是一個指向與引導,我相信如果你真的想要圓滿你自己生命當中,真正的問題、真正的處境的話,那麼你很有必要進教室,做完整的學習。
我在7月21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它就是用有系統的方法,讓你學會怎麼樣去看懂、聽懂對方的狀態,並且提出適當的問題,特別在對方用很多的策略,想要逼你就範的時候,這時候怎麼樣站穩自己的腳步。
這一門課會對你很有幫助,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希望你能把握這難得的機會,相信無論是今天的內容、還是課程,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另外在啟點文化所有的商品跟課程,我們在影片的說明都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Z-ZO36vIX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