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月巴睇2000(168)
【旺角卡門看香港】
無論畫面低清定4K,江湖中人言談之間的烏蠅,都只是阿華褲襠底的一條狗。
1.所以烏蠅有生活安穩的魚蛋佬不做,寧願主動舉手,收社團安家費,誓要在世人面前威番次;結果如願以償,成功在眾目睽睽之下向由一開場便恰他玩他揼他的Tony,說了一句香港電影史上的不朽名句:吔屎啦你。
2.這句「吔屎啦你」,無論畫面維持低清還是經過4K修復,都是那麼有力量,讓烏蠅得以在卑微人生中重拾剎那尊嚴。我認,當年睇到這一幕,有衝動拍掌叫好。
3.好彩當年沒有一群名校家長挺身而出,指出烏蠅言行,其實在荼毒年輕人——當然這也關乎一個事實:當年《旺角卡門》(以及這句「吔屎啦你」)即使再受歡迎再深入民心,也未去到MIRROR今時今日那種鋪天蓋地級數,畢竟當年電影市道太蓬勃,太多香港電影輪住上映,比《旺角卡門》更受歡迎更深入民心的,亦大把。
4.事隔多年後,在這個沒有甚麼新香港電影上映的日子,除了睇西片,就是重看舊港產片。過去三星期,就先後重看了三齣桂治洪電影:《蛇殺手》、《魔》、《邪完再邪》。
5.只能說:癲狂。《蛇殺手》讓一個活於上世紀70年代的青少年,同蛇結交朋友,並將蛇作為私人兵器,向那些玩他打他搶他錢狎玩他女神的賤人報復,齋諗已經覺得癲,更癲是桂治洪真的如實拍了出來(而主角甘國亮又肯忘我演繹)。《魔》故事較弱,只是當年東南亞蠱術片潮流下產品,但當中那幾場蠱術Battle,超級核突,核突得來又充滿想像力,更難得是動用土炮方式實現出來(我又不禁想起足以令李殿朗攞一世影后的《蜈蚣咒》)。《邪完再邪》最合家歡,借羅莽這個小市民的一段人鬼情未了,反映香港80年代初的潮流、生活面貌、殖民統治下的政治狂想,以及地產商(飾演者是劉愷威爸爸劉丹)的陰質——就像大部分港產鬼片,每每加入一點點道德教誨,司徒安的劇本最後無非帶出一點:害人終害己,好心有好報。
6.《邪完再邪》上映的1982年,香港電影已經出現明顯變化,不難看出當中那種陳舊(主要是演員演繹上的陳舊)——因為有新,有了比較,才顯得舊。
7.《旺角卡門》也不新,故事不新,箇中恩怨不新,嚴格來說,是《最後勝利》的浪漫靚仔版,同樣是一個落泊大佬搭一個廢柴手下,分別是將徐克和曾志偉,換成當時的年青人偶像劉德華和張學友,再配合香港江湖片不會也不敢採用的風格化攝影和美術,成個觀感,立即完全不同——依然是很典型的江湖片,但你又不會只當成一般打打殺殺江湖片來看待。
8.依然是類型片,依然貼心照顧一般觀眾的類型片,但又不止於類型片——當然,也不是甚麼議題片,試圖叫觀眾關心江湖人士上不到位的心理困局,以及大嶼山人與香港居民在交通不便下發展愛情有幾困難。
9.不論低清定4K,感受其實不會變,不過那場在4K修復下的天台擺酒,的確顯得更寒酸,令我更明白阿西那個外父為何憤怒,也讓我更清楚見到那個1988年的九龍城,以及落住大雨的果欄、旺角百老匯對出條西洋菜街、那些酒廊、那間(讓烏蠅潑凍奶茶落Tony塊面的)麻雀館、那一條條窮街陋巷——當然,還有那個未有港鐵直達的調景嶺。
10.原來重看舊港產片,就是為了看回那個不存在的香港。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興趣使然的攝影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北Vlog】 訪談台灣大尺權威ED Mosaic 各種觀念與秘密技巧分享給大家! - Enzo Lu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enzos.fotography/ Portraits : https://www.instagram.com/enz...
潮流攝影陳紀東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 Taïwan】不朽的青春
我訂購的畫冊終於到了。
一整天充滿難以言喻的幸福感。
忙碌工作中,難得的小確幸。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
......就是精神上的不朽......
