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H&M......竟然出現跟我相關的歷史事件。
928教師節,是的,這個孔子誕辰日如今跟我這個教師算是有那麼一點關係。(可說真的,教師節不給教師放假,還真是讓我忿忿不平呀。)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孔子的學派有其獨特性,特別是孔子讓不少平民有機會接觸到原先只有貴族能學習的教育,這也是為何他會被尊稱萬世師表的原因。
不過孔子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其實跟漢武帝脫不了關係。當初漢武帝獨尊儒術,並讓選官制度與儒家經典學說綁在一起,這讓後來想當官的學子,莫不閱讀儒家學說。換言之,因為皇帝的提拔,儒家壟斷了考核制度,而作為儒家的開山始祖,孔子的地位自然就背後是不斷提高。(說的市儈一些,孔子地位的提升,其實跟利益是密切掛勾呀。)
到了中華民國時期,由於當時的共產黨搞「破四舊」,敵視傳統文化,那身為對手的中華民國,自然就要高舉「復興傳統文化」的大旗,而其中一種象徵,就是將孔子的生日變成教師節讓人紀念。
時至今日,孔子的名聲猶在,但多少人有去了解孔子的時代?以及他在那個時代中所誕生出的理想呢?
由周潤發主演的「孔子:決戰春秋」,雖未必稱的上佳作,而且針對真實歷史有做了不少戲劇改動,但我覺得裡面有不少場景,我覺得是很好呈現「孔子」這個人。
比方說:電影中的孔子很會射箭......這其實相當符合史實,因為當時貴族要接受「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的科目教育,其中的御以及射,都是要培養貴族的戰鬥能力。所以孔子是個射箭能手,甚至他因為身高有190左右,這位至聖先師可不是文弱書生,好在他通常跟人講道哩,他要不講道理,我看也沒多少學生能一對一跟他衝突。
我特別有印象,裡面藉由周迅的腳色,說了這麼一段話:「後世的人會了解夫子你的苦難經歷,但沒多少人會了解你的道。」
是呀,時至今日,有多少人有想要認識孔子本身?又有多少人真正對《論語》的內容做探究或是批判呢?那如果以上這些,大眾都是冷漠的,那孔子誕辰的教師節,又有多少意義呢?
身為一個想研究孔子、想書寫孔子故事,又正好從事教職的我,每次談到孔子,都讓我有不少的感慨。
王者天下,每次看到這部作品,我都覺得這裡面很有事。
話說我第一次看「王者天下」是在電影台播放的劇院版,我看完後感覺......真是一步不怎麼樣的作品,很平庸呀。
後來大學的時候,我遇到一位同學,他借給我導演完整版,我看完後覺得......簡直太經典了!好幾個場景讓我看到雞皮疙瘩都出來了!
之所以有這個差別,是因為導演完整版的時間太長了(超過三小時,以當年的光碟技術,甚至都要分成兩片DVD才能播完),這個長度,先不說勸退許多觀眾,還會導致電影院播放場次減少,所以電影公司就要求雷利史考特做刪減,結果就是講了一個非常疲乏無畏的故事。
老雷在導演完整版的DVD一開始,有錄製一段影片,然後他用超有幹意的臉,說:「當初『有人』認為要做刪減比較好,而他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導演完整版,而這其中誰優誰列就由觀眾評判。」整段話沒帶一個髒字,但我感受到老雷滿滿的怨念。而我也是透過本片,開始認識到「導演對藝術負責,製作對整部電影負責」的觀念。(所以前一陣子我談斯卡羅,或是某些電影,我通常先不會把所有問題都直接歸咎在導演身上,導演當然重要,但會有很多其他原因左右電影的成果。)
在王者天下中,我最喜歡的腳色就是撒拉丁,他出現的場景不多,但每個場景都透露出他是具有非凡智慧及魅力的一代英主。
我個人最喜歡的片段,是當時撒拉丁面對耶路撒冷王國大軍迎擊卻選擇撤退,有一位宗教人士就跳出來指責他:
「你為什麼撤軍,對方沒有優勢,只有真主能決定戰爭勝負。」
撒拉丁反駁:
「勝負取決於真主,但也取決於精密的沙盤推演、強大的兵力、免於疾病的侵襲,以及充足的水源。我們圍城時無法應付後面的援軍
。在我之前,真主讓穆斯林贏過多少戰役?我是指真主讓我當統帥之前。」
宗教領袖:
「並不多,因為我們犯了太多罪。」
撒拉丁卻說:
「那是因為你們沒準備好。」
以上情節當然只是導演構建的對話,極可能有美化成分,但的確撒拉丁最後之所以能為穆斯林收復聖城耶路撒冷,在於他有足夠的智慧及能力,將原先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甚至彼此相攻的各派穆斯林勢力整合,最終以優勢大軍加上等待十字軍自己犯下戰略失誤,最終先在哈丁戰役殲滅耶路撒冷王國的主力部隊,之後拿下耶路撒冷並成功抵禦以英王獅心理查為首的十字軍反撲。
我岔題多說幾句,老雷魔改歷史那是相當有名的,但這無損於他在我心中是一流的歷史劇導演。畢竟他先把故事講好(順帶一提,老雷的故事通常都相當簡單單一,好處是容易理解,壞處是角色都太容易被定型在純然的正派及反派),他帶出人物的特色及魅力,然後用很棒的美術場景還原歷史場景,並進一步的帶出那段歷史特有的氛圍。我真心覺得,未來想拍歷史劇的我國導演,真的可以先用老雷的拍攝手法做為基底或是仿效,當然修行在個人,老雷若沒有獨特的超一流能力,他是無法拍出「異形」、「銀翼殺手」之類的經典(所以我覺得老雷真的是說故事高手),但老雷簡單的故事大綱,我人衛是比姣好作為起始點,按部就班下也比較難翻車。然後請記住一個重點......永遠要先說好一個故事,之後再談其他的元素吧(比如:普及歷史、發揚自我概念之類的)。
