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的歌及創作分享】
1月初去台南拜訪黑哥請教一些問題
去年在南投埔里/魚池跟居民一起寫的歌
幾乎是台語歌曲,我是一個台語很破的人
好在社區的伙伴們幫忙才有辦法完成歌詞
從無到有的旋律對社區伙伴而言有點困難
音樂想要做出心裡的畫面怕找不到方向
創作的過程中很常聆聽黑哥的專輯
.
這一張"舊年"以台語歌為主題做的專輯
每一首歌都有舊時代的氛圍
無論音效、合聲、歌詞、旋律
都讓我忍不住去看歌詞背後的意涵
.
去年有一次遇見黑哥
偷偷聽他跟農村武裝青年的團員分享
大意是-一首好的創作,不是把問題寫出來,是人們面對問題的韌性寫出來了。
這句話我死死記得並嚐試用這樣的敘事創作
把每一首歌寫的平易近人一些,人們才關注故事訴求
.
至今覺得創作/編曲好難
我現在的作品還沒有很成熟
要做出好作品只有不斷地創作
未來我創作第100首(含編曲)的時候
我一定要給自己放個鞭炮
.
我還是喜歡即將產出的EP
不是以我個人的名義產出
EP名稱"這個世界多麼的美好"
產出單位微聲創噪
但還是立馨製作的
跟第一張專輯很不一樣
#是在介紹我的EP還是黑哥?
#偶像的音樂超級棒~
#改天介紹大偶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f3LafUp38&list=PL2jb4KsYQtvgibjUg7tJSjvJv51Hi9Lt5
滿面春風歌詞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歌謠故事(六十三)
這首改良過的悲傷歌曲心酸酸,是一九三六年由勝利唱片公司發行,作詞人是陳達儒,作曲人是一生奉獻流行歌壇,但晚境淒涼、苦酒滿杯的姚讚福,他在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二日過世。 姚讚福是1908年出生,祖先渡海來台灣落籍在彰化,傳到老爸姚再明,因為曾經與一位德國籍的傳教士學過眼科醫術,所以北上遷到台北錫口(松山)行醫。姚再明的民族意識強烈,不願子女受到「大和民族」教育的污染,在姚讚福十四歲那年,送兒女去廈門『英軍學院』接受教育,畢業回來台灣後,姚再明又將姚讚福送去台灣神學院深造。
姚讚福對音樂的興趣就是在這段時間培養的,畢業後,姚讚福被派到東部山區傳教,台語流行歌曲風行時,他辭掉牧師的神職,憑著他一手的好琴藝,他投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他與鄧雨賢同事,眼睜睜看別人以『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滿面春風』等流行的歌曲名利雙收,姚讚福受了莫大的影響,於是認真寫了幾首曲,卻是無人傳唱流行,所以很不得志,經過一番苦心的研究,終於在幾年後,寫出『心酸酸』,『悲戀的酒杯』造成流行轟動,因而在台語流行歌壇佔一席之地。
姚讚福的作品正當流行受歡迎的時候,日本政府禁止台語歌曲,姚讚福看台灣已經無立足之地,所以抱恨去香港。
姚讚福英文基礎不差,在香港經督府衛生課擔任事務長,沒多久與廣東香山的馬志堅小姐結婚,二次大戰結束,夫妻二人被遣送回來台灣。
有一段期間姚讚福去八堵礦坑工作,但是他一生陶醉音樂創作,他的生活中可以沒飯吃卻不能沒音樂,沒多久他的一首老歌──悲戀的酒杯被人填國語歌詞,以『苦酒滿杯』的面貌,風行全台灣,但是,他卻沒得著半點好處。姚讚福一向不懂計較,而且孩子生的多,負擔真重,為了要多賺些錢,他馬不停蹄一直工作,終於將身子都搞壞了。
他原本就有氣喘的症頭,為了要保養身體,全家搬去氣候溫和的台中,一家十個人(八個子女)擠在只有十坪大的竹仔厝,為了要推銷他的作品,連要從台中北上的車票,也付不起,騎著腳踏車由台中到台北是常有的事。
姚讚福病死在馬偕醫院時,喪葬事費用都發生了問題,後來在國語流行歌星憶如與韓菁清眾人的樂捐之下,他才能順利安葬在淡水基督教書院的墓地,姚讚福一生的遭遇真的是使人心酸酸的苦酒滿杯啊!
滿面春風歌詞 在 華姵-長笛百變天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拍攝:
長笛百變天后-華佩
於"鄧雨賢110冥誕紀念音樂會"演出照!
分享給大家喔!
