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青花瓷的故事》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寵妃,也是洛可可藝術推動者-龐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穩坐官方「首席情婦」寶座多年,曾經享盡恩寵權勢滔天,在法國人民眼裡看來,她甚至得為「七年戰爭」敗戰負起責任。
你想,若是無足輕重,龐巴杜夫人又何須擔此〝重任〞?
無奈儘管縱橫宮廷,儼然波旁王朝地下首相兼文化部長,深深影響凡爾賽宮與民間美感品味,龐巴杜夫人的中產階級出身依舊成為貴族笑柄,使她的本名珍妮・安托瓦內特・普瓦松(Jeanne-Antoinette Poisson)都被拿來作文章。因為姓氏為Poisson,向來尖酸勢利的貴族們私下便譏笑她為poissonnades,誰叫poisson就有魚的含義🐟。
洛可可文化不僅反映在繪畫、建築或家具…等類,同時也展現於器物,尤其是瓷器。龐巴杜夫人所處的18世紀中期,中國早已不再壟斷世界瓷器市場;歐洲在長期購入大量中國瓷器之後,經過不屈不撓的多年追尋,終於迎來翻身機會。
--------------
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1670-1733)本人就是個無可救藥的瓷器狂粉,在他全力支持之下,為歐洲率先找出瓷器製作祕方,於18世紀初開啟麥森(Meissen)瓷廠之偉業。
在此之前,這位敗家子國王傾注國力家財就為了蒐集精美中國瓷器,龐大錢坑搞得財務大臣時時常火燒屁股糾結萬分😩,幸虧還是被奧古斯特都二世找到製瓷秘方,打造出生財金雞母。
而大不列顛群島上,還有陶匠之子約書亞・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以驚人之姿崛起。
當時正逢龐貝古城遺跡出土,追尋古羅馬風潮的新古典主義蔓延歐洲,於是威治伍德推崇新古典主義,捨棄莫名所以中國風和繁複奢華洛可可,運用工業革命成果和嶄新行銷手法,包含邀請名人代言,量產出質精價美廣大商品,開創英式瓷器王朝大業。
瓷器勢力地圖之分布,已不可同日而語。
--------------
有別於西方製瓷技術不斷在實驗中革新發展,甚至還能機械作業生產,原為天下瓷都美名的景德鎮仍處於傳統手工業小型作坊,加上早前明末清初時局不定戰亂破壞,都讓它的光環不再。而荷蘭台夫特藍陶由於一直仿效中國趣味,又缺少英式瓷器的革新精神,導致中落的速度更加快速。
如此說來,景德鎮和台夫特,或許可以算是一對難兄難弟。
就連法國在路易十四曾經深深著迷於中國風和瓷器熱之後,來到龐巴杜夫人時,以國家財政支持塞伏爾瓷器(Sèvres porcelain)廠,甚至於1756年推出浪漫濃郁「龐巴杜玫瑰粉」(rose Pompadour)。極富女性品味的塞伏爾瓷器又再度為歐洲瓷器發展延續新生命。
--------------
若從瓷器重鎮轉移狀況看來,因航海貿易而起的中國瓷器熱,也因航海貿易逐漸平息,最終歐洲瓷器自行開拓了一番天地,同時印證世界文明和經濟發展史中,東西方強權之移轉。
然而,綜觀瓷器演化史,更如同一部世界文化史,在這些異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總會產生某些因誤解而生的妙事。
例如法國某貴族向景德鎮訂製一套餐具,〝懂事〞的中國瓷工在器皿邊緣畫上傳統吉祥寓意的鯉魚游水姿態,意謂鯉躍龍門之祥瑞;結果好了,這下在凡爾賽宮內,大家卻把鯉魚看成龐巴杜夫人,花名poissonnades之本尊,而紛紛竊笑不已。😆😆😆
若是龐巴杜夫人公開讚賞這套餐具,那又更尷尬了。😅
另外對於荷蘭人來說,瓷盤上畫著魚,表示這正是用來食用荷蘭國寶-鯡魚的餐具,跟跳不跳龍門壓根無關。何況早在18世紀初期,荷屬東印度公司向景德鎮下單的內容就包含〝鯡魚盤得畫上鯡魚〞🐟此類指令。
--------------
事實上,歐洲人的瓷器品味正好也反映了藝術風格演變。