強烈推薦,大家看王者天下,一定要看導演完整版呀!
黑鷹計劃,聽說是經典......然後我始終沒看完。
羊男的迷宮,聽說很就有代表性......然後我始終沒興趣看。(就好像同位導演─吉勒摩·戴托羅,拍的另一部深受肯定,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水底情緣」,我也使始終沒興趣去看。不過光一部片我就可以肯定吉勒摩·戴托羅絕對是獨特且超有實力的導演,那就是......環太平洋!對!就是要大怪獸對戰大機器人呀!爽!)
東方快車謀殺案......有看過ㄟ!
我個人覺得故事的結尾挺讓人印象深刻,而且聽說也成為許多影視作品會用來致敬的橋段。
以上就是我對本周H&M的感想,那大家的感想又是什麼呢?歡迎留言一起來聊天喔。
漢武帝獨尊儒術原因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人也有婚姻自由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正像國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婚姻,自古以來也有結婚、離婚的現象。現代中國的離婚率居高不下,人們都獲得了結婚與離婚的自由。在古代,結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離婚則因為各個歷史朝代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不過,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使然,古代的離婚也大致遵從一定的規律。
夏商周:離婚相當自由
在先秦時代,中國還沒有形成那麼嚴格的「男尊女卑」,婚姻相對來說是比較自由的。那個時候,沒有要求女人夫死不嫁、從一而終,女人在丈夫去世後可以改嫁,甚至女人在丈夫活著時也可以主動提出離婚。歷史上有許多離婚的例子存在。
比如孔子一家,曾經四代離婚。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孔子自己、兒子孔伯魚、孫子孔子思都曾離婚,伯魚去世後,其妻子嫁到了衛國,孔子並沒有反對。史書記載伯魚「妻不可化,乃出之。後妻賢,生子伋」。不但孔子一家,其他儒門弟子也有不少離婚的案例,孔子的高徒曾子曾經離婚,曾子的學生吳起曾經離婚,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曾經七次改嫁,且三次成為王后,我們熟知的姜子牙,他的妻子嫌他做啥買賣都不賺錢,沒有生活能力,就與姜子牙離婚了。這才有了姜子牙七十多為相,其妻要求復合的故事。姜子牙是歷史上被女人離婚的一個典型,是「故老婦之出夫也」,可見當時的婚姻狀況之自由。男人固然有「出妻權」,女人也有同樣的「出夫權」。《禮記》這樣描繪當時的夫妻關係:「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頗類似於現代的夫妻關係,感情合就在一起,感情不合就離婚。
夏商周時期的婚姻自由,並不能說明當時人具有現代婚姻思想,其主要原因是那個時候脫胎於原始社會,還有母系氏族社會群婚制思想觀念的遺留,我們從史料上可以看到那個時候的許多故事,君通臣妻、叔通侄媳、父通子婦、子通父妾、兄妹相通等,恰恰反映了當時人倫制度的並未完善。和秦漢以後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相比,夏商周時期的女人們還有相當的婚姻自由,雖然男人相對來說比較強勢,但女人也並沒有像後來一樣完全成為男人的附庸。「三綱五常」這些儒學觀念在那時並未建立,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還可以馳騁疆場,成為一時的巾幗英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男人與女人的社會地位之高下。
秦漢後:七出、三不去
從周朝開始,從主流社會上是反對隨隨便便離婚的。《易·序卦下》說:「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夫妻既然被月老繫上了紅繩,就說明前世有緣,就應該白頭到老,受之以恆。《管子·小匡篇》則規定了「罷士無伍,罷女無家。士三出妻,逐於境外,女三嫁,入於舂穀」的條文,男人如果隨隨便便離婚休妻,則會受到處罰。到了秦朝,結婚、離婚皆要到官府登記,如果不登記,是要受到經濟處罰的。「棄妻不書,貲二甲」。每人罰兩套盔甲,那可是沉重的經濟負擔。
因為那個時候鐵器是珍貴品,很貴的。