——— —————— 黃土水(1895~1930)
眾人都瘋的奈良美智,我,確實也算喜歡。
但真的讓我深深著迷的,是1920年代以降,多位台灣本土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刻畫著時代與精神、探尋藝術真理的熱情,更觸及了靈魂的深處。
#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
#黃土水 之外,畫家我特別喜歡———#陳澄波、#廖繼春(我喜歡早期)、#李梅樹、#顏水龍、#陳植棋、#陳進、#楊三郎、#李石樵、#張萬傳、#洪瑞麟⋯⋯(我個人偏好油畫和複合媒材,遠勝於膠彩、水墨、廣告顏料壓克力等)。
沒有時間北上看展覽,但也手刀訂購了兩本不同封面的畫冊;期待有一天高雄市立美術館也能展出這些美好的作品,屆時,我會 #搭乘輕軌去看展。
與喜愛藝術的朋友分享💜
—————————————————————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The Everlasting Bloom: Rediscovering Taiwanese Modern Art
展期|2020.10.17-2021.01.17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1/15與1/16延長開放至20:00)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本展不收費,請配合實名制至櫃台填寫表單。
為保護作品安全,敬請保持安全距離,並協助寄放超過A4尺寸的包包。
自1920年代以來,臺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也是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美術家一旦創作出被高度認可的藝術作品入選大型展覽會,便成為新時代的文化英雄,他們的作品成為臺灣新文化理想的里程碑。許多有志青年背負著家族與社會的期望,前往日本、歐洲留學,紛紛接受新時代的洗禮,帶回珍貴的經驗與創作生命。
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美術作品不僅是臺灣面對現代轉變期的視覺紀錄,藝術家的視線,更可說積極為此時期的臺灣,從各個面向上率先打開視覺與想像上的邊界。藝術家們一方面接受嚴格的技法訓練,但又時時思索著屬於此時此刻的獨特表達:如何描繪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山岳草木,或者身邊關愛者的樣貌;一點一滴的生活記憶,或者一腳一印的旅人觀照;要如何在畫面中融合不同的文化傳統,或更進一步地放眼未來,思考臺灣百年後的美術,會是怎樣的一番風貌。這些對於現代世界的思索、感受、熱情,一一綻放在這些前輩畫家的作品當中。
由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為首,聯合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相關學者的研究團隊,從藝術家後代、私人藏家及公立博物館等來源,積極調查散落四處的臺灣前輩藝術家作品,透過研究和修復這些早已淡出公眾視線的作品,讓大眾有機會「再發現」臺灣美術。
本展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展覽分為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並展出藝術家畫稿、相關文獻資料和紀錄影像。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名來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期許透過展覽讓我們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藝術家|丸山晚霞、河合新藏、藤島武二、呂璧松、石川欽一郎、西鄉孤月、富田溪仙、那須雅城、小澤秋成、川島理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梅原龍三郎、小原整、陳澄波、黃土水、山崎省三、鮫島台器、呂鐵州、林克恭、郭柏川、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藍蔭鼎、何德來、立石鐵臣、陳植棋、陳進、楊三郎、李澤藩、林玉山、郭雪湖、李石樵、張萬傳、陳德旺、劉啟祥、陳清汾、陳敬輝、洪瑞麟、張義雄、呂基正、鄭世璠、林之助、廖德政、蕭如松(依出生年排序)
特別邀請|藝術很有事 、木漏類比
總策畫|林曼麗
策展研究團隊|顏娟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
視覺設計|林秦華
展場設計|別音設計 Noiz
展場工程|華宮工程有限公司
運輸佈展|翔輝運通有限公司
前導短片|藝術很有事、木漏類比
語音導覽|王榆鈞 王榆鈞 Yujun Wang
作品拍攝|林宗興
展覽攝影|黃宏錡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協辦單位|山口縣立美術館、台陽畫廊、 台灣50美術館、學偉建築事務所 / 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李石樵美術館、 李梅樹紀念館、李澤藩美術館 Lee Tze-Fan Memorial Art Gallery、防府市、 松本市美術館 、河上洲美術文物、 林之助紀念館 Lin, Chih-Chu Memorial 、長流美術館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南畫廊、屏東縣政府、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財團法人陳進紀念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寄暢園、郭雪湖基金會、福岡亞洲美術館、臺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臺北市立太平國小校友會、臺北市立美術館(依單位首字筆畫順序排列)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北投文物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贊助單位|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設備支援|SENNHEISER 森海塞爾
媒體協力|TAAZE讀冊生活、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典藏 ARTouch.com 、非池中藝術網、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活動協力|或者 書店
