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座立體停車場在西門町,建於1975年,因臨峨眉街而取名為「峨眉立體停車場」,其前身為僅有10年歷史的兒童戲院。
左上:1963年5月28日,籌建近三年半的臺北市兒童戲院正式開幕,臺灣省主席黃杰蒞臨剪綵。(中央社陳漢中攝,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左中:1963年5月28日,正在進行開幕典禮的臺北市兒童戲院。(中央社陳漢中攝,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左下:1975年11月10日,接近完工的峨眉立體停車場。(郭琴舫攝,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右上:2019年10月8日,峨眉立體停車場在進行外牆彩繪工程前的模樣。(張哲生攝)
右中:2021年6月26日,正在進行外牆彩繪工程的峨眉立體停車場。(張哲生攝)
右下:2021年7月8日,中止外牆彩繪工程,並試圖回復原色中的峨眉立體停車場。(張哲生攝)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峨眉街和昆明街口,西門町裡已有45年歷史的峨眉立體停車場,目前正在進行外牆彩繪工程;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營運科長羅至浩表示,峨眉立體停車場的外牆彩繪計畫為廠商(正好停)投標時的構想,其目的乃為了賦予停車場新風貌。
羅科長指出,目前廠商只畫了不到一面牆,由於各界意見不斷湧入,市府也很在意民眾的聲音,因此隨即暫時停工展開內部討論,最終決議朝「維持原貌」方向前進,但考量現在很難取得小口磚,已漆上顏色的牆面,未來將用相近色重新塗刷,保持建物外觀的一致性。
臺北市政府將峨眉立體停車場自2021年5月1日零時起至2024年4月30日24時止,委託「正好停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收費標準:小型車收費方式為星期一至星期五10時至22時每小時收費新臺幣50元,22時至翌日10時每小時 收費新臺幣10元;星期六至星期日及政府行政機關放假之紀念日與民俗節10時至24時每小時收費新臺幣60元,24時至翌日10時每小時收費新臺幣10元。機車收費方式為計次每次新臺幣20元,隔日另計。)
1976年1月5日,臺灣第一座立體停車場「峨眉立體停車場」在西門町車滿為患聲中正式啟用,這座停車場有地上六層(停汽車)及地下一層(停機車),採用電腦計時收費,可以同時容納665輛汽車及450輛機車,當時它的啟用,使得臺北市西門鬧區的停車問題獲得極大的改善。不過你知道嗎?在半世紀以前,峨眉立體停車場的前身是一間由臺北市政府經營的戲院,名為「兒童戲院」,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兒童而設立的戲院。
1963年5月28日上午9時30分,歷時3年5個月、耗資新臺幣785萬元籌建的兒童戲院正式開幕,位於臺北市峨眉街81號(昆明街口)的這座四層鋼筋水泥建築佔地395坪,可容納1,343位觀眾,和一般戲院不同的是,它特別強調「為 兒童服務」的概念,除了選映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片,還會播放知識片、卡通娛樂片和新聞紀錄片等;此外,為了因應多元化的需求,兒童戲院的舞台設計亦極富變化性,不但便於進行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表演,各類會議配備也一應俱全,可提供給場地設備不足的國民學校舉辦大型會議和畢業典禮。
而為了讓小朋友能舒適地觀賞影片,兒童戲院還裝置了當時最新型的冷氣機,具備自動開關、安全控制之功能,除了可以透過冷氣調節,讓戲院內部維持涼爽的溫度,其空調系統還可以將污濁的空氣經由舞台底部及出口導出,待過濾 清潔後,再導回到冷氣室,周而復始地讓戲院裡的空氣常保清淨。
兒童戲院的票價制定如下:團體優待票價區分為普通、二輪、首映三種,普通團體票每人1元,二輪團體票每人2 元,首映團體票每人3元,個人票價則比照甲級或乙級戲院收費;其收費標準乃以戲院經營時的最低成本要求為考量,若有盈餘則全數作為發展兒童教育及增進兒童福利之用。
原本臺北市政府規劃讓兒童戲院在平日白天放映兒童電影,平日夜間及假日作為市內國民學校的表演及遊藝場所,不過由於兒童電影的片源不足,後來只得依照一般國片院線排片,但每周仍有一天供國民學校作活動演出之用,也有不少成人組成的劇團在裡頭表演過。後來,因為西門町嚴重缺乏停車空間,臺北市政府遂決定在兒童戲院所在地興建可停放大量車輛的立體停車場。
於是,兒童戲院在1973年11月1日停業,結束其短短十年的歷史,並於1975年6月25日動工改建為峨眉立體停車場,耗資新臺幣一億餘元,由臺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承建,在1976年1月4日完工,並於當天下午2時移交給臺北市警察局 接管。
1976年1月5日上午7時,位於臺北市西門町的臺灣首座立體停車場「峨眉立體停車場」正式開放供民眾使用;其總面積為20,362平方公尺,地上6層、地下1層;地下室為機車停車場,可停放機車450輛,一樓至頂樓(屋頂)為汽車停車場,共可停放大客車5輛及小客車660輛;停車場之使用與收費設備,全部採用電腦控制。
不過,這座立體停車場的進出通道是併在一起的,並不十分理想,因為停車場採單螺旋上下雖然在施工上比較簡便,但是容易造成進出場的車輛相對行駛而生意外,而當時歐美國家的立體停車場之進出車道大都採雙螺旋設計,讓進出場的車子不易產生對撞的危險。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段拍攝於1976年1月4日,峨眉立體停車場啟用前夕的新聞畫面:https://youtu.be/jvOtA_HTGJU 。
漢華 天下 教育發展有限公司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3 黃偉民易經講堂
習近平明天南下深圳,參加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慶典。事出突然,林鄭立即宣布押後原訂於星期三公布的《施政報告》。
面聖是政治,施政報告是民生,兩者撞期,當然是政治先行,這是林鄭政府一直以來的邏輯。
香港之亂,就是這種價值邏輯導致。
三千年前的《尚書》,我們的祖先早說過: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這種政風之下,香港社會那得安寧?
深圳特區轉眼成立四十年,四十年前,那個草棚和爛地巴士總站,今日都成為一片高樓大廈了。
但它沒有取代香港。
四十年前,我也是剛開始新聞工作。這些年,聽過無數次,大陸的官員說,以深圳取代香港。不同的名目,不同的花臣,都記不清什麼大計了。總之,建滿摩天大廈,各式商場,但大陸誰都知道,香港是香港,深圳是深圳。
有點辦法的,像馬雲、馬化騰、李小琳、孟晚舟,都不會選擇在深圳定居生活。
大陸官僚不了解香港,從香港前途問題一開始,就不了解,到今日仍然一樣。
四十年前,他們叫香港人不要擔心九七,香港會繼續:馬照跑,舞照跳。
只要仍然有股票炒,買樓發達,香港人就會滿足。
他們不了解這個城市,紙醉金迷背後,醒目文化之外,有一股傳統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
這先要感謝金文泰港督。
金文泰在任期間,大力推行中文古文教育。這位英國人的歷史眼界,看出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可以阻止共產文化的荼毒。
馬列共產,和中華文化,南轅北轍,小學生中學生,隨口背誦了一堆古文經典和古詩,自有高遠理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這位港督,意會到地理上,香港連著大陸,共產風潮終有一日會南下香港,先從教育做起,這個城市,永遠不會接受沒有文化之根的共產主義。
他還成立了第一間官立中文中學,在那個年代,在英國的殖民地,是不簡單的歷史見識。
這間位於炮台山的官立中文中學,在他死後,更以他為名,紀念這位高瞻遠矚的港督。
林鄭用送中條例,喚起了這個城市深藏的核心價值。百萬人的走上街頭,用各式方法,告訴你,香港不是大陸。
香港人,面對惡法警察,濫捕濫判,死的死,走的走,入獄的入獄,但社會的抗爭意識毫無減弱。
背後什麼力量支持著?
反華勢力在策劃?
全港市民都收了美國錢?
外國勢力在背後指揮?
連說的人,自己都覺得白癡了,但除了這些,還有什麼解釋?
這就是中華文化。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性格。
除了金文泰,四九年之後避秦來港的文化大儒,工商領袖,藝術家等,都在做同一目標的工作。還有,香港過去絕對的新聞自由。
資訊流通,人人有所選擇,根據自己的立足點,價值追求,走自己的人生路。
習近平明日南巡,就像廿八年前,1992年鄧小平南巡。
當年八九六四,血洗天安門後,中共面對國際制裁,國內的批評改革的聲音再起。這是中共的宿命,真正的敵人在黨內。
鄧小平九二南巡,一錘定音,改革開放不走回頭路:
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
習近平擁毛反鄧,一直要和他比一比:
毛澤東令中國人站起來;
鄧小平令中國人富起來;
習近平令中國人強起來。
武漢肺炎,喚醒了文明世界,天下圍中,比八九六四後的國際制裁更嚴峻,黨內的反對勢力又起,他要學鄧,要借南巡震攝對手。
老毛發起文革奪權,文攻武衛,文用江青四人幫,武靠林彪。天下既定之後,林彪便是對手,不除,無法安寢。所以,林彪只能叛變,死在沙漠。
老鄧反共走資,改革開放三頭馬車,雙臂是胡耀邦、趙紫陽。十年經濟成績初現,胡紫宿命要落台,所以導致八九六四。
習掌權的前五年,高舉的是反貪腐大旗,用王岐山中紀委,除去對立山頭百萬官員。今日危機,對手不是特朗普,是王岐山的紅色血脈一系。
這就是中共的宿命,敵人在內不在外。
林鄭的特首任期在2022屆滿,梁振英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便是地下黨員,也不一定連任的。
在場邊熱身的人物,又此起彼落了。
葉劉旗袍宴客,曾鈺成耍出迴風舞柳劍。
曾主席突然上電視爆料,林鄭初掌帥印,即不客氣地對他說:
你的政黨搞了這多年,培養唔到什麼政治人才。
又說,民建聯當時兩位局長,蘇錦樑和劉江華,她都唔滿意。為顧全民建聯顏面,且留下一個。
又刻薄,又狠勁,很林鄭。
曾主席這番話,不是說給市民聽的,是說給所有土共聽的。
林鄭這類英國人訓練的政務官,百年以來,骨子裡就是看不起土共。
民建聯的葛珮帆和周浩鼎今日仍在死切爛切,鬥臭法官,又什麼「量刑委員會」,「監察司法委員會」,市民看來是破壞法治,林鄭看來是幫倒忙,引得馬道立反擊。
工聯會又成之什麼「投訴教師專線」,接受匿名投訴,抽出搞港獨教師,除牌,兼控以國安法。
但功勞只會歸楊潤雄,這類效忠政務官,市民又覺工聯會搞文革。
林鄭亦知道,連任要戰功,聶德權打公務員、楊潤雄打教師、范鴻齡打醫生護士,三條戰線只要見血,有人頭落地,就是軍功。
至於法官那邊,就由葛珮帆,周浩鼎去出醜。
曾主席告訴北京,林鄭即使連任,也失去民建聯和工聯會的支持,立法會內,政府無朋友。
至於葉劉,主席也留一劍。
主席說,葉劉和他,曾有私下密話。她說:香港人中,只有他倆人,有條件出任特首。但曾,吃虧在沒有政府工作經驗。
言下之意,只餘她,葉劉一人矣。
這番話是說給北京聽的。
她不懂得天山遯卦的道理。時代過去,要漂亮的轉身離台。
香港的局勢,發展到今日,大家在評估周庭的政治能量的時候,葉劉已經不屬於這個舞台。
她被時代的巨輪擠到台邊,但她死掹住台邊的麻繩不放,吊在半空。上不到台,下不著地。
沒有人可以永遠在台上演出。時間到了,鑼鼓聲盡,就會落幕。那一下離台身影,就是畢生的功架。
人生如戲,沒有人永遠在台上演出,也沒有人永遠是台下觀眾。你在看戲,人在看你。
這就是《周易》第十九卦,地澤臨卦,和第二十卦風地觀卦。
臨在台上,觀在台下,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雜卦傳》說: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臨卦說的是親身參與,觀卦說的是旁觀者清。
台上演戲叫做臨;台下睇戲叫做觀。
沒有永遠的觀眾,即使在台下,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地澤臨卦,像一個放大了的震卦。震為雷,為動。
震,充滿了積極性和動力。「帝出乎震」,生命是有主宰的;
「萬物出乎震」,眾生皆有主宰。
既有大震之象,所以,面對事情親自參與,積極面對就是臨。
風地觀卦,像一個放大了的艮卦。艮為山,為止。
要止得住,才能觀。觀得遠,觀得清,觀透全局只因為止得住。
人生本就是修行,臨卦是置身於紅塵俗世參與其中;觀卦則在孤峰絕頂,看世情百態。
紅塵孤峰,本為一體。
上山之後,明心見性,還是要重回人間,接受世情魔考。他日再上高山,體驗就完全不同。
臨是歷練,觀是內觀,人生的動靜行止,便如大震大艮之象的真義。
想要入門是臨,先得艮止是觀。把一身業障留在門外,再進去,這就是:「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我們一生這轉,無非是施與受。一邊是給予,一邊是接受。給的同時,也在受。有時施比受,得到更多。
什麼是施?什麼是受?
政府真心服務人民,人民擁戴政府。這樣施政,政權才能穩當。
臨卦兩支陽爻在最底,腳踏實地,身臨其境,管理一切事物。
孫中山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也就是說臨卦。
我們用政治看臨卦,用宗教看觀卦。
觀,是觀世音的卦,聞聲救苦之前,先要觀自在。自覺才能覺人。自己本身面目都不清楚,如何普渡眾生?
佛教講止觀法門。止就是艮卦的止欲修行;觀,就是觀卦的內觀自在。
基本八卦的艮卦,放大了,就是觀卦。
人要先止才能觀,無論儒、釋、道,三家都用這套方法。
地澤臨卦,政治關鍵在民眾,所以兩支陽爻在最下方,地位;風地觀卦,宗教涉及天道,所以觀卦兩支陽爻在最上,天位。
臨卦,是我們現實的生涯規劃;觀卦,則是形而上的終極追求。臨是人間現世的,觀是天道自然的。
當臨,政治上,施政上,出了問題,則觀,天道上,自上,災害就會相繼而來。
臨卦是人間政府的施政,當逾越了本份,界線;觀卦的天理便會回應了。這叫天譴。
這便是臨卦卦辭說的:
臨。元亨利貞。
至于八月有凶。
在十二消息卦中,八月,便是風地觀卦。
臨,說的是人間政治;觀,說的是宗教自然。
八月,代表觀卦象徵的自然現象。
自然現象反常了,便叫八月之凶。即自然現象失序,六月雪,冬日酷熱,地震,海嘯,颱風,暖化,都是八月之凶。
一旦現實的政權,行為超過了天理的界線,破壞了宇宙奉行的原則,傷害了人和自然的互動關係,臨的時候是過份了,觀的反應便會來。
這便是至于八月有凶!
2008年的915金融海嘯;
2001年的紐約911恐襲;
1999年台灣的921大地震……
都是在農曆八月發生。這都是天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出了問題,象徵宗教自然的觀卦,也就八月,作出了反應。
這也是我們口頭禪:人在做,天在看。人在做是臨,天在看是觀,就是臨觀兩卦的關係。
人做得過份了,天譴便要來了。
中華文化很重視這種天人互動的關係。
歷史上,每現重大天災,皇帝便齋戒沐浴,帶領群臣躬身自省,調整施政方針,罪己謝天。
換轉另一角度,要消弭天災,從臨的施政開始調整,觀象徵的宗教天道便會作出反應。
這便是我們文化中的天人相應學問。
https://youtu.be/6xu-ooriMO8
漢華 天下 教育發展有限公司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林鄭終於找到她的治港利器———武漢肺炎。
有了這個瘟疫作行政工具,可以押後情況極不樂觀的立法會選舉一年。
強行引入大陸醫護,打開這條久攻不下的醫療防線。說是為香港人好,要為香港擴大檢測,甚至說是為全民測試。
不要說什麼示威遊行,為大家健康著想,全港禁堂食,二人限聚令。飯都唔俾你食,不但禁絕黑衣人,也趕絕了社會最弱勢的一群。朝令夕改,然後洋洋自得。
所以,絕不封關,便是整個政策的第一步,33種人可以豁免檢測,才能讓疫症在香港蔓延。
第一波,是因為拒絕封關,將矛頭反指向要求封關的罷工醫護。
第二波,是不嚴格隔離回港的人士,任由病毒入境。
第三波,是提出各式各樣,但主要是從大陸到港人士的入境檢測豁免。像剛剛到港的大陸醫護,是否有入境檢測?還是將檢測漏洞增大,帶入病毒?
當瘟疫令到人人自危,社會恐慌,為工作生活兩餐忙亂的時候,用操控的香港大學校委會,解僱戴耀廷。
國安辦人員,正式開工,拘捕幾個學生,說這幾個少年言論分裂國家。
大規模DQ立法會參選人,當中不乏是上屆的議員。有這一年的立法真空期,即使人大常委用臨立會形式橡皮圖章捱一年,也不准他們參與。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說,恐怕香港人不再有真正的選舉了。他看穿了今次的粗暴動作,凡是以後不是政府必勝的選舉,根本不給你投票。
以國安法通緝多名海外港人,及外國公民,羅冠聰被逼寫下“與人家訣別書”。
在疫情高企,日日百多個確診市民,無法上班吃飯,人人為生活奔波的環境下,幾日間,林鄭政府就做了過去一年做不到的工作,香港沒有黑衣人,沒有了示威,沒有街頭衝突。大家飯都沒得吃了,林鄭的冷笑又掛上嘴角。
九七之後,香港人一直被視為好難搞,但瘟疫下,原來又好聽話溫馴。所以,武漢肺炎瘟疫,在港共行政需要下,看來會持續一段長日子了。
為政,單靠陰謀手段,就可以政通人和?
現在流行領袖學,帝王學,君王論,爭相研究權術陰謀,看人讀心的技術,大家又翻出《孫子兵法》、《老子》、《周易》、《資治通鑑》等書,尋找算無遺策的帝王技巧,期望將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
中華文化,為政,重點不在於權謀,在於服務社會。
人為什麼要做學問?因為要服務社會,服務天下。
《大學》開宗明義的告訴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有責任彰顯人性的內在光輝,愛人,愛天下的人;和他們攜手,共同努力,做到最好為止。
《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篇,解釋什麼是學問?
學問不是讀書,不是才華,不是寫作,不是知識淵博。
學問是做好人,行好事。將人的天性,發揮了最高的道德標準。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每天生活,做人做事上體會得來,隨時學習,隨時體會,隨時反省,累積下來,就是學問。
第一篇學而篇是體,第二篇為政篇就是用。
人要做學問,因為要服務天下。
為政,從事政治,做一個領袖,無論宣家庭、企業,還是社會。重點,不是權力,是教化。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為政,一個政治領袖,如何教化百姓,帶領他們,安居樂業。
孔子身處春秋亂世,和今日香港好相似。社會秩序混亂,文化衰敗,貧富不均,資源和權力,集中一小撮人手上。為政者,特區政府,林鄭班子,心術不正,聰明取巧。所以今日香港之亂,不是偶然的。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社會風氣,是由為政者,政治領袖帶動的。
所以,《為政篇》第一章,清楚簡單的告訴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為政,不在於權力,一言生死,而在於人的內在德性。做領袖,做主管的,內心有道,表現出來的言行,就無懈可擊了。
一個領袖,能以身作則,做個榜樣,其他人,就會像天上的星辰,圍著北斗星而旋轉。
做父母,做主管,腳踏實地,凡事親力親為。子女下屬,也老實擔當。做父母,做主管的,見高拜,見低踩,做下面的,也投機取巧,見風駛舵。所謂領袖學,不外乎一句,以身作則。
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他整理《詩經》的宗旨在那裡?一個標準,就是「思無邪」。
正,就是無邪。
在一條線前,懂得止,便是正。
不正,便是歪。
人人都有思想,但思想,不能走精面,走捷徑,走歪路,不能思歪。
這個編輯標準,放到為政篇,就是說,一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其實,只是人的思想問題。
只要做政治領袖的,思想正,社會上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為政的第一原則是以身作則,第二,是思想要正。不要賣弄聰明,玩弄權術。否則,社會百病叢生了。
頭兩章,是對政治領袖的個人要求;第三章,是政府的施政信念: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領導。領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只是倚靠政治體制來領導,再用法律來管理,犯法就拉,再判入獄。
這樣,民免而無恥,一般人會逃避,走法律漏洞,靠人事特權,逃避了法律責任,然後還會無恥的自鳴得意,因為他聰明,識人,有辦法,你奈不了他何!你看今日的中國大陸!
但如果以人格道德來領導,每個人都懂得尊重自己,都有羞恥心;再齊之以禮,人人都守規矩,自動自覺,有慚愧心,有恥且格,政府便達到政治目的了,且格,合格了。
跟著,孔子自述一生求學的歷程,但為什麼放在領袖學的《為政篇》內呢?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出生貧困,三歲喪父,母親帶著孔子移居山東曲阜,母子生活艱難。所以,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由於父親曾當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有資格進鄉學讀書。
家庭貧困的孔子,如何用一生,七十三年時間,成為中國的萬世師表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一心向學了。志,士之心。每個人的志不同,孔子的時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受教育,士農工商,亦各有生活的追求。但孔子一心向學,朝這目標努力,到了三十歲,就能確立自我。進一步鑽研學問,到了四十歲,就擁有堅定不移的自信,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會感到迷惑。貫徹這個生活方式,到五十歲,就明白宇宙的規律,盛衰的法則,明白上天賦與我的使命,人生這一趟,有我的天命責任。
生活到六十歲,已經明白人生的多樣性,錯綜複雜,不會輕率地反對任何人和事了。
這樣,他希望到了生命的盡頭,七十,不是一個實數,是生命最終目標,即使隨心所欲的行動,也不會超出作為一個人的應有社會規範。
最後一句,是全章的重點。
春秋時代,離開三王之治的理想政治模式已遠,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不同,就在於此,再低下些,像中國歷史發展到今日,只是偷雞摸狗的竊國而已。
在亂世,人人崇尚權力,一言生死,目的,也只不過是想點就點,為所欲為而已。
大陸人崇拜暴力,權勢,追求軍事力量,也是如此。
但孔子引這章,提示了我們終身學習的人生最終目標,即使任性而為,完全可以依循自己的欲望生活,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困擾,影響了別人,騷擾了社會。
這一章放在為政篇,是說政治領袖應具備的修養。很多人追求權力,以為有了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但孔子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訴大家,作為政治人物的追求,成功,是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為政篇》首四章,好像跟領袖學無關,其實,原則性的點出了政治領袖的四大原則。
《為政篇》共有廿四章,最後的一章,是這樣的: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首四章,講述政治領袖的幾個大原則,最後一章,提出了政治人物的通病。
從政,往往聰明過頭,見高就拜,非鬼而祭之,鬼,指自己的祖先。
中國文化以孝立國,要拜,就拜自己的祖先。別人的祖先,你卻煞有介事的去祭之,是有目的,是擦鞋,是弄手段。
跟著,見義不為,義者,宜也,應該做的,但不做,無勇也,不敢做,沒勇氣,怕後果,有鑊孭。
歷史衰世,很多人見義不為,明明知道應該做,但用種種藉口推說,沒辦法,不關我事,明哲保身,不敢做。
從政,不應用手段擦鞋討好,還要有種犧牲精神,看到要做的便做,不能計較後果得失。
將這篇放在《為政篇》的最後,就是為政,做一個政治領袖的基本精神,要有見義勇為,人溺己溺的抱負。
擦鞋與無勇,是一般人的通病,但從政,作為領袖,這兩個人性弱點,必須克服,否則,如何為政?
今日,有心服務社會,為政的年輕人,給打殺濫捕,政治逼害,以言入罪,DQ參選,或遠走天涯,其他的所謂建制派,甩皮甩骨,面目模糊,只餘下葛珮帆博士,學歷高,見識好,獨戰美帝新八國聯軍。
星期日大陸檢測先頭部隊甫到港,她立即瞄到,亞洲博覽館這隻方舟,竟然掛著美帝的自由神像壁畫,真是可怒也,要求政府立即拆下。
大陸人,對美帝,感情複雜,嘴巴憎厭,心又嚮往,邊罵邊攞簽證,夢在美國。他們將在這方舟工作,日日對著自由神像,會情緒失控的。
葛珮帆為政,非其鬼而祭之,知道大陸人的難堪尷尬;見義勇為,要林鄭政府除下自由神像壁畫,做俾大陸睇,真勇也。
https://youtu.be/bBSUJMlkr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