青花瓷於17世紀盛行一時,此般由中亞和中國文化交融所誕生的紋飾,正好迎合17世紀初期,菁英階層從文藝復興轉向矯飾主義的喜好。因此荷蘭黃金時代靜物畫常見各種器物顯示當時荷蘭均富繁榮的生活,其中也包含各式青花瓷,無論是奶油碟、啤酒杯🍺、橄欖盤…等等。
17世紀末期,由路易十四推波助瀾的中國風,又反映巴洛克風潮對於動態曲線之偏好。接下來轉向輕盈甜美洛可可,瓷器照樣能夠包容那些最華美奢華的裝飾。即使來個大轉彎,再到嚴謹莊重新古典,瓷器的圓形瓶身正好得以讓新古典敘事風格好好發揮。
--------------
你看,光是瓷器風格演變過程,就可以成為解讀眾多文化脈絡的重要憑藉。
《青花瓷的故事》由美國學者Robert Finlay所著,以瓷器出發,主要論述16至19世紀瓷器所構築的世界史,涉及範疇廣泛,橫跨地域眾多,無論就政治情勢、工藝演進、經濟型態、飲食文化或藝術美學…等皆細細道來。
全書知識量爆滿,大大小小故事豐碩又有趣。2011年閱讀初版時已讓人一見鍾情,如今再讀來更是拍案不絕。青花瓷從來不只是青花瓷,更蘊含滿滿世界史。
這時候最適合待在家好好閱讀,《青花瓷的故事》正好帶你跟著瓷器遨遊天下。
#本書已改名再版,感謝版友資訊。
新書名《從景德鎮到Wedgwood瓷器:第一個全球化商品,影響人類歷史一千年》
#青花瓷的故事
#讀完增加一甲子功力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滔天橄欖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願和平的呼籲被聽見》
這兩天恰巧是「聖紀節」(Mawlid),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紀念日,摩洛哥連放四天假,不少人返鄉探親,或者拜訪親友,家族團聚.
這世界一如往常地不平靜,除了疫情攀升,望不見底,身為一個曾在法國讀書,此時在摩洛哥生活的台灣人,看到近來發生在法國以及引發的一系列反應,從法國教師被斬首、法國對言論自由的堅持、法國總統馬克龍誓言打擊國內伊斯蘭激進恐怖分子、土耳其總統的言論以及抵制法國貨的號召,約旦、伊朗與科威特等國家響應,伊斯蘭反法情緒高漲,再到剛在法國尼斯發生的慘案,心痛之餘,只能嘆息。
仇恨與衝突的源頭,彷彿已經遠到說不清,我不認為可以用「言論自由」或「政教分離」簡單概括之,很多時候,我個人看到的更是不同陣營各自擁抱自己的價值,和平對話的空間被壓縮到極小極小,偏偏這是走向和平共存的第一步.
這世間從不乏和平的呼籲,土耳其總統一號召抵制法國產品,巴黎大清真寺負責人Chems-Eddine Hafiz隨即出面呼籲所有穆斯林必須冷靜,一位法國教育工作者在接受新聞訪問時,曾說,他自認是基督徒,對伊斯蘭了解不夠深刻到可以對這個宗教做出諷刺性畫作,尤其當這樣的嘲諷已經造成也不斷造成誤解與傷害時,確實該適可而止.摩洛哥政治人物Benkirane也首度打破沉默,認為「我們的法國朋友必須道歉」,同時也說,「捍衛我們先知的方式不能通過暴力,殺害無辜者,無法解決問題,我們也可以藉由言論來回應那些諷刺我們先知的人.」
無奈憤怒、仇恨與激情永遠散佈得更快,無論抵制法國貨造成的實際經濟影響有多大,仇恨衝突都已加深,法國某些超市禁止戴頭巾的人士進入,極右激進份子在尼斯示威遊行,高喊:「伊斯蘭滾出歐洲!」(« Islam hors d’Europe »),法國也政府公開呼籲旅居伊斯蘭國家的法國人須注意人身安全.
一時半刻,「和平共存」看似毫無希望.
我對法國總統馬克龍平日施政一無所知,但他這幾次公開發言讓我頗為失望,詞藻華麗落落長,表情、語氣與姿態都很到位,演出純熟動人,可惜缺乏政治家風範,格局太小,演說內容飄忽模糊,無濟於事甚至在法國境內與境外激化既有對立與衝突,就連馬利都發起反法示威,由於馬利長期動盪,治安不佳,伊斯蘭激進份子擁有極大勢力,以至於此時外籍人士處境尷尬,人人自危.
來說說我個人在摩洛哥的感受跟觀察吧.
我不清楚「抵制法國貨」在其他國家引起多大迴響?
但摩洛哥並沒有跟進,網路上是有人跟著喊聲,然而架上貨物一如往常,買不買得起法國貨,就是另一回事了,顆顆!