到了漢朝,儒學大師董仲舒與漢武帝聯手,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末年又出了個大禮學家名叫戴德,他將周公的《禮記》發揚光大了,寫了一本書名叫《大戴禮記》,正式提出男人休妻的「七出、三不去」。七出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竊盜」,三不去是「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七出、三不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在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裡,女人是沒有什麼權利休夫的,婚姻的主動權掌握在男人手裡。但男人離婚休妻,是有條件的,這就是所謂的「七出」,妻子不孝順公婆、五十以後不生育孩子乃至使男人絕後、妻子與他人通姦、妻子嫉妒小妾、妻子生了重大疾病不能參加祭祀、妻子搬弄是非弄得家庭不合、妻子有偷東西的毛病等,而「三不去」是保護女人的條款,妻子娘家沒人了,如果離婚了沒地方去,這是不可以離婚的;妻子給公婆守過三年喪,這是很孝的表現,如果做到了是不可以休妻的;妻子如果在貧賤時期跟你共同度過,丈夫富裕了是不可以隨便休妻的,就比如陳世美這樣的,就犯了「三不去」的條款,所以包公鍘了他。
除了「七出、三不去」,秦漢以後還有「和離」與「義絕」之說,和離是指協議離婚,曾有一份唐朝的文物被發掘出來,類似於現代的協議離婚。協議書中有「結為夫婦,不悅數年」、「貓鼠同窠,安能得久?」、「勒手書,千萬永別」、「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等內容,而《唐律》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其實「和離」表面上比較和諧,實際上往往是因為男方掩蓋「家醜」出妻所為;「義絕」是指夫妻一方與另一方家庭成員發生惡性傷害事件,被官方強令離婚。比如丈夫因故把小舅子殺了,這樣的婚姻就會被官方強令離異。因為女人在婚姻中喪失了主動權,因此秦漢之後的古代女人,往往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木頭抱著走」,即便家庭不幸福,也只有忍辱負重,湊合一輩子。
致敬:敢於掙脫婚姻枷鎖的巾幗們
雖然秦漢以後的女人沒有什麼社會地位,輕易不會跟自己的丈夫離婚,但也湧現出不少為追求婚姻幸福主動提出離婚的巾幗英雄。在那個時代,女人敢主動跟男人離了,那可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
自從孔子制定了「三綱五常」,「夫為妻綱」就成為女人身上的枷鎖。但也有不少的女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從而奮起反抗的例子。唐朝時,有一位男人執意休妻,理由是妻子將本應送給他的飯給了岳父吃,讓他餓著了。妻子不服被休,官司打到了白居易那,白居易主持公道,判「孝親重於事夫」,丈夫不得休妻。這位妻子依靠官府的力量保住了婚姻,沒有選擇順從,也是需要勇氣的。
另一位名叫夏侯的漢朝女子,對丈夫黃允移情別戀將自己休了表示十分不滿,她為了報復丈夫,特地申請舉行一個「離婚」儀式,徵得了婆婆的支持。在離婚宴會上,夏侯氏把黃允的醜事公之於眾,並責罵黃允無情無義,然後拂袖而去。結果黃允賠了夫人又折兵,他傾慕的那位女子也並沒有嫁給黃允。夏侯氏的反抗,為自己無故被休爭得了尊嚴。
宋朝的大才女李清照,則是一位為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勇敢與男人離異的典範。她起初嫁給了金石專家趙明誠,夫妻感情不錯。但後來趙明誠去世了,李清照並沒有選擇「從一而終」當貞婦,而是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男人。不過這一次李清照看走了眼,張汝舟貪佔的是李清照價值連城的財物而已。李清照不甘就範,張汝舟竟玩起「家暴」。忍無可忍的李清照奮起反抗,向官府首告張汝舟的欺君罪行,被官府判決與張汝舟離了婚。雖然李清照也付出了坐九天牢的代價,但她終於為自己爭得了一個自由身,並將家暴自己的丈夫送進監獄。
古代對於女人主動提出離婚,是不支持的。像李清照這樣的,是少數中的少數。明代規定:「凡妻毆夫者,杖一百,願離者,聽其自便。」,女人想離婚,付出挨一百板子的代價可以達到目的,但到了清朝,女人想離婚,丈夫不同意,基本上就是離不了。如果女人強行離家出走,被捉拿後會「杖一百,從夫嫁賣」。如果這個女人強行改嫁他人,那後果就更加嚴重,會被判「絞監侯」,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婚姻 #婚姻自由 #秦朝 #先秦 #秦漢 #李清照
漢武帝獨尊儒術原因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李斯是成就秦始皇的功臣,也是出賣秦始皇的奸臣?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人的一生總是有功有過,但李斯一生功過的反差太大了,而且影響力太大了,直接關係中國的歷史進程。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成就是一個時代的成就,他的過失是一個時代的過失。