台灣客籍作曲家
鄧雨賢小傳(1906-1944)
鄧雨賢 1906 年 7 月 21 日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鄧氏家族為書香世家,祖父輩出三名秀才, 3 歲時因父親擔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全家舉遷台北大稻埕。鄧雨賢的小學教育是在台北萬華的「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完成,同學之間多以福佬 語交談,因此相處既久,他對福佬語的運用也相當自如。鄧雨賢於 15 歲考進台北師範學校,當時該校為了培養全能之教師,非常重視學生未來音樂教學之能力,因此每間教室裡幾乎都配置有一架鋼琴,雖然現今仍缺乏關於鄧雨賢音樂 啟蒙之資料來源,但或許可推斷,當時台北師範學校之音樂教育對鄧雨賢日後的音樂生涯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1925 年於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之後,鄧雨賢於台北日新公小學擔任教職,每月領到薪餉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購買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研讀,秉持著對音樂的執著,更於 1929 年毅然決然辭卸教職,負笈日本,於東京音樂學院進修。一年之後返國,為了生計,曾於台中地方法院擔任翻譯官,但不到一年,他即離職。
1932 年,當第一首福佬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以灌錄成唱片的形式,奇蹟似地風靡全台後,不少唱片公司老闆對福佬語創作歌曲產生高度投資的興趣。在此機緣中, 鄧雨賢應文聲唱片之邀請寫了一首《大稻埕進行曲》,雖是初試啼聲,卻獲得多方賞識。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因此禮聘他為專屬作曲家,並擔任歌手訓練。
鄧雨賢不負眾望, 1933 年即以《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等作品,在歌壇上爭得了一席地位。第二年又推出《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等動人歌 曲,一時間人人傳唱,當時的鄧雨賢可說是與當代流行歌曲眾作曲家們攜手合力將福佬語歌曲帶入百花爭綻、令人耳目一新之美好新境界。之後的幾年間,鄧雨賢更 以《滿面春風》、《碎心花》、《南風謠》、《想欲彈同調》、《琴韻》、《四季紅》等支支動聽之旋律,贏得當時最受歡迎流行歌曲作家的美譽;甚至有人將他與 蘇桐、王雲峰、邱再福四人並列為當時流行歌壇作曲界的「四大金剛」。
鄧雨賢於創作福佬語歌謠之餘,同時也試圖採集民間傳統的民謠與戲曲,以作為他創作的題材與靈感來源。在他個人的田野採集工作中,記錄了所謂的七字 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等;有的他還另外加上個人的詮釋,並編寫成鋼琴伴奏譜,足見他對台灣民間音樂之重視。遺憾的是,這些被他視為珍寶的傳統音樂 資源,終因日本政府掀起侵華戰爭而沒有機會被運用於他的作品當中。台灣總督府為了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推廣日語,於是所謂「新台灣音樂」也頒佈 實施,規定台灣的曲調,也必須用日語歌詞演唱,完全扼殺了創作自由。鄧雨賢也被迫寫些「應時之作」,例如《月昇鼓浪嶼》、《鄉土部隊的來信》、《望鄉之 歌》、《南海的花嫁》等。而他最膾炙人口的三首作品——《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則被填成日語歌詞,而分別成了《大地在召喚》、《軍夫之妻》、 《名譽的軍夫》,原來浪漫情愁的曲風,竟成了慷慨激昂的進行曲。在此情形之下,鄧雨賢乃辭去古倫美亞唱片的工作,與家人遷居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 教鞭。即使在鄉間,鄧雨賢還是醉心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工作,期間也曾以筆名「唐崎夜雨」寫歌。不幸的是在中日戰爭趨於白熱化時期,鄧雨賢原本已不甚強健的身 體,更是每況愈下,加上戰時物資匱乏,藥品奇缺, 1944 年 6 月 11 日,終因肺病與心臟之併發症病逝,得年僅 39 歲。
鄧雨賢的作品總能在巧妙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及技法之餘,又帶有誠摯而樸質的台灣民謠風味,此種中西融合的特有情味,經過時間的淬鍊,早已經由當時「流 行性」的歌曲,蛻變成了「時代性」的歌謠,並成為了無數台灣人的共同記憶。鄧雨賢的名字已經是歌詠鄉土音樂一位永垂不朽的藝術家,而他以客家子弟的身份, 為福佬語歌曲譜下了許多世代傳唱的作品,尤為一令人意外之異數。為了彰顯鄧雨賢在台灣歌謠史上的地位與客籍的身份, 1970 年左右,新竹中學數位同學曾集體創作,將《望春風》填上客語歌詞,並改名《想起戀妹實在難》; 1991 年,朱真一將《雨夜花》改填上《養女苦》的客語歌詞。
隨著時代的轉變,鄧雨賢的作品定位已經由當年的流行歌曲蛻變為台灣的經典歌謠, 1992 年 2 月 15 日,桃園縣龍潭鄉鄉公所特為這位鄉賢在大禮堂舉行「鄧雨賢先生音樂會」,由桃園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同年 7 月 14 日及 15 日,由「文化總會」主辦的「鄧雨賢作品音樂會」於國家音樂廳演出。鄧雨賢的作品正式在國家藝術殿堂「登堂入室」,有人以此殊榮來肯定其藝術成就,然而六十 年來,他的作品早已沁入人心,成為不折不扣屬於台灣人心靈之樂曲。 春之聲管弦樂團、簡文秀、謝宇威、華佩、莫迪輝、石潭社區婦女合唱團、芎林國小、大華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