語音導覽起步走☞https://m.me/158283004253255?ref=w13189664
官網上線啦☞
https://montue.ntue.edu.tw/theeverlastingbloom/
邀請朋友參加活動☞https://reurl.cc/2gYpka
潮流攝影陳紀東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13號,緊鄰安平街的陽明戲院已成追憶。上圖攝於2017年2月3日,當時陽明戲院正在上映《限制級戰警:重返極限》,下圖攝於2020年10月24日,陽明戲院已被夷為平地。(張哲生 攝)
2020年8月9日,在獲知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的士林陽明戲院已開始拆除的消息後,我馬上驅車來到文林路,攝影記錄她被夷為平地前的最後模樣:
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ZhangZheSheng&set=a.10157953342794531
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videos/344092303437859/
1955年5月15日開幕的台北士林「陽明戲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13號,在2019年9月15日熄燈之後便暫停營業,將這座建築長達64年的歷史畫上句點。
這裡拆除後將會興建一棟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預計在2022年5月完工,1~3樓與B1為商場,B2是停車場,屆時陽明戲院會在新大樓的4至7樓重新開業,共10個影廳。
昔日在陽明戲院尚未興建之前,士林夜市那塊地方是個大水溝,當時已經有小販在那一帶做生意。
1955年5月15日下午1點半,士林商業鉅子趙火木、蘇福忠、陳承岩等人集資一百餘萬元在文林路旁建立的陽明劇院,正式開幕。在當時設備算是新穎的陽明戲院很快就吸引了人潮,也帶動小販和生意人群聚周圍。於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商圈日漸茁壯,而成了士林夜市今日的風貌。
士林的陽明戲院在2019年停業之前是台北市仍在營業的戲院裡,歷史最悠久的,第二久的是西門町的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
士林地區自古文風鼎盛,其名「士林」即為「士子如林」之意,也是因為現代士子愛看電影,士林曾創下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範圍內開設五家戲院的紀錄。
陽明戲院開業於1955年,當時的士林已有位於大西路的士林戲院。當年,因為蔣中正總統定居士林鎮,政府便將士林與北投兩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翌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那時候的文林路被稱做「大馬路」,其實僅是一條小石子路而已。1960年,洪聰敏取得多數股權成了負責人,此後陽明戲院一直由洪家經營。
洪家經營戲院的資歷可溯自日治時期,洪聰敏的父親與日本人合資經營淡水劇場。洪聰敏自幼在劇場長大,接掌陽明戲院後,他和妻子洪李惜帶著子女幾乎以戲院為家。長子洪傳統將他們一家人共同打拚的歷程娓娓道來:「一般戲院大約需要七、八位員工,我們都是自家人來做。媽媽、姊姊當售票員,我們四兄弟在機房做助理,臨時有放映師請假或離職,就輪流接手充當放映師。」 這番磨練造就洪家子女個個熟知場務大小事。
士林區戲院的興衰和夜市發展及學校遷設息息相關。
1961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創校(1980年改制為大學)。1963年,銘傳商專遷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250號(1990年改制為管理學院,1997年改制為大學);上述大專院校的出現,為士林地區帶來大量的電影觀眾,於是乎,統一(立峯前身)、民族、光華等新戲院相繼設立。
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始於1959年,初時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1970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擴大,聲名漸漸在全市傳開來。
1960年代,士林地區共有五家戲院:士林、陽明(1955年5月15日開幕)、統一(1967年6月2日開幕,多年後改名為立峯)、民族、光華,均開在士林市場週邊,其觀眾大多是士林與北投地區的大專院校和高中學生群。
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降編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處」,改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轄。
洪傳統表示,因為片商仍視他們為郊區戲院,即使有心爭取也根本排不到首輪西片。所以在1970至80年代,士林地區的戲院都是以首輪國片為主,偶而上演二輪的日片,至於西片,還必須等東南亞戲院播映過二輪之後才能接檔,因此最快也得等上半年,不過有忠實的學生觀眾捧場,好片照樣場場賣座。
1980年代末,國片急速沒落,製作品質亦下降,面對觀眾不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的衝擊,士林區的戲院不約而同,紛紛專映二輪電影,訴求價廉圖生存。此外亦順應多廳院潮流,各家戲院開始將一廳隔成二廳,增加觀眾看片選擇,同時減低票房虧損風險。在低迷的電影業景氣之下,士林又遇上淡水線鐵路拆除與捷運施工,各家戲院莫不慘澹經營,這時洪傳統的姊妹都已婚嫁,他和四弟各自轉行,陽明戲院才開始聘入外籍員工。
隨著大型影城搶佔市場,老戲院生存更加困難。已有70年歷史的陽明戲院,如今面臨都更,將改建成地下2層、地上8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戲院建物在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之後,已於2020年8月8日動工拆除,讓很多老士林人相當不捨。
潮流攝影陳紀東 在 興趣使然的攝影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北Vlog】
訪談台灣大尺權威ED Mosaic
各種觀念與秘密技巧分享給大家!