法國政府提醒海外僑民注意人身安全,這是職責所在,但摩洛哥真的蠻平靜的,不僅沒有啥仇恨法國(或外國)的情緒,反而很期待邊界再開,歐洲觀光客馬上通通都回來!
數不清多少次了,每當歐洲發生恐怖攻擊,我問身邊撒哈拉尋常百姓的想法?聽到的永遠是:「伊斯蘭是和平與愛,那些人是『恐怖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
一件件恐怖攻擊與無止境的衝突,在國際媒體報導下,如何煽動情緒,讓仇恨加溫,進而形塑負面的伊斯蘭形象,這一整套慣常運作早已超乎樸實單純沙漠人的認知與想像.
再來說說犯案的兇嫌吧,從目前已知消息來看,是一位廿一歲突尼西亞男性,家境並不寬裕,父母育有三子八女,居住在海城Sfax平民區的破舊巷弄裡,一個多月前,冒著生命危險,搭著小船,渡過危險海域,偷渡抵達義大利小島Lampedusa,被隔離再被驅離,輾轉來到法國,在街頭流浪,爾後犯案.
記者訪問兇嫌母親與家屬,在突尼西亞的家人完全不知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家屬表示兇嫌中輟後,以修車維生,存了點錢,開始零售汽油等.
他曾吸毒喝酒,母親勸告他戒癮,他說:「如果神願意,會引導我走上正途,這取決於我.」
約莫兩年半前,他愈來愈沉浸在宗教的世界,祈禱逐漸取代喝酒吸毒,每天工作一結束就回家,不與閒雜人等往來.
他曾試圖偷渡到義大利,但失敗,一個多月前,再度不告而別,怎知在抵達歐洲後,不到一個半月,竟然做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事.
國際媒體看不見兇嫌母親聲嘶力竭的哀號,泰半網友也只會追著殺人犯喊殺喊打.
更讓我關注的依然是「非法移民」以及馬格里布區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萎靡的經濟如何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進而走上危難重重的非法移民這條路,以及這些抑鬱不得志的年輕人如何詮釋伊斯蘭,如何在宗教中尋求寄託,以及至今望不見底的武漢肺炎疫情將如何讓問題愈發嚴重難解.
只是當然了,相關脈絡的爬梳需要極長時間與資料整理,無法「即時迅速」,也遠不及煽動性言語與照片吸睛,不知不覺中,我們逐漸活在巨大糾結的仇恨情緒裡,一場衝突走過一場,愈來愈深的撕裂,與日積月累的傷.
橫跨地中海的偷渡,存在已久.
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非法移民到義大利的突尼西亞人數創新高,約有兩萬多人,隨後驟降,2017年再度攀升.
據聯合國數據,2020年前八個月,抵達義大利的突尼西亞偷渡客高達八千人,直到九月中,共有8581人在偷渡途中被攔截於海上.
促使一個廿一歲年輕人犯下滔天大罪背後,往往有著說也說不清,更是讓他扛不起的歷史、社會、經濟與宗教種種糾葛與重擔,只是這些往往被掩沒在砲聲隆隆的相互指責裡.
年紀愈大,愈覺真正的「勇者」不是帶頭喊殺喊打,而是第一個遞出橄欖枝的人.
這世間從不乏和平的呼籲,願和平的聲音終將被聽見.
滔天橄欖 在 蔣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符號的象徵意義很強,往往比文字難忘。例如,坦克車鐵絲網象徵壓迫威權,鴿子橄欖葉象徵和平與愛。
二戰時畢卡索畫過很多鴿子橄欖葉,大多是線條速寫,輕鬆幾筆,掌握活潑的神態,筆簡形具,卻又意喻深遠,耐人尋味。
符號的象徵有時歷史長久,鴿子的象徵可以追溯到舊約聖經。〈創世紀〉記載上帝發動豪雨洪水要毀滅世界,卻又把訊息透露給挪亞,讓他打造方舟。方舟在洪水中漂流很久,挪亞要試探大水是否退去,放出鴿子,鴿子在水中無處落腳,又飛回方舟。
經文接著說:「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鴿子從方舟放出去。到了晚上,鴿子回到他那裏,嘴裏叼著一片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挪亞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口啣橄欖葉就成了西方救贖的象徵,表示災難已經過去,和平已然降臨。
在美學的領域如何慎用符號當然與內在的渴望嚮往有關,相信畢卡索畫鴿子時心中充滿對和平與愛的盼望吧。
美是生命的救贖,在滔天大禍的洪流裡,挪亞看到鴿子啣著新擰下來的橄欖葉飛回來,大概是歡欣到熱淚盈眶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