李斯的一生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他在被囚後寫給秦二世的信中自己作了總結,計有七條:第一條罪(功以「罪」說)是,我擔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經三十多年了。我來秦國時秦國領土還很狹小。
先王的時候,秦國的土地不過千里,士兵不過幾十萬。我用盡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謹慎地執行法令,暗中派遣謀臣,資助他們金銀珠寶,讓他們到各國遊說。又在國內準備兵力,整頓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戰的人為官,提高功臣的社會地位,給他們很高的爵位和俸祿,終於威脅韓國,削弱魏國,擊敗了燕國、趙國,削平了齊國、楚國,最後兼併六國,俘獲了他們的國王,擁立秦王為天子。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民數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說諸侯;陰修甲兵,飾政教,官鬥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
秦國的疆域並不是不廣闊,還要在北方驅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顯示秦國的強大。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
尊重大臣,提高他們的爵位,用以鞏固他們同秦政權的親密關係。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
建立國家,修建宗廟,以顯示主上的賢明。這是我的第四條罪狀。(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標誌,統一度量衡和文字,頒布天下,以樹立秦朝的威名。這是我的第五條罪狀。(更克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
修築馳道,興建遊觀之所,以顯示主上志滿意得。這是我的第六條罪狀。(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
減輕刑罰,減少稅收,以滿足皇上贏得民眾的心願,使萬民百姓都擁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記皇帝的恩德。這是我的第七條罪狀。(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李斯上書的「罪」實為功。功還可以再加一條,寫有名篇《諫逐客令》,主張人才流動。這是中國人最早的開放意識的體現。可惜,書上訴後,趙高使吏「棄去不奏」,說「囚安得上書」,即趙高派人把李斯的信扔掉了不上奏,還說什麼一個囚犯怎麼有資格上書皇帝呢?李斯最終被五刑,腰斬咸陽。夷三族。
李斯的最大過錯是被動參與了胡亥、趙高的篡奪國家最高權力的活動。秦始皇在出遊中於沙丘病重,令趙高寫信給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趙高密而不發,秦始皇就死了。趙高與胡亥密謀篡權,但沒有丞相李斯的配合是不能成功的。
趙高找來李斯,說:「今秦始皇已經死了,死之前留下給長子扶蘇的信,要他回來奔喪並立他為繼承人。但是信還沒有發出。現在並沒有人知道皇上死的事,皇上留下來的書信、兵符、印章都在胡亥那裡。決定誰當太子,就決定在你及我趙高之口。你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之者。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及高之口耳。事將如何?)李斯說:「安得有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從這句話看,李斯開始是反對趙高夥同胡亥篡位陰謀活動的,將趙高的話視為「亡國之言」,認為這種事不是下面大臣所能議論的,而是由皇帝確定的,也就是認為應該長子扶蘇接位。
趙高接著說:「你自己好好考慮,與蒙恬相比,你的能量怎麼樣?與蒙恬相比,你的功勞怎麼樣?與蒙恬相比,你的謀略遠見怎麼樣?與蒙恬相比,你的得天下民心怎麼樣?蒙恬是長子扶蘇的舊臣,與扶蘇的親近,你與蒙恬比又怎麼樣?」(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李斯說:「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趙高說:「長子扶蘇即位後必用蒙恬為相,而你最終將失侯回到鄉里。這是很明顯不過的事了。」(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
趙高抓住了李斯保全爵位的私心,終於使李斯就範。是國家為大,還是一己爵位為大,李斯作了錯誤的選擇。其結果不僅國亡,而且己亡。李斯的第二個過錯,力主輿論一律,造成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行為。
在《秦始皇本紀》中載:「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始於李斯的這一席話。豈止影響秦朝,而且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代的帝王,總是用一種思想統治全國,而不能存在第二種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空氣從此不復存在,乃至發展到明清,大興文字獄,壓抑不同意見。由於思想沈悶,國家失去生機,在明中後期以後,中國就落後於世界的發展。
第三個過錯,行所謂「督責之術」。也就是用嚴刑峻法對待國人。秦二世當權,民怨沸騰,李斯兒子李由的治所三川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秦二世簡直沒有辦法,李斯提議:「只有五丈之高的城沒有人敢上,但百仞之高的泰山卻有跛足的羊牧其上,什麼原因,就是因為它們的陡峭程度不一樣。」(城高五丈,而樓季不輕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羊牧其上。夫樓季也而難五丈之限,豈跛頭羊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塹之勢異也。)這是為嚴刑峻法設喻。然後李斯又說:「聖明的君主為什麼能獨霸天下,獨享其利,就是靠獨斷和從嚴執法,所以天下才不敢犯法,從而長治久安。」(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此術,秦二世聽了十分高興。
執行的結果是,「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長治久安?李斯的認識實在粗淺,沒有能越出舊時法家的思維,或者說把法家的思維僵化了。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孔子。在各個國家都在尋求使本國變得強盛的方法時候,也就是都在重視法家的時候,孔子卻把視野放在了另一面,一個國家強大以後,如何治理這個國家,這就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和「禮」,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等級社會,要求統治者做到「為政以德」,「仁者愛人」。
但是當時的儒家學說並不受各國統治者的歡迎,孔子也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連他自己也嘆息「匪兕匪虎,率彼曠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上奔波不停,無人理睬自己的學說。就是這樣的學說,後為漢武帝所接受,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漢朝當然也因這個學說而得到鞏固。
李斯對儒家學說是斷然否定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積極參與者。所以,在思想領域也決定了秦朝是不得持久的。
第四個過錯,由於李斯的提議,秦朝過早地在全境實施郡縣制,成為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郡縣制的推行,這在好多人看來是秦始皇的政績,因為「百代都行秦政制」,其實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是停留在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條件並不成熟。由於不實行分封制,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子女及所有功臣都沒有分封,在秦朝中央政權受到打擊的時候,沒有諸侯王國作羽翼,應對動亂,國家很快滅亡。
由於沒有分封制,使得趙高胡亥的篡位一步成功,順利得手,而且使得胡亥一下子殺去了自己二十多個兄弟姐妹,殺去了為秦統一六國立了大功的重要功臣。秦朝,實在是被秦自己滅掉的。
劉邦建立漢政權接受了秦朝的教訓,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就不斷的封王,以此為誘餌,吸引更多的人參加他的起義軍,如韓信、彭越、黥布等,寧可以後再一個個鎮壓下去,「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劉姓而王,又不太平,後有七國之亂。是漢武帝解決了封國問題。前後經過一百多年時間,郡縣制才得以在中國推行。
李斯只看到分封制可能導致諸侯國之間戰爭的一面,但沒有考慮到沒有分封制會使秦政權很快被推翻的另一面。在先王的成熟經驗與後王的非成熟經驗之間應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再大的權威,再高的威信,都得承認這一條。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