-
Enzo Lu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enzos.fotography/
Portraits : https://www.instagram.com/enzos.portraits/
-
ED Mosaic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dmosaic25/
Twitter: https://twitter.com/ed_mosaic
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ddieku147
-
Model
Ariel 艾莉兒
IG: https://www.instagram.com/q_ariel_q/
合作邀約
Email:[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enzos.fotography
-
24.5 Imag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24.5Image/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24.5imageproduction/
-
攝影,剪接,調光,講解,字幕,收音.../ Enzo Lu
喜歡請訂閱分享並且打開小鈴鐺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sn-oxqi-Ls/hqdefault.jpg)
潮流攝影陳紀東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宜,及《築巢人》、《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也曾參與黃明川電影的拍攝、製作。
有感於90年代台灣電影普遍性的匱乏與單薄,投資方往往只要求商業的成功,而無視於藝術成就,黃明川決心投入獨立製片電影的創作,從《西部來的人》原住民遠古神話與社會處境,到《寶島大夢》戳破軍國神話和直搗黑幕深處,乃至於《破輪胎》以電影中的電影形式探索公共藝術,三部曲完整地體現、紀錄90年代的強烈騷動。經歷三次傾家蕩產又再起的黃明川,儼然台灣電影界的韋納.荷索,充滿無比強悍的創作意志。
如同返台時與過去(平面、商業攝影)決斷的作為,在拍完《破輪胎》後,黃明川捨棄劇情長片,將全部火力轉向紀錄片,拍攝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在當時,藝術紀錄片完全是處女之地,充滿無限可能與自由,因此引起他的興趣。他以為90年代不只是混亂的年代,也是藝文啟動慾望最高的時代。紀錄片不只有凝視各種現實衝突、體制悲劇和戰亂,黃明川更想紀錄藝術家們如何創造、又如何生活。
2018年黃明川的新作《給自己的情書》,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兩種形式,以女性觀點為主。黃明川表示,對女性經驗的關注,並非突如其來,是長期的觀察與體悟,早在《神話三部曲》時,女主角都比男性腦筋更為清楚,且勇往直前地開拓命運,便可以見得。而他正在進行的影像計畫是紀錄國際女詩人,包含台灣、伊朗、印度、東南亞等地,她們在社會參與的角色。
而黃明川浸淫多年的藝術家紀錄片,也繳出傲人的成績單,作品繁多,涵蓋面向亦廣,且幾乎是全景觀的收攬,如14集的《解放前衛》堪稱台灣藝術家風起雲湧的時代切片,《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宏大而深遠,將詩人們的口音視為寶藏,予以妥善留存,《櫻之聲》更是台灣最後一批跨語詩人絕無僅有的影像紀錄。
他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去紀錄創作者的聲影,《肉身搏天》拍了5年,《櫻之聲》從1994到2002持續思索跨語詩人的呈現,《解放前衛》每一位藝術家大多跟拍4年,如此才能有時間的厚度,才能真正深入精神脈絡與社會連結。他深悉任何潮流都會消逝,再怎麼前衛多年以後仍然會變成過時,然而時代的體驗是不可逆的,對黃明川來說,每一個時代的訊息,每一種獨特珍貴的經驗,都是紀錄片最無從取代的特質,也方有可能抵擋得住時間的改變。
小檔案
黃明川,知名紀錄片導演,倡導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
1955年生於嘉義,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藝術聯盟主修石版畫,又於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之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之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電影中心董事,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正生活於臺北,為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
1983年曾獲第一屆雄獅美術評論新人首獎,後並撰寫〈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係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攝影史。90年代第一位拍攝台灣的228建碑風潮,完成《碑林二二八》。
