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壺
水平壺是紫砂壺名稱,容量在一百六十毫升左右的可泡功夫茶的小壺均稱「水平壺」。
喝功夫茶時,壺內要放很多茶葉,由於壺的容量小,不能使茶汁順暢溶出,必須把茶壺放在海碗內,用沸水淋澆壺身,茶壺能水平地浸泡在熱水中,以利茶汁順利溶出。壺浸在水中時能保持水平狀,故在制壺坯時不僅壺嘴和壺把要協調,重量也要均衡一致。故叫「水平壺」。
歷史文化
明末制壺藝人惠孟臣以善制水平壺而聞名,有蓮子水平壺、六方圓腹水平壺傳世,底款「荊溪惠孟臣制」。
「茶者,南方之嘉木。」茶聖陸羽在其《茶經》篇首便開宗明義如是說。
於是,南方,這一地理稱謂,自古便秉承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成為茶及其所屬文化蓬勃且集大成的所在。
其中,起源於北宋,盛行於我國南方諸省的工夫茶道,便堪稱詮釋其極致的代表。工夫茶無論在擇水、用器,還用衝泡技法、品茶禮儀等方面都可謂極盡形式與章法之能事。唐宋八家之一的蘇轍就曾有詩贊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身處南方的歷代茶人在茶器的使用上也可謂是「以求至乎其極」。比如譽滿天下,深得茶人摯愛的紫砂壺型「水平壺」便謂之其中翹楚。
關於此壺的由來,民間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在明清兩代的廣東潮州茶人,對於使用體積與容量皆小巧的小品茶壺來泡茶情有獨鍾。不過此類小品壺存在著一些先天的缺憾,諸如茶水易涼、茶葉在壺中不易發泡等等。
於是乎智睿的南方茶人們便發明瞭一種全新的泡法,即在泡茶時,將小品壺放置在瓷碗之中,再以燒開的熱水灌入碗中。如此一來便一舉解決了如上的兩大難題:既可以起到保溫的功用,亦可以使壺中的茶葉得以充分發泡,讓茶性發揮至最佳。
但新的問題亦接踵而至。因為傳統的紫砂壺壺嘴較低矮,熱水注入瓷碗後易倒流入茶壺之內,既影響茶湯的口感,又破壞了茶人品茗時的心境。而且因為紫砂壺造型各異,各部分比例並不協調,故茶壺浸入水中難以保持平衡,極易側翻。
所以「傾身事茶不知勞」的南方茶人們便開始了具有開創性的嘗試與創新,真正意義上的「水平」壺也就應運而生。
這種以滿足特殊衝泡之需求的壺型區別於它者最顯著的要點在於:茶壺嘴孔朝天,嘴孔的平面與壺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頂部在一個水平線上;壺嘴與壺把亦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便可以保證壺外的水不會回流入壺內,而茶壺浸在碗中也端正平穩,不斜不倒。
在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水平壺,當數明末清初的壺藝大師惠孟臣所制的朱泥小品。惠孟臣為其時的制壺大家,其所制的紫砂壺大壺渾樸、小壺精妙,在業內享有盛譽,民間亦有「壺必孟臣」的不俗評價。
由惠孟臣所制的水平壺簡練樸素,做工精細周到,選泥考究。由於他將「水平壺」的器型與工藝皆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以致於後人亦稱」水平壺」為「孟臣壺」。
如今,以孟臣壺為藍本的水平壺已經成為了行業標準被紫砂匠人所遵從沿用,幾百年來,在其基礎上不斷的推陳出新,名品輩出。
在製作工藝上,水平壺一般選用朱泥來製作。朱泥具有很好的可塑性,黏性較重。燒成的壺體外觀光潔,色澤紅艷誘人,壺蓋與壺體相碰有清脆悅耳的金屬聲響。朱泥在養護使用一段時間後,愈發透亮可人,令人愛不釋手,深受愛壺茶友的喜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潮州澹浮文物收藏院秉承弘揚中華文化,溝通兩岸關係,促進中泰文化交流的宗旨,由泰國春府博他耶(欽賜)淡浮院院長郭豐源先生倡議,眾多海內外俊彥熱烈響應捐資建設的一座開放式收藏院。入口是一座聳立的大石牌坊,三門歇山頂建築,高16米,氣勢恢宏磅礴,正中題“東粵菁華”,兩側分別書有“金聲”“玉振”,皆是國學大...
潮州 功夫茶 茶葉 在 騫毅 (Hazel Chan 陳諺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潮州之行.到訪當地茶企金雀嘴茶業.欣賞茶文化
潮州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幾乎九成的潮州人家裏也會有一部茶几茶具來招呼客人喝茶。今次潮州之行到訪當地茶文化企業,了解茶葉的製作過程品嚐當地著名的鳳凰單叢茶葉。
.
製作茶葉的過程非常繁複而且很講究,首先要採青然後曬青,挑選好的葉子作為茶葉,經過多番的烘焙然後再放置半年至一年,什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成為潮州功夫茶。
.
有個潮州人曾說過遊玩的時候兩個人為伴,喝酒的時候四個人為最佳,那麼喝茶三個人就剛剛好了。從沖泡茶葉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周人是十分重視「茶」,更視「茶」為招待客人的基本。
.
為什麼要用三個茶杯來沖茶呢?其實是這樣的,三個茶杯放好呈「品」字,「潮人重品」,他們認為茶是用來品的,要喝,那喝水罷了。
.
第一個步驟是「燙杯」。通常第一次沖的茶他們也是不喝的,用來消毒和洗乾淨茶杯。首先用兩隻手指護着杯口,然後用中指護着杯底,一個翻轉,用中指推動杯底,就可以順利地完成燙杯的動作。
.
燙杯過後就是正式的「沖茶」了。沖茶的時候,那個杯子要時刻穿梭着三個茶杯,均勻地一點一滴地分佈,以示公平。
.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請茶」。請別人喝茶的時候,用拇指和食指護着杯口,因為這個位置是不燙的。但剩下來的兩隻手指不能指向客人,以示禮貌。先尊老,後卑幼。要等待所有在場的客人喝過茶後自己才能喝。
.
從單單沖茶,到請茶,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禮節,潮州人對於茶也是很講究和仔細,每個步驟也一絲不苟的做好。中華有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傳統,所以被稱之為「禮儀之邦」。禮儀在古代社會規範着人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徵,所以我非常欣賞中國人的禮節。
.
了解一個地方,先看其文化。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先看其生活。從建築、飲食、生活、衣著到社會各文化,以小見大。
.
延伸閱讀:
春蘭香鳳凰單叢 烏龍茶系列 潮州功夫茶
https://www.google.com.hk/amp/s/kknews.cc/zh-hk/culture/o8amgmp.amp
.
Facebook: 騫毅
Instagram : hinngaixxc
#生活 #生活小品 #文字 #小品文 #廢青 #茶文化
(真係唔識剪片架,係咁易mix埋就係,唔緊要啦,大家睇字好了😂)
潮州 功夫茶 茶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潮州澹浮文物收藏院秉承弘揚中華文化,溝通兩岸關係,促進中泰文化交流的宗旨,由泰國春府博他耶(欽賜)淡浮院院長郭豐源先生倡議,眾多海內外俊彥熱烈響應捐資建設的一座開放式收藏院。入口是一座聳立的大石牌坊,三門歇山頂建築,高16米,氣勢恢宏磅礴,正中題“東粵菁華”,兩側分別書有“金聲”“玉振”,皆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的手跡。牌坊到正殿是三進石階,院內花圃簇擁著石雕的麒麟、青獅、盤龍及鐵牛等吉祥物。巍峨瑰麗的正殿建築,重簷出閣,琉璃飛瓦,四支玫瑰紅的花崗石柱,穩重莊嚴。正中匾額“澹浮院”三個流金大字,屬清朝末代皇帝之弟溥傑所書,門外掛的木刻對聯“遠望觀雲,登高視野”,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朴初親題。殿內藏有儒道釋各派文化的代表文物。遊覽淡浮院,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主殿兩側長廓“中國歷代書法碑林”。這裡彙聚了上起商周、下迄當代的歷代書法大家的真跡墨寶。令人須臾間,盡覽五千年法書;旋足地,可觀四海寶藏,彌足珍貴。碑廊上方廣場,矗立著交泰殿,是淡浮院主要收藏展覽大殿。“交泰”中與北京故宮藏寶璽殿名相同,均取自《易》經“天地交泰”之意,但此處另有中泰文化交流之意。殿內有泰皇親賜《瑪哈蒙空佛像》一組金佛以及中華文化代表文物。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沖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沖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