1989年起至1999年完成三部獨立製作之電影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先後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新加坡影展、金馬獎影展等國內外最佳攝影獎、銀幕獎及評審團獎項的肯定。劇情短片《鹿港情深》及《1995後工業藝術祭》等受邀參加香港電影節、溫哥華電影節、鹿特丹等國際知名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亦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專題
。
黃明川30多年來長期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策劃並完成過《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1999-2009)、《裝置藝術十年》(1995-2004)、《地景風雲》(1993-2005)、《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灣前輩美術家》、《飛越科技藝術》等紀錄片系列,於華視和公共電視播映。另外,尚有四位本土小說家《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1993-1997)專輯系列紀錄片。2003年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共14集,榮獲第一屆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年度首獎。
2010年完成台灣日據時代跨語作家《黃靈芝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與羅浪》身影之文學家紀錄片,最近完成最後一群跨語詩人的追踪,發表《櫻之聲》(1994-2016)。
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計有《縱花烈放》、《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詩藝親親》、《櫻之聲》等,近期來回美國與台灣,拍攝紐約台裔行爲藝術家與其環保意識強烈的作品,製作《肉身搏天》紀錄片。此外也接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之委託,拍攝多部藝術家與攝影家之短片及國家影音檔案;他於2014年為他的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亞洲第一個《國
際藝術紀錄影展》至今,並爲嘉義市拍攝兩部美術相關的紀錄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q7os6BLa6g/hqdefault.jpg)
潮流攝影陳紀東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NEW YORK GANGSTER 紐約黑幫形象短片
導演/攝影/後製:OUTERSPACE廖人帥
VFX design:JD Visual studio (Jelly & David)
字幕特效:鍾承倩
製片:OUTERSPACE設計團隊
演出:Natasha Liang - 娜娜
LAZY LADY主唱陳信+王敬中+Jg Tsui
[一定要那麼假正經嗎???]
如果我很正經有氣質地說設計講創意,
有人會聽?有人會理?嗎? 答案是: 有!但會少很多.....
所以,為了讓大家``好吸收``,
在大家開開心心無負擔地狀況下,自然地了解設計概念,
我們也只能花更多心思,思考怎樣才能吸引大家去了解
``生硬``又``基本上與你無關``的``我的``品牌精神
(坦白講,持續做這種苦差事也非常累...ORZ)
我想這是我們想做的``假惡搞.真文創``吧
(基本上多數人都認為文創應該是那樣那樣...
但我認為既然是文創,就更不應該被侷限是某種樣子)
我們是OUTERSPACE,用創意改變世界
現在你可以到以下平台對我們表示支持...科科!!!
----------------------------------------------
太空總部
http://www.outerspace.com.tw/
太空商城
http://tw.mall.yahoo.com/store/outerspace
太空樂天
http://outerspace.shop.rakuten.tw/
太空淘寶
http://osouterspace.taobao.com/
太空奇摩
http://tw.user.bid.yahoo.com/tw/booth/y1795103769
太空露天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outerspace_ks
● OUTERSPACE日本線網路商店
http://outerspacejp.theshop.jp/
● OUTERSPACE各星球旗艦店
台北西門星球旗艦店/(02)2331-2002
台北市西門町峨嵋街74號
高雄崛江星球旗艦店/(07)2211-615
高雄市新興區新田路167號
OUTERSAPCE台東特約店
台東市安慶街65號 / (089)3575-510
●香港OUTERSPACE期間限定店:
銅鑼灣紀利佐治街2-10號香港大廈銅鑼灣地帶2樓270鋪
電話:5341-1824
香港IDC-1店: (MegaBox IDC) 九龍灣宏照道38號企業廣場5期 Mega Box Jusco
九龍灣店1樓L114-115, 852 Kowloon, Hong Kong
電話: 5341 1824 IDC臉書:hkidc.planet
香港IDC-2店: 尖沙咀海港城海運大厦三階LCX 2009號舖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iiIRfwbzN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BycQYmKb4q1H_KM1w2ZJ513h